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面對一年一度的剁手節,你是放肆消費還是謹慎理財?

今晚12點, 看看君跟多朋友一樣都會守候在電腦前, 同時手捧著手機, pad數個終端, 力爭血戰到底。

今年的雙十一被稱為“玩法最複雜”的一屆,

甚至有網友吐槽其“堪比奧數”, 如此名目繁多的優惠活動, 不僅讓人眼花繚亂、無所適從, 這些所謂“促銷”真的優惠麼?

光鮮的數位背後, 卻依然隱藏著假貨頻現、網路詐騙、快遞緩慢等長期難以解決的痼疾。 很多媒體和公眾都已經開始認識到:不應盲從雙十一, 回歸理性消費才是關鍵。

那麼在這個全民狂歡的節點上, 如何找到消費和理財的平衡點呢?

定制理財清單

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做一個理財清單, 通過自己的風險等級進行理財專案選擇, 可以選擇低風險低收益的銀行理財、高風險高收益的股票、中等收益一般風險的P2P理財等等。

各大機構力推促銷之際, 恰恰是投資者“薅羊毛”之時。 不過, 針對不同促銷形式,

投資者應根據自身需要謹慎參與, 以防被“坑”。

一般而言, 現金紅包最能刺激“羊毛黨”, 但這往往流於形式。 “紅包的設定往往是很多人瓜分一個大金額, 隨機性很大, 獲得大額紅包的概率不太高, 很多時候要看運氣。 有時紅包的數額非常小, 根本沒有價值。 ”某平臺理財師表示:除了紅包之外, 費率優惠是吸引“基民”的主要促銷形式。

選擇理財一方面可以通過投資控制超額消費欲望, 一方面可有效增加財富。

在投資前除要做好平臺背景、老闆背景、銀行存管、平颱風控等各方面的調研外還要著重看一下平臺資產是否超額, 是否小而分散, 畢竟追求收益的同時也當衡量好市場風險。

理性消費

有網友吐槽今年的雙十一“堪比奧數”、“在考驗我的智商”。

但如此名目繁多的優惠活動, 不僅讓人眼花繚亂、無所適從, 而且令人質疑這些所謂“促銷”真的優惠麼?

下定金是消費者常見的一種優惠手段, 但據臨海消保委的工作人員分析分析, “提前下定金模式未必真優惠”。 如, 某小型電器, 原價為126元, “雙十一”價格為77元, 看起來非常划算, 但是實際上該小型電器在平時人人都可以領60元的優惠價, 券後價格只需要66元, 比“雙十一”更優惠。

而如紅包、預售、保價等政策在操作執行中往往有很多的限制規則。 即便如京東推出的為保障消費者權益、防止店鋪降價的“30天價保”政策也有很多限制:需要消費者自行申請、操作流程複雜、限時促銷不在該政策範圍之內等等。

資料顯示,

去年750萬件促銷商品中, 有52.99%出現了事先提價、當天降價的情況, 少數部分商品提價達到了200%以上。 而雙十一當天, 促銷價格中只有34.6%是實質性下調的, 先漲後降的情況占到了驚人的75.52%。

所以, 在決定雙十一火拼前, 先增加一點自己的理性值, 準備好購物清單、財務清單、以及可以生財的理財清單。 購物清單可根據需求層次進行A、B、C、D不同程度打分歸類, 財務清單自然是收支情況預估, 理財清單則是用來平衡消費和理財的重要手段。

通過購物清單的ABCD歸類, 你會發現有一部分商品可能是你並不需要甚至買完會後悔的物品。 這時, 你可以將未來一個月的預估收支情況的清單與購物清單進行對照, 進行商品篩選, 將不必要商品剔除,

將必要商品升級。

這樣做的結果就是拿到的東西質優且不會造成資源浪費。 與此同時, 你可能還會省出一個小金庫。

無論選擇怎樣的消費方式應對“購物狂歡節”, 理性消費都將是未來的主流趨勢。 不盲目跟風, 不攀比消費, 養成適度消費, 合理消費是每個“雙十一”帶給大眾的警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