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其實曾經的女媧造人,也“只是”為了給泥土脫胎換骨

不管我們承認與否, 時至今日能夠欣賞傳統民間藝術的人已經不多了。 很多人會認為“造型單調”、“色彩俗氣”的東西很土, 這些人裡也不乏藝術領域的從業人士。 今天, 當我們提到中國文化的創新時, 往往大斧揮向的就是像大吳泥塑這一類的民間藝術。 不改, 難以為繼;改了, 面目全非。 也許我們是時候, 靜下心來, 聽聽這些做了一輩子泥人的老藝人說的話。

說起“大吳泥塑”, 你大約沒什麼概念, 但是提到兒時喜歡玩的泥巴、泥人兒, 你一定會心一笑。 是的, 那些“神似”某種動物或者人物的泥巴團, 就是我們兒時最有成就感的作品。 而廣東潮州大吳村, 就是泥人兒的發源地之一。

大吳村, 位於潮汕平原中部。 走進這個村子立馬就能感受到一種生機勃勃, 寬敞筆直的村道旁綠樹成蔭, 河塘兩畔間, 泥土細膩柔軟、搓而不紋, 也正因如此, 孕育了這裡千百年來獨特的鄉土藝術——泥塑。

早在距今780年前的南宋, 大吳村的鄉民就會在農閒時掘泥塑偶, 或賣給香客供奉神佛, 或隨手捏一玩物逗小孩子笑, 或邊看草台班子演出邊捏出個杜麗娘, 可謂是隨處有作坊, 人人會泥塑。

“我並不是以泥塑來維持生計, 更多的是為了愛好。 ”從藝40多年的泥塑匠人, 吳維清老師說。

什麼樣的土壤開出什麼樣的花

第一次看到吳維清老師是在他的工作室, 簡單的衣著顯得淳樸憨厚, 平易近人。 作為大吳泥塑的第25代傳人, 他卻一直強調自己就是個普普通通的農民。 對於老前輩們留下的手藝, 他學到的只是皮毛, 可他多年來, 一直不停揣摩那些傳承中遺失的技法, 如果能讓後人看到的多一點, 付出什麼都是值得的。

大吳泥塑是塑的技法與捏的技巧的完美結合, 打好的泥在吳老師的手裡隨手搓成條, 一捏一彎之間就成了一隻握拳的小手, 筋骨俱在;一揉一按就是一張臉, 工具一刻塑, 音容笑貌就都出來了。 一氣呵成、一步到位, 要求手藝人腦子要清晰, 每捏一步都需要心中有形。 原本沒有特色的泥土, 經過他的手, 便如女媧造人一樣, 栩栩如生起來。

大吳泥塑如果不能做到造型逼真,色彩明亮,那就失去了大吳泥塑的神韻,因為這就是生於這片土壤的藝術,離開了這些民俗,也就失去了原本的味道。

什麼是藝術?藝術是“情感+表達”,就是把人生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用自己熟悉和喜愛的方式表達出來。也許,生活在大吳村的這些手藝人沒有接受過專業的藝術教育,他們只是做了一輩子的泥人,畫了一輩子的“戲文”,但這份藝術是從這片土壤裡生長出來的,這些領悟,才比任何科班出身的人顯得更有生命力。

撰稿:顧非

大吳泥塑如果不能做到造型逼真,色彩明亮,那就失去了大吳泥塑的神韻,因為這就是生於這片土壤的藝術,離開了這些民俗,也就失去了原本的味道。

什麼是藝術?藝術是“情感+表達”,就是把人生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用自己熟悉和喜愛的方式表達出來。也許,生活在大吳村的這些手藝人沒有接受過專業的藝術教育,他們只是做了一輩子的泥人,畫了一輩子的“戲文”,但這份藝術是從這片土壤裡生長出來的,這些領悟,才比任何科班出身的人顯得更有生命力。

撰稿:顧非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