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MAO Livehouse 完成Pre

作者/阿寶

受益於消費升級, 音樂現場演出正在成為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娛樂陣地。

僅從今年的風向來看, 《歌手》裡趙雷所帶動的又一次民謠熱度, 《中國有嘻哈》中地下rapper將嘻哈由小眾到現象級的轉化, 就已引發大波人群朝各類線下演出流動。

聞風而動的資本自然不會錯過機會, 眾多音樂現場公司接連不斷傳來融資的消息, Livehouse便是其中之一。 Livehouse文化是伴隨著獨立音樂的潮流興起的演出現場, 最早出現於日本。

11月8日, 剁椒娛投獨家獲悉, 國內音樂現場品牌MAO Livehouse已經完成數千萬Pre-A輪融資, 投資方為太合音樂集團、君聯資本。

MAO Livehouse 所屬的世紀樂夢(北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CEO池永強向剁椒娛投表示, 本輪融資將主要用於品牌在全國各地的連鎖化擴張, 以及精細化運營等方面。

單店年演出200多場,

新店12個月實現盈虧平衡,

明年計畫開到20家

MAO Livehouse 是以獨立音樂、先鋒音樂為主的現場音樂院線,被樂迷稱為“中國第一音樂現場”,

其名字中M代表Musician(音樂人), A代表Audience(觀眾), O代表Organizer(主辦方), 共同組成livehouse的基本形態。

2014年, 世紀樂夢投資MAO Livehouse, 隨後, 2015年世紀樂夢又對上海MAO Livehouse進行了並購。 “我們一直說要把MAO的連鎖做起來”池永強告訴剁椒娛投, 差不多年底可以實現共8家MAO在運營狀態,

分佈於北京、上海、杭州、重慶、義烏、昆明、廈門、廣州等八個城市。 “今年算是MAO發展最快的一年”。

按照計畫, 明年MAO要實現在全國打造20家店的目標。 未來, 除了橫向擴張外, MAO還會在同一城市進行縱向延展, 構建不同層次的店面。

然而, 問題出現了。 正所謂百里不同風, 每個城市都有著各自特有的文化, 在音樂消費上更是存在不盡相同的偏好、習慣, 這就意味著MAO並不能靠無差別複製擴張, 但標準化體系往往是規模化發展的前提, 此時, 如何打破個性化與標準化的矛盾衝突, 顯得尤為關鍵。

“我們沒有完全按照一個連鎖模型去做”, 池永強透露, MAO會構建幾個不同的範本, 然後根據每個城市的情況、人群挑選合適的範本, 即不同城市有不同構建方式、經營方式,

“只有品牌、管理、財務、對外行銷、設備是標準化的”。

池永強

在他看來, 只要核心投資標準化了, 其他的為什麼要標準呢, 如果昆明和上海的店一模一樣, 就死定了, “現在基本上買票看演出已經被大家認可了, 但不同的城市,

你要尊重他不同的文化消費現狀, 意味著你要採取不同的經營方式”。

在MAO剛開始連鎖化經營之前, “各地不知道MAO是做什麼的, 也不知道Livehouse到底是什麼東西”, 隨著規模的不斷壯大, 成本也越來越低, 目前, 新開一家店的成本大概在幾百萬左右, 其中設備投入最大, 因為在這塊MAO擁有自己固定的設備供應商, 相較于同行, 節省了一大筆開支。

池永強說, 現今新開一家店差不多一年時間內就能實現盈虧平衡, 在運營中的店大部分都已實現盈利, “一到兩家差的, 基本上也都在盈虧點上”, 而每家店一年下來平均200多場演出。

Livehouse重塑了造星機制,

MAO瞄準的是音樂產業鏈佈局

值得一提的是, 將MAO連鎖化, 並不是池永強他們的終極目的, 他說, 沒有人會為livehouse來投資這樣一門生意。

實際上,池永強認為,Livehouse打破了傳統的藝人生產機制,過去,一個音樂人,你要先簽公司,公司撥出預算給你發行唱片,有了知名度然後演出。但Livehouse就省掉了很多中間環節,“藝人有歌,這有舞臺,你一場場地唱,一傳十十傳百,越來越多人喜歡你”,不難發現,當下確實很多藝人並非靠選秀出來的,而是從livehouse唱出來的”,比如李志、逃跑計畫。

“我們自己有那麼多場館,就可以給藝人做巡演,幾年下來,就會自然沉澱出樂迷群體,藝人的商業價值就有了”。基於Livehouse這種造星管道,MAO最終瞄準的是整個音樂產業鏈生態,從藝人經紀、音樂版權、到線下演出整個閉環。

“當你達到一定規模後,你肯定就想去做內容,這些內容可能是你製作的,也可能是你買的,但如果你達到了一定的規模,你對這些內容的收益就有了把握。只不過需要考慮的是什麼時候做,做什麼,從哪入手。”池永強說道。

關於外界提及的Livehouse的場租和演出售票營收模式太單一的看法。池永強不以為然:如果你能靠這些就能活得很好,它未嘗不是一種好的商業模式。他舉了一個例子,“電影院線比現場音樂發展早很長時間,但你看現在電影院有什麼新的商業模式嗎?(主要還是賣票)”。

池永強認為,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整個行業受制於市場,“Livehouse是做音樂價值鏈條中場館的部分,核心的觀眾不在你這,去現場看演出的屬於小眾當中有錢有時間的小眾”,而電影已經成為大眾普遍的消費方式,而現場音樂依舊停留在窄眾範圍內。

令池永強欣慰的是,整個行業正在加速成熟。“中國音樂愛好者越來越傾向去感受多樣的音樂體驗形式,這包括了體驗Livehouse,那Livehouse有可能是成為一種時尚,中國有這樣的群眾基礎,現場音樂會有它輝煌的一天,只不過大家都在找,怎麼才能讓那些看《同一首歌》的人去看現場音樂。所以,MAO不排斥主流,不但要擁抱獨立音樂人,同時也要擁抱主流音樂人。”

實際上,池永強認為,Livehouse打破了傳統的藝人生產機制,過去,一個音樂人,你要先簽公司,公司撥出預算給你發行唱片,有了知名度然後演出。但Livehouse就省掉了很多中間環節,“藝人有歌,這有舞臺,你一場場地唱,一傳十十傳百,越來越多人喜歡你”,不難發現,當下確實很多藝人並非靠選秀出來的,而是從livehouse唱出來的”,比如李志、逃跑計畫。

“我們自己有那麼多場館,就可以給藝人做巡演,幾年下來,就會自然沉澱出樂迷群體,藝人的商業價值就有了”。基於Livehouse這種造星管道,MAO最終瞄準的是整個音樂產業鏈生態,從藝人經紀、音樂版權、到線下演出整個閉環。

“當你達到一定規模後,你肯定就想去做內容,這些內容可能是你製作的,也可能是你買的,但如果你達到了一定的規模,你對這些內容的收益就有了把握。只不過需要考慮的是什麼時候做,做什麼,從哪入手。”池永強說道。

關於外界提及的Livehouse的場租和演出售票營收模式太單一的看法。池永強不以為然:如果你能靠這些就能活得很好,它未嘗不是一種好的商業模式。他舉了一個例子,“電影院線比現場音樂發展早很長時間,但你看現在電影院有什麼新的商業模式嗎?(主要還是賣票)”。

池永強認為,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整個行業受制於市場,“Livehouse是做音樂價值鏈條中場館的部分,核心的觀眾不在你這,去現場看演出的屬於小眾當中有錢有時間的小眾”,而電影已經成為大眾普遍的消費方式,而現場音樂依舊停留在窄眾範圍內。

令池永強欣慰的是,整個行業正在加速成熟。“中國音樂愛好者越來越傾向去感受多樣的音樂體驗形式,這包括了體驗Livehouse,那Livehouse有可能是成為一種時尚,中國有這樣的群眾基礎,現場音樂會有它輝煌的一天,只不過大家都在找,怎麼才能讓那些看《同一首歌》的人去看現場音樂。所以,MAO不排斥主流,不但要擁抱獨立音樂人,同時也要擁抱主流音樂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