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急診科醫生》:一部優點和缺點同樣很明顯國產醫療劇

當下熱播的《急診科醫生》目前已經播出過半, 這部由鄭曉龍導演、張嘉譯、王珞丹、江珊主演的電視劇, 因為有一個輝煌的主創班底,

該劇在開播之初就背負著不小的收視期待。 作為一部“國產醫療劇”, 《急診科醫生》的收視率同樣爭氣, 10月30日首播之後, 在上海衛視、北京衛視收視分別登上了排行榜第一、三位, 兩天后, 就開始長期佔據黃金檔收視冠亞軍。

實力主創護航 收視第一拿得穩

這一切似乎是順理成章的, 因為把這部《急診科醫生》放置在2017年度的都市劇整體序列當中, 它的班底是非常過硬的, 首先看《急診科醫生》由鄭曉龍、劉雪松執導, 主演是張嘉譯、王珞丹、江珊、柯藍一批中青年演員。 鄭曉龍無需贅言, 絕對是內地電視劇行業的一塊金字招牌, 《北京人在紐約》、《金婚》、《甄嬛傳》、《紅高粱》, 前些年的幾部現象級國產劇幾乎都能看到鄭導的名字。 張嘉譯、江珊都是實力派演員,

兩個人都塑造過不少經典角色, 張嘉譯還曾出演過早年的一部國產醫療劇《心術》。 王珞丹雖然年輕, 但是演技在小花中還是過得去的。 這樣一批人來製作這麼一部劇, 按理說, 觀眾沒什麼不放心的, 所以無論是收視率還是點擊率, 《急診科醫生》目前的成績都是應當應分。

專業醫療團隊把關 醫療劇更真實可信

說起來, 《急診科醫生》的故事並沒有什麼特別, 它根據點點原創劇本《人命關天》改編, 講述了急診科主任醫師何建一(張嘉譯 飾)與高學歷海歸“空降”醫學博士江曉琪(王珞丹 飾), 因為中西醫療理念、教育體系、思維方式等差異產生衝突, 在觀念的碰撞和互相審視的過程中, 逐步建立起共同攻堅克難的默契。 在以妙手仁心救治患者的同時, 上演了一幕幕生離死別、情愫漸生、自我救贖的感人故事。 在國產醫療劇的範疇之內, 這個故事本身並無新意, 但是值得表揚的是, 這部劇以專業的精神和精准的細節為出發點, 最大限度地還原了急救場景和科室氛圍。

鄭曉龍曾經在採訪出透露, 北京協和醫院擔任這部劇全程的拍攝指導, 更是派出了醫生博士、高級護士團隊為《急診科醫生》提供全程的技術和專業支援:從劇本探討、手術流程的校對、演員對白的指導, 到實際拍攝、美工道具等環節一一把關, 具體到病人送到醫院後是進急救室還是進處置室等細節都不放過, 從源頭上糾錯糾偏, 最大程度還原急診科的日常生活, 力爭在醫院內外的生活和語言細節上做到“接地氣”, 確保劇集中所有醫學專業內容的真實性和準確性, 全方位構建一個真實的“醫療常識生態圈”。

揭露醫患問題如隔靴搔癢

然而話說回來, 《急診科醫生》是一部優點和缺點都同樣明顯的醫療劇, 一方面它確實保障了這部劇的專業性和真實性,

起碼沒有在開播之後遭遇了網路上大規模的“糾錯”風潮, 但是從一部都市職業劇的角度, 這部劇在情節、表演以及在醫患題材的深度挖掘上, 《急診科醫生》依然是一部有著很大不足之處的電視劇。

看得出來, 這部劇是有野心的,《急診科醫生》力圖在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切口,確實觸及了涉及醫療行業的某些社會問題,如備受關注的醫患關係、醫療保障體系、臨終關懷等,不回避問題,勇於直面醫療行業中現存的問題,並以一種積極的方式試圖探討解決的方法。但是呢, 可能是出於尺度的限制或者的審查的窠臼,我們發現這部劇雖然討論了問題,但是每個問題,都討論得特別不徹底。好比說,劇中有一個強烈的劇情衝突點,一個女醫生被一個精神病男患者劫持並割喉喪生了,而當時男主角意圖站出來勸阻這位病人,沒想到卻加速導致了不可挽回的後果。原本這是一個非常重大的劇情轉折,也是一個重大的社會問題,既可以聚焦醫患矛盾,也可以討論人性衝突,但是這樣一個重要劇情節點,在後續的劇情當中,卻被輕描淡寫地帶過去了,並沒有被展開討論,也沒有被深刻挖掘。

口型不對很出戲 感情戲份成敗筆

其次,在看劇的過程中我們還發現,在很多片段中,演員的嘴型和配音都嚴重不符合,甚至根本就不同步,即便是後期製作中修改了臺詞,那也算製作得相當倉促了,眼看演員張口和閉口的時機和聽到的配音不契合,一種渣製作的感覺就油然而生。關於這點,王珞丹有解釋說:“在開播的前兩天,他們還在配音,補臺詞還有調整劇情,怎麼都不可能改得對得上口型,大家也都盡力了。”不能不說,作為一部號稱“良心製作”的電視劇,口型對不上實在是一個無論如何也不能忽視不見的硬傷。

此外有人說,《急診科醫生》這部劇的一大優點在於:醫生們終於不熱衷於談戀愛了,此前鄭曉龍在採訪當中也曾經表示,《急診科醫生》不是一部“掛羊肉賣狗肉”的醫療劇,所以劇中的急診科醫生們,確實也沒有愛來愛去的濫俗情節,但劇中還是不能免俗地為張嘉譯和王珞丹增加了一段感情線索,這對CP之間貌合神離的表現,讓感情戲成了這部《急診科醫生》的一大敗筆。

這部劇是有野心的,《急診科醫生》力圖在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切口,確實觸及了涉及醫療行業的某些社會問題,如備受關注的醫患關係、醫療保障體系、臨終關懷等,不回避問題,勇於直面醫療行業中現存的問題,並以一種積極的方式試圖探討解決的方法。但是呢, 可能是出於尺度的限制或者的審查的窠臼,我們發現這部劇雖然討論了問題,但是每個問題,都討論得特別不徹底。好比說,劇中有一個強烈的劇情衝突點,一個女醫生被一個精神病男患者劫持並割喉喪生了,而當時男主角意圖站出來勸阻這位病人,沒想到卻加速導致了不可挽回的後果。原本這是一個非常重大的劇情轉折,也是一個重大的社會問題,既可以聚焦醫患矛盾,也可以討論人性衝突,但是這樣一個重要劇情節點,在後續的劇情當中,卻被輕描淡寫地帶過去了,並沒有被展開討論,也沒有被深刻挖掘。

口型不對很出戲 感情戲份成敗筆

其次,在看劇的過程中我們還發現,在很多片段中,演員的嘴型和配音都嚴重不符合,甚至根本就不同步,即便是後期製作中修改了臺詞,那也算製作得相當倉促了,眼看演員張口和閉口的時機和聽到的配音不契合,一種渣製作的感覺就油然而生。關於這點,王珞丹有解釋說:“在開播的前兩天,他們還在配音,補臺詞還有調整劇情,怎麼都不可能改得對得上口型,大家也都盡力了。”不能不說,作為一部號稱“良心製作”的電視劇,口型對不上實在是一個無論如何也不能忽視不見的硬傷。

此外有人說,《急診科醫生》這部劇的一大優點在於:醫生們終於不熱衷於談戀愛了,此前鄭曉龍在採訪當中也曾經表示,《急診科醫生》不是一部“掛羊肉賣狗肉”的醫療劇,所以劇中的急診科醫生們,確實也沒有愛來愛去的濫俗情節,但劇中還是不能免俗地為張嘉譯和王珞丹增加了一段感情線索,這對CP之間貌合神離的表現,讓感情戲成了這部《急診科醫生》的一大敗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