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梨園共話中華戲曲的當代傳播

晨報記者 邱儷華

日前, 第十九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戲曲論壇在上海舉行。 本次戲曲論壇以“良辰美景, 姹紫嫣紅——中華戲曲在當代的傳播”為主題, 聚焦中華戲曲在當代的傳承與發展, 解析“中華戲曲”在當代社會的生命力, 探討新時代背景下戲曲發展的“新征程”。 谷好好、王珮瑜

尋求新的“發力”與“吸粉”

在主旨演講環節, 上海昆劇團團長穀好好以“緊抓潮流接觸點尋找戲曲發力點”為題進行開題演講, 她談到“戲曲是集各藝術於一身的綜合性審美藝術, 它既代表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審美特點, 也是中華文明的代表”,

更以近年來上海戲曲“走出去”實例, 分享中華戲曲在當代傳播的重要意義:“中國戲曲歷史悠久, 博大精深, 但在國際戲劇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還非常有限。 如何運用當下的技術手段做好推廣傳播, 我們戲曲人還要更多地思考和實踐。 ”

即將開展京劇清新會《老生常談》巡迴演出的著名京劇演員王珮瑜, 在傳承與傳播京劇的道路上, “吸粉”無數。

演講中, 她以個人所見、所感、所思, 分享了京劇傳播探索的故事:“當我們引發了老戲迷的質疑和不滿的時候, 我也會糾結, 因為這些人是我們京劇的基本觀眾, 也是不管做什麼都不願意丟掉的觀眾。 做好平衡也是重大的課題。 後來我就想所有的人做所有的事不可能取悅所有的人。

所以目前階段, 對我來說要做的一件事情, 就是讓更多從來不看戲的人走進劇場, 當他有一天成為京劇藝術和戲曲藝術知音的時候, 我們會做到更好地為觀眾服務。 ”

尚長榮、魏海敏

要有自信有策劃地“走出去”

主旨演講之外還有分組討論, 眾多重量級嘉賓分別從戲曲在當代的對外交流傳播、社會影響力和校園傳播三個維度進行探討。

針對“中華戲曲如何走出去”的話題,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尚長榮和魏海敏都有著切身體會。 剛剛結束美國大都會海外演出的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尚長榮在現場表示:“要走出去, 如果亦步亦趨地按照西方的模式、口味、價值觀去改良, 是走不通的。 我們要尋找自己的路,

要有足夠的文化自信和文化擔當, 傳播真善美, 講好中國故事!”

京劇一直以來都是中國重要的“文化名片”, 同樣致力於京劇交流的戲曲名家魏海敏則在現場帶來了她自己經歷的有關“京劇走出去”的故事。

2009年, 魏海敏與世界藝術大師羅伯特·威爾遜合作《歐蘭朵》, 交流與碰撞讓東西方文化渾然一體, 產生了良好的效應。 魏海敏由衷地表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同行是我們影響力的放大器, 也是極好的助力, 東西方文化的直面碰撞由此產生不可替代的相互瞭解和啟迪。 而另一方面, ‘中華戲曲走出去’ 也需要有成套的文化事件策劃, 需要由專業策劃人來規劃執行, 以幫助當地觀眾更好地瞭解演出所蘊涵的中華文化。 ”

茅善玉、李卓群

摒棄自娛自樂, 注重培養觀眾

談及“社會影響力”和“校園傳播”的話題, 這次在上海國際藝術節上贏得業界口碑的新編京劇《大宅門》的編劇、導演, 北京京劇院青年編導李卓群提到:“我們的戲演什麼?從哪裡來?演給誰看?這是作為編劇、導演、製作人, 在創作之初就要明確的概念。 寫戲導戲演戲做戲, 只要是給觀眾看的, 就必須顧及‘座兒’的感受與共鳴, 絕不是藝術家的借戲抒情與自娛自樂。 ”

上海滬劇院院長茅善玉近年來不僅引領上海戲曲刮起“海上風”, 還將這股風吹進了校園。 她在現場以實例分享了近年來“滬劇進校園”的寶貴經驗, 並直言戲曲進校園既要“走進去”也要“請進來”。

近年來北大百周年紀念講堂成了全國戲曲愛好者必去的“打卡點”,

面對這樣的新氣象, 北大百周年紀念講堂管理部主任劉壽安談到:百周年紀念講堂在不斷將優秀戲曲作品帶給北大師生的同時, 影響力也輻射周邊高校和地區, 在國內院校同類場館中發揮了良好的示範引領作用。

相較大學校園的欣欣向榮, 中小學校的校園推廣也是有聲有色。 上海市光明中學校長穆曉炯、虹口區教育學院實驗中學校長兼黨支部書記胡珍分享了“戲曲進校園”在各自學校發生的故事和經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