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孟子奠定了孔子的聖人地位

孟子像

筆者有幸生活在鄒魯聖地, 自然對孔孟兩大聖人有著更多的思考與感悟。 拾羽與諸君分享一下。 至少, 我認為, 沒有孔子,

孟子一樣偉大;但沒有孟子, 孔子很難這樣偉大。

一、孟子最早推崇孔子

在漢朝“獨尊儒術”時, 董仲舒實際上是借孔子的名義推行了自己的理論。 漢儒董仲舒在儒家的制度化建設過程中明確提出了三綱五常思想。 董仲舒以天人關係為根據全面系統地闡釋了三綱五常並將其神學化。 他把人間的一切都納入陰陽軌道, 強調一切倫常制度皆來源於“天”。 “仁義制度之數, 盡取之天”, “王道之三綱, 可求於天”(《漢書·董仲舒傳》)。

當時, 孔孟尚未並尊, 豈但孔孟沒有並尊, 而且孔子也沒有被獨尊。 西元前後劉歆為了幫助王莽做皇帝, 說周公才是儒教的教主。 孔子只是傳播周公所制定的禮樂制度的第一個傳教師。 一直到唐初, 周公仍然是“先聖”。

孔子仍然屈居“先師”之位。 在國立太學舉行祭祀先儒儀式時, 座位排在周公側面, 不能正面接受皇太子奉獻的`太牢', 至於孟軻, 連站在周孔兩邊陪祭的資格都沒有, 更談不上並尊了。 (摘自《孟軻何時被稱為“亞聖”?》 蔣建平)

儒學是春秋時期的顯學, 孔子也因其創建儒學, 集結文化, 積極參與社會活動而成為當時的名人, 即使那些名不見經傳的隱士, 如長沮與桀溺、楚國狂人接輿、無名的荷蓧丈人、石門的司門人也都知道孔子。 儘管這樣, 在孔子生前還不是一個聖人, 戰國時期的孔子也沒有登上聖人的祭壇, 而孟子卻認為他是一個偉大的人物, 努力築建孔子的聖人大廈。

孔子的學說表現出了巨大的魅力。 首先是培養、聚集了一大批忠實的弟子,

司馬遷說孔子“弟子蓋三千焉, 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 孟子則強調了弟子對孔子的虔誠, 他說:“昔者孔子沒, 三年之外, 門人治任將歸, 入揖于子貢, 相向而哭, 皆失聲, 然後歸。 子貢反, 築室於場, 獨居三年, 然後歸。 ”這與“子之兄弟事之數十年, 師死而遂倍之”的現象形成強烈的反差, 體現了弟子們對孔子的高度尊重與景仰。 其次是孔子學說的強大的融合力和吸引力, “吾聞用夏變夷者, 未聞變於夷者也”, 是孟子對文化融合交流基本趨勢的概括, 也是對孔子學說融合力和吸引力的肯定, 孟子認為陳良悅仲尼之道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陳良, 楚產也;悅周公、仲尼之道, 北學於中國, 北方之學者, 未能或之先也。
彼所謂豪傑之士也。 ”孟子分析孔子的魅力來源於他的思想與人格兩個方面, 在思慰方面, 孔子“以德服人者, 中心悅而誠服也, 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在人格上, 孔子始終堅持“愛人”與“仲尼小為已甚者”。

在孟子的心目中, 孔子是可與堯、舜、禹、商湯、周文王相提並論的聖人, 他說:“由堯舜至於湯, 五百有餘歲, 若禹、皋陶, 則見而知之;若湯, 則聞而知之。 由湯至於文王, 五百有餘歲, 若伊尹、萊朱, 則見而知之;若文王, 則聞而知之。 由文王至於孔子, 五百有餘歲, 若太公望、散宜生, 則見而知之;若孔子, 則聞而知之。 由孔子而來至於今, 百有餘歲, 去聖人之世, 符此其未遠也, 近聖人之居, 若此其甚也, 然而無有乎爾, 則亦無有乎爾。 ”堯、舜、商湯、周文王代表著一個時代,

孔子與他們一樣, 同樣也是里程碑性的人物。 孟子為了說明孔子與堯、舜、禹等的深層次相通相近, 多次談到孔子對他們評價議論。 關於堯、舜, 孟子引用了孔子的兩段話, 一段是“孔子曰:‘大戰, 堯之為君!惟天為大, 惟堯則之。 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與焉!”另一段是孔子說“舜其至孝矣, 五十而慕。 ”前者是孔子對堯舜偉大的感慨, 後者孔子對舜“至孝”的讚賞。 關於禹, 孟子認為孔子特別推崇他的獻身精神, 禹治水, “三過其門而不入, 孔子賢之”。

在把孔子與堯、舜、禹、商湯、周文王並列的同時, 孟子還把孔子分別與伯夷、伊尹、柳下惠等名人進行了比較。 孟子認為, 伯夷為“聖之清者也”, “非其君不事, 非其民不使, 治則進,亂則退”;伊尹為“聖之任者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進,亂亦進”;“柳下惠,聖之和者也”,“他能夠“不羞汙君,不辭小官。進不隱賢,必以其道。遺佚而不怨,厄窮而不憫。與鄉人處,由由然不忍去也。‘爾為爾,我為我,雖袒裼裸裎於我側,爾焉能浼我戰?’故聞柳下惠之風者,鄙夫寬,薄夫敦。”“孔子為“聖之時者也”,“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伯夷、伊尹、柳下惠、孔子都是著名的人物,但孔子最偉大,為了使這個命題更有說服力,孟子援引了宰我、子貢、有若等人的有關言論:“宰我曰:‘以予觀于夫子,賢于堯舜遠矣。’子貢曰:‘見其禮而知其政,聞其樂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後,等百世之王,莫之能違也。自生民以來,未有夫子也。’有若曰:‘豈惟民哉!麒麟之於走獸,鳳凰之于飛鳥,泰山之於丘垤,河海之於行潦,類也。聖人之于民,亦類也。出於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通過比較分析,孟子最後概括說:“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聖之事也。智,譬則巧也;聖,譬則力也。”(摘自《孟子對孔子“仁”的推演、事蹟的述評與聖化》)

孟子對孔子事蹟的述評,不僅匡正了有關誤傳和誤解,而且充分展現了孔子的人格魅力,高度評價了孔子實際活動的歷史價值。

孟子努力打造孔子的聖人地位,雖然在戰國時期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但卻奠定了孔子聖人地位的基礎,成為孔子走上聖人之壇的起點。

二、集大成、金聲玉振是孟子對孔子的評價

“集大成”一語源自《孟子·萬章下》,孟子日:“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此系孟子評價孔子功德才學的用語。 “集”,即‘’集中”,意謂兼擅百家之長,“大”,類同藝林中所謂 “大家”“專家”或“名家”之義。 成”,猶 “全”,與“完備、完善”意義相近。詳見前段引文。

孔門弟子,對孔子極為景仰,正所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因此對其讚譽有加,孔子在其弟子的心目中,簡直就是宇宙裡的日月(《論語·子張》),大地上的江海(《孟子·滕文公上》),走獸中的麒麟,飛禽中的鳳凰((孟子·公孫醜上》)。總之,孔子的功德就像泰山一樣,“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即便是孟廟,也是孔子後人孔道輔在任期間,感恩孟子對孔子的巨大貢獻,在山東孟子故里尋訪後人,建設起來的“三孟”。

即使是韓愈所說的《原道》之道統論,從上述論證的基礎上,我們也能夠這樣斷定:也是孟子把孔子與堯、舜、禹、商湯、周文王並列的,從而匯出了“道統”的最初理論框架。

三、後世把孟子的思想融入儒家體系,壯大了孔子威望

這一點估計大多數人都能理解。從唐朝的韓愈、到王安石 到程朱理學、到王陽明的心學,儒家的體系中,自宋以後枝繁葉茂幾近全是對孟子思想的發揚光大。

孟子出生在戰國時,百家爭鳴時孟子提出的“民貴”、“浩然之氣”、“四端”、“仁政”、 “捨生取義”、“天降大任”等概念都是孔子沒有的(所以是繼往開來),漢儒經過董仲舒的改造,也沒有能夠擔當起基業長青的歷史使命。

很快漢儒經學流于虛偽華麗的名學、經學(賦),後來魏晉玄學誕生,就不得不吸收道家的學說——玄學。東漢時佛學傳入中國,以孔子學說與董仲舒改造過得理論組成的儒家文化,擔不起中國統一的思想重擔,經歷了南北朝的混亂動盪,唐朝的韓愈,為了回應佛教的外來衝擊,發掘了孟子之道,寫出《原道》《師說》等,推崇孟子的心性理論,到宋朝,重視文化,程顥朱熹等從孟子的學說中提取了“理學”孟子被提高到亞聖的地位,孔子後人也為孟子修蓋了三孟。但是,幾千年來,孟子真正的思想一直是封建統治者所懼怕的。可以說,沒有孟子的思想,孔子的儒學體系是無法完善起來的,是孟子發展、豐富、完善、提升了孔子創立的儒學體系。

如今,東方文明遇到了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孟子那些當年被封建統治者所懼怕的思想,如“民貴君輕”、“浩然之氣”、“王道”、“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內聖外王”、“修心養性”、“天人合一”等,定當是今後東方文明的聖火,以海納百川的東方胸懷,容納西方現代文明理念,從衝突走向對話,從歷史走向未來。

作者簡介:

馮彬,“鄒魯文明”文化概念首倡者,鄒魯聖地孔孟故里人,1982年畢業于濟甯師專中文系,山東省尼山書院首批講師,濟甯市鄉村儒學講師。

治則進,亂則退”;伊尹為“聖之任者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進,亂亦進”;“柳下惠,聖之和者也”,“他能夠“不羞汙君,不辭小官。進不隱賢,必以其道。遺佚而不怨,厄窮而不憫。與鄉人處,由由然不忍去也。‘爾為爾,我為我,雖袒裼裸裎於我側,爾焉能浼我戰?’故聞柳下惠之風者,鄙夫寬,薄夫敦。”“孔子為“聖之時者也”,“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伯夷、伊尹、柳下惠、孔子都是著名的人物,但孔子最偉大,為了使這個命題更有說服力,孟子援引了宰我、子貢、有若等人的有關言論:“宰我曰:‘以予觀于夫子,賢于堯舜遠矣。’子貢曰:‘見其禮而知其政,聞其樂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後,等百世之王,莫之能違也。自生民以來,未有夫子也。’有若曰:‘豈惟民哉!麒麟之於走獸,鳳凰之于飛鳥,泰山之於丘垤,河海之於行潦,類也。聖人之于民,亦類也。出於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通過比較分析,孟子最後概括說:“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聖之事也。智,譬則巧也;聖,譬則力也。”(摘自《孟子對孔子“仁”的推演、事蹟的述評與聖化》)

孟子對孔子事蹟的述評,不僅匡正了有關誤傳和誤解,而且充分展現了孔子的人格魅力,高度評價了孔子實際活動的歷史價值。

孟子努力打造孔子的聖人地位,雖然在戰國時期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但卻奠定了孔子聖人地位的基礎,成為孔子走上聖人之壇的起點。

二、集大成、金聲玉振是孟子對孔子的評價

“集大成”一語源自《孟子·萬章下》,孟子日:“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此系孟子評價孔子功德才學的用語。 “集”,即‘’集中”,意謂兼擅百家之長,“大”,類同藝林中所謂 “大家”“專家”或“名家”之義。 成”,猶 “全”,與“完備、完善”意義相近。詳見前段引文。

孔門弟子,對孔子極為景仰,正所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因此對其讚譽有加,孔子在其弟子的心目中,簡直就是宇宙裡的日月(《論語·子張》),大地上的江海(《孟子·滕文公上》),走獸中的麒麟,飛禽中的鳳凰((孟子·公孫醜上》)。總之,孔子的功德就像泰山一樣,“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即便是孟廟,也是孔子後人孔道輔在任期間,感恩孟子對孔子的巨大貢獻,在山東孟子故里尋訪後人,建設起來的“三孟”。

即使是韓愈所說的《原道》之道統論,從上述論證的基礎上,我們也能夠這樣斷定:也是孟子把孔子與堯、舜、禹、商湯、周文王並列的,從而匯出了“道統”的最初理論框架。

三、後世把孟子的思想融入儒家體系,壯大了孔子威望

這一點估計大多數人都能理解。從唐朝的韓愈、到王安石 到程朱理學、到王陽明的心學,儒家的體系中,自宋以後枝繁葉茂幾近全是對孟子思想的發揚光大。

孟子出生在戰國時,百家爭鳴時孟子提出的“民貴”、“浩然之氣”、“四端”、“仁政”、 “捨生取義”、“天降大任”等概念都是孔子沒有的(所以是繼往開來),漢儒經過董仲舒的改造,也沒有能夠擔當起基業長青的歷史使命。

很快漢儒經學流于虛偽華麗的名學、經學(賦),後來魏晉玄學誕生,就不得不吸收道家的學說——玄學。東漢時佛學傳入中國,以孔子學說與董仲舒改造過得理論組成的儒家文化,擔不起中國統一的思想重擔,經歷了南北朝的混亂動盪,唐朝的韓愈,為了回應佛教的外來衝擊,發掘了孟子之道,寫出《原道》《師說》等,推崇孟子的心性理論,到宋朝,重視文化,程顥朱熹等從孟子的學說中提取了“理學”孟子被提高到亞聖的地位,孔子後人也為孟子修蓋了三孟。但是,幾千年來,孟子真正的思想一直是封建統治者所懼怕的。可以說,沒有孟子的思想,孔子的儒學體系是無法完善起來的,是孟子發展、豐富、完善、提升了孔子創立的儒學體系。

如今,東方文明遇到了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孟子那些當年被封建統治者所懼怕的思想,如“民貴君輕”、“浩然之氣”、“王道”、“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內聖外王”、“修心養性”、“天人合一”等,定當是今後東方文明的聖火,以海納百川的東方胸懷,容納西方現代文明理念,從衝突走向對話,從歷史走向未來。

作者簡介:

馮彬,“鄒魯文明”文化概念首倡者,鄒魯聖地孔孟故里人,1982年畢業于濟甯師專中文系,山東省尼山書院首批講師,濟甯市鄉村儒學講師。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