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弘揚古典詩詞的當代價值

作者:張巍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燦爛的歷史, 也創造了同樣悠久輝煌的文學。 在古代文學的各個門類中, 又以詩詞最為傳播廣泛和影響深遠。 時至今日, 古典詩詞並未因歷史的沖刷而失去自身光輝, 而是歷久彌新, 益發彰顯出永恆而獨特的魅力。 從去年2月萬名網友續寫“我有一壺酒, 足以慰風塵”的網路傳奇, 到今年春節期間“中國詩詞大會”的熱播, 都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中華古典詩詞, 在當代不僅有面向學校和科研機構所體現出的教學價值和學術研究價值, 更有面向全體社會而體現出的文化價值和精神價值。

學習古典詩詞, 對於任何一位炎黃子孫來講, 都有多方面的意義。

第一, 有助於深入瞭解民族文化傳統和文化精神, 增強文化的歸屬感。

中華民族創造偉大歷史的過程, 同時也是跨越困境、不斷前行的過程。 要想認識中華民族堅實厚重的歷史, 瞭解她的崇高與苦難, 完全可以從瞭解古代文學特別是詩詞入手。 詩歌是詩人對所處時代的描寫和反映, 堪稱生動形象而又具體真實的歷史記錄。 一部《詩經》就是當時生活百科全書式的記錄。 例如, 其中的《豳風·七月》有對先民們四季繁忙勞作的生動敘述;《秦風·無衣》則體現出了士兵在戰場上的同仇敵愾。 若想瞭解盛唐的富庶繁華, 最直觀的記載莫過於杜甫的詩句:“憶昔開元全盛日,

小邑猶藏萬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倉廩俱豐實。 ”柳永寫下《望海潮·東南形勝》這樣的名篇, 見證了北宋的都市繁華。 究其根本, 詩歌的產生總有它的社會根源和文化背景, 不少詩作詞作還有具體可考的“本事”。 中國詩史歷來以中華歷史作為它的基石, 文史相通, 密不可分。 詩詞所提供的歷史資訊有其自身的優越性。 它包含著一種審美認識, 使學習知識與審美活動融合統一, 因而趣味性強, 易為普通民眾接受。 它又是當時人們心靈情感的自然流露, 在歷史細節上更富於真實性, 更易於引起人們的共鳴和思考。

中華民族依託優秀傳統文化, 逐漸形成了積極進取、友愛和諧而又堅韌不拔、威武不屈的民族性格。

《周易》中的“天行健, 君子以自強不息”和“地勢坤, 君子以厚德載物”, 正是對這種民族性格的絕佳詮釋。 詩歌是情感與思想的雙重結晶, 是文化思潮的自然產物。 古典詩詞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神具象化、個性化的顯現方式。 中華文明以儒家思想為其骨幹, 又容納吸收了道家、法家和佛家等各個思想流派, 形成了完整統一的有機體。 這些在古典詩詞中都有鮮明體現。 詩人杜甫、李白、王維分別被稱作詩聖、詩仙、詩佛, 正好大致對應了儒、道、釋這三個思想流派。 杜甫的遠祖杜預曾為《左傳》作注, 在經學上極有成就, 他的祖父杜審言則是初唐“文章四友”之一。 儒學和詩歌是杜甫的家族傳統, 他用自己的畢生踐行使二者達到完美融合的境地,
以至於宋人有“老杜似孟子”的說法。 “致君堯舜上, 再使風俗淳”, “窮年憂黎元, 歎息腸內熱”, 杜詩中體現的正是儒家那種關愛蒼生、兼濟天下的胸懷。 李白屢屢以《莊子》中的鯤鵬自比, 他狂放不羈、要求衝破一切外在束縛的自由精神主要來自道家。 王維詩中則充滿了寂靜出世的禪趣。 對於今天的社會大眾而言, 學習古典詩詞是瞭解中華文化精神的快捷有效且易於實行的方式。 在閱讀當中, 我們能夠體認到祖先數千年來始終堅守的精神血脈和心靈家園, 而這正是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

第二, 有助於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

每個民族都有本民族的語言, 也會有用這種語言撰寫的詩歌。

從一定意義上說, 詩歌將本民族的語言之美發揮到極致。 古代漢語以單音節詞居多, 一字一音, 字音中包括聲母、韻母、聲調三個組成部分。 圍繞這一特性, 中國古典詩詞有很多篇幅相對短小的抒情詩, 語言極為精練傳神。 例如, 五言絕句僅二十個字, 詞中還有字數更少的《十六字令》, 七言律詩也不過五十六個字。 古典詩詞以抒寫內心情思為基本維度, 以塑造鮮明意境為主要旨歸, 普遍講求用韻、對仗、平仄的規則。 這充分彰顯了漢語自身的意蘊之美和聲韻之美, 達到了“筆落驚風雨”、“篇終接混茫”的高超藝術境界。 漢語的民族特色使中國古典詩詞在世界文學之林中具有獨特的地位。 例如, 西方詩歌就無法做到中國古典詩詞中所具備的精工對仗。 漢字的穩定形體,更是讓古典詩詞具有了跨越時空的效果。唐詩中的許多名篇,今天的中小學生都可以背誦,並依然能體會到其中的情感和意味,並不存在巨大的文字障礙。

隨著漢字、歷史典籍和中華文化的傳播,古代東亞形成了漢文化圈,古典詩詞在整個漢文化圈內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古代日本、朝鮮和越南的許多文士都酷愛詩詞,並且進行創作,這些作品現在被統稱為域外漢詩。例如,唐代詩人張志和曾撰有《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一詞,很快就傳入日本,為當時日本天皇稱讚不已,和親王大臣們一起加以追和,據說這是日本填詞的開端。白居易對古代日本民眾影響很大,白詩的淺近易懂和清麗憂傷非常符合他們的審美趣味,日本的長篇小說《源氏物語》就受到了白居易《長恨歌》的巨大影響。在古代朝鮮官方正史《高麗史》的《樂志》中,收錄了多首柳永的詞,足見當時柳永詞作的廣泛傳播。凡此種種,都充分說明了古典詩歌的非凡成就與重大價值,值得我們驕傲自豪。事實上,“五四”以後的新詩也無法徹底割斷與傳統詩詞的關聯,諸多名篇如朱湘的《採蓮曲》、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戴望舒的《雨巷》,都是極好的例證。

第三,有助於全面提升人們的思想境界和審美水準。

中國古代有著“詩品出於人品”的文學觀念,這昭示了文學的道德評判尺度。詩人們將修身立德視為內在的自覺追求,“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古典詩詞往往是他們崇高情懷的集中寫照。屈原堅持理想,“雖九死,其猶未悔”。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歸耕田園,“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杜甫在狂風暴雨掀翻了茅屋屋頂的秋夜,依然心系百姓,發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慨歎。陸游在臨終之時,仍舊不忘畢生的恢復之志,“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是他最後的遺言。辛棄疾的“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凡此種種,無不閃耀著高尚人格的光輝。善待自然、熱愛國家、孝敬父母、關愛他人……所有這些優秀品質,都成為歷代詩詞反復詠歎的主題。學習這樣的作品,無疑可以讓我們情感為之激蕩,思想為之觸動,心靈為之淨化,增強內在的精神力量。

優秀古典詩詞是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統一,不僅能給人思想的啟迪,更能給人藝術的享受。例如,唐詩在用字、章法、風格等層面都取得了令人歎為觀止的成就。就用字而言,賈島對“僧推月下門”還是“僧敲月下門”反復斟酌,留下了“推敲”的佳話,齊己也因鄭穀改動了他詩句中的一字而稱鄭穀為“一字師”。章法層面可以李商隱的《夜雨寄北》為例:“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首句追憶過去,次句敘寫現在,三句嚮往未來,四句所說又是未來的過去也即現在。全詩有著回環往復、一唱三歎的意味。古典詩歌所能給予人們的藝術體驗是如此的細緻入微,若能長期沉浸于其中,必然會形成高雅的藝術品位。

在中國古代,詩詞不僅用於書面閱讀,而且用於口頭傳播。我們現今除了品讀、書寫之外,還可以吟誦和歌唱。吟誦的本質是強化詩詞固有的聲韻美,更好地體味詩的情感和意境,可以說是“因聲而入情”。吟誦帶有強烈的自主體驗性,每個人的吟誦都可以與他人不同,非常適合自主實踐。中國古代本來就有著詩樂結合的傳統,現代的作曲家們也給不少的詩詞名篇重新配樂譜曲,讓它們可以用於歌唱。聲情並茂地演唱古典詩詞,能夠讓古典詩詞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不久前發佈了《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以中央文件的形式,專門部署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工作。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古典詩詞必將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放射出更加璀璨奪目的光彩。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專案“漢魏六朝集部文獻集成”(13&ZD109)階段性成果、廣東省2016年度本科高校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專案“古典詩詞的現代吟唱”最終成果)

(作者系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漢字的穩定形體,更是讓古典詩詞具有了跨越時空的效果。唐詩中的許多名篇,今天的中小學生都可以背誦,並依然能體會到其中的情感和意味,並不存在巨大的文字障礙。

隨著漢字、歷史典籍和中華文化的傳播,古代東亞形成了漢文化圈,古典詩詞在整個漢文化圈內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古代日本、朝鮮和越南的許多文士都酷愛詩詞,並且進行創作,這些作品現在被統稱為域外漢詩。例如,唐代詩人張志和曾撰有《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一詞,很快就傳入日本,為當時日本天皇稱讚不已,和親王大臣們一起加以追和,據說這是日本填詞的開端。白居易對古代日本民眾影響很大,白詩的淺近易懂和清麗憂傷非常符合他們的審美趣味,日本的長篇小說《源氏物語》就受到了白居易《長恨歌》的巨大影響。在古代朝鮮官方正史《高麗史》的《樂志》中,收錄了多首柳永的詞,足見當時柳永詞作的廣泛傳播。凡此種種,都充分說明了古典詩歌的非凡成就與重大價值,值得我們驕傲自豪。事實上,“五四”以後的新詩也無法徹底割斷與傳統詩詞的關聯,諸多名篇如朱湘的《採蓮曲》、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戴望舒的《雨巷》,都是極好的例證。

第三,有助於全面提升人們的思想境界和審美水準。

中國古代有著“詩品出於人品”的文學觀念,這昭示了文學的道德評判尺度。詩人們將修身立德視為內在的自覺追求,“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古典詩詞往往是他們崇高情懷的集中寫照。屈原堅持理想,“雖九死,其猶未悔”。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歸耕田園,“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杜甫在狂風暴雨掀翻了茅屋屋頂的秋夜,依然心系百姓,發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慨歎。陸游在臨終之時,仍舊不忘畢生的恢復之志,“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是他最後的遺言。辛棄疾的“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凡此種種,無不閃耀著高尚人格的光輝。善待自然、熱愛國家、孝敬父母、關愛他人……所有這些優秀品質,都成為歷代詩詞反復詠歎的主題。學習這樣的作品,無疑可以讓我們情感為之激蕩,思想為之觸動,心靈為之淨化,增強內在的精神力量。

優秀古典詩詞是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統一,不僅能給人思想的啟迪,更能給人藝術的享受。例如,唐詩在用字、章法、風格等層面都取得了令人歎為觀止的成就。就用字而言,賈島對“僧推月下門”還是“僧敲月下門”反復斟酌,留下了“推敲”的佳話,齊己也因鄭穀改動了他詩句中的一字而稱鄭穀為“一字師”。章法層面可以李商隱的《夜雨寄北》為例:“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首句追憶過去,次句敘寫現在,三句嚮往未來,四句所說又是未來的過去也即現在。全詩有著回環往復、一唱三歎的意味。古典詩歌所能給予人們的藝術體驗是如此的細緻入微,若能長期沉浸于其中,必然會形成高雅的藝術品位。

在中國古代,詩詞不僅用於書面閱讀,而且用於口頭傳播。我們現今除了品讀、書寫之外,還可以吟誦和歌唱。吟誦的本質是強化詩詞固有的聲韻美,更好地體味詩的情感和意境,可以說是“因聲而入情”。吟誦帶有強烈的自主體驗性,每個人的吟誦都可以與他人不同,非常適合自主實踐。中國古代本來就有著詩樂結合的傳統,現代的作曲家們也給不少的詩詞名篇重新配樂譜曲,讓它們可以用於歌唱。聲情並茂地演唱古典詩詞,能夠讓古典詩詞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不久前發佈了《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以中央文件的形式,專門部署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工作。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古典詩詞必將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放射出更加璀璨奪目的光彩。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專案“漢魏六朝集部文獻集成”(13&ZD109)階段性成果、廣東省2016年度本科高校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專案“古典詩詞的現代吟唱”最終成果)

(作者系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