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錢鐘書和楊絳:遇到你之後我沒想過跟別人結婚

多年前, 錢鐘書給了楊絳一個最高的評價:“最賢的妻, 最才的女”, 現在, 她是這個喧囂躁動的時代一個溫潤的慰藉, 讓人看到, “活著真有希望, 可以那麼好。 ”

北京三裡河一個屬於國務院的宿舍社區, 全是三層樓的老房子, 幾百戶中惟一一家沒有封閉陽臺、也沒有室內裝修的寓所——“為了坐在屋裡能夠看到一片藍天”, 便是楊絳的棲身之處。 自1977年一家人搬進來, 她就再沒離開過。 一晃三十多年了, 曾經的“我們仨”, 只剩下這位即將在7月17日迎來百歲誕辰的老人, 她有時也會喃喃自語, “家在哪裡, 我不知道, 我還在尋覓歸途。 ”

但從那時起, 楊絳就把這間寓所稱為“人生的客棧”, 歡樂與傷悲來來往往, 都成了過客, 已沒有什麼可以擾亂她平靜的心靈。 楊絳開始獨自一人全身心整理錢鐘 書的學術遺物——她把這叫做“打掃現場”, 每日的生活簡單而規律, 筆耕不輟, 深居簡出。

在她身上, 人們往往忘掉時間的殘酷:一百年無情而漫長, 而這位女性 始終一如既往的柔韌、清朗、獨立, 充滿力量, 也給予溫暖。

不看書, “一星期都白活了”

楊家世居無錫, 是當地一個有名的知識份子家庭。 楊絳的父親楊蔭杭學養深厚, 早年留日, 後成為江浙聞名的大律師, 做過浙江省高等審判廳廳長。 辛亥革命前 夕, 楊蔭杭于美國留學歸來, 到北京一所法政學校教書, 就在這年7月17日, 楊絳在北京出生, 父親為她取名季康, 小名阿季。

父親楊蔭杭對楊絳特別鍾愛, 她排行老四, 在前面三個姐姐中個頭最矮, 愛貓的父親笑說:“貓以矮腳短身者為良。 ”楊絳八歲回無錫、上海讀小學, 十二歲, 進 入蘇州振華女中, 從小學習好, 但也個性頑皮,

上課時姓馬的老師講“白馬非馬”的典故, 她調皮回說:“不通不通, 假如我說, ‘馬先生, 非人也’, 行嗎?”鬧 得同學一片哄笑。 在父親的引導下, 她開始迷戀書裡的世界, 中英文的都拿來啃, 讀書迅速成為她最大的愛好。 一次父親問她:“阿季, 三天不讓你看書, 你怎麼 樣?”她說:“不好過。 ”“一星期不讓你看呢?”她答:“一星期都白活了。 ”說完父女會心對笑。

拒絕費孝通, 與錢鐘書“緣起一面”

1928年, 楊絳十七歲, 她一心一意要報考清華大學外文系, 但起了個大早, 趕了個晚集——清華招收女生, 但南方沒有名額, 楊絳只得轉投蘇州東吳大學。 費 孝通與楊絳在中學和大學都同班, 有男生追求楊絳, 費孝通便對他們說:“我跟楊季康是老同學了, 早就跟她認識, 你們‘追’她,

得走我的門路。 ”

楊絳念念不忘清華。 1932年初, 東吳大學因學潮停課, 21歲的她與朋友四人一起北上京華, 當時大家都考上北平的燕京大學, 準備一起入學, 楊絳臨時變卦, 毅然去了清華當借讀生。 母親後來打趣說:“阿季的腳下拴著月下老人的紅絲呢, 所以心心念念只想考清華。 ”

當年3月初, 楊絳去看望老朋友孫令銜, 孫也要去清華看望表兄, 這位表兄不是別人, 正是錢鐘書。 兩人初見, 楊絳眼中的錢鐘書身著青布大褂, 腳踏毛底布鞋, 戴一副老式眼鏡, 眉宇間“蔚然而深秀”。 當時兩人只是匆匆一見, 甚至沒說一句話, 但當下都彼此難忘。 錢鐘書寫信給楊絳, 約在工字廳相會。 一見面, 他的第一 句話就是:“我沒有訂婚。 ”楊絳答:“我也沒有男朋友。

”從此兩人便開始鴻雁往來, “越寫越勤, 一天一封”, 直至楊絳覺出:“他放假就回家了。 (我)難受 了好多時。 冷靜下來, 覺得不好, 這是fall in love(墜入愛河)了。 ”

費孝通來清華大學找楊絳“吵架”。 他認為自己更有資格做楊絳的男朋友, 因為他們已做了多年的朋友。 楊絳回應:“朋友, 可以。 但朋友是目的, 不是過渡;換 句話說, 你不是我的男朋友, 我不是你的女朋友。 若要照你現在的說法, 我們不妨絕交。 ”費孝通很失望, 但也無可奈何, 只得接受現實。

1979年4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代表團訪問美國, 錢鐘書和費孝通作為代表團成員, 不僅一路同行, 旅館住宿也被安排在同一套間, 費老還主動送錢鐘書郵票, 讓他寫家信回家。 錢鐘書想想好笑, 借《圍城》裡趙辛楣曾對方鴻漸說的話, 跟楊絳開玩笑:“我們是‘同情人’。”費老直到晚年作文時,還把楊絳稱為自己的初 戀女友,楊絳直言:“費的初戀不是我的初戀。”徹底撇清為暗戀一場。錢鐘書去世後,費孝通去拜訪楊絳,送他下樓時,楊絳一語雙關:“樓梯不好走,你以後也 不要再‘知難而上’了。”

“最賢的妻”,《圍城》名句出自楊絳之手

1935年7月13日,錢鐘書與楊絳在蘇州廟堂巷楊府舉行了結婚儀式。多年後,楊絳在文中幽默地回憶道:“(《圍城》裡)結婚穿黑色禮服、白硬領圈給汗 水浸得又黃又軟的那位新郎,不是別人,正是鐘書自己。因為我們結婚的黃道吉日是一年裡最熱的日子。我們的結婚照上,新人、伴娘、提花籃的女孩子、提紗的男 孩子,一個個都像剛被員警拿獲的扒手。”

隨後錢鐘書考取了中英庚款留學獎學金,楊絳毫不猶豫中斷清華學業,陪丈夫遠赴英法遊學。滿腹經綸的大才子在生活上卻出奇地笨手笨腳,學習之余,楊絳幾乎攬 下生活裡的一切雜事,做飯制 衣,翻牆爬窗,無所不能。楊絳在牛津“坐月子”時,錢鐘書在家不時闖“禍”。檯燈弄壞了,“不要緊”;墨水染了桌布,“不要緊”;顴骨生疔了,“不要緊” ——事後確都一一妙手解難,楊絳的“不要緊”伴隨了錢鐘書的一生。錢的母親感慨這位兒媳,“筆桿搖得,鍋鏟握得,在家什麼粗活都幹,真是上得廳堂,下得廚 房,入水能遊,出水能跳,鐘書癡人癡福。”

1937年,上海淪陷,第二年,兩人攜女回國。錢鐘書在清華謀得一教職,到昆明的西南聯大上課,而楊絳留在上海,在老校長王季玉的力邀下,推脫不過任了 一年母校振華女中的校長,這也是她生平惟一一次做“行政幹部”,其實一貫自謙“我不懂政治”的楊絳,正是畢業于東吳大學的政治系。

1945年的一天,日本人突然上門,楊絳泰然周旋,第一時間藏好錢先生的手稿。解放後至清華任教,她帶著錢鐘書主動拜訪沈從文和張兆和,願意修好兩家關 系,因為錢鐘書曾作文諷刺沈從文收集假古董。錢家與林徽因家的貓咪打架,錢鐘書拿起木棍要為自家貓咪助威,楊絳連忙勸止,她說林的貓是她們家“愛的焦 點”,打貓得看主人面。楊絳的沉穩周到,是癡氣十足的錢鐘書與外界打交道的一道潤滑劑。家有賢妻,無疑是錢鐘書成就事業的最有力支持。1946年初版的短 篇小說集《人·獸·鬼》出版後,在自留的樣書上,錢鐘書為妻子寫下這樣無匹的情話:“贈予楊季康,絕無僅有的結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錢鐘書的小說《圍城》被搬上螢幕前,導演黃蜀芹曾專門來徵詢夫婦倆。楊絳邊讀劇本,邊逐段寫出修改意見。電視劇果然名聲大噪,一時在全國掀起熱潮,而出 現在每集片頭的那段著名的旁白——“圍在城裡的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沖出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被無數人時常引用,實際上就出 自楊絳之手,她可謂是最懂《圍城》的人。

許多年前,楊絳讀到英國傳記作家概括最理想的婚姻:“我見到她之前,從未想到要結婚;我娶了她幾十年,從未後悔娶她;也未想過要娶別的女人。”把它念給錢鐘書聽,錢當即回說,“我和他一樣”,楊絳答,“我也一樣。”

外柔內剛,“文革”時的磨難與風骨

1966年,錢鐘書和楊絳都被革命群眾“揪出來”,成了“牛鬼神蛇”,被整得苦不堪言,楊絳還被人剃了“陰陽頭”。她連夜趕做了個假髮套,第二天照常出 門買菜。群眾分給她的任務是清洗廁所,污垢重重的女廁所被她擦得煥然一新,毫無穢氣,進來的女同志都大吃一驚。楊絳特意把便池帽擦得一塵不染,閒時就坐在 上面掏出書看,倒也無人打擾。

形勢越來越嚴峻,錢鐘書在中國社科院文學所被貼了大字報,楊絳就在下邊一角貼了張小字報澄清辯誣。這下群眾炸窩了,身為“牛鬼蛇神”的楊絳,還敢貼小字 報申辯!她立刻被揪到千人大會上批鬥示眾。當時文學所一起被批的還有宗璞、李健吾等,其他人都低著頭,只有楊絳在被逼問為什麼要替資產階級反動權威翻案 時,她跺著腳,激動地據理力爭:“就是不符合事實!就是不符合事實!”這“金剛怒目”的一面,讓許多人刮目相看,始知她不是一個嬌弱的女人。

1969年,他們被下放至幹校,安排楊絳種菜,這年她已年近六十了。錢鐘書擔任幹校通信員,每天他去郵電所取信的時候就會特意走菜園的東邊,與她“菜園 相會”。在翻譯家葉廷芳的印象裡,楊絳白天看管菜園,她就利用這個時間,坐在小馬紮上,用膝蓋當寫字臺,看書或寫東西。而與楊絳一同下放的同伴回憶,“你 看不出她憂鬱或悲憤,總是笑嘻嘻的,說‘文革’對我最大的教育就是與群眾打成一片。”其實十年文革,錢楊夫婦備受折磨,親人離散:楊絳最親的小妹妹楊必被 逼得心臟衰竭辭世,女婿王得一也在批鬥中不堪受辱自殺??而沉重的傷悲未把兩人壓垮,在此期間,錢鐘書仍寫出了宏大精深的古籍評論著作《管錐篇》,而楊絳 也完成了譯著諷刺小說的巔峰之作——八卷本的《堂吉訶德》。從幹校回來八年後,楊 絳動筆寫 了《幹校六記》,名字仿擬自沈複的《浮生六記》,記錄了幹校日常生活的點滴。這本書自1981年出版以來在國內外引起極大反響,胡喬木很喜歡,曾對它下了 十六字考語:“怨而不怒,哀而不傷,纏綿悱惻,句句真話。”讚賞楊絳文字樸實簡白,筆調冷峻,無一句呼天搶地的控訴,無一句陰鬱深重的怨恨,就這麼淡淡地 道來一個年代的荒謬與殘酷。女兒錢瑗一語道破:“媽媽的散文像清茶,一道道加水,還是芳香沁人。爸爸的散文像咖啡加洋酒,濃烈、刺激,喝完就完了。”不 過,書出來後,卻只能在櫃檯底下賣,丁玲甚至說,《班主任》是小學級的反共;《人到中年》是中學級;《幹校六記》是大學級。

“最才的女”,創作翻譯雙高峰

求學時老師給楊絳的批語是“仙童好靜”,在英才濟濟的東吳大學,她很快就奠定了自己才女的地位:中英文俱佳的楊絳是班上的“筆桿子”,東吳大學1928 年英文級史、1929年中文級史,都由她“操刀”。她還喜歡音樂,能彈月琴,善吹簫,工昆曲。大學期間,自修法文,拜一位比利時的夫人為師,學了一口後來 清華教授梁宗岱稱讚不已的法語。

求學清華時,一貫愛好文學的楊絳開始自己創作,備受任課教師朱自清的欣賞,她的第一篇散文《收腳印》和第一篇小說《璐璐,不用愁!》都是被他推薦至《大 公報·文藝副刊》上發表。楊絳在清華沒能拿到碩士學位,後陪錢鐘書西方遊學,也未攻讀任何學位,但她一路旁聽,一路自修,坐擁書城,遍讀喬叟以降的英國文 學,還不時和丈夫展開讀書競賽。兩人回到家中無事,便對坐讀書,還常常一同背詩玩兒,發現如果兩人同把詩句中的某一個字忘了,怎麼湊也不合適,那個字准是 全詩中最欠貼切的字,“妥帖的字,有黏性,忘不了。”錢鐘書從昆明回上海後想寫 《圍 城》,楊絳甘做“灶下婢”,輔佐夫君全力搞創作,閒時在陳麟瑞、李健吾等人的鼓動下,嘗試寫了部四幕劇《稱心如意》。沒想這位自稱業餘的劇壇新手“出手不 凡”,第二年《稱心如意》在金都大戲院上演時“引來陣陣喝彩聲”,一鳴驚人,她所署的筆名“楊絳”也就此叫開。此後,楊絳又接連創作了喜劇《弄真成假》、 《遊戲人間》和悲劇《風絮》,諷刺幽默,流暢俏皮,頗有英式戲劇的風格。楊絳的父親和姐妹一同去看了《弄真成假》,聽到全場哄笑,問楊絳:“全是你編 的?”她點頭,父親笑說:“憨哉!”1945年,夏衍看了楊絳的劇作,頓覺耳目一新,說:“你們都捧錢鐘書,我卻要捧楊絳!”

新中國建立後,知識份子普遍遭受冷板凳的待遇,翻譯無疑更為“安全”。楊絳的翻譯生涯最早追溯到清華讀研時,一次錢鐘書的老師葉公超請她到家裡吃飯,飯 後拿出本英文刊物,讓楊絳譯出其中一篇政論《共產主義是不可避免的嗎?》。她當時心想:莫非葉先生是要考考錢鐘書的未婚妻?在此之前,她英文雖棒,也從未 學過、做過翻譯,但也只得硬著頭皮“應考”。交稿時葉公超卻連連稱讚“很好”,推舉發表到《新月》雜誌。從此楊絳一發不可收拾,走上了翻譯的道路。她翻譯 的47萬字的法國小說《吉爾·布拉斯》,受到朱光潛的高度稱讚:我國散文(小說)翻譯“楊絳最好”。

1958年,47歲的楊絳,利用大會小會間隙,開始自學西班牙語,打算從原文翻譯《堂吉訶德》。譯稿歷經“文革”的摧殘,“被沒收、丟棄在廢紙堆裡”, 最後“九死一生”,逃過劫難。1978年4月,楊絳翻譯的《堂吉訶德》出版。同年6月,西班牙國王和王后訪華,她應邀參加國宴。鄧小平驚訝道:“《堂吉訶 德》是什麼時候翻譯的?”此事一言難盡,楊絳忙於和西班牙皇室握手,無暇細談,只好答非所問:“今年出版的。”1986年10月,西班牙國王專門獎給75 歲的楊絳一枚“智慧國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勳章”,以表彰她的傑出貢獻。

寫於1980年的《洗澡》,是楊絳迄今為止惟一一部長篇小說。“洗澡”是建國初“三反”運動中的專有名詞,指的是知識份子需要對自己思想“骯髒”面徹底 “清洗”,一部《洗澡》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各類知識份子在運動期間的眾生相。這部18萬字的小說被施蟄存譽為“半部《紅樓夢》加上半部《儒林外史》”。

走到人生邊上,淡泊自在

從1994年開始,錢鐘書住進醫院,纏綿病榻,全靠楊絳一人悉心照料。不久,女兒錢瑗也病中住院,與錢鐘書相隔大半個北京城,當時八十多歲的楊絳來回奔 波,辛苦異常。錢鐘書已病到不能進食,只能靠鼻飼,醫院提供的勻漿不適宜吃,楊絳就親自來做,做各種雞魚蔬菜泥,燉各種湯,雞胸肉要剔得一根筋沒有,魚肉 一根小刺都不能有。“鐘書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顧人,男不如女。我盡力保養自己,爭求‘夫在先,妻在後’,錯了次序就糟糕了。”1997年,被楊 絳稱為“我平生唯一傑作”的愛女錢瑗去世。一年後,錢鐘書臨終,一眼未合好,楊絳附他耳邊說:“你放心,有我呐!”內心之沉穩和強大,令人肅然起敬。“鐘 書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裡去呢?我壓根兒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間,打掃現場,盡我應盡的責任。”當年已近九十高齡的楊絳開始翻譯柏拉圖的《斐多篇》。

2003年,《我們仨》出版問世,這本書寫盡了她對丈夫和女兒最深切綿長的懷念,感動了無數中國人。而時隔四年,96歲高齡的楊絳又意想不到地推出 一本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探討人生的價值和靈魂的去向,被評論家稱讚:“九十六歲的文字,竟具有初生嬰兒的純真和美麗。”走到人生的邊上,她愈戰愈 勇,唯願“死者如生,生者無愧”——錢鐘書留下的幾麻袋天書般的手稿與中外文筆記,多達7萬餘頁,也被楊絳接手過來,陸續整理得井井有條:2003年出版 了3卷《容安館劄記》,178冊外文筆記,20卷的《錢鐘書手稿集·中文筆記》也將於今年面世??這位百歲老人的意志和精力,讓所有人驚歎!

這也是她一貫身心修養的成果。據楊絳的親戚講述,她嚴格控制飲食,少吃油膩,喜歡買了大棒骨敲碎煮湯,再將湯煮黑木耳,每天一小碗,以保持骨骼硬朗。她 還習慣每日早上散步、做大雁功,時常徘徊樹下,低吟淺詠,呼吸新鮮空氣。高齡後,改為每天在家裡慢走7000步,直到現在還能彎腰手碰到地面,腿腳也很靈活。

當然更多的秘訣來自內心的安寧與淡泊。楊絳有篇散文名為《隱身衣》,文中直抒她和錢鐘書最想要的“仙家法寶”莫過於“隱身衣”,隱於世事喧嘩之外,陶陶 然專心治學。生活中的她的確幾近“隱身”,低調至極,幾乎婉拒一切媒體的來訪。2004年《楊絳文集》出版,出版社準備大張旗鼓籌畫其作品研討會,楊絳打 了個比方風趣回絕:“稿子交出去了,賣書就不是我該管的事了。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錢鐘書去世後,楊絳以全家三人的名義,將高達八百多萬元的稿費和版稅全部捐贈給母校清華大學,設立了“好讀書”獎學金。楊絳與錢鐘書一樣,出了名的不喜 過生日,九十歲壽辰時,她就為逃避打擾,專門躲進清華大學招待所住了幾日“避壽”。她早就借翻譯英國詩人蘭德那首著名的詩,寫下自己無聲的心語:“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

跟楊絳開玩笑:“我們是‘同情人’。”費老直到晚年作文時,還把楊絳稱為自己的初 戀女友,楊絳直言:“費的初戀不是我的初戀。”徹底撇清為暗戀一場。錢鐘書去世後,費孝通去拜訪楊絳,送他下樓時,楊絳一語雙關:“樓梯不好走,你以後也 不要再‘知難而上’了。”

“最賢的妻”,《圍城》名句出自楊絳之手

1935年7月13日,錢鐘書與楊絳在蘇州廟堂巷楊府舉行了結婚儀式。多年後,楊絳在文中幽默地回憶道:“(《圍城》裡)結婚穿黑色禮服、白硬領圈給汗 水浸得又黃又軟的那位新郎,不是別人,正是鐘書自己。因為我們結婚的黃道吉日是一年裡最熱的日子。我們的結婚照上,新人、伴娘、提花籃的女孩子、提紗的男 孩子,一個個都像剛被員警拿獲的扒手。”

隨後錢鐘書考取了中英庚款留學獎學金,楊絳毫不猶豫中斷清華學業,陪丈夫遠赴英法遊學。滿腹經綸的大才子在生活上卻出奇地笨手笨腳,學習之余,楊絳幾乎攬 下生活裡的一切雜事,做飯制 衣,翻牆爬窗,無所不能。楊絳在牛津“坐月子”時,錢鐘書在家不時闖“禍”。檯燈弄壞了,“不要緊”;墨水染了桌布,“不要緊”;顴骨生疔了,“不要緊” ——事後確都一一妙手解難,楊絳的“不要緊”伴隨了錢鐘書的一生。錢的母親感慨這位兒媳,“筆桿搖得,鍋鏟握得,在家什麼粗活都幹,真是上得廳堂,下得廚 房,入水能遊,出水能跳,鐘書癡人癡福。”

1937年,上海淪陷,第二年,兩人攜女回國。錢鐘書在清華謀得一教職,到昆明的西南聯大上課,而楊絳留在上海,在老校長王季玉的力邀下,推脫不過任了 一年母校振華女中的校長,這也是她生平惟一一次做“行政幹部”,其實一貫自謙“我不懂政治”的楊絳,正是畢業于東吳大學的政治系。

1945年的一天,日本人突然上門,楊絳泰然周旋,第一時間藏好錢先生的手稿。解放後至清華任教,她帶著錢鐘書主動拜訪沈從文和張兆和,願意修好兩家關 系,因為錢鐘書曾作文諷刺沈從文收集假古董。錢家與林徽因家的貓咪打架,錢鐘書拿起木棍要為自家貓咪助威,楊絳連忙勸止,她說林的貓是她們家“愛的焦 點”,打貓得看主人面。楊絳的沉穩周到,是癡氣十足的錢鐘書與外界打交道的一道潤滑劑。家有賢妻,無疑是錢鐘書成就事業的最有力支持。1946年初版的短 篇小說集《人·獸·鬼》出版後,在自留的樣書上,錢鐘書為妻子寫下這樣無匹的情話:“贈予楊季康,絕無僅有的結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錢鐘書的小說《圍城》被搬上螢幕前,導演黃蜀芹曾專門來徵詢夫婦倆。楊絳邊讀劇本,邊逐段寫出修改意見。電視劇果然名聲大噪,一時在全國掀起熱潮,而出 現在每集片頭的那段著名的旁白——“圍在城裡的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沖出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被無數人時常引用,實際上就出 自楊絳之手,她可謂是最懂《圍城》的人。

許多年前,楊絳讀到英國傳記作家概括最理想的婚姻:“我見到她之前,從未想到要結婚;我娶了她幾十年,從未後悔娶她;也未想過要娶別的女人。”把它念給錢鐘書聽,錢當即回說,“我和他一樣”,楊絳答,“我也一樣。”

外柔內剛,“文革”時的磨難與風骨

1966年,錢鐘書和楊絳都被革命群眾“揪出來”,成了“牛鬼神蛇”,被整得苦不堪言,楊絳還被人剃了“陰陽頭”。她連夜趕做了個假髮套,第二天照常出 門買菜。群眾分給她的任務是清洗廁所,污垢重重的女廁所被她擦得煥然一新,毫無穢氣,進來的女同志都大吃一驚。楊絳特意把便池帽擦得一塵不染,閒時就坐在 上面掏出書看,倒也無人打擾。

形勢越來越嚴峻,錢鐘書在中國社科院文學所被貼了大字報,楊絳就在下邊一角貼了張小字報澄清辯誣。這下群眾炸窩了,身為“牛鬼蛇神”的楊絳,還敢貼小字 報申辯!她立刻被揪到千人大會上批鬥示眾。當時文學所一起被批的還有宗璞、李健吾等,其他人都低著頭,只有楊絳在被逼問為什麼要替資產階級反動權威翻案 時,她跺著腳,激動地據理力爭:“就是不符合事實!就是不符合事實!”這“金剛怒目”的一面,讓許多人刮目相看,始知她不是一個嬌弱的女人。

1969年,他們被下放至幹校,安排楊絳種菜,這年她已年近六十了。錢鐘書擔任幹校通信員,每天他去郵電所取信的時候就會特意走菜園的東邊,與她“菜園 相會”。在翻譯家葉廷芳的印象裡,楊絳白天看管菜園,她就利用這個時間,坐在小馬紮上,用膝蓋當寫字臺,看書或寫東西。而與楊絳一同下放的同伴回憶,“你 看不出她憂鬱或悲憤,總是笑嘻嘻的,說‘文革’對我最大的教育就是與群眾打成一片。”其實十年文革,錢楊夫婦備受折磨,親人離散:楊絳最親的小妹妹楊必被 逼得心臟衰竭辭世,女婿王得一也在批鬥中不堪受辱自殺??而沉重的傷悲未把兩人壓垮,在此期間,錢鐘書仍寫出了宏大精深的古籍評論著作《管錐篇》,而楊絳 也完成了譯著諷刺小說的巔峰之作——八卷本的《堂吉訶德》。從幹校回來八年後,楊 絳動筆寫 了《幹校六記》,名字仿擬自沈複的《浮生六記》,記錄了幹校日常生活的點滴。這本書自1981年出版以來在國內外引起極大反響,胡喬木很喜歡,曾對它下了 十六字考語:“怨而不怒,哀而不傷,纏綿悱惻,句句真話。”讚賞楊絳文字樸實簡白,筆調冷峻,無一句呼天搶地的控訴,無一句陰鬱深重的怨恨,就這麼淡淡地 道來一個年代的荒謬與殘酷。女兒錢瑗一語道破:“媽媽的散文像清茶,一道道加水,還是芳香沁人。爸爸的散文像咖啡加洋酒,濃烈、刺激,喝完就完了。”不 過,書出來後,卻只能在櫃檯底下賣,丁玲甚至說,《班主任》是小學級的反共;《人到中年》是中學級;《幹校六記》是大學級。

“最才的女”,創作翻譯雙高峰

求學時老師給楊絳的批語是“仙童好靜”,在英才濟濟的東吳大學,她很快就奠定了自己才女的地位:中英文俱佳的楊絳是班上的“筆桿子”,東吳大學1928 年英文級史、1929年中文級史,都由她“操刀”。她還喜歡音樂,能彈月琴,善吹簫,工昆曲。大學期間,自修法文,拜一位比利時的夫人為師,學了一口後來 清華教授梁宗岱稱讚不已的法語。

求學清華時,一貫愛好文學的楊絳開始自己創作,備受任課教師朱自清的欣賞,她的第一篇散文《收腳印》和第一篇小說《璐璐,不用愁!》都是被他推薦至《大 公報·文藝副刊》上發表。楊絳在清華沒能拿到碩士學位,後陪錢鐘書西方遊學,也未攻讀任何學位,但她一路旁聽,一路自修,坐擁書城,遍讀喬叟以降的英國文 學,還不時和丈夫展開讀書競賽。兩人回到家中無事,便對坐讀書,還常常一同背詩玩兒,發現如果兩人同把詩句中的某一個字忘了,怎麼湊也不合適,那個字准是 全詩中最欠貼切的字,“妥帖的字,有黏性,忘不了。”錢鐘書從昆明回上海後想寫 《圍 城》,楊絳甘做“灶下婢”,輔佐夫君全力搞創作,閒時在陳麟瑞、李健吾等人的鼓動下,嘗試寫了部四幕劇《稱心如意》。沒想這位自稱業餘的劇壇新手“出手不 凡”,第二年《稱心如意》在金都大戲院上演時“引來陣陣喝彩聲”,一鳴驚人,她所署的筆名“楊絳”也就此叫開。此後,楊絳又接連創作了喜劇《弄真成假》、 《遊戲人間》和悲劇《風絮》,諷刺幽默,流暢俏皮,頗有英式戲劇的風格。楊絳的父親和姐妹一同去看了《弄真成假》,聽到全場哄笑,問楊絳:“全是你編 的?”她點頭,父親笑說:“憨哉!”1945年,夏衍看了楊絳的劇作,頓覺耳目一新,說:“你們都捧錢鐘書,我卻要捧楊絳!”

新中國建立後,知識份子普遍遭受冷板凳的待遇,翻譯無疑更為“安全”。楊絳的翻譯生涯最早追溯到清華讀研時,一次錢鐘書的老師葉公超請她到家裡吃飯,飯 後拿出本英文刊物,讓楊絳譯出其中一篇政論《共產主義是不可避免的嗎?》。她當時心想:莫非葉先生是要考考錢鐘書的未婚妻?在此之前,她英文雖棒,也從未 學過、做過翻譯,但也只得硬著頭皮“應考”。交稿時葉公超卻連連稱讚“很好”,推舉發表到《新月》雜誌。從此楊絳一發不可收拾,走上了翻譯的道路。她翻譯 的47萬字的法國小說《吉爾·布拉斯》,受到朱光潛的高度稱讚:我國散文(小說)翻譯“楊絳最好”。

1958年,47歲的楊絳,利用大會小會間隙,開始自學西班牙語,打算從原文翻譯《堂吉訶德》。譯稿歷經“文革”的摧殘,“被沒收、丟棄在廢紙堆裡”, 最後“九死一生”,逃過劫難。1978年4月,楊絳翻譯的《堂吉訶德》出版。同年6月,西班牙國王和王后訪華,她應邀參加國宴。鄧小平驚訝道:“《堂吉訶 德》是什麼時候翻譯的?”此事一言難盡,楊絳忙於和西班牙皇室握手,無暇細談,只好答非所問:“今年出版的。”1986年10月,西班牙國王專門獎給75 歲的楊絳一枚“智慧國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勳章”,以表彰她的傑出貢獻。

寫於1980年的《洗澡》,是楊絳迄今為止惟一一部長篇小說。“洗澡”是建國初“三反”運動中的專有名詞,指的是知識份子需要對自己思想“骯髒”面徹底 “清洗”,一部《洗澡》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各類知識份子在運動期間的眾生相。這部18萬字的小說被施蟄存譽為“半部《紅樓夢》加上半部《儒林外史》”。

走到人生邊上,淡泊自在

從1994年開始,錢鐘書住進醫院,纏綿病榻,全靠楊絳一人悉心照料。不久,女兒錢瑗也病中住院,與錢鐘書相隔大半個北京城,當時八十多歲的楊絳來回奔 波,辛苦異常。錢鐘書已病到不能進食,只能靠鼻飼,醫院提供的勻漿不適宜吃,楊絳就親自來做,做各種雞魚蔬菜泥,燉各種湯,雞胸肉要剔得一根筋沒有,魚肉 一根小刺都不能有。“鐘書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顧人,男不如女。我盡力保養自己,爭求‘夫在先,妻在後’,錯了次序就糟糕了。”1997年,被楊 絳稱為“我平生唯一傑作”的愛女錢瑗去世。一年後,錢鐘書臨終,一眼未合好,楊絳附他耳邊說:“你放心,有我呐!”內心之沉穩和強大,令人肅然起敬。“鐘 書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裡去呢?我壓根兒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間,打掃現場,盡我應盡的責任。”當年已近九十高齡的楊絳開始翻譯柏拉圖的《斐多篇》。

2003年,《我們仨》出版問世,這本書寫盡了她對丈夫和女兒最深切綿長的懷念,感動了無數中國人。而時隔四年,96歲高齡的楊絳又意想不到地推出 一本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探討人生的價值和靈魂的去向,被評論家稱讚:“九十六歲的文字,竟具有初生嬰兒的純真和美麗。”走到人生的邊上,她愈戰愈 勇,唯願“死者如生,生者無愧”——錢鐘書留下的幾麻袋天書般的手稿與中外文筆記,多達7萬餘頁,也被楊絳接手過來,陸續整理得井井有條:2003年出版 了3卷《容安館劄記》,178冊外文筆記,20卷的《錢鐘書手稿集·中文筆記》也將於今年面世??這位百歲老人的意志和精力,讓所有人驚歎!

這也是她一貫身心修養的成果。據楊絳的親戚講述,她嚴格控制飲食,少吃油膩,喜歡買了大棒骨敲碎煮湯,再將湯煮黑木耳,每天一小碗,以保持骨骼硬朗。她 還習慣每日早上散步、做大雁功,時常徘徊樹下,低吟淺詠,呼吸新鮮空氣。高齡後,改為每天在家裡慢走7000步,直到現在還能彎腰手碰到地面,腿腳也很靈活。

當然更多的秘訣來自內心的安寧與淡泊。楊絳有篇散文名為《隱身衣》,文中直抒她和錢鐘書最想要的“仙家法寶”莫過於“隱身衣”,隱於世事喧嘩之外,陶陶 然專心治學。生活中的她的確幾近“隱身”,低調至極,幾乎婉拒一切媒體的來訪。2004年《楊絳文集》出版,出版社準備大張旗鼓籌畫其作品研討會,楊絳打 了個比方風趣回絕:“稿子交出去了,賣書就不是我該管的事了。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錢鐘書去世後,楊絳以全家三人的名義,將高達八百多萬元的稿費和版稅全部捐贈給母校清華大學,設立了“好讀書”獎學金。楊絳與錢鐘書一樣,出了名的不喜 過生日,九十歲壽辰時,她就為逃避打擾,專門躲進清華大學招待所住了幾日“避壽”。她早就借翻譯英國詩人蘭德那首著名的詩,寫下自己無聲的心語:“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