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愛是一種需要教育和學習的能力,慶倖我受了這次教育

【轉載或者合作, 請聯繫作者mszhangziyan@foxmail.com】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今天來安利張艾嘉導演的作品《相愛相親》, 目前在院線電影裡, 這是豆瓣分數最高的一部, 但票房和排片很不樂觀。

也許遇冷也是意料之中, 這部電影淡淡的, 沒有那種很明確的噱頭, 不會讓你哭得死去活來, 也不會笑得前仰後合。

但, 這部電影會讓你不知不覺就流了一點眼淚, 之後縈繞在你心頭, 甚至可能好幾年都散不掉。

所以首先簡單粗暴地告訴大家:快去看!排片太少了!說不定再遲就趕不上了。

(PS:現在不看, 月底的金馬頒獎你也可能湊不上熱鬧,

畢竟這部電影提名了7項大獎啊↓)

張艾嘉是臺灣人, 卻拍了一個鄭州的故事, 而且拍得非常好, 好過所有市面上吹噓自己接地氣的年輕導演。

影片地十分熨帖地描摹出當代普通城市的面貌, 不會令人覺得假, 也沒有刻意追熱點而讓觀眾感到尷尬。

電視臺在費盡心思做狗血都市新聞,

把一切倫理戰做成大眾談資;

有些部門辦事效率低下, 規章不明確, 開個證明要跑十多次也未必有結果。

劇團演員下海去做哭墳生意, 這種行當很有市場;

老師上公開課事前準備好問題, 學生機械地齊聲回答……應試教育一景。

但以上這些, 都是這部電影的輔料而已。

它真正的主題是女性主義和情感探討。

影片中的三個女性角色都非常美——是有生活質感的美。

扮演女兒的郎月婷, 有點像山口百惠, 演出了一個20多歲獨生子女所有的特質:有好奇心, 嚮往愛情, 因為沒有受過罪而對所有人都有同理心。

扮演媽媽的張艾嘉,64歲氣質還是很好,眼中常常閃著愛崗敬業照顧全家的焦慮。

扮演姥姥的吳彥姝,也是《北京遇上西雅圖2》裡那位可愛的老奶奶,在《相愛相親》感人至深的表演令她第二次提名金馬女配。

吳彥姝演技真的超好,生活裡是書卷氣的氣質美人樣。

到電影裡完全能演出鄉下婆婆的感覺,今年79歲了,淋雨演戲什麼都來,說自己為了角色一切都可以犧牲。

這三位女性的人生,串起了生活中常見的情感關係:

媽媽和女兒的關係。

女兒總是這樣抱怨媽媽:“你怎麼又不敲門就進來了?”

媽媽則習慣用上一代人的視角對女兒說:“大人的事情你就少插手。”

夫妻關係也很真實。

田壯壯和張艾嘉演一對老夫妻,丈夫滿心歡喜地給妻子換了一輛新車,妻子第一反應只有“天哪發生了我不知道的事情”:“你什麼時候換車的?我怎麼不知道?這車多少錢?”眼神犀利如同審問。

一家三口住在酒店的三人間裡,並不彼此交流,各玩各的手機。

還有戀愛中的男女,相互的試探、不信任、和對未來的迷茫。

男生要去北京的話,女生還應該在小城市裡等他嗎?

最動人的,是姥姥。

外公年輕時在鄉下有個“封建婚姻”,到了城裡尋找自由又有了自己愛的妻子。而那個解放前封建婚姻沒有合法的結婚證也沒有愛,鄉下的“原配妻子”卻始終用“岳曾氏”的身份在生活。

—以下安利可能有劇透—

—但這種電影不怕劇透—

電影的英文名字叫《Love Education》,愛的教育,我很喜歡。

故事從薇薇的外婆去世開始。

張艾嘉飾演的慧英,薇薇的媽媽,是即將退休的中學老師,體面了一輩子的知識女性,母親離世,自覺年富力強卻到了“退休年齡”——這是外界對自己衰老的宣判,她有些彷徨無措。

她開始常常跟家人撒火

丈夫孝平(田壯壯 飾)默默忍耐、陪伴妻子度過彷徨,女兒薇薇(郎月婷 飾)則不斷地抱怨媽媽:“我又哪惹到她了?”

令父女倆都無法理解的是,慧英執意要把父親的墳從鄉下遷來城裡跟母親合葬,並聲稱是母親的臨終遺言,其實薇薇的外婆去世時什麼也沒說。

但父女倆仍然老老實實跟著慧英下鄉去遷墳了。

“外公的兩個妻子”是電影的主要矛盾。

城裡的合法妻子、薇薇剛去世的外婆,是外公真正所愛之人;

鄉下包辦婚姻娶的“正房”,名字登記在宗祠裡,沒辦結婚證親戚們卻喊她一聲“阿祖”,薇薇喊她“姥姥”,她一個人守著外公的墳墓和自己的棺材過了一輩子。

媽媽執意要遷走墳葬到城裡,姥姥要守墳,誰也不願意讓步,雙方鬧得不可開交,姥姥甚至整個人都撲在墳頭上來阻止遷墳的隊伍。

其實外公年少離家,並不把姥姥當做妻子,只是按月寄生活費回來。老家的牆上連一張外公的照片也沒有,姥姥守候的東西是非常虛無的。

她以為自己守候著一份感情,其實守著的是那個年代封建禮教灌輸給她的承諾:“我是岳家的人,他死了活的我都是岳家的人。”

而慧英對遷墳的異常執著,反復說父母是真心相愛又有結婚證的,一定要葬在一起,又說自己懂母親的心思。

薇薇則是一個中立者:她覺得母親太偏激主觀,用一句憑空捏造的遺言瞎折騰;她又替姥姥覺得不值,想要用現代人的邏輯說服姥姥:守著一個不愛你的人的墳有什麼意思呢?

“您忘了他吧,他心裡根本沒有您。”

姥姥不信,她在外孫女面前攤開多年珍藏的家書,揀起其中一封對薇薇說,外公曾給他多寄了五元錢,囑咐她做一件襖子穿,她就以為那是愛了。

殊不知外公和外婆之間的往來書信,裡面才是道不盡的蜜語甜言:現在是幾月了,什麼天氣,你離開了多久,好怕我們之間沒有結果……

而守著貞節牌坊的姥姥,分不清什麼是家書什麼是情書,因為愛情是姥姥一生從未擁有過的東西。

神奇的是,所有人在為外婆的身後事四處奔波的過程中,看似衝突四起,情感反而被拉近了。

童年時不被外婆允許回鄉下的薇薇,卻在成年後和姥姥交了心、產生了遲來的隔代情。

薇薇和職業不穩定的酒吧歌手陷入熱戀,不敢告訴媽媽,卻和姥姥傾訴。還帶著男朋友一起來陪伴姥姥。

丈夫孝平不言不語卻用行動陪伴著慧英,他們經年的、逐漸疏離的感情被重新喚醒。

很動人的一個細節是,孝平讓女兒幫自己挑一張賀卡送給慧英。

他寫好了祝詞卻不知道怎麼把卡片送出去,就被慧英翻到了:

「以往日子清苦,總盼著能過得好點,如今日子變好了,感情反而淡薄了,這麼多年,你心頭有什麼不快樂的,那真是我的錯,別跟自己過不去,洗個澡好好睡一覺,咱們的路還長著呢!」

慧英看到這封信,當然是感動的。但她最終的選擇是把情書放回抽屜裡,假裝沒有看見——對於父母輩的人來講,挑明自己看見了來自丈夫的情書,都是很不好意思的事情啊。

原本在抱怨丈夫和女鄰居一起聚餐喝酒還喝醉了,看到情書之後,慧英一直拍打著丈夫抱怨他不穿衣服會著涼,而且是惡狠狠拍打!可是,這就是另外一種愛的表達啊。

但媽媽也是有溫存時刻的,她忍不住想趁丈夫熟睡時報答他一個吻,正好趕上丈夫打酒嗝,一轉臉,就錯過了。

生活就是這樣,不像電視劇裡,在你想吻一下愛人的時候就響起bgm一切剛剛好,而是媽媽面對著一個喝醉酒的丈夫,大家都老了,但心裡還是蕩漾著溫柔。

固執地堅守了一輩子的姥姥,進城後看見了外公和外婆無數的合影,終於意識到自己幾乎可以說是不認識照片上那個老頭。

她收到一個來自薇薇男友的禮物,一張PS合成的照片,上面是老去的外公和姥姥。但那天下雨,照片被雨淋濕了一塊,姥姥想去擦乾淨,卻不懂,照片淋水是越擦越糟糕的。

這一段讓我哭了好久。回來看電影的採訪特輯,扮演姥姥的吳彥姝說:姥姥終於發現,自己守著的是個根本不認識的人,她就像孩子失去了玩具。

入戲很深的吳彥姝奶奶,在講完人物分析之後,也嗚嗚地哭了起來。

愛,在一代代地發生,好像是相似的。

外公年輕的時候有過兩個妻子,現在的年輕人也有前女友和現女友。你要如何接受他的過去,要如何判斷你愛的人在愛誰?

每一對戀人都不是完全一樣的,總會有衝突,每個年齡段都會這樣。

年輕人談戀愛,男的想出去闖,女的想安穩;人到退休年紀,也有類似矛盾,丈夫想出去玩,妻子只有一句:我哪都不想去!

可是,只要有愛,就是很動人的。

薇薇的浪子男友說,自己本來是一心想去北京,但碰到薇薇就停了下來,這好珍貴對不對?

爸爸跟女兒回憶起媽媽:你媽媽以前,天再熱都要穿長袖長褲,靦腆啊。回憶過去時,他眼中閃過很溫柔的光。

外婆和外公的情書誠然感人,姥姥對外公守候終生,絕不改嫁,又是什麼感情呢?

還有慧英,她堅持給父親遷墳,要讓父母合葬,只是更年期暴躁嗎?她不喜歡別人用二房稱呼自己的母親,她反復說:“我父母是合法婚姻,他們真心相愛,他們一輩子沒有對對方大聲說話過。”

慧英是媽媽,也是一個女兒,珍惜自己父母有過美好的感情,在失去了雙親後想為父母的愛情做點事,這樣的愛也很震撼吧。

果然像歌裡唱的那樣:愛是沒有人能瞭解的東西,愛是永恆的旋律。

但愛需要彼此瞭解,愛需要相互教育。

家庭風波不斷延燒,最後所有人都學會了愛。

執念一輩子的姥姥親手挪走了外公的墳,她對著外公的屍骨說:我不要你了。

慧英也理解了守貞一生的姥姥,放棄給父親遷墳了。

慧英和丈夫還是會吵架,但愛,是彼此都確認的事情。人老了,父母會走,孩子也會走,但老夫老妻的愛情還長著呢,多好。

年輕的薇薇見證了姥姥的一輩子,最後她覺得不如放男友去北京闖蕩好了。

以後呢?一輩子那麼長,愛情還要慢慢學習啊。

電影的片名,我現在懂了:是《相愛相親》,而不是人們常說的“相親相愛”。

後者是因為在一起很親了,所以要相愛;而前者是因為愛,所以親。

一切要有愛,才會很值得啊。

扮演媽媽的張艾嘉,64歲氣質還是很好,眼中常常閃著愛崗敬業照顧全家的焦慮。

扮演姥姥的吳彥姝,也是《北京遇上西雅圖2》裡那位可愛的老奶奶,在《相愛相親》感人至深的表演令她第二次提名金馬女配。

吳彥姝演技真的超好,生活裡是書卷氣的氣質美人樣。

到電影裡完全能演出鄉下婆婆的感覺,今年79歲了,淋雨演戲什麼都來,說自己為了角色一切都可以犧牲。

這三位女性的人生,串起了生活中常見的情感關係:

媽媽和女兒的關係。

女兒總是這樣抱怨媽媽:“你怎麼又不敲門就進來了?”

媽媽則習慣用上一代人的視角對女兒說:“大人的事情你就少插手。”

夫妻關係也很真實。

田壯壯和張艾嘉演一對老夫妻,丈夫滿心歡喜地給妻子換了一輛新車,妻子第一反應只有“天哪發生了我不知道的事情”:“你什麼時候換車的?我怎麼不知道?這車多少錢?”眼神犀利如同審問。

一家三口住在酒店的三人間裡,並不彼此交流,各玩各的手機。

還有戀愛中的男女,相互的試探、不信任、和對未來的迷茫。

男生要去北京的話,女生還應該在小城市裡等他嗎?

最動人的,是姥姥。

外公年輕時在鄉下有個“封建婚姻”,到了城裡尋找自由又有了自己愛的妻子。而那個解放前封建婚姻沒有合法的結婚證也沒有愛,鄉下的“原配妻子”卻始終用“岳曾氏”的身份在生活。

—以下安利可能有劇透—

—但這種電影不怕劇透—

電影的英文名字叫《Love Education》,愛的教育,我很喜歡。

故事從薇薇的外婆去世開始。

張艾嘉飾演的慧英,薇薇的媽媽,是即將退休的中學老師,體面了一輩子的知識女性,母親離世,自覺年富力強卻到了“退休年齡”——這是外界對自己衰老的宣判,她有些彷徨無措。

她開始常常跟家人撒火

丈夫孝平(田壯壯 飾)默默忍耐、陪伴妻子度過彷徨,女兒薇薇(郎月婷 飾)則不斷地抱怨媽媽:“我又哪惹到她了?”

令父女倆都無法理解的是,慧英執意要把父親的墳從鄉下遷來城裡跟母親合葬,並聲稱是母親的臨終遺言,其實薇薇的外婆去世時什麼也沒說。

但父女倆仍然老老實實跟著慧英下鄉去遷墳了。

“外公的兩個妻子”是電影的主要矛盾。

城裡的合法妻子、薇薇剛去世的外婆,是外公真正所愛之人;

鄉下包辦婚姻娶的“正房”,名字登記在宗祠裡,沒辦結婚證親戚們卻喊她一聲“阿祖”,薇薇喊她“姥姥”,她一個人守著外公的墳墓和自己的棺材過了一輩子。

媽媽執意要遷走墳葬到城裡,姥姥要守墳,誰也不願意讓步,雙方鬧得不可開交,姥姥甚至整個人都撲在墳頭上來阻止遷墳的隊伍。

其實外公年少離家,並不把姥姥當做妻子,只是按月寄生活費回來。老家的牆上連一張外公的照片也沒有,姥姥守候的東西是非常虛無的。

她以為自己守候著一份感情,其實守著的是那個年代封建禮教灌輸給她的承諾:“我是岳家的人,他死了活的我都是岳家的人。”

而慧英對遷墳的異常執著,反復說父母是真心相愛又有結婚證的,一定要葬在一起,又說自己懂母親的心思。

薇薇則是一個中立者:她覺得母親太偏激主觀,用一句憑空捏造的遺言瞎折騰;她又替姥姥覺得不值,想要用現代人的邏輯說服姥姥:守著一個不愛你的人的墳有什麼意思呢?

“您忘了他吧,他心裡根本沒有您。”

姥姥不信,她在外孫女面前攤開多年珍藏的家書,揀起其中一封對薇薇說,外公曾給他多寄了五元錢,囑咐她做一件襖子穿,她就以為那是愛了。

殊不知外公和外婆之間的往來書信,裡面才是道不盡的蜜語甜言:現在是幾月了,什麼天氣,你離開了多久,好怕我們之間沒有結果……

而守著貞節牌坊的姥姥,分不清什麼是家書什麼是情書,因為愛情是姥姥一生從未擁有過的東西。

神奇的是,所有人在為外婆的身後事四處奔波的過程中,看似衝突四起,情感反而被拉近了。

童年時不被外婆允許回鄉下的薇薇,卻在成年後和姥姥交了心、產生了遲來的隔代情。

薇薇和職業不穩定的酒吧歌手陷入熱戀,不敢告訴媽媽,卻和姥姥傾訴。還帶著男朋友一起來陪伴姥姥。

丈夫孝平不言不語卻用行動陪伴著慧英,他們經年的、逐漸疏離的感情被重新喚醒。

很動人的一個細節是,孝平讓女兒幫自己挑一張賀卡送給慧英。

他寫好了祝詞卻不知道怎麼把卡片送出去,就被慧英翻到了:

「以往日子清苦,總盼著能過得好點,如今日子變好了,感情反而淡薄了,這麼多年,你心頭有什麼不快樂的,那真是我的錯,別跟自己過不去,洗個澡好好睡一覺,咱們的路還長著呢!」

慧英看到這封信,當然是感動的。但她最終的選擇是把情書放回抽屜裡,假裝沒有看見——對於父母輩的人來講,挑明自己看見了來自丈夫的情書,都是很不好意思的事情啊。

原本在抱怨丈夫和女鄰居一起聚餐喝酒還喝醉了,看到情書之後,慧英一直拍打著丈夫抱怨他不穿衣服會著涼,而且是惡狠狠拍打!可是,這就是另外一種愛的表達啊。

但媽媽也是有溫存時刻的,她忍不住想趁丈夫熟睡時報答他一個吻,正好趕上丈夫打酒嗝,一轉臉,就錯過了。

生活就是這樣,不像電視劇裡,在你想吻一下愛人的時候就響起bgm一切剛剛好,而是媽媽面對著一個喝醉酒的丈夫,大家都老了,但心裡還是蕩漾著溫柔。

固執地堅守了一輩子的姥姥,進城後看見了外公和外婆無數的合影,終於意識到自己幾乎可以說是不認識照片上那個老頭。

她收到一個來自薇薇男友的禮物,一張PS合成的照片,上面是老去的外公和姥姥。但那天下雨,照片被雨淋濕了一塊,姥姥想去擦乾淨,卻不懂,照片淋水是越擦越糟糕的。

這一段讓我哭了好久。回來看電影的採訪特輯,扮演姥姥的吳彥姝說:姥姥終於發現,自己守著的是個根本不認識的人,她就像孩子失去了玩具。

入戲很深的吳彥姝奶奶,在講完人物分析之後,也嗚嗚地哭了起來。

愛,在一代代地發生,好像是相似的。

外公年輕的時候有過兩個妻子,現在的年輕人也有前女友和現女友。你要如何接受他的過去,要如何判斷你愛的人在愛誰?

每一對戀人都不是完全一樣的,總會有衝突,每個年齡段都會這樣。

年輕人談戀愛,男的想出去闖,女的想安穩;人到退休年紀,也有類似矛盾,丈夫想出去玩,妻子只有一句:我哪都不想去!

可是,只要有愛,就是很動人的。

薇薇的浪子男友說,自己本來是一心想去北京,但碰到薇薇就停了下來,這好珍貴對不對?

爸爸跟女兒回憶起媽媽:你媽媽以前,天再熱都要穿長袖長褲,靦腆啊。回憶過去時,他眼中閃過很溫柔的光。

外婆和外公的情書誠然感人,姥姥對外公守候終生,絕不改嫁,又是什麼感情呢?

還有慧英,她堅持給父親遷墳,要讓父母合葬,只是更年期暴躁嗎?她不喜歡別人用二房稱呼自己的母親,她反復說:“我父母是合法婚姻,他們真心相愛,他們一輩子沒有對對方大聲說話過。”

慧英是媽媽,也是一個女兒,珍惜自己父母有過美好的感情,在失去了雙親後想為父母的愛情做點事,這樣的愛也很震撼吧。

果然像歌裡唱的那樣:愛是沒有人能瞭解的東西,愛是永恆的旋律。

但愛需要彼此瞭解,愛需要相互教育。

家庭風波不斷延燒,最後所有人都學會了愛。

執念一輩子的姥姥親手挪走了外公的墳,她對著外公的屍骨說:我不要你了。

慧英也理解了守貞一生的姥姥,放棄給父親遷墳了。

慧英和丈夫還是會吵架,但愛,是彼此都確認的事情。人老了,父母會走,孩子也會走,但老夫老妻的愛情還長著呢,多好。

年輕的薇薇見證了姥姥的一輩子,最後她覺得不如放男友去北京闖蕩好了。

以後呢?一輩子那麼長,愛情還要慢慢學習啊。

電影的片名,我現在懂了:是《相愛相親》,而不是人們常說的“相親相愛”。

後者是因為在一起很親了,所以要相愛;而前者是因為愛,所以親。

一切要有愛,才會很值得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