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從衣冠南渡到飄洋過海:客家人歷經了千年的遷徙與漂泊

“篳路桃弧輾轉遷, 南來遠過一千年。 方言足證中原韻, 禮俗猶留三代前。 ”客家人的歷史是一部遷徙史, 歷史上, 客家人從衣冠南渡到飄洋過海, 經歷過5次大遷徙。 還有一說是6次, 但目前學術界對這個次數之說尚未有定論。 大家普遍接受的觀點是客家學大師羅香林教授提出來的5次大遷徙。

第一次是在“五胡亂華”時期的“衣冠士族”南渡, 這些人大多滯留在江淮地區, 部分到達江西排灣等地。 東晉王朝專門設立了僑州、郡、縣安置他們, 予以各種優待。 這股遷徙潮持續170多年, 遷移人口近200萬。 這被稱為是客家人的孕育期。

第二次是“安史之亂”“黃巢之亂”破壞了江淮的寧靜, 迫使人們繼續遷徙, 大部分人來到閩西贛南地區。 在翻越了武夷山脈後, 這批客家先祖大多在現福建省寧化縣石壁村駐留, 故而“寧化石壁村”成為客家人的族群認同。

第三次遷徙則是靖康之恥到元滅南宋期間, 中原漢人大批南遷到閩西贛南地區, 和擁有共同文化信仰的原南遷漢人融合在一起, 部分則往粵東一帶遷徙。 由此, 閩西贛南粵東地區成為客家人大本營;客家人的群體定型。 因為那時戶籍有“主”“客”之分, 移民入籍者都編入“客籍”,

當地人稱呼客家先民為“客籍人”, 並逐漸演變為“客家人”。 這個他稱性的名詞, 後來成為客家人的自我認同。

第四次是“移湖廣、填四川”運動, 當時聚居在粵閩贛區的客家人也隨政策大量入川。 朱德、郭沫若、韓素音的祖先, 都是當時由廣東、福建遷到四川的客家人。 這次大遷徙, 客家人大量遷入廣西、臺灣、四川等地, 對此民諺有說“少己東不成市, 有煙必有東。 ”

第五次是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後, 以客家人為主體的起義軍受到剿殺, 百姓紛紛逃匿;相繼又爆發了長達十二年的土客大械鬥, 清政府為解決土客之爭, 特劃出臺山赤溪地區以安置客家人。 此外, 隨著西方殖民主義者在南洋各地的開發, 有些臨近沿海的客家人為求生計, 飄洋過海。

地處粵東山區的客家地區人多地少, “八山一水一田”的俗語生動的說明了這一特點, 人地關係的緊張導致了客家人生活艱難, 迫使大批的客家人從清初起便開始出國謀生。 如梅縣非常著名的僑鄉鬆口鎮, 早在清末, 就有“家家戶戶有華僑關係, 有數萬人出洋”之說;在當地的一個鷓鴣岌梁姓大夫第祖堂上就寫著:青年人十七八歲都應到南洋去;當地的書院的李姓長老說, 抗戰時期這裡就有700多丁, 其中在南洋從商務工者就有500多人。

海外客家人經過幾百年的艱苦創業,終於在僑居地打下了一定的經濟基礎,許多客家華僑寄錢回家贍養家人。在鬆口,每年流入白洋達數萬元之巨,有90%以上的華僑戶依靠僑匯維持生活。也有很多人支援家鄉人的經濟建設。他們為僑鄉的經濟發展和繁榮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其主要的事蹟不勝枚舉。

據估計,客家人分佈五大洲的80多個國家和地區,約有1.2億人,中國內地約有7000萬人,所謂“凡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人,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其中,香港華人1/3是客家人;臺灣有1/5到1/4是客家人。大陸地區除閩贛粵外,湖南、廣西、四川等地也都有相當數量的客家人。

海外客家人經過幾百年的艱苦創業,終於在僑居地打下了一定的經濟基礎,許多客家華僑寄錢回家贍養家人。在鬆口,每年流入白洋達數萬元之巨,有90%以上的華僑戶依靠僑匯維持生活。也有很多人支援家鄉人的經濟建設。他們為僑鄉的經濟發展和繁榮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其主要的事蹟不勝枚舉。

據估計,客家人分佈五大洲的80多個國家和地區,約有1.2億人,中國內地約有7000萬人,所謂“凡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人,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其中,香港華人1/3是客家人;臺灣有1/5到1/4是客家人。大陸地區除閩贛粵外,湖南、廣西、四川等地也都有相當數量的客家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