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貴州非遺:以現代方式賦予傳統文化新生命

我省非常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工作,採取多種方式進行傳播,讓“非遺”更廣泛地走進人們的視野,從而提高對“非遺”的認識,擴大“非遺”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圖為貴陽市中小學生在貴州省文化創意園觀看“非遺”傳承人講解馬尾繡的製作。

11月7日,平塘縣牙舟古陶文化產業園開園。 (李騰群 攝)

從2009年開始,楊光成先後在惠水縣雅水鎮小學開設民族民間工藝興趣班和楓香染提高班;同年7月又在本村每戶人家各選取兩名略有基礎的年輕人,對他們進行楓香染技藝傳習。

此外,他還成立了楓香染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生產、流通、銷售等方式,帶著鄉親們走上致富路。

有著23年歷史的“黔粹行”,同樣也採用“企業+農戶”的方式,在遵義、獨山、盤州等地培訓了大量繡娘。 更為難得的是,2014年,黔粹行所有商品全部實現數位規範化,到2015年時就在廈門機場開設了第一家連鎖分店,併入駐電商平臺。

基於“活態”展示的理念,傳承人受邀進駐展館現場,苗族銀飾鍛造技藝、水族馬尾繡、苗繡、皮紙製作技藝、苗族泥哨、玉屏簫笛製作技藝、茅臺酒釀制技藝等國家級“非遺”專案均位列其中,直觀、生動地展現“非遺”專案的活態傳承過程。

“傳統”與“現代”是兩個相對的詞彙,看似針鋒相對,非此即彼,但在貴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過程中,兩者卻能夠同時彰顯,互為補充。

過去只在婚喪嫁娶或重大節日中穿戴的服裝和首飾,如今既陳列在博物館中述說民族歷史和風俗習慣,又登上國際舞臺,走在時尚前沿;過去以手藝人個體經營方式流通的傳統手工藝品,如今形成產業,進入商場,甚至遠銷海外;過去口傳心授的歌舞、劇種,如今也步入學堂,在越來越多傳承人的演繹之下,煥發生機。

隨著時代前進,我省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所採取的保護措施也不斷完善,通過創造性轉化,在傳承文明的同時也帶動人口脫貧;通過創新性發展,以現代化的方式為傳統文化賦予新的生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