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尚德的186億資產歸“0”,是什麼讓施正榮從中國首富走向破產?

11月3日, 一個久未在此間露面的光伏業界“傳奇人物”, 現身無錫新能源大會的行業領袖“脫口秀”, 他就是昔日的中國首富施正榮。

NO!更準確的稱呼, 應該是“施博士”: 澳大利亞工程院院士、新南威爾士大學教授施正榮博士。

昔日首富186億元身家的歸“0”

2005年, 今日的“施博士”, 昔日的中國首富、尚德創始人施正榮, 一鳴驚人, 創業4年便問鼎紐交所。 身價超過186億元的他, 把榮智健、黃光裕拉下財富榜的寶座, 成了2006年中國的新首富。

當施正榮創建的尚德在美國股市沖高80美元/股的時候, 這位站在人生事業巔峰的財富新星, 睥睨天下, 被英國知名媒體《衛報》評為“拯救地球50人”之一, 何等的風光呀!

誰曾想2008年之後, 被吹脹的產業泡沫終會現出原型, 尚德股價飛流直下, 到2013年初竟跌破1美元, 成了一家資不抵債頻臨破產的企業。

50歲知天命, 但施正榮的50歲迎來的卻是悲情厄運, 他的光伏帝國尚德宣佈破產重整。 數年間, 施正榮坐過山車般, 從傳奇首富回歸到“0”, 如昨日黃花, 逐漸淡出人們視線。

施正榮本不姓施, 而姓陳。 1963年, 他出生在江蘇揚中的偏僻鄉下,與哥哥陳恒龍是一對雙胞胎。 施正榮出生沒幾天, 父母因家庭貧困, 將他送給另一戶施姓人家,

成了抱養家的長子。

也許人生這一次“拋棄”、骨肉分離, 對施正榮是一件喜事。 施家是戶好人家, 即便後來有了自己的幾個孩子, 始終將養子視同己出, 更為重要的是, 一路支持施正榮念書。

恢復高考第三年, 16歲的施正榮考上長春理工大學, 4年後又順利進入中科院上海光學研究所。 畢業後不久, 26歲的他又遇上遊學澳大利亞的機會, 成了太陽能電池領域的權威、被譽為“太陽能之父”馬丁·格林的助手。 從此, 施正榮的人生故事, 就與光伏綁在了一起。

(2001年尚德成立, 施正榮與導師馬丁·格林)

2001年, 37歲的施正榮以海歸洋人(已加入澳大利亞國籍)身份回到無錫, 創辦了小型光伏製造企業“尚德電力”。 正所謂“春風得意馬蹄疾”, 當時的無錫政府正“引智引才”, 一聲令下, 不僅提供土地、稅費優惠, 當地8家國企還拼湊了600萬美元, 入股尚德。

或許踩准了光伏國內外市場爆發的時機, 在2005年, 尚德一舉成為首家登陸紐交所的中國民企。 掛牌當日, 尚德股價大漲40%, 掌門人施正榮成了中國新一代“首富”。

鎂光燈下, 光環籠罩, 一切來的那樣突然, 當然了, 失去也同樣來得“乾脆”!

事業大成的施正榮, 對各式光鮮亮麗的追求也達到了頂峰。 一舉買了雷克薩斯、頂級賓利等近十輛豪車, 見不同的人開不同的車。 他參加達沃斯論壇, 20萬美元包機去, 還與美國副總統戈爾共進晚餐, 與英國查理斯王子談合作;總之, 他得到了很多人渴望卻無法企及的東西。

“財富的定義不是以金額來衡量, 而是以時間來衡量。 ”這句話, 是施正榮“過山車”式財富人生的最佳注腳。 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從創業到中國首富, 施正榮用了4年, 而從首富到破產, 僅不到8年時間。 2013年, 無錫中級人民法院依據《破產法》, 裁定尚德太陽能電力破產重整。

尚德從來就不是一個生命共同體

在光伏行業裡,施正榮曾貴為“教父”,連國家能源局原局長張國寶都說,我們應該記住施正榮、苗連生為中國光伏作出的歷史性貢獻!

確實,光伏產業被認為是朝陽產業,作為新興戰略性產業,能在中國異軍突起,與尚德等草根企業的努力是分不開。

然而,過去十幾年光伏行業幾乎每個企業,都經歷了迅速暴富,坐上巨頭“金交椅”,然後是質疑與問題不斷,最終資不抵債,要麼倒閉破產,要麼一蹶不振的過山車,比如“尚德”的施正榮、“賽維”彭小峰、還有“漢能”李河君等。

發跡於光伏又倒在光伏上的大佬,一個個走上神壇,又迅速隕落,高速發展後又集中迎來“倒閉潮”,一個行業出現如此多共通性的現象,值得深思和反省!

比如有行業門檻低,容易一擁而上導致快速產能過剩;比如政府之手伸得過長,“跟風”過度扶持。特別是,“兩頭在外”的畸形產業鏈發展,一遭遇美歐的雙反調查,加上泡沫產業擠出效應,光伏富豪們也只能承受潮水退去後的“裸泳”了!

“這多像是一場煙火,砰的一聲,上了天,落下來都是灰。”一位尚德前員工如是形容盛宴不再的企業。對施正榮來說,過度灼熱的太陽能產業,泡沫破裂將何時到來,災難會以多快的速度發動襲擊,是否預見過這樣的風險?

美國心理學家伯納德·韋納有一套成敗“歸因理論”,用以判斷和解釋一個人行為結果的原因及動機。

在商業世界,無論是創業或者轉型,最重要的是歸因能力;這也是一個企業家最重要的能力。能夠正確“歸因”,就知道自己或者企業得與失、成與敗的關鍵原因是什麼,即便“一敗塗地”,也能“東山再起”,自我顛覆。

一家企業的失敗,拋開運氣,100%歸因於創始人。沉寂數年後,施正榮以“博士”身份突亮相,不少媒體猜測,這或是“醞釀複出之時”。

過去,施正榮曾一度把尚德之成敗,歸因於政府,並自許是“一名技術型企業家”,將事業的起伏歸咎於決策失誤。中國光伏業巨人果真是這樣倒下嗎?我看未必!“施博士”應該反思的是:尚德,從來就不是一個生命共同體!

一、施正榮的尚德,是一個經濟型企業。

即便施正榮始終如一鍾情於光伏,似乎很專一,但其經營理念是以利潤、賺錢為導向,不僅要賺錢,而且要快賺錢,對投資專案其實並沒有清晰的市場定位、長遠戰略規劃,而這正是一個經濟型企業的明顯特徵。

機遇的風口來了,連豬都能飛上天,一旦風潮過了,摔了個仰面朝天。處於萬眾矚目之中的尚德,一度被視為行業標杆,愛面子的施正榮,患上了領先強迫症,欲望極度膨脹後,就是失控的擴張。

紐交所上市後短短3年裡,尚德的產能從100多兆瓦猛增至1000兆瓦,緊接著,施正榮又提出2012年5000兆瓦的目標。(實際產能僅完成不及一半)

此外,讓施正榮引以為傲的入股GSF(環球太陽能基金資本公司)創造市場需求的模式,因反擔保案,成了推倒尚德的“多米諾骨牌”。很快,施正榮就陷入關聯交易、“掏空資產”、內鬥、被逼宮、停產、債務風波。。。。。。短短12年內,從0到巔峰再歸0,一切榮耀和光環都灰飛煙滅。

照道理,尚德也有符合生命型企業的某種特徵,比如專注於一個領域(光伏)的經營並長久不動搖。

可我們也發現,施正榮其實在光伏產業上是“專一”而非“專注”,比如對歐美市場並沒有清醒地評估,對企業的股權機制上也沒有作出合理的安排及處置,當行業危機已有苗頭時,還是被財富的光芒遮蔽雙眼。

戰略決策上的失誤,經營管理上的不善,再遇上外部環境的影響,施正榮的光伏夢很快地破碎了。

二、老臣的被“拋棄”,其實是對企業歸屬感的丟失。

儘管尚德的股權成分有大量的國企持股,可無論是“主權”(所有權),還是“治權”(控制權),尚德都應歸入家族企業裡面,創始人施正榮擁有至上的話語權。

一個企業能否成為同呼吸共命運的“生命共同體”,員工的歸屬感非常重要。增強員工的歸屬感,打造一支高穩定性的員工隊伍,凝聚大家的力量,企業才能可持續快速發展。

對家族企業而言,創業階段一支中堅力量就是“三臣”:老臣、家臣、功臣;對很多“接二代”來說,“三臣”問題處理得好,就會變成助力自己事業的“清道夫”,處理不善則就變成“攔路虎”。

反觀施正榮,企業上市成了“首富先生”之後,變得冷酷無情。他開始重用一些有背景、更體面的人才,而創業之初那幫從底層隨他奮鬥的老員工,感覺被“拋棄”了。

2009年,當他引入一批外籍高管進來後,先前那批高管又被“蹬開”了。如此“喜新厭舊”,其實並不是正確的人才觀,又何來企業歸屬感呢?

一旦風險襲來,人心散了,隊伍就不好帶了,哪一個願意跟你同甘共苦呢?結果往往是“忽喇喇似大廈傾,昏慘慘似燈將盡”!

今天的“施博士”,應該如此反思“尚德之敗”:在經濟全球化、互聯網+的大背景下,隨著企業的裁員、並購及流程再造等各種變革的增加,使得企業與員工所面臨的不確定性也日益增加。

一定程度上,時間是衡量一個企業優劣的最好參考,如何構建員工與企業的生命共同體,不僅是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重要戰略手段,更是打造百年企業、基業長青的基石。

—— 長三角家族企業之(1) ——

在光伏行業裡,施正榮曾貴為“教父”,連國家能源局原局長張國寶都說,我們應該記住施正榮、苗連生為中國光伏作出的歷史性貢獻!

確實,光伏產業被認為是朝陽產業,作為新興戰略性產業,能在中國異軍突起,與尚德等草根企業的努力是分不開。

然而,過去十幾年光伏行業幾乎每個企業,都經歷了迅速暴富,坐上巨頭“金交椅”,然後是質疑與問題不斷,最終資不抵債,要麼倒閉破產,要麼一蹶不振的過山車,比如“尚德”的施正榮、“賽維”彭小峰、還有“漢能”李河君等。

發跡於光伏又倒在光伏上的大佬,一個個走上神壇,又迅速隕落,高速發展後又集中迎來“倒閉潮”,一個行業出現如此多共通性的現象,值得深思和反省!

比如有行業門檻低,容易一擁而上導致快速產能過剩;比如政府之手伸得過長,“跟風”過度扶持。特別是,“兩頭在外”的畸形產業鏈發展,一遭遇美歐的雙反調查,加上泡沫產業擠出效應,光伏富豪們也只能承受潮水退去後的“裸泳”了!

“這多像是一場煙火,砰的一聲,上了天,落下來都是灰。”一位尚德前員工如是形容盛宴不再的企業。對施正榮來說,過度灼熱的太陽能產業,泡沫破裂將何時到來,災難會以多快的速度發動襲擊,是否預見過這樣的風險?

美國心理學家伯納德·韋納有一套成敗“歸因理論”,用以判斷和解釋一個人行為結果的原因及動機。

在商業世界,無論是創業或者轉型,最重要的是歸因能力;這也是一個企業家最重要的能力。能夠正確“歸因”,就知道自己或者企業得與失、成與敗的關鍵原因是什麼,即便“一敗塗地”,也能“東山再起”,自我顛覆。

一家企業的失敗,拋開運氣,100%歸因於創始人。沉寂數年後,施正榮以“博士”身份突亮相,不少媒體猜測,這或是“醞釀複出之時”。

過去,施正榮曾一度把尚德之成敗,歸因於政府,並自許是“一名技術型企業家”,將事業的起伏歸咎於決策失誤。中國光伏業巨人果真是這樣倒下嗎?我看未必!“施博士”應該反思的是:尚德,從來就不是一個生命共同體!

一、施正榮的尚德,是一個經濟型企業。

即便施正榮始終如一鍾情於光伏,似乎很專一,但其經營理念是以利潤、賺錢為導向,不僅要賺錢,而且要快賺錢,對投資專案其實並沒有清晰的市場定位、長遠戰略規劃,而這正是一個經濟型企業的明顯特徵。

機遇的風口來了,連豬都能飛上天,一旦風潮過了,摔了個仰面朝天。處於萬眾矚目之中的尚德,一度被視為行業標杆,愛面子的施正榮,患上了領先強迫症,欲望極度膨脹後,就是失控的擴張。

紐交所上市後短短3年裡,尚德的產能從100多兆瓦猛增至1000兆瓦,緊接著,施正榮又提出2012年5000兆瓦的目標。(實際產能僅完成不及一半)

此外,讓施正榮引以為傲的入股GSF(環球太陽能基金資本公司)創造市場需求的模式,因反擔保案,成了推倒尚德的“多米諾骨牌”。很快,施正榮就陷入關聯交易、“掏空資產”、內鬥、被逼宮、停產、債務風波。。。。。。短短12年內,從0到巔峰再歸0,一切榮耀和光環都灰飛煙滅。

照道理,尚德也有符合生命型企業的某種特徵,比如專注於一個領域(光伏)的經營並長久不動搖。

可我們也發現,施正榮其實在光伏產業上是“專一”而非“專注”,比如對歐美市場並沒有清醒地評估,對企業的股權機制上也沒有作出合理的安排及處置,當行業危機已有苗頭時,還是被財富的光芒遮蔽雙眼。

戰略決策上的失誤,經營管理上的不善,再遇上外部環境的影響,施正榮的光伏夢很快地破碎了。

二、老臣的被“拋棄”,其實是對企業歸屬感的丟失。

儘管尚德的股權成分有大量的國企持股,可無論是“主權”(所有權),還是“治權”(控制權),尚德都應歸入家族企業裡面,創始人施正榮擁有至上的話語權。

一個企業能否成為同呼吸共命運的“生命共同體”,員工的歸屬感非常重要。增強員工的歸屬感,打造一支高穩定性的員工隊伍,凝聚大家的力量,企業才能可持續快速發展。

對家族企業而言,創業階段一支中堅力量就是“三臣”:老臣、家臣、功臣;對很多“接二代”來說,“三臣”問題處理得好,就會變成助力自己事業的“清道夫”,處理不善則就變成“攔路虎”。

反觀施正榮,企業上市成了“首富先生”之後,變得冷酷無情。他開始重用一些有背景、更體面的人才,而創業之初那幫從底層隨他奮鬥的老員工,感覺被“拋棄”了。

2009年,當他引入一批外籍高管進來後,先前那批高管又被“蹬開”了。如此“喜新厭舊”,其實並不是正確的人才觀,又何來企業歸屬感呢?

一旦風險襲來,人心散了,隊伍就不好帶了,哪一個願意跟你同甘共苦呢?結果往往是“忽喇喇似大廈傾,昏慘慘似燈將盡”!

今天的“施博士”,應該如此反思“尚德之敗”:在經濟全球化、互聯網+的大背景下,隨著企業的裁員、並購及流程再造等各種變革的增加,使得企業與員工所面臨的不確定性也日益增加。

一定程度上,時間是衡量一個企業優劣的最好參考,如何構建員工與企業的生命共同體,不僅是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重要戰略手段,更是打造百年企業、基業長青的基石。

—— 長三角家族企業之(1)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