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銀行業運行分析——2017年9月末

根據中國銀監會公佈的主要監管資料可以看到, 2017年, 中國銀行業運行整體呈現風險企穩、業績向好的趨勢。 而在貨幣政策轉向以及“防風險、去杠杆”的政策高壓下, 同業去杠杆也逐漸深入, 在經歷了幾次流動性考驗之後, 金融去杠杆已取得明顯成效。 預計未來一段時間, 強監管仍將持續並成為常態, 但對銀行經營的負面衝擊將逐漸減弱, 並有助於銀行業長期穩健發展。

一、基本運行情況

根據監管部門的資料, 截止2017年9月末, 銀行業運行情況穩中向好。

一是信用風險繼續企穩。 截止9月末末, 全部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為1.74%,

連續三個季度穩定在此水準, 但關注類貸款率下降了10BP至3.87%, 意味著潛在的不良資產生成有所減少。 從上市銀行看, 目前16家已經公佈2017年三季報的銀行中, 14家不良貸款餘額較上年末增加, 招商銀行和常熟銀行不良餘額下降。 不良率方面, 13家不良率較上年末下降, 僅浦發銀行、平安銀行和華夏銀行三家較上年末有所上升。 這意味, 上市銀行中, 招商銀行和常熟銀行已率先出現“雙降”, 僅有浦發銀行一家維持“雙升”, 其他銀行基本處於“一升一降”狀態。 2012年以來不良持續“雙升”的勢頭, 有望出現拐點。

資產品質趨穩也帶動了銀行風險抵補能力的回升。 2017年三季度末, 商業銀行整體撥備覆蓋率為177.2%, 高於上年同期水準。 其中,

大型商業銀行為166.36%, 從2016年一季度以來穩步上升。 股份制商業銀行為175.22%, 雖低於上年同期水準, 但較上一季度有所提高。

商業銀行撥備覆蓋率

二是規模增長繼續放緩, 結構優化明顯。 從資產端看, 截止到2017年9月末, 銀行業機構總資產達到240.2萬億元, 同比增長10.6%, 較2016年末大幅下降5.8個百分點。

部分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出現資產負債的“雙縮”。 分資產類型看, 貸款占資產比重上升。 9月末, 各項貸款同比增長13.2%, 高於同期資產增速2.6個百分點。 前9個月新增貸款11.5萬億元, 占新增資產的比例較去年同期大幅提高37.8個百分點, 占新增資產的比例較去年同期提高35.5個百分點。 其中, 製造業貸款增速已連續9個月保持正增長, 較去年同期上升2.6個百分點。

信貸增長的同時, 同業資產和同業負債同比繼續負增。 截止2017年9月, 同業資產、同業負債分別較年初減少2.6萬億元和2萬億元。 其中股份制銀行同業資產與年初相比降幅達45%;理財產品餘額同比增速降至4%, 較去年同期下降30個百分點, 已連續八個月下降, 其中同業理財今年以來累計減少2.6萬億元;中小銀行下降尤為明顯,

城商行和農商行理財餘額的同比增速, 同比分別下降了40和90個百分點。

商業銀行資產增速

三是淨息差逐步企穩。 2016年, 淨息差水準收窄到2.09%, 對銀行業盈利能力產生了明顯衝擊, 也導致了金融創新和金融套利業務的加速。

不過, 2016年下半年以來, 淨息差收窄的幅度明顯有所收斂, 有企穩的趨勢。 進入2017年之後, 受營改增和同業負債成本上升衝擊影響, 2017年一季度銀行淨息差進一步收窄到了2.03%。 進入二季度後, 銀行業淨息差開始觸底回升, 2017年6月末小幅回升到2.05%。 比較而言, 國有大行由於具有資金來源上的優勢, 淨息差表現領先於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

四是淨利潤增速有所回升。 截至2017年二季度末, 商業銀行當年累計實現淨利潤9703億元, 同比增長7.92%, 較上季末上升3.31個百分點。 從上市銀行資料看, 2017年1季度, 上市銀行營業收入增速為-1.8%, 撥備前利潤同比增長5.1%, 淨利潤同比增長2.6%, 較2016年增速有所提升。 在主營業務收入負增長和撥備前利潤增速下降的情況下, 實現淨利潤增速的上升,主要得益於資產資量企穩導致的撥備成本下降。

分收入結構來看,淨利息收入和中間業務收入分別同比降低2.3%和1.7%,不同銀行之間分化明顯。國有大行淨利息收入增速同比基本持平,但股份行和城商行卻同比降低7.8%和2.2%。

上市銀行利潤和收入增速

二、分析與前瞻

隨著實體經濟的企穩回暖,銀行業的經營環境較2016年有明顯改善,有效信貸需求有所回升,信用風險也有顯著的改善。不過,在“防風險、去杠杆”的監管強化,在短期內仍會對銀行業產生一些不確定性的衝擊,需要作進一步的分析。具體來看,金融監管強化的目的,在於為抑制資產泡沫創造更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以防止潛在的系統性風險。調控著力的對象則主要在於各種過度的金融套利行為。貨幣政策從量、價兩端入手,價格上通過抬升利率水準來消除套利空間,推動金融機構逐步消解存量業務,數量上則用MPA考核來約束和控制增量業務。監管方面,則通過對各種套利行為進行全方位自查與清理,直接打壓機構的套利動機。

如果把金融去杠杆理解為消除金融套利,使金融套利業務回歸合理狀態的話,目前已取得顯著進展。

理由之一,在經歷了幾輪資產拋售和委外贖回之後,由利率衝擊引發的存量調整已完成大半。隨著利率和債市的企穩,進一步調整的壓力已明顯減小。當然,監管方面仍存在不確定性。預計金融工作會議後,更為協調統一的監管架構下,資管新規以及銀行理財監管規定都將陸續推出,對相關業務的未來發展方向將產生深遠影響,需密切關注;

理由之二,同業存單和同業理財在規模上都出現一定程度的收縮。尤其是同業理財,作為資管業務加杠杆和進行流動性管理的重要手段,同業理財在過去幾年發展相當迅速,規模從2014年的0.49萬億飆漲到2016年末的5.99萬億,占全部理財的比重也從3.25%上升到了20.61%。2016年下半年,由於預期央行將表外理財納入MPA考核,許多中小銀行紛紛發力同業理財,以在短期內擴張規模、做大基數。

從銀監會公佈資料看,在強監管約束下,同業資產和同業負債規模大幅縮減。截止2017年9月,同業資產、同業負債分別較年初減少2.6萬億元和2萬億元。其中股份制銀行同業資產與年初相比降幅達45%;理財產品餘額同比增速降至4%,較去年同期下降30個百分點,已連續8個月下降,其中同業理財今年以來累計減少2.6萬億元;中小銀行下降尤為明顯,城商行和農商行理財餘額的同比增速,同比分別下降了40和90個百分點。

理由之三,特殊目的載體(SPV)投資明顯放緩,投向實體經濟的資金鏈條縮短。特定目的載體投資領域資金空轉現象突出、嵌套層級較多、加杠杆明顯。在監管強化的背景下,今年以來SPV投資和委託貸款增速明顯放緩,意味著投向實體經濟的資金鏈條縮短,多層嵌套加杠杆加鏈條的現象得到明顯遏制。SPV投資同比少增4萬多億元,增速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47個百分點。委託貸款餘額今年4月以來一直保持減少態勢,同比少增6多億元。

理由之四,由於2016年上半年銀行各項業務均處於低谷,基數偏低,加之2016年下半年,受實體經濟回暖和理財監管預期的影響,銀行表外業務擴張相對較快。這導致2017年的一二季度,以同比增速為主要考核內容的MPA評估對銀行的資產約束尤為嚴厲,部分銀行被迫拋售流動性較好的債券資產以求達標,引發債市的新一輪波動,並加劇了流動性緊張的狀態。預計進入三季度之後,隨銀行資產負債調整逐步到位,以及上年基數較高等因素的影響,MPA考核的約束會明顯減弱,銀行的資產配置能力有望得到提升。

總體上看,金融去杠杆政策已經取得明顯進展,5月、6月份之後廣義貨幣(M2)增速明顯回落,已接近實體經濟(名義GDP)的增長水準,而且,金融部門持有的M2增速大幅下降,意味著因為同業往來引發的貨幣創造受到了明顯抑制。

對銀行業而言,金融去杠杆的負面影響集中在短期,主要體現在流動性風險和市場風險上升。在央行強化流動性管理的背景下,以及市場預期的逐步好轉,相關風險均在可控範圍之內。隨著資產、負債結構的逐步調整到位,無風險利率上升的環境下,銀行業的淨息差還有上升的可能,這會有助於盈利能力的提升。當然,不同銀行的分化可能會比較明顯。原則上,資金來源穩定的銀行,業績表現相對更好,理財、同業業務占比較高的銀行會面臨一定挑戰。分機構類型看,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和農村金融機構受影響相對較小,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調整壓力相對較大。短時間內,“存款立行”的發展模式又將回歸主流,在廣義貨幣增速放緩,主動負債成本上升的背景下,銀行間的存款競爭可能會有所升溫,零售業務和管道的價值開始凸顯。

金融去杠杆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存在不確定性。在信用債發行利率飆升之後,預計下半年貸款利率可能會有明顯上升:一是信用債發行規模大幅下降,成本顯著上升。部分融資需求可能轉會到銀行信貸;二是理財資管和同業業務雖然多重嵌套,但實質上還是針對特定主體(主要是地方政府和房地產等)的融資通道。這些業務收縮,必然會影響相關融資主體的資金可得性;三是銀行表內外資金成本大幅上升,也會推動貸款利率的上行。當然,貸款利率具體上升的時間和幅度,目前還難以判斷,有待進一步觀察。預計未來宏觀調控將會維持目前的態勢,繼續通過維持“緊平衡”狀態來為實體經濟去杠杆、防風險創造穩定的貨幣環境,並根據實體經濟和金融風險的實際情況進行靈活微調。

實現淨利潤增速的上升,主要得益於資產資量企穩導致的撥備成本下降。

分收入結構來看,淨利息收入和中間業務收入分別同比降低2.3%和1.7%,不同銀行之間分化明顯。國有大行淨利息收入增速同比基本持平,但股份行和城商行卻同比降低7.8%和2.2%。

上市銀行利潤和收入增速

二、分析與前瞻

隨著實體經濟的企穩回暖,銀行業的經營環境較2016年有明顯改善,有效信貸需求有所回升,信用風險也有顯著的改善。不過,在“防風險、去杠杆”的監管強化,在短期內仍會對銀行業產生一些不確定性的衝擊,需要作進一步的分析。具體來看,金融監管強化的目的,在於為抑制資產泡沫創造更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以防止潛在的系統性風險。調控著力的對象則主要在於各種過度的金融套利行為。貨幣政策從量、價兩端入手,價格上通過抬升利率水準來消除套利空間,推動金融機構逐步消解存量業務,數量上則用MPA考核來約束和控制增量業務。監管方面,則通過對各種套利行為進行全方位自查與清理,直接打壓機構的套利動機。

如果把金融去杠杆理解為消除金融套利,使金融套利業務回歸合理狀態的話,目前已取得顯著進展。

理由之一,在經歷了幾輪資產拋售和委外贖回之後,由利率衝擊引發的存量調整已完成大半。隨著利率和債市的企穩,進一步調整的壓力已明顯減小。當然,監管方面仍存在不確定性。預計金融工作會議後,更為協調統一的監管架構下,資管新規以及銀行理財監管規定都將陸續推出,對相關業務的未來發展方向將產生深遠影響,需密切關注;

理由之二,同業存單和同業理財在規模上都出現一定程度的收縮。尤其是同業理財,作為資管業務加杠杆和進行流動性管理的重要手段,同業理財在過去幾年發展相當迅速,規模從2014年的0.49萬億飆漲到2016年末的5.99萬億,占全部理財的比重也從3.25%上升到了20.61%。2016年下半年,由於預期央行將表外理財納入MPA考核,許多中小銀行紛紛發力同業理財,以在短期內擴張規模、做大基數。

從銀監會公佈資料看,在強監管約束下,同業資產和同業負債規模大幅縮減。截止2017年9月,同業資產、同業負債分別較年初減少2.6萬億元和2萬億元。其中股份制銀行同業資產與年初相比降幅達45%;理財產品餘額同比增速降至4%,較去年同期下降30個百分點,已連續8個月下降,其中同業理財今年以來累計減少2.6萬億元;中小銀行下降尤為明顯,城商行和農商行理財餘額的同比增速,同比分別下降了40和90個百分點。

理由之三,特殊目的載體(SPV)投資明顯放緩,投向實體經濟的資金鏈條縮短。特定目的載體投資領域資金空轉現象突出、嵌套層級較多、加杠杆明顯。在監管強化的背景下,今年以來SPV投資和委託貸款增速明顯放緩,意味著投向實體經濟的資金鏈條縮短,多層嵌套加杠杆加鏈條的現象得到明顯遏制。SPV投資同比少增4萬多億元,增速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47個百分點。委託貸款餘額今年4月以來一直保持減少態勢,同比少增6多億元。

理由之四,由於2016年上半年銀行各項業務均處於低谷,基數偏低,加之2016年下半年,受實體經濟回暖和理財監管預期的影響,銀行表外業務擴張相對較快。這導致2017年的一二季度,以同比增速為主要考核內容的MPA評估對銀行的資產約束尤為嚴厲,部分銀行被迫拋售流動性較好的債券資產以求達標,引發債市的新一輪波動,並加劇了流動性緊張的狀態。預計進入三季度之後,隨銀行資產負債調整逐步到位,以及上年基數較高等因素的影響,MPA考核的約束會明顯減弱,銀行的資產配置能力有望得到提升。

總體上看,金融去杠杆政策已經取得明顯進展,5月、6月份之後廣義貨幣(M2)增速明顯回落,已接近實體經濟(名義GDP)的增長水準,而且,金融部門持有的M2增速大幅下降,意味著因為同業往來引發的貨幣創造受到了明顯抑制。

對銀行業而言,金融去杠杆的負面影響集中在短期,主要體現在流動性風險和市場風險上升。在央行強化流動性管理的背景下,以及市場預期的逐步好轉,相關風險均在可控範圍之內。隨著資產、負債結構的逐步調整到位,無風險利率上升的環境下,銀行業的淨息差還有上升的可能,這會有助於盈利能力的提升。當然,不同銀行的分化可能會比較明顯。原則上,資金來源穩定的銀行,業績表現相對更好,理財、同業業務占比較高的銀行會面臨一定挑戰。分機構類型看,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和農村金融機構受影響相對較小,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調整壓力相對較大。短時間內,“存款立行”的發展模式又將回歸主流,在廣義貨幣增速放緩,主動負債成本上升的背景下,銀行間的存款競爭可能會有所升溫,零售業務和管道的價值開始凸顯。

金融去杠杆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存在不確定性。在信用債發行利率飆升之後,預計下半年貸款利率可能會有明顯上升:一是信用債發行規模大幅下降,成本顯著上升。部分融資需求可能轉會到銀行信貸;二是理財資管和同業業務雖然多重嵌套,但實質上還是針對特定主體(主要是地方政府和房地產等)的融資通道。這些業務收縮,必然會影響相關融資主體的資金可得性;三是銀行表內外資金成本大幅上升,也會推動貸款利率的上行。當然,貸款利率具體上升的時間和幅度,目前還難以判斷,有待進一步觀察。預計未來宏觀調控將會維持目前的態勢,繼續通過維持“緊平衡”狀態來為實體經濟去杠杆、防風險創造穩定的貨幣環境,並根據實體經濟和金融風險的實際情況進行靈活微調。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