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講堂|新媒體時代的孔子符號學

作者 | 龔鵬程(當代著名學者)

編輯 | 小工具

來源 | 轉載自公眾號龔鵬程大學堂

作者簡介

龔鵬程, 1956年生於臺北, 祖籍江西吉安, 是當代著名學者和思想家。

曾獲臺灣中山文藝獎等, 現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擅詩文, 勤著述, 知行合一, 道器兼備。

新媒體:泛指利用數位技術, 通過互聯網、寬頻局域網、無線通訊網、衛星, 以及電腦、手機、數位電視機等終端, 提供資訊的傳播形態。

其特點可概括為:交互性與即時性、海量性與共用性、多媒體與超文字、個性化與社群化。 亦即能對大眾同時提供個性化的內容, 傳播者和接受者可以對等交流, 相互間又可以同時進行個性化交流。

我這篇文章由澳門、臺灣等地的銅像為切入點, 說明孔子像這個新時代的文化符號, 如何漸漸進入新媒體傳播領域, 並討論它所涉及的後殖民情境與媒體化的文化認同問題。

1、政治風雲中的符號:澳門銅像及其文藝化

十六世紀,葡萄牙人開始占居澳門,但明清政府並沒有喪失澳門的統治權。 1846 年亞馬留(João Maria Ferreira do Amaral)被葡國派至澳門擔任總督, 強行徵稅、撤銷海關行台、驅逐清政府駐澳官員,並下令修築通往關閘一帶的馬路,遷移華人墳墓,以圖往北擴大地界,

情況才產生了變化。

結果, 他於1849 年 8 月 22 日在關閘附近被殺,並割去頭顱和獨臂。 澳葡當局立即向廣東政府抗議,要求緝凶、歸還他的頭臂。 接著又派兵進攻關閘,俘獲了三名汛兵,並攻佔北山嶺拉塔石炮臺,造成武力擴界事實。 此後, 雙方就暗殺案的歸責、亞馬留頭臂的歸還和三名汛兵的釋放問題爭執了四個多月。 最終, 雙方各退一步, 廣東緝凶正法、交還亞馬留頭手, 澳葡當局放回汛兵,事情才告一段落。

事後,葡萄牙實際上掌握了澳門的行政管治權,而1887年的《中葡和好通商條約》則在法律上確認了既成之事實。

1940 年,葡萄牙舉行建國八百周年慶典,亞馬留銅像也在澳門揭幕。

到了1987年《中葡聯合聲明》簽署後, 國務院港澳辦不准未來澳門特區有象徵和表揚葡國殖民主義的建築物存在。

所以澳葡政府只得把銅像拆了, 運回葡國。

由於該事件及銅像在澳門史上具高度象徵意義, 所以此後即滋生了許多文藝作品。 如鄧曉炯的小說《刺客》(2005 年)、陳志峰的小說《獨臂將軍》(2005 年)、莫兆忠編導、澳門表演藝術團體足跡(Step Out)演出的劇作《望廈1849》(2009年)及《龍田戲班興亡錄》(2010年)。 大陸學者劉登翰、顏純鉤創作的電影劇本《世紀之約》(2000年),多位大陸作家編劇、香港及大陸導演聯合執導並於中央電視臺播放的電視劇《鐵血蓮花》(2004年),澳門作家穆欣欣編劇、大陸京昆武生翁國生執導、澳門基金會和江蘇省演藝集團京劇院共同打造的京劇《鏡海魂》(2014 年于南京、天津演出,2015年於澳門演出)等等都是。

原屬政治性符號的亞馬留銅像, 乃如此開始被人們從文化意義和歷史記憶上反省、解讀。

2、銅像國、銅像教:臺灣銅像的瓦解與再生

臺灣的情況與澳門不同。 澳門是銅像拆卸後, 才有了這許多文藝作品反省批判之。 臺灣的文學思考, 則在拆除行動之前。

1985年張系國就寫了短篇小說《銅像城》。 這是他後來長篇科幻钜作《城》三部曲<五玉碟>、<龍城飛將>、<一羽毛>的濫觴。 這個短篇即是開端的楔子。

小說講:呼回世界的索倫城, 銅像矗立在城中心, 高逾百丈, 占地十畝。 城的四周是廣闊的草原。

最初的銅像只有十丈, 但因戰勝者老是將舊銅像與敗黨的盔甲共同熔成新的銅像, 所以銅像愈鑄愈大。 到索倫城第廿九次易手時, 已成了高達五十丈的龐然巨物。

銅像還要再鑄嗎?贊成和反對的,爭執不下。最後的辦法,是不重鑄,而在原有的銅像外邊添加一層外殼。這樣不僅新銅像比舊像更高大,且舊像不必搗毀,節省許多物力。

加添了五十四層外殼後,終於成了百丈高的巨像。銅像本身,也逐漸起了變化。歷代添加的外殼,原本是不同朝代人物的肖像。這一層層外殼壓縮黏連到一塊,面貌甚為奇特,竟像是魔鬼的臉孔。又由於銅像埋葬了歷代無數冤魂,民間開始繪聲繪影,流傳許多說法。漸漸竟出現了以銅像為唯一真神的“銅像教”,人們開始膜拜銅像,政府則嚴厲禁止傳教活動和膜拜儀式。

其後銅像繼續生長。孩童成群結隊戴著銅像徽章,在城中遊行。婦女掛著鑲有銅像的項煉,到銅像前祈禱。哲學家撰寫論文,討論銅像是否即宇宙唯一真神。因對教義解釋的不同,各銅像教流派之間不時爆發流血衝突。……

整篇小說,談的是銅像崇拜。1992年我寫的《走出銅像國》一書似乎也呼應其說。當時兩德統一在即,東德街市上多是拆卸或棄置的銅像,滿是光環的馬派學術與政治宗師,忽成廢銅爛鐵,令人好生感慨呀!

不久,可嗟歎的事輪到臺灣了。國民黨敗選,交出政權。民進黨恣意報復而自詡為“轉型正義”,拆蔣中正銅像即為其中之一。民進黨執政的縣市均甚積極,興奮著呢!

後來是因此舉激發強烈的藍綠對抗,造成社會動盪;而且高雄市長陳菊在拆銅像後中風,民進黨在全台拆銅像的行動,才暫停了氣焰。

但詭譎的是:有一部分被拆的銅像,卻轉到大陸來了。

例如2014年12月8日中國時報就報導,拆了的蔣公銅像已運到大陸,次年3月將矗立在浙江奉化溪口一個名叫“民國大雜院”的景區內。

我國本無鑄造人像來崇拜的風俗,佛教傳進來以後才有。故《宋書·隱逸傳·戴顒》說:“自漢世始有佛像…… 宋世子鑄丈六銅像於瓦官寺 。”

可是有鑄就有毀。一種原因是露財揖盜,如《舊唐書·食貨志上》說:“ 長安城中競為盜鑄,寺觀鐘及銅象,多壞為錢。”另一種原因則是政治情勢變幻,原先用來尊崇者,瞬間變成廢物或厭物,被人拉雜摧燒之。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記事》載“ 大慈寺有蜀後主王衍銅像,程公堂權帥,毀以鑄鐘”,即屬於此。

反之,成功者就要樹像,用來顯示他的榮光。郭孝成《陝西光復記》:“此日金戈飛舞,他年銅像嵯峨”,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銅像成為最明顯的物質性符號、政治晴雨錶。蔣公銅像由豎而毀,再由臺灣轉到大陸再生,正可印證此理。

但我們對此尚不遑諮嗟,因為還有另一樁銅的身世值得申說!

3、政治性文化符號的見證:大陸的孔子銅像

2011年1月11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東側,國家博物館北面,豎立起了一座9米5的孔子青銅塑像。

國家博物館館長呂章申在落成典禮上的講話,從文化符號的角度說: “孔子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被尊為聖人,歷來受世人景仰”,“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在國際社會上有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如今孔子已經成為中華文明的一個象徵符號,也是中國面對世界的一張文化名牌。”

但反對者也很激烈。人民網推出的調查“天安門廣場附近樹立孔子像您怎麼看?”,共有222312人參加,只有三成持肯定態度,而七成網友認為不妥。有些甚至口出穢言,大罵:天安門是什麼地方?孔夫子是什麼人?他就是封建統治階級的走狗,是鼓吹復古倒退的代表人物,誰准他來天安門了?

其實早在2006年9月23日,中國孔子基金會已在曲阜向全球發佈了孔子標準像。雖然當天首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國際孔子教育獎”使用了這個像,但在國內卻引發了不小的爭議。

原因當然大家都知道:文革期間批林批孔,孔子墓都被刨了,何況是像?如今被推倒的像,又重新豎起來了。而且就豎在天安門這個革命政權史上具有高度象徵意義的地方,自然會引發軒然大波。

底下是當年向孔老二發起戰鬥的圖景。群情洶洶,熱烈動員著去刨孔墳、燒牌匾、拉倒塑像、貼標語污辱,無所不用其極。而其特殊之處,在於批孔子還跟批林彪捆綁起來,把政治鬥爭上升到文化革命的高度。

到2006年孔子基金會發佈孔子標準像、2011國博樹立孔子銅像,主事者雖然都從文化的角度說話,但政治之餘焰顯然還炙熱著。最終,銅像仍然被搬回了國博。——孔子這個文化符號,暫時還不能距政治符號天安門太近。

4、不斷生長的文化符號:新時代的孔子像

可是,離開天安門這高度政治符號化的場域,孔子像卻已悄然在各地重新豎起來了。光是香港孔教學院院長湯恩佳,就捐贈了大陸各地孔子銅像四百多尊。放在學校、醫院、機關或孔子文化產業園各處。

捐贈,是擁有資源者向匱乏者輸送資源。因此早期主要是由海外向內陸捐輸孔子這種文化資源及符號。

享受了外部捐贈之後,內地政府隨後也開始自建。典型的例子,是2013年9月28日孔子誕辰2564周年,在山東汶上縣中都文苑廣場舉行孔子像落成典禮。像高9.5米,象徵孔子在中國人心目中九五至尊的地位;基座高6.6米,預示著孔孟之鄉經濟社會發展六六大順。值得注意或感歎者:如今建像的許多人,其實也就是當年參與批孔的老鄉們。

然後,自認為已擁有孔子文化、是孔子文化之核心區的地方,便逐漸開始向孔子文化更匱乏的“邊陲”捐孔子像了。2013年有個名為“孔子文化邊疆行”的活動,便在新疆啟動。向喀什、英吉沙捐立孔子雕像。次年,又在西藏舉行了第二站。中國孔子基金會、中國光彩事業促進會、澳洲孔子研究會、山東省工商聯和濟寧市工商聯共同向西藏大學捐贈了一尊大型孔子雕像。

這景觀是什麼?嘿,那不就是大陸政府到世界各國去捐建“孔子學院”的國內版嗎?孔子作為新時代中國(漢)文化的代言人,任務可繁重著呢!

孔子青銅像在休士頓赫爾曼公園揭幕時,報導的標題是“文化將征服世界:如何看待孔文化紅遍全球?”怎麼看?不能堂而皇之站立在自已國家天安門廣場的孔子像,現在正被朝野熱切地推銷到邊疆、到海外。你覺得該怎麼看?

但也許不必感歎,因為天安門這個符號在今天已經不如以往重要了。孔子像流轉、變形、衍生無方,跟那僵化、株守於固定場域的天安門相比,當然活力十足,其文化意義還在轉變或擴大之中,幻衍萬端。

例如,你到網上去查查看,就知道民間雕孔子像、造孔子像、塑孔子像的廠家有多少。由如此龐大的生產面,就可推估出社會需求有多大。平原晚報2014年6月17日還報導了河南新鄉縣農民自己用手工,花了百日雕刻成核桃木孔子像,不為買賣,純是表達尊仰之情的。這樣的人在社會上也還有不少。

另外,在官方還僅是儀式性地試探性地祭祭孔子、學界還在爭論儒學是不是宗教之際,老百姓卻已開始拜孔子了。除了一些地方的家庭裡重新立起“天地國親師”的牌位之外,孔子像已與神像佛像文昌帝君一樣,對民眾具有消災厄、開智慧、保佑考試如意之類功能了。

高考期間家長們進入寺廟下跪求佛、企業搬出孔子塑像祈福,或去孔廟燒香、祈願,都十分常見。2015年6月4日北京晨報即報導:“自上月起,孔廟、國子監每日均迎來高考求中團一千餘人,但受考後填志願影響,6月中旬將更迎來膜拜高峰。”

東北新聞網2015年6月5日則報導:高三家長去酒店佈置"風水房":擺文昌塔、掛孔子像,讓考生入住,以求好運。

所以孔廟、孔子像周圍欄杆掛滿“金榜題名”之類字樣祈福牌的景象,各省都如此。

高考前夕,在河南淮陽縣弦歌台廣場上的孔子像前,還有近五百名高考學生列隊向孔子鞠躬、宣誓,上演高考前“祈福大戲”呢!引起了社會熱議。

5、新媒體、新商務:孔子符號的變衍

你以為孔子文化符號重生之後的新景觀就只如此嗎?不,還有新氣象!

自2002年起,販賣舊書的商家,就組建了“孔夫子舊書網”,這是全球最大的中文舊書網上交易平臺。乃傳統的舊書行業結合互聯網而搭建的C2C平臺,是C2C的精准細分市場。在中國古舊書網路交易市場上擁有90%以上的份額。

該網站主要社區版塊包括“夫子資訊”“夫子社區”“古舊書院”“專欄作者”和“夫子博客”等,逐漸有發展成為世界最大的中國傳統文化社區之勢。“孔夫子”則是參與者共同認可的符號。

另外,2014年11月17日鳳凰網報導:都江堰文廟攜手中國孔廟網和百度百科數字博物館,共同推出了“中國孔廟-都江堰文廟百科全景數字博物館”,今後大家可以足不出戶,一點滑鼠就能逛文廟,獲知新鮮資訊,體驗儒家傳統文化。都江堰文廟是全國首家通過航拍全景技術呈現的文廟。

這是全國第一家孔廟數字博物館。當天另外還有十家孔廟和博物館代表參加了此次發佈會,百度百科代表也現場進行專案介紹和頁面展示。“可通過音訊講解、實境模擬、立體展現、錄音解說、立體flash、虛擬漫遊、高空俯瞰等多種形式,讓用戶通過互聯網即可身臨其境,更平等便捷地獲取資訊、瞭解知識。並實現了電腦端和手機端的同步展現,讓用戶隨時隨地都能感受到歷史文化的沉澱。同時,百度百科還就博物館頁面元素統一化、範本化、流覽器的通用性、頁面載入速度等方面做了積極的優化和改進,極大提升了用戶的使用體驗。”

所謂數位博物館,是指運用數位化的視效與傳播技術,將實體博物館以三維立體的方式呈現於網路上。採用互聯網與機構內部資訊網資訊構架,將傳統博物館的業務工作與電腦網路上的活動結合起來,構築博物館大環境所需要資訊傳播交換的橋樑,把枯燥的資料變成模型,使實體博物館的職能得以充分實現。

但這種技術和形態並不全是新東西,國內開始發展已十多年了,卻一直處於尷尬位置,不親民、不普及。

因為文博系統長期處於弱勢,在政策和財力上缺乏支持;而傳統學者與管理者對數字博物館的認知水準也參差不齊;建成的數字博物館,又都不免有學究氣,與科普的目標不符。

百度百科數位博物館則採用如AR技術、二維碼技術等新潮技術,在平臺打造上更貼近新生代人群的需求,才能線上上吸引了2500多萬人參觀。

與一些大學、文博系統數位博物館只在意新技術,卻導致打開速度慢、程式繁瑣、實用性低下相比,百度百科數位博物館對新技術的應用也充分考慮了”互聯網+”時代的特徵。無論是全景拍攝、3D重建技術的高級視效、AR虛擬體驗、iBeacon移動雲定位的互動性,或是二維碼帶來的線上線下連通,都因提升了使用者體驗,而為數字博物館在互聯網+時代大行其道提供了便利。若說“互聯網+”的時代與“互聯網時代”有什麼不同,最大的便是對線下的態度。在互聯網時代,整體方向是向線上全面轉移,但在“互聯網+”時代,線上與線下互通互動,以O2O的方式完成無障礙的融合,進而立體式、場景化的滿足人們日常生活需求。因此,百度百科數字博物館目前已是全國最大最全的博物館互聯網平臺,無論是資源整合規模還是市場份額。

總之,百度百科數字博物館之跨界整合,讓傳統博物館擁抱了“互聯網+”;而它與都江堰文廟共建的“中國孔廟——都江堰文廟百科全景數字博物館”更打開了一個新的文化符號空間。

6、媒體即訊息:後殖民情境與媒體化的文化認同

這網上孔子文化的發展,要結合後殖民和新媒體來合併討論。

二戰後,英法等殖民帝國瓦解,引發了後殖民狀況的發展。各地的民族解放運動,除了要掃除之前對殖民地的政治控制之外,更要解消一切外來的文化支配。

早先,在殖民者的控制下,歐洲文化就代表著進步和發展,而土著文化則被認為是原始的、封建的、次等的,需要改造。在後殖民時期,本土作家則會反過來,尋求自我界定。

其反抗,基本上會立足于民族文化傳統,“在具有排外性的抗拒中心的過程中,對民族傳統的研究是最早、也是最重要的階段” [澳,比爾·阿希克洛夫特、格瑞斯·格里菲斯、海倫·蒂芬:《逆寫帝國:後殖民文學的理論與實踐》]。

最典型的例子是非洲。由來自非洲和西印度群島的法語知識份子于1934年在巴黎創辦《黑人大學生》(L’Étudiant Noir)時發起的“內格羅土德”(Negritude)運動,就是反種族主義、反殖民心態而追求對黑人文化認同的主張。包含著對黑人文化、黑人身份、黑人地位及黑人自然特徵充滿自豪的心理特徵,所以此概念通常翻譯為“黑人文化傳統認同”。

由此發展來的許多文學、藝術、哲學作品,已是國際上討論後殖民狀況的熱門話題了,此處不需贅述。

但要說明的是:黑人文化傳統認同是對非洲“自我”的自覺反思,尋找本質化的文化身份,並“把‘文化身份’視為一種黑人共有的文化,集體的‘一個真正的自我’,共用一種歷史和祖先的人都共用著這種‘自我’”[英, 斯圖亞特·霍爾:《文化身份與族裔散居》。Stuart Hall. ‘Cultural Identity and Diaspora’, Contamporary Postcolonial Theory: A Reader. Padmini Mongia (ed.) London: Arnold, 1996, pp.110-121. ]。

按照這種定義,黑人的文化身份反映共同的歷史經驗和共有的文化符碼。同時,這種經驗和符碼給“一個民族” 的人在實際歷史沉浮中提供一個穩定、不變和連續的意義和價值參照框架。這種做法,其實是 “把一種想像的一致性強加給分散和破碎的經驗”。

然而,由於美國黑人、南非黑人、加勒比海黑人、奈及利亞黑人與倫敦黑人在不同生活環境中的差異,可能要超出他們之間在膚色和文化等方面的認同。所以在現實世界中,不太可能存在普遍意義的黑人文化傳統認同心理,因而這類運動之成果還有待觀察。

美國黑人文化博物館

我們中國沒有被殖民,因此頗有些人以為後殖民論述並不適用於中國,中國不像非洲。實則殖民是一種狀態,中國在列強瓜分之餘,臺灣丟過、蒙古丟了一大片,沿海又幾乎全成了租界,就算不是次殖民地,也是半殖民地呢!而文化殖民本來也就不等於政治殖民,何況我們在採用殖民者觀點來蔑視中國人種、文化、社會、歷史各方面,比諸各殖民地,又何遑多讓?五四以來,文化上自我殖民,以西方為真理,持以衡賴中國者,已成常態。於是認為自己社會封建落後、文學藝術野蠻、缺乏哲學頭腦、沒有數理與邏輯思維、漢字漢語粗劣原始,均當廢棄。而這一切,綜合起來,可以“打倒孔家店”一語來概括。這種情況,與非洲黑人之處境相比,其實更為悲慘。

我們也曾採用過民族傳統文化認同的方法,說我們是一個民族(中華民族)、一個祖先(黃帝),把“一種想像的一致性加予分散和破碎的經驗”。但效果同樣不彰,國內的民族問題反而因此被激化了。本來只屬於文化概念的漢族,竟與滿族、回族、蒙族、藏族、苗族等等在種族問題上對舉起來。

幸而我們與黑人畢竟不同,他們沒有孔子這樣的人物和文化符號,因此無法真正達成文化傳統認同。我們這二十多年的所謂國學熱、傳統文化熱、私塾熱、漢服熱等,實質上正是一場民間自發的文化傳統再認同過程,而孔子則是這種認同的聚焦之點。

孔子這尊被打倒打破的銅像,不但再鑄了起來,豎遍海內外,而且其意義層累增飾,流衍相生,早已超出歷史傳統甚遠。

像它被打倒了又重建起來,看起來與亞馬留銅像、蔣介石銅像、列寧銅像、史大林銅像沒啥不同,其實不然。那些,基本上屬於政治局勢改變之跡,猶如西晉覆亡,銅駝便墜於荊棘之中。孔子像則毀而再立。毀,不盡由政權之亡;立,亦不因新王之力。其他銅像不過是一尊像,孔子則是一家店。如今孔家店重開,而店鋪卻又已非昔時之攤位,所售之物頗不同於往日。

這其中尤應注意的,是古老的孔子符號在新媒體環境中的變貌與作用。

早在麥克盧漢(1911-1980)時代,他就提醒我們:媒體即信息。也就是說,資訊內容不及媒體的結構重要,因為他們會以深邃的方式形塑人們的意識。過去印刷的書本孤立了閱讀的人,新的媒體則發展了連結性、形成了地球村、創造了新的思考模式與感官意識。如今網路新媒體的發展,更強化了這些論述。影像的民主化、媒體之結合、超文字、互動性,均非過去所謂大眾媒體所能及。以都江堰孔廟數字博物館和孔夫子網站等為代表的孔子文化符號新動態,乃因此而不能不令人寄予厚望。

推薦閱讀

招募! 漢中市興漢公益志願者協會成立等你加入!

“世界城市日”,興漢新區一直在行動!

銅像還要再鑄嗎?贊成和反對的,爭執不下。最後的辦法,是不重鑄,而在原有的銅像外邊添加一層外殼。這樣不僅新銅像比舊像更高大,且舊像不必搗毀,節省許多物力。

加添了五十四層外殼後,終於成了百丈高的巨像。銅像本身,也逐漸起了變化。歷代添加的外殼,原本是不同朝代人物的肖像。這一層層外殼壓縮黏連到一塊,面貌甚為奇特,竟像是魔鬼的臉孔。又由於銅像埋葬了歷代無數冤魂,民間開始繪聲繪影,流傳許多說法。漸漸竟出現了以銅像為唯一真神的“銅像教”,人們開始膜拜銅像,政府則嚴厲禁止傳教活動和膜拜儀式。

其後銅像繼續生長。孩童成群結隊戴著銅像徽章,在城中遊行。婦女掛著鑲有銅像的項煉,到銅像前祈禱。哲學家撰寫論文,討論銅像是否即宇宙唯一真神。因對教義解釋的不同,各銅像教流派之間不時爆發流血衝突。……

整篇小說,談的是銅像崇拜。1992年我寫的《走出銅像國》一書似乎也呼應其說。當時兩德統一在即,東德街市上多是拆卸或棄置的銅像,滿是光環的馬派學術與政治宗師,忽成廢銅爛鐵,令人好生感慨呀!

不久,可嗟歎的事輪到臺灣了。國民黨敗選,交出政權。民進黨恣意報復而自詡為“轉型正義”,拆蔣中正銅像即為其中之一。民進黨執政的縣市均甚積極,興奮著呢!

後來是因此舉激發強烈的藍綠對抗,造成社會動盪;而且高雄市長陳菊在拆銅像後中風,民進黨在全台拆銅像的行動,才暫停了氣焰。

但詭譎的是:有一部分被拆的銅像,卻轉到大陸來了。

例如2014年12月8日中國時報就報導,拆了的蔣公銅像已運到大陸,次年3月將矗立在浙江奉化溪口一個名叫“民國大雜院”的景區內。

我國本無鑄造人像來崇拜的風俗,佛教傳進來以後才有。故《宋書·隱逸傳·戴顒》說:“自漢世始有佛像…… 宋世子鑄丈六銅像於瓦官寺 。”

可是有鑄就有毀。一種原因是露財揖盜,如《舊唐書·食貨志上》說:“ 長安城中競為盜鑄,寺觀鐘及銅象,多壞為錢。”另一種原因則是政治情勢變幻,原先用來尊崇者,瞬間變成廢物或厭物,被人拉雜摧燒之。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記事》載“ 大慈寺有蜀後主王衍銅像,程公堂權帥,毀以鑄鐘”,即屬於此。

反之,成功者就要樹像,用來顯示他的榮光。郭孝成《陝西光復記》:“此日金戈飛舞,他年銅像嵯峨”,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銅像成為最明顯的物質性符號、政治晴雨錶。蔣公銅像由豎而毀,再由臺灣轉到大陸再生,正可印證此理。

但我們對此尚不遑諮嗟,因為還有另一樁銅的身世值得申說!

3、政治性文化符號的見證:大陸的孔子銅像

2011年1月11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東側,國家博物館北面,豎立起了一座9米5的孔子青銅塑像。

國家博物館館長呂章申在落成典禮上的講話,從文化符號的角度說: “孔子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被尊為聖人,歷來受世人景仰”,“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在國際社會上有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如今孔子已經成為中華文明的一個象徵符號,也是中國面對世界的一張文化名牌。”

但反對者也很激烈。人民網推出的調查“天安門廣場附近樹立孔子像您怎麼看?”,共有222312人參加,只有三成持肯定態度,而七成網友認為不妥。有些甚至口出穢言,大罵:天安門是什麼地方?孔夫子是什麼人?他就是封建統治階級的走狗,是鼓吹復古倒退的代表人物,誰准他來天安門了?

其實早在2006年9月23日,中國孔子基金會已在曲阜向全球發佈了孔子標準像。雖然當天首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國際孔子教育獎”使用了這個像,但在國內卻引發了不小的爭議。

原因當然大家都知道:文革期間批林批孔,孔子墓都被刨了,何況是像?如今被推倒的像,又重新豎起來了。而且就豎在天安門這個革命政權史上具有高度象徵意義的地方,自然會引發軒然大波。

底下是當年向孔老二發起戰鬥的圖景。群情洶洶,熱烈動員著去刨孔墳、燒牌匾、拉倒塑像、貼標語污辱,無所不用其極。而其特殊之處,在於批孔子還跟批林彪捆綁起來,把政治鬥爭上升到文化革命的高度。

到2006年孔子基金會發佈孔子標準像、2011國博樹立孔子銅像,主事者雖然都從文化的角度說話,但政治之餘焰顯然還炙熱著。最終,銅像仍然被搬回了國博。——孔子這個文化符號,暫時還不能距政治符號天安門太近。

4、不斷生長的文化符號:新時代的孔子像

可是,離開天安門這高度政治符號化的場域,孔子像卻已悄然在各地重新豎起來了。光是香港孔教學院院長湯恩佳,就捐贈了大陸各地孔子銅像四百多尊。放在學校、醫院、機關或孔子文化產業園各處。

捐贈,是擁有資源者向匱乏者輸送資源。因此早期主要是由海外向內陸捐輸孔子這種文化資源及符號。

享受了外部捐贈之後,內地政府隨後也開始自建。典型的例子,是2013年9月28日孔子誕辰2564周年,在山東汶上縣中都文苑廣場舉行孔子像落成典禮。像高9.5米,象徵孔子在中國人心目中九五至尊的地位;基座高6.6米,預示著孔孟之鄉經濟社會發展六六大順。值得注意或感歎者:如今建像的許多人,其實也就是當年參與批孔的老鄉們。

然後,自認為已擁有孔子文化、是孔子文化之核心區的地方,便逐漸開始向孔子文化更匱乏的“邊陲”捐孔子像了。2013年有個名為“孔子文化邊疆行”的活動,便在新疆啟動。向喀什、英吉沙捐立孔子雕像。次年,又在西藏舉行了第二站。中國孔子基金會、中國光彩事業促進會、澳洲孔子研究會、山東省工商聯和濟寧市工商聯共同向西藏大學捐贈了一尊大型孔子雕像。

這景觀是什麼?嘿,那不就是大陸政府到世界各國去捐建“孔子學院”的國內版嗎?孔子作為新時代中國(漢)文化的代言人,任務可繁重著呢!

孔子青銅像在休士頓赫爾曼公園揭幕時,報導的標題是“文化將征服世界:如何看待孔文化紅遍全球?”怎麼看?不能堂而皇之站立在自已國家天安門廣場的孔子像,現在正被朝野熱切地推銷到邊疆、到海外。你覺得該怎麼看?

但也許不必感歎,因為天安門這個符號在今天已經不如以往重要了。孔子像流轉、變形、衍生無方,跟那僵化、株守於固定場域的天安門相比,當然活力十足,其文化意義還在轉變或擴大之中,幻衍萬端。

例如,你到網上去查查看,就知道民間雕孔子像、造孔子像、塑孔子像的廠家有多少。由如此龐大的生產面,就可推估出社會需求有多大。平原晚報2014年6月17日還報導了河南新鄉縣農民自己用手工,花了百日雕刻成核桃木孔子像,不為買賣,純是表達尊仰之情的。這樣的人在社會上也還有不少。

另外,在官方還僅是儀式性地試探性地祭祭孔子、學界還在爭論儒學是不是宗教之際,老百姓卻已開始拜孔子了。除了一些地方的家庭裡重新立起“天地國親師”的牌位之外,孔子像已與神像佛像文昌帝君一樣,對民眾具有消災厄、開智慧、保佑考試如意之類功能了。

高考期間家長們進入寺廟下跪求佛、企業搬出孔子塑像祈福,或去孔廟燒香、祈願,都十分常見。2015年6月4日北京晨報即報導:“自上月起,孔廟、國子監每日均迎來高考求中團一千餘人,但受考後填志願影響,6月中旬將更迎來膜拜高峰。”

東北新聞網2015年6月5日則報導:高三家長去酒店佈置"風水房":擺文昌塔、掛孔子像,讓考生入住,以求好運。

所以孔廟、孔子像周圍欄杆掛滿“金榜題名”之類字樣祈福牌的景象,各省都如此。

高考前夕,在河南淮陽縣弦歌台廣場上的孔子像前,還有近五百名高考學生列隊向孔子鞠躬、宣誓,上演高考前“祈福大戲”呢!引起了社會熱議。

5、新媒體、新商務:孔子符號的變衍

你以為孔子文化符號重生之後的新景觀就只如此嗎?不,還有新氣象!

自2002年起,販賣舊書的商家,就組建了“孔夫子舊書網”,這是全球最大的中文舊書網上交易平臺。乃傳統的舊書行業結合互聯網而搭建的C2C平臺,是C2C的精准細分市場。在中國古舊書網路交易市場上擁有90%以上的份額。

該網站主要社區版塊包括“夫子資訊”“夫子社區”“古舊書院”“專欄作者”和“夫子博客”等,逐漸有發展成為世界最大的中國傳統文化社區之勢。“孔夫子”則是參與者共同認可的符號。

另外,2014年11月17日鳳凰網報導:都江堰文廟攜手中國孔廟網和百度百科數字博物館,共同推出了“中國孔廟-都江堰文廟百科全景數字博物館”,今後大家可以足不出戶,一點滑鼠就能逛文廟,獲知新鮮資訊,體驗儒家傳統文化。都江堰文廟是全國首家通過航拍全景技術呈現的文廟。

這是全國第一家孔廟數字博物館。當天另外還有十家孔廟和博物館代表參加了此次發佈會,百度百科代表也現場進行專案介紹和頁面展示。“可通過音訊講解、實境模擬、立體展現、錄音解說、立體flash、虛擬漫遊、高空俯瞰等多種形式,讓用戶通過互聯網即可身臨其境,更平等便捷地獲取資訊、瞭解知識。並實現了電腦端和手機端的同步展現,讓用戶隨時隨地都能感受到歷史文化的沉澱。同時,百度百科還就博物館頁面元素統一化、範本化、流覽器的通用性、頁面載入速度等方面做了積極的優化和改進,極大提升了用戶的使用體驗。”

所謂數位博物館,是指運用數位化的視效與傳播技術,將實體博物館以三維立體的方式呈現於網路上。採用互聯網與機構內部資訊網資訊構架,將傳統博物館的業務工作與電腦網路上的活動結合起來,構築博物館大環境所需要資訊傳播交換的橋樑,把枯燥的資料變成模型,使實體博物館的職能得以充分實現。

但這種技術和形態並不全是新東西,國內開始發展已十多年了,卻一直處於尷尬位置,不親民、不普及。

因為文博系統長期處於弱勢,在政策和財力上缺乏支持;而傳統學者與管理者對數字博物館的認知水準也參差不齊;建成的數字博物館,又都不免有學究氣,與科普的目標不符。

百度百科數位博物館則採用如AR技術、二維碼技術等新潮技術,在平臺打造上更貼近新生代人群的需求,才能線上上吸引了2500多萬人參觀。

與一些大學、文博系統數位博物館只在意新技術,卻導致打開速度慢、程式繁瑣、實用性低下相比,百度百科數位博物館對新技術的應用也充分考慮了”互聯網+”時代的特徵。無論是全景拍攝、3D重建技術的高級視效、AR虛擬體驗、iBeacon移動雲定位的互動性,或是二維碼帶來的線上線下連通,都因提升了使用者體驗,而為數字博物館在互聯網+時代大行其道提供了便利。若說“互聯網+”的時代與“互聯網時代”有什麼不同,最大的便是對線下的態度。在互聯網時代,整體方向是向線上全面轉移,但在“互聯網+”時代,線上與線下互通互動,以O2O的方式完成無障礙的融合,進而立體式、場景化的滿足人們日常生活需求。因此,百度百科數字博物館目前已是全國最大最全的博物館互聯網平臺,無論是資源整合規模還是市場份額。

總之,百度百科數字博物館之跨界整合,讓傳統博物館擁抱了“互聯網+”;而它與都江堰文廟共建的“中國孔廟——都江堰文廟百科全景數字博物館”更打開了一個新的文化符號空間。

6、媒體即訊息:後殖民情境與媒體化的文化認同

這網上孔子文化的發展,要結合後殖民和新媒體來合併討論。

二戰後,英法等殖民帝國瓦解,引發了後殖民狀況的發展。各地的民族解放運動,除了要掃除之前對殖民地的政治控制之外,更要解消一切外來的文化支配。

早先,在殖民者的控制下,歐洲文化就代表著進步和發展,而土著文化則被認為是原始的、封建的、次等的,需要改造。在後殖民時期,本土作家則會反過來,尋求自我界定。

其反抗,基本上會立足于民族文化傳統,“在具有排外性的抗拒中心的過程中,對民族傳統的研究是最早、也是最重要的階段” [澳,比爾·阿希克洛夫特、格瑞斯·格里菲斯、海倫·蒂芬:《逆寫帝國:後殖民文學的理論與實踐》]。

最典型的例子是非洲。由來自非洲和西印度群島的法語知識份子于1934年在巴黎創辦《黑人大學生》(L’Étudiant Noir)時發起的“內格羅土德”(Negritude)運動,就是反種族主義、反殖民心態而追求對黑人文化認同的主張。包含著對黑人文化、黑人身份、黑人地位及黑人自然特徵充滿自豪的心理特徵,所以此概念通常翻譯為“黑人文化傳統認同”。

由此發展來的許多文學、藝術、哲學作品,已是國際上討論後殖民狀況的熱門話題了,此處不需贅述。

但要說明的是:黑人文化傳統認同是對非洲“自我”的自覺反思,尋找本質化的文化身份,並“把‘文化身份’視為一種黑人共有的文化,集體的‘一個真正的自我’,共用一種歷史和祖先的人都共用著這種‘自我’”[英, 斯圖亞特·霍爾:《文化身份與族裔散居》。Stuart Hall. ‘Cultural Identity and Diaspora’, Contamporary Postcolonial Theory: A Reader. Padmini Mongia (ed.) London: Arnold, 1996, pp.110-121. ]。

按照這種定義,黑人的文化身份反映共同的歷史經驗和共有的文化符碼。同時,這種經驗和符碼給“一個民族” 的人在實際歷史沉浮中提供一個穩定、不變和連續的意義和價值參照框架。這種做法,其實是 “把一種想像的一致性強加給分散和破碎的經驗”。

然而,由於美國黑人、南非黑人、加勒比海黑人、奈及利亞黑人與倫敦黑人在不同生活環境中的差異,可能要超出他們之間在膚色和文化等方面的認同。所以在現實世界中,不太可能存在普遍意義的黑人文化傳統認同心理,因而這類運動之成果還有待觀察。

美國黑人文化博物館

我們中國沒有被殖民,因此頗有些人以為後殖民論述並不適用於中國,中國不像非洲。實則殖民是一種狀態,中國在列強瓜分之餘,臺灣丟過、蒙古丟了一大片,沿海又幾乎全成了租界,就算不是次殖民地,也是半殖民地呢!而文化殖民本來也就不等於政治殖民,何況我們在採用殖民者觀點來蔑視中國人種、文化、社會、歷史各方面,比諸各殖民地,又何遑多讓?五四以來,文化上自我殖民,以西方為真理,持以衡賴中國者,已成常態。於是認為自己社會封建落後、文學藝術野蠻、缺乏哲學頭腦、沒有數理與邏輯思維、漢字漢語粗劣原始,均當廢棄。而這一切,綜合起來,可以“打倒孔家店”一語來概括。這種情況,與非洲黑人之處境相比,其實更為悲慘。

我們也曾採用過民族傳統文化認同的方法,說我們是一個民族(中華民族)、一個祖先(黃帝),把“一種想像的一致性加予分散和破碎的經驗”。但效果同樣不彰,國內的民族問題反而因此被激化了。本來只屬於文化概念的漢族,竟與滿族、回族、蒙族、藏族、苗族等等在種族問題上對舉起來。

幸而我們與黑人畢竟不同,他們沒有孔子這樣的人物和文化符號,因此無法真正達成文化傳統認同。我們這二十多年的所謂國學熱、傳統文化熱、私塾熱、漢服熱等,實質上正是一場民間自發的文化傳統再認同過程,而孔子則是這種認同的聚焦之點。

孔子這尊被打倒打破的銅像,不但再鑄了起來,豎遍海內外,而且其意義層累增飾,流衍相生,早已超出歷史傳統甚遠。

像它被打倒了又重建起來,看起來與亞馬留銅像、蔣介石銅像、列寧銅像、史大林銅像沒啥不同,其實不然。那些,基本上屬於政治局勢改變之跡,猶如西晉覆亡,銅駝便墜於荊棘之中。孔子像則毀而再立。毀,不盡由政權之亡;立,亦不因新王之力。其他銅像不過是一尊像,孔子則是一家店。如今孔家店重開,而店鋪卻又已非昔時之攤位,所售之物頗不同於往日。

這其中尤應注意的,是古老的孔子符號在新媒體環境中的變貌與作用。

早在麥克盧漢(1911-1980)時代,他就提醒我們:媒體即信息。也就是說,資訊內容不及媒體的結構重要,因為他們會以深邃的方式形塑人們的意識。過去印刷的書本孤立了閱讀的人,新的媒體則發展了連結性、形成了地球村、創造了新的思考模式與感官意識。如今網路新媒體的發展,更強化了這些論述。影像的民主化、媒體之結合、超文字、互動性,均非過去所謂大眾媒體所能及。以都江堰孔廟數字博物館和孔夫子網站等為代表的孔子文化符號新動態,乃因此而不能不令人寄予厚望。

推薦閱讀

招募! 漢中市興漢公益志願者協會成立等你加入!

“世界城市日”,興漢新區一直在行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