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國務院金穩會成立 金融穩定與發展工作展望|金融穩定與發展

文/《清華金融評論》王蕾、丁開豔

在央行行長周小川11月4日晚在央行網站發佈長文呼籲要“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後,

作為國務院統籌協調金融穩定和改革發展重大問題的議事協調機構, 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近日正式成立並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 國務院副總理馬凱擔任國務院金穩會主任。 金融穩定與發展已經成為金融實操與監管工作的主要議題。

國務院金穩會主要職責包括: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金融工作的決策部署;審議金融業改革發展重大規劃;統籌金融改革發展與監管, 協調貨幣政策與金融監管相關事項, 統籌協調金融監管重大事項, 協調金融政策與相關財政政策、產業政策等;分析研判國際國內金融形勢, 做好國際金融風險應對, 研究系統性金融風險防範處置和維護金融穩定重大政策;指導地方金融改革發展與監管,

對金融管理部門和地方政府進行業務監督和履職問責等。

“此前, 地方金融辦開始陸續升格為地方金融監管局。 至此, 我國金融監管架構由原來的'一行三會'演變為‘一委一行三會一局’, 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並且符合我國金融發展監管要求的金融監管體系。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表示, 這一全新的金融監管體系有利於解決跨部門監管協調困難以及監管盲區並存等問題, 有利於規範金融創新活動, 有利於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周小川在文章中表示, 中國應準確判斷目前面臨的金融風險, 一是宏觀層面的金融高杠杆率和流動性風險。 二是微觀層面的金融機構信用風險。

三是跨市場跨業態跨區域的影子銀行和違法犯罪風險。 防控金融風險要立足於標本兼治、主動攻防和積極應對兼備, 要把握回歸本源、優化結構、強化監管、市場導向四個基本原則。

針對金融監管以及金穩會的監管職責和關注重點, 周小川早在2017年G30國際銀行業研討會上的講話就提及, 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未來將重點關注影子銀行、資產管理行業、互聯網金融和金融控股公司四方面的問題。 而金穩會的第一次會議部署近期工作要點, 也強調要繼續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 堅持穩健貨幣政策, 強化金融監管協調, 提高統籌防範風險能力, 更好地促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 更好地保障國家金融安全, 更好地維護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

國務院金穩會可考慮構建超級資產負債表

可以看出, 短期來看工作重點在於強監管、補短板, 加強金融監管協調, 提高統籌防範風險能力。 而今年早些時候, 針對防範金融風險、治理金融亂象, 中國工商銀行董事長易會滿在一次公開場合呼籲, 要建立一張能反映金融業運行整體情況和風險實質的超級資產負債表, 做到從根源切入, 在基礎問題上進行頂層設計。

因此, 國務院金穩會要做到對各類金融風險做到心中有數、手中有方、對症施治, 並很好地落實其職責, 包括統籌金融改革發展與監管, 協調貨幣政策與金融監管, 統籌協調金融監管重大事項, 協調金融政策與相關財政政策、產業政策等;並做好國際金融風險應對,

研究系統性金融風險防範處置和維護金融穩定重大政策, 從頂層設計構建一張超級資產負債表也是一項可行並實際的選擇。

易會滿表示, 超級資產負債表是一張涵蓋表內+表外、境內+境外、存量+流量、即期+遠期、傳統+創新的立體多維的金融報表體系, 是一張全視角、全覆蓋、全口徑反映金融業運行狀況和風險實質的“體檢表”。 它以可計量、可調控為根本目標, 以統一性、前瞻性、漸進性、實效性為主要特徵。

“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壓實金融監管、地方政府、金融機構的責任, 三位一體, 這也是構建超級資產負債表的關鍵環節。 ”易會滿表示要突出三個關鍵環節, 一是要重視監管部門的有效聯動, 二是要完善中央與地方監管分工,三是落實金融機構主體責任。

他表示,構建金融業超級資產負債表並不是推倒重建,而是在央行社會融資規模統計體系和銀監會監管框架體系等現有基礎上,最大程度整合資源,充分發揮新機構作用,加強金融基礎設施的統籌監管和互聯互通,加快推動建立資訊共用、政策協同、標準統一的監管聯動機制,打通資料孤島,發揮監管合力。

《清華金融評論》2017年11月刊封面專題聚焦“金融穩定與發展:新使命、新征程”。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王國剛為本刊撰文也呼籲要提高資產負債表品質。他表示,由於資產負債聯動機制是導致系統性風險的基礎性條件,即任何主體的負債都是對手方的資產,因此形成了各個微觀主體之間的資產負債聯動機制。通過資產負債關係可以看出中國大概所有的居民、機構、金融機構和政府部門的資產負債運行狀態。

“資產負債聯動機制要轉化為必然性需要三個依次遞進的條件發生:一是金融資產價格持續大幅下跌;二是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衰退;三是資產負債聯動機制傳遞中的持續擴散效應。”王國剛呼籲,因此首先要防止金融資產價格大幅下跌,要特別重視資產負債表的作用。其次在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的過程之中要特別重視大機構的功能。再次要防範資產負債聯動機制傳遞中的持續擴散效應。監管必須將所有金融活動都置於監管體系之下,做到金融監管的全覆蓋。

他建議,還需要建立金融資料和金融資訊的精准性統計機制、強化對系統性重要金融機構的流動性監管、強化對金融市場運行態勢的監控、強化“去杠杆”、增強實體企業的盈利能力,並完善和改革金融監管框架。

金融穩定與發展應轉向品質提升和結構優化

國務院金穩會更長期的使命,則是維護金融業穩定和發展。在《清華金融評論》2017年11月刊封面專題中,本期執行主編、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徐忠在卷首語中表示:“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個重大判斷為新時代的金融穩定與發展指明了正確方向。為更好地適應新挑戰和新要求,新時代金融穩定與發展應從數量擴張轉向品質提升和結構優化,回歸有效服務實體經濟這一本源。”

徐忠表示,首先要堅決管住貨幣信貸的總閘門,防止宏觀杠杆率繼續上升;其次加快處置突出的風險點,健全金融監管。體系,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再次要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這是當前和今後一段時間內我國維護金融穩定的迫切需要;另外還需要深化金融業改革開放,提高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並鼓勵真正的金融創新。

“既要明確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職責和分工,明確政策目標、評估、工具、實施、傳導和治理框架,也要從維護金融穩定這一總目標出發,加強二者協調配合。”徐忠表示:“要進一步完善宏觀審慎評估體系,將影子銀行、房地產金融、跨境資本流動、互聯網金融等納入宏觀審慎評估,動態監測評估金融體系風險壓力。”

瑞穗證券亞洲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為本期專題撰文表示,當前國內外對中國金融風險的擔憂很多,這其實為中國敲響了警鐘,考慮到中國確實在企業債務指標、房地產價格指標、信貸增速指標等方面處於國際警戒值,防範金融風險任務較重。在吸取歷次全球危機各國經驗的背景下,採取短期手段雖然有效但只是暫緩危機的方式,唯有儘快推動各項供給側改革,特別是國有企業改革、土地改革、財稅改革等深層次的改革,才能從更為長遠的角度化解危機,守住金融安全底線。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原會長高尚全、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研究員陸琪也在《清華金融評論》11月刊上發表聯合署名文章表示,當前金融風險主要表現在高杠杆風險、房地產風險、匯率風險、混業經營和跨界融合風險。且實體經濟部門的不協調、不健康的因素都逐漸會轉移到金融部門,或者說經濟結構當中深層次的矛盾最後都體現到金融部門上來,因此,緩解金融風險必須要固本培元,促進實體經濟的健康發展;要作好財稅體制改革,化解地方債和房地產風險;要高度重視法治建設;並要做好金融監管協調工作。

“市場經濟本身就應當是法治經濟,金融市場的平穩發展更加需要法治。從世界範圍來看,幾乎沒有一個國際金融中心不是在法治發達國家。”高尚全、陸琪在文中強調了法治建設對於金融穩定發展和金融安全的重要性:金融的本質是信用,信用的基礎是信心,如果法治缺失,有些權力能夠為所欲為,能夠隨意打著各種旗號改變規則,那就必然導致信心的缺失,這不僅僅導致精英乃至中產階級的轉移資產和移民,導致外匯儲備的損失,而且當信心缺失到一定程度,任何風吹草動都會觸發嚴重的系統性風險。

金融穩定與發展從數量擴張轉向品質提升和結構優化的途徑之中,影子銀行的監管和金融科技的監管,成為國務院金穩會監管覆蓋和監管協調的兩個重要關注的話題。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巴曙松為《清華金融評論》本期封面專題撰文表示,總體上說由於影子銀行游離於銀行監管體系之外、透明度有限、常常杠杆率較高,因此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和監管套利等問題。

他表示,目前中國的影子銀行問題還主要體現在跨越不同金融細分領域的資產管理產品發展、以及複雜的產品鑲嵌等。在強調化解金融穩定的大趨勢下,如何強化監管影子銀行、促使影子銀行逐步提高透明度,已成為各方金融管理機構關注的重點課題之一。

因此,首先,應加強分業監管協調,從統一資產管理產品框架著手,強化影子銀行產品的穿透式監管。其次,要推進金融結構調整,平穩促進去杠杆,逐步釋放影子銀行體系風險。再次,必須增加影子銀行透明度。

“影子銀行之所以會成為2008年金融危機的一個主要推手,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影子銀行業務透明度低,使得監管部門無法對影子銀行的規模及風險程度進行評估,從而很難對影子銀行採取有效的監管措施。”巴曙松表示:“所以金融監管部門首先應明確中國影子銀行範疇,建立一套對影子銀行合理有效的統計、監測和分析、披露機制,來增加影子銀行的透明度,從而規避影子銀行可能引發的系統性風險。從英美國家的影子銀行監管措施來看,設計全面的穿透式資訊披露機制也將成為未來對影子銀行監管的重點。”

中國銀監會業務創新監管協作部主任李文紅在《清華金融評論》本期封面專題中撰文,對金融科技發展與監管提出建設性思考。她認為,金融科技是金融業發展中的正常現象,既不應該神化,也不應該輕視。因為金融科技具有積極作用,但也存在潛在風險和監管挑戰。

李文紅分析稱,近年來,國際監管組織普遍加強了對金融科技的關注和研究。各國際監管組織先後成立了專門的工作組,分別從不同角度研究金融科技發展對金融體系的影響和監管應對等問題,探索如何完善監管規則,改進監管方式。主要是建立內部機制,加強跟蹤研究和風險評估。在探索完善監管方式方面,包括建立監管沙箱、創新指導視窗和創新加速器,尤其是監管沙箱機制引起了廣泛關注。且各國監管機構均遵循技術中立原則,在現行監管框架下,按照金融業務本質來實施監管。

“從國際普遍做法來看,不論是金融機構還是科技企業,無論採用什麼樣的形式和管道,即不論運用物理管道還是互聯網管道開展業務,只要從事同類金融業務,就應依法取得金融牌照,遵循相同的業務規則和風險管理要求。”李文紅表示,各國監管部門還普遍加強了對金融外包風險的監管。金融科技中的分散式帳戶、大資料、雲計算、客戶身份認證等技術應用,大多數屬於金融機構的外包業務範疇,各國監管機構普遍將其納入金融機構的外包風險監管範疇。

她建議,對監管機構來說,對金融科技的發展既要採取開放的態度,也要保持冷靜,也需要加強國際交流,還要超出金融領域,關注新技術的應用是否會帶來其他問題。

金融穩定發展需深化改革、對外開放與服務實體經濟

而從更長期來看,金融業需要依託實體經濟之根基,也需要合理的監管框架,因此,深化改革,對外開放與服務實體經濟是金融業穩定發展的長青之道。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員張承惠在《清華金融評論》撰文表示,金融“脫實向虛”的背後有著深刻的體制和制度原因,必須深化金融改革,促使金融業加快自身轉型,包括調整金融發展理念、推進間接融資體系改革、在健全機制的基礎上積極發展資本市場,並完善金融發展的市場環境等。

周小川在此前的文章中表示,主動防控系統性金融風險要靠加快金融改革開放,改革開放是主動防範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的歷史經驗和未來抉擇。

因為改革開放提高了金融體系的整體健康性,使得基本金融制度逐步健全,人民幣國際化和金融業雙向開放也促進了金融體系不斷完善。同時,改革開放促進了金融機構和市場的結構優化。當前存貸匯、債券交易等傳統業務合規穩健,與改革開放初期金融業存在的賬外經營、挪用客戶資金、亂集資等混亂局面已不可同日而語,金融業已發展到了更高層次的市場准入,以及更廣泛參與國際國內金融市場的階段。

《清華金融評論》11月刊封面專題中,徐忠與中國人民銀行金融市場司債券發行管理處處長曹媛媛、上海票據交易所戰略規劃部總經理湯瑩瑋共同撰寫的《以對外開放促進金融市場改革發展》文章表示,我國金融市場發展路徑與發達國家不同,亟需通過進一步開放推動基礎性制度的完善,推進金融市場更高層次的開放。

與此同時,在服務實體經濟方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長、研究員陳道富在《清華金融評論》11月刊封面專題中撰文表示,金融“脫虛回實”的本質上是重新“歸位”和“融合”的過程。金融要更好地服務於實體經濟,就是要順暢實體-金融迴圈,關鍵是要提高金融價格發現的準確性和效率。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關鍵是要改變造成這種結果的體制機制,營造適宜的生態,用“勢”而不是用“力”,讓金融和實體經濟各歸其位元,尋找新動能重新平衡兩者力量,形成基於真實認知的良性迴圈。

廣發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沈明高為本期專題撰文表示,當前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面臨服務實體經濟不均等、經濟再平衡提升行業集中度、風險與回報不對稱挑戰。金融對實體經濟服務的差異,部分是由於信用與風險的不對稱造成的。未來金融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有賴於市場個體信用和市場風險定價機制的逐步建立。

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司長阮健弘、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主任科員秦棟也為本次專題撰稿,呼籲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和水準。認為要把握好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這一命題,可以從明確指責目標、提高服務效率、加強監管保障三個方面入手。

“堅持服務實體經濟,是發展金融市場的根本目的和本質要求。” 上海票據交易所戰略規劃部總經理湯瑩瑋也在封面專題中發文表示,只有堅持科學發展,尊重市場發展的客觀規律,以市場化理念發展金融市場,減少管制,才能有效地推動金融市場為經濟社會有效服務;只有加強有效監管,夯實基礎,擴大開放,才能保障金融市場長遠穩健發展。

中原銀行行長王炯作為《清華金融評論》11月封面專題中商業銀行的代表,撰文對金融業穩定發展趨勢作出分析,他認為,金融業短期主要受經濟週期、監管及金融技術影響,而中長期來看,產業結構和技術革命將帶來經濟金融深刻變化。因此金融行業與金融監管都需要對此進行應對,也應對人口老齡化、新生代消費群體對消費習慣的改變。

對於商業銀行而言,金融創新是當前至關重要的任務,但需要以客戶需求為中心,構建“客戶+場景”的服務;樹立互聯網思維,依靠金融科技實現複雜的問題簡單化,簡單的問題標準化,標準化的問題極致化。“還要堅持合規穩健的原則,這是監管的要求,也是能不能走得遠、走得好的基本保證。”王炯表示,因此,銀行要從模式、技術和產品三大方面著手,尋求創新突破。

而保險本身就是一種防範風險的機制,是現代金融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與資本市場、貨幣市場有著密切聯繫,也是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原副主席、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理事周延禮也為《清華金融評論》11月刊封面專題撰文,呼籲深化金融改革、加強保險監管。

他表示,加強保險監管,防範保險市場運行風險,維護保險市場健康穩定運行,事關國家經濟金融安全,事關社會穩定大局,是保險監管部門肩負的重要職責。保險行業事關千家萬戶,保險監管事關社會全域。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保險監管要緊緊圍繞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風險、深化改革三項任務,強化保險監管,健全現代保險企業制度,完善保險市場體系,加快轉變發展方式,使保險業真正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維護金融安全、改善民生保障、創新社會治理的重要力量。

歡 迎 訂 閱

深刻|思想|前瞻|實踐

專注于經濟金融政策解讀與建言的

智庫型全媒體平臺

更多原創請點擊下方閱讀原文

二是要完善中央與地方監管分工,三是落實金融機構主體責任。

他表示,構建金融業超級資產負債表並不是推倒重建,而是在央行社會融資規模統計體系和銀監會監管框架體系等現有基礎上,最大程度整合資源,充分發揮新機構作用,加強金融基礎設施的統籌監管和互聯互通,加快推動建立資訊共用、政策協同、標準統一的監管聯動機制,打通資料孤島,發揮監管合力。

《清華金融評論》2017年11月刊封面專題聚焦“金融穩定與發展:新使命、新征程”。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王國剛為本刊撰文也呼籲要提高資產負債表品質。他表示,由於資產負債聯動機制是導致系統性風險的基礎性條件,即任何主體的負債都是對手方的資產,因此形成了各個微觀主體之間的資產負債聯動機制。通過資產負債關係可以看出中國大概所有的居民、機構、金融機構和政府部門的資產負債運行狀態。

“資產負債聯動機制要轉化為必然性需要三個依次遞進的條件發生:一是金融資產價格持續大幅下跌;二是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衰退;三是資產負債聯動機制傳遞中的持續擴散效應。”王國剛呼籲,因此首先要防止金融資產價格大幅下跌,要特別重視資產負債表的作用。其次在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的過程之中要特別重視大機構的功能。再次要防範資產負債聯動機制傳遞中的持續擴散效應。監管必須將所有金融活動都置於監管體系之下,做到金融監管的全覆蓋。

他建議,還需要建立金融資料和金融資訊的精准性統計機制、強化對系統性重要金融機構的流動性監管、強化對金融市場運行態勢的監控、強化“去杠杆”、增強實體企業的盈利能力,並完善和改革金融監管框架。

金融穩定與發展應轉向品質提升和結構優化

國務院金穩會更長期的使命,則是維護金融業穩定和發展。在《清華金融評論》2017年11月刊封面專題中,本期執行主編、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徐忠在卷首語中表示:“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個重大判斷為新時代的金融穩定與發展指明了正確方向。為更好地適應新挑戰和新要求,新時代金融穩定與發展應從數量擴張轉向品質提升和結構優化,回歸有效服務實體經濟這一本源。”

徐忠表示,首先要堅決管住貨幣信貸的總閘門,防止宏觀杠杆率繼續上升;其次加快處置突出的風險點,健全金融監管。體系,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再次要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這是當前和今後一段時間內我國維護金融穩定的迫切需要;另外還需要深化金融業改革開放,提高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並鼓勵真正的金融創新。

“既要明確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職責和分工,明確政策目標、評估、工具、實施、傳導和治理框架,也要從維護金融穩定這一總目標出發,加強二者協調配合。”徐忠表示:“要進一步完善宏觀審慎評估體系,將影子銀行、房地產金融、跨境資本流動、互聯網金融等納入宏觀審慎評估,動態監測評估金融體系風險壓力。”

瑞穗證券亞洲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為本期專題撰文表示,當前國內外對中國金融風險的擔憂很多,這其實為中國敲響了警鐘,考慮到中國確實在企業債務指標、房地產價格指標、信貸增速指標等方面處於國際警戒值,防範金融風險任務較重。在吸取歷次全球危機各國經驗的背景下,採取短期手段雖然有效但只是暫緩危機的方式,唯有儘快推動各項供給側改革,特別是國有企業改革、土地改革、財稅改革等深層次的改革,才能從更為長遠的角度化解危機,守住金融安全底線。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原會長高尚全、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研究員陸琪也在《清華金融評論》11月刊上發表聯合署名文章表示,當前金融風險主要表現在高杠杆風險、房地產風險、匯率風險、混業經營和跨界融合風險。且實體經濟部門的不協調、不健康的因素都逐漸會轉移到金融部門,或者說經濟結構當中深層次的矛盾最後都體現到金融部門上來,因此,緩解金融風險必須要固本培元,促進實體經濟的健康發展;要作好財稅體制改革,化解地方債和房地產風險;要高度重視法治建設;並要做好金融監管協調工作。

“市場經濟本身就應當是法治經濟,金融市場的平穩發展更加需要法治。從世界範圍來看,幾乎沒有一個國際金融中心不是在法治發達國家。”高尚全、陸琪在文中強調了法治建設對於金融穩定發展和金融安全的重要性:金融的本質是信用,信用的基礎是信心,如果法治缺失,有些權力能夠為所欲為,能夠隨意打著各種旗號改變規則,那就必然導致信心的缺失,這不僅僅導致精英乃至中產階級的轉移資產和移民,導致外匯儲備的損失,而且當信心缺失到一定程度,任何風吹草動都會觸發嚴重的系統性風險。

金融穩定與發展從數量擴張轉向品質提升和結構優化的途徑之中,影子銀行的監管和金融科技的監管,成為國務院金穩會監管覆蓋和監管協調的兩個重要關注的話題。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巴曙松為《清華金融評論》本期封面專題撰文表示,總體上說由於影子銀行游離於銀行監管體系之外、透明度有限、常常杠杆率較高,因此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和監管套利等問題。

他表示,目前中國的影子銀行問題還主要體現在跨越不同金融細分領域的資產管理產品發展、以及複雜的產品鑲嵌等。在強調化解金融穩定的大趨勢下,如何強化監管影子銀行、促使影子銀行逐步提高透明度,已成為各方金融管理機構關注的重點課題之一。

因此,首先,應加強分業監管協調,從統一資產管理產品框架著手,強化影子銀行產品的穿透式監管。其次,要推進金融結構調整,平穩促進去杠杆,逐步釋放影子銀行體系風險。再次,必須增加影子銀行透明度。

“影子銀行之所以會成為2008年金融危機的一個主要推手,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影子銀行業務透明度低,使得監管部門無法對影子銀行的規模及風險程度進行評估,從而很難對影子銀行採取有效的監管措施。”巴曙松表示:“所以金融監管部門首先應明確中國影子銀行範疇,建立一套對影子銀行合理有效的統計、監測和分析、披露機制,來增加影子銀行的透明度,從而規避影子銀行可能引發的系統性風險。從英美國家的影子銀行監管措施來看,設計全面的穿透式資訊披露機制也將成為未來對影子銀行監管的重點。”

中國銀監會業務創新監管協作部主任李文紅在《清華金融評論》本期封面專題中撰文,對金融科技發展與監管提出建設性思考。她認為,金融科技是金融業發展中的正常現象,既不應該神化,也不應該輕視。因為金融科技具有積極作用,但也存在潛在風險和監管挑戰。

李文紅分析稱,近年來,國際監管組織普遍加強了對金融科技的關注和研究。各國際監管組織先後成立了專門的工作組,分別從不同角度研究金融科技發展對金融體系的影響和監管應對等問題,探索如何完善監管規則,改進監管方式。主要是建立內部機制,加強跟蹤研究和風險評估。在探索完善監管方式方面,包括建立監管沙箱、創新指導視窗和創新加速器,尤其是監管沙箱機制引起了廣泛關注。且各國監管機構均遵循技術中立原則,在現行監管框架下,按照金融業務本質來實施監管。

“從國際普遍做法來看,不論是金融機構還是科技企業,無論採用什麼樣的形式和管道,即不論運用物理管道還是互聯網管道開展業務,只要從事同類金融業務,就應依法取得金融牌照,遵循相同的業務規則和風險管理要求。”李文紅表示,各國監管部門還普遍加強了對金融外包風險的監管。金融科技中的分散式帳戶、大資料、雲計算、客戶身份認證等技術應用,大多數屬於金融機構的外包業務範疇,各國監管機構普遍將其納入金融機構的外包風險監管範疇。

她建議,對監管機構來說,對金融科技的發展既要採取開放的態度,也要保持冷靜,也需要加強國際交流,還要超出金融領域,關注新技術的應用是否會帶來其他問題。

金融穩定發展需深化改革、對外開放與服務實體經濟

而從更長期來看,金融業需要依託實體經濟之根基,也需要合理的監管框架,因此,深化改革,對外開放與服務實體經濟是金融業穩定發展的長青之道。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員張承惠在《清華金融評論》撰文表示,金融“脫實向虛”的背後有著深刻的體制和制度原因,必須深化金融改革,促使金融業加快自身轉型,包括調整金融發展理念、推進間接融資體系改革、在健全機制的基礎上積極發展資本市場,並完善金融發展的市場環境等。

周小川在此前的文章中表示,主動防控系統性金融風險要靠加快金融改革開放,改革開放是主動防範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的歷史經驗和未來抉擇。

因為改革開放提高了金融體系的整體健康性,使得基本金融制度逐步健全,人民幣國際化和金融業雙向開放也促進了金融體系不斷完善。同時,改革開放促進了金融機構和市場的結構優化。當前存貸匯、債券交易等傳統業務合規穩健,與改革開放初期金融業存在的賬外經營、挪用客戶資金、亂集資等混亂局面已不可同日而語,金融業已發展到了更高層次的市場准入,以及更廣泛參與國際國內金融市場的階段。

《清華金融評論》11月刊封面專題中,徐忠與中國人民銀行金融市場司債券發行管理處處長曹媛媛、上海票據交易所戰略規劃部總經理湯瑩瑋共同撰寫的《以對外開放促進金融市場改革發展》文章表示,我國金融市場發展路徑與發達國家不同,亟需通過進一步開放推動基礎性制度的完善,推進金融市場更高層次的開放。

與此同時,在服務實體經濟方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長、研究員陳道富在《清華金融評論》11月刊封面專題中撰文表示,金融“脫虛回實”的本質上是重新“歸位”和“融合”的過程。金融要更好地服務於實體經濟,就是要順暢實體-金融迴圈,關鍵是要提高金融價格發現的準確性和效率。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關鍵是要改變造成這種結果的體制機制,營造適宜的生態,用“勢”而不是用“力”,讓金融和實體經濟各歸其位元,尋找新動能重新平衡兩者力量,形成基於真實認知的良性迴圈。

廣發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沈明高為本期專題撰文表示,當前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面臨服務實體經濟不均等、經濟再平衡提升行業集中度、風險與回報不對稱挑戰。金融對實體經濟服務的差異,部分是由於信用與風險的不對稱造成的。未來金融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有賴於市場個體信用和市場風險定價機制的逐步建立。

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司長阮健弘、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主任科員秦棟也為本次專題撰稿,呼籲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和水準。認為要把握好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這一命題,可以從明確指責目標、提高服務效率、加強監管保障三個方面入手。

“堅持服務實體經濟,是發展金融市場的根本目的和本質要求。” 上海票據交易所戰略規劃部總經理湯瑩瑋也在封面專題中發文表示,只有堅持科學發展,尊重市場發展的客觀規律,以市場化理念發展金融市場,減少管制,才能有效地推動金融市場為經濟社會有效服務;只有加強有效監管,夯實基礎,擴大開放,才能保障金融市場長遠穩健發展。

中原銀行行長王炯作為《清華金融評論》11月封面專題中商業銀行的代表,撰文對金融業穩定發展趨勢作出分析,他認為,金融業短期主要受經濟週期、監管及金融技術影響,而中長期來看,產業結構和技術革命將帶來經濟金融深刻變化。因此金融行業與金融監管都需要對此進行應對,也應對人口老齡化、新生代消費群體對消費習慣的改變。

對於商業銀行而言,金融創新是當前至關重要的任務,但需要以客戶需求為中心,構建“客戶+場景”的服務;樹立互聯網思維,依靠金融科技實現複雜的問題簡單化,簡單的問題標準化,標準化的問題極致化。“還要堅持合規穩健的原則,這是監管的要求,也是能不能走得遠、走得好的基本保證。”王炯表示,因此,銀行要從模式、技術和產品三大方面著手,尋求創新突破。

而保險本身就是一種防範風險的機制,是現代金融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與資本市場、貨幣市場有著密切聯繫,也是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原副主席、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理事周延禮也為《清華金融評論》11月刊封面專題撰文,呼籲深化金融改革、加強保險監管。

他表示,加強保險監管,防範保險市場運行風險,維護保險市場健康穩定運行,事關國家經濟金融安全,事關社會穩定大局,是保險監管部門肩負的重要職責。保險行業事關千家萬戶,保險監管事關社會全域。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保險監管要緊緊圍繞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風險、深化改革三項任務,強化保險監管,健全現代保險企業制度,完善保險市場體系,加快轉變發展方式,使保險業真正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維護金融安全、改善民生保障、創新社會治理的重要力量。

歡 迎 訂 閱

深刻|思想|前瞻|實踐

專注于經濟金融政策解讀與建言的

智庫型全媒體平臺

更多原創請點擊下方閱讀原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