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張艾嘉:一個有故事,更會講故事的女人

上個月專門跑去看了《相愛相親》的點映, 片子很簡單, 講了不同年代人的感情觀。

電影中的女兒, 想愛卻不懂如何去愛, 沒有勇氣去愛。

愛男友, 但害怕母親不同意便一直進行地下戀情;害怕男友突然離開, 便想用一張結婚紙套住他。

當她告訴姥姥自己想跟男友私奔時, 一向淡漠少言姥姥卻兩眼放光的說著贊同。

莫名羞愧, 我們這些天天說著“愛”的人, 竟然還不及一個80多歲姥姥勇敢、直接。

沒看電影之前, 我常常會把名字搞錯, 因為“相親相愛”似乎已經成了一個習慣。

然而“相愛”在前, “相親”在後, 也是張艾嘉的執拗, 她在反思發問:為何社會進步了, 人類的感情反而變得畏手畏腳?

是啊, 為什麼呢?

最開始知道張艾嘉, 是因為《童年》。

很多人聽《童年》都是羅大佑版本的, 我第一次聽卻聽到了張艾嘉的聲音。

童年張艾嘉 - 童年

那時的我哪裡聽得出誰誰誰是不是專業歌手, 只覺得她的聲音很好聽, 當然也可能是因為歌詞寫得太接地氣了吧。

恰好街頭巷尾都在放著《愛的代價》, 於是小屁孩的我便理所當然的以為她就是歌手。

愛的代價張艾嘉 - 愛的代價

上高中以後, 我開始瘋狂地喜歡上了臺灣新浪潮電影。 再次看到張艾嘉的名字時, 還有點恍惚, 很久才反應過來她就是小時候那個活在磁帶裡的張艾嘉。

我才知道她還是個演員。

有時候就是這樣,

因為喜歡一個人的作品, 便在一段時間裡不自覺的收集她的消息, 到了現在我依然能清楚的記得張艾嘉的生活軌跡。

張艾嘉, 出生在臺灣一個高幹家庭, 外祖父是蔣經國面前的國策顧問, 父親也是國民黨高官, 但在張艾嘉一歲多時遭遇空難離世。

兒時的張艾嘉跟祖父祖母長大,一直到11歲去了美國。儘管家裡家教很嚴,但是從小備受寵愛的張艾嘉,還是早早的迎來了叛逆期。

學校裡她是穿著迷你裙的性感少女,常常會有老師投訴到媽媽那裡,說“你女兒這樣穿,班上的男生注意力都不在學習上了”;她還喜歡蹺課,動不動就編造各種理由不去學校。

張媽媽只能沒收了她的衣服,“威脅”她再這樣就讓她回臺灣,後來張艾嘉也真的回了故鄉。

回到臺灣,張艾嘉借著家裡的關係直接進了電臺。17歲時,對音樂極度熱愛的她慢慢地在電臺、電視臺唱歌,正式開始娛樂圈的生涯。

1972年,19歲的張艾嘉再次離開臺灣,去到了正處於電影黃金期的香港發展。

當時她的外公一路保駕護航,把心愛的外孫女親自交到嘉禾電影公司老闆鄒文懷的手上,合約一簽就是五年。因為她的名字用粵語講出來不好聽,張艾嘉還改名“張愛嘉”,取意“愛嘉禾”。

即便這樣,張艾嘉還是提前離席了。拍了幾部戲之後,她發現把重點放在動作片上的嘉禾跟自己的確不合適。

不得不說小小年紀的張艾嘉,儘管演戲還稍顯稚嫩,眼光還是蠻毒辣。

離開嘉禾後的第四年,23歲的張艾嘉憑藉《碧雲天》拿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塊第一個重要獎項——金馬獎最佳女配角。

之後張艾嘉順勢而上,同正當紅的林青霞合作了《金玉良緣紅樓夢》。

說起來這個片子還有一段小插曲,其實最初寶玉定的是張艾嘉來演,然而就在開拍前幾天,導演突然打電話說讓張艾嘉和林青霞互換角色,這讓她措手不及。

不知道導演用什麼辦法說服了她,反正最後我們看的就是張艾嘉版的林黛玉,林青霞版的賈寶玉。

林青霞英氣的面龐演寶玉現在看來依然很貼切。

但是張艾嘉的林黛玉,同我們印象中的林妹妹很不一樣,肉嘟嘟的臉、略顯豐滿的嘴唇、忽閃忽閃的大眼睛,太“健康”。

每次看到這個形象,我都不免發笑,莫名的想到吳倩蓮版的小龍女。

張艾嘉這一路穩紮穩打,在香港娛樂圈混得也算是順利。

1981年,距離張艾嘉上一個金馬獎5年的時間,她拿到了人生中第二個大獎,金馬獎最佳女主。

1989年,張艾嘉和周潤發合作的《阿郎的故事》,不僅刷新了當年香港文藝片的賣座記錄,也終於讓進入港圈多年的她被金像提名。

影片裡張艾嘉飾演的富家女波波,不顧家人反對嫁給了賽車手阿郎。然而阿郎是個典型的浪子,波波不顧一切嫁給他,他卻在波波懷孕期間與別的女人打得火熱,甚至對波波實施家暴。

波波最後產下了兒子,卻也失去了再次做母親的資格,對婚姻感情徹底失望的波波去了美國。

十年之後,波波回到故土,發現自己對阿郎還有愛。

當我以為波波會留下來,一家三口過上圓滿生活的時候,導演卻來了一個悲劇。

車禍發生的一瞬間,或許還來不及悲傷。當《你的樣子》樂聲響起,悲痛驟然來襲,看似觸手可及的幸福就這樣輕易破滅。

現實中,對待感情,一向大膽的張艾嘉從來不會退卻,她說自己很容易陷入愛情,尤其是面對才子。

她的身邊也從來不缺“緋聞”物件,甚至一個比一個有名。

張艾嘉曾經在《康熙來了》坦承過,最初在美國讀書時與蔣家二公子彼此互相吸引過,然而回到現實她選擇了緊急刹車。

進入娛樂圈之後,感情更是“猛烈”。

在嘉禾,她喜歡上了金川,據說他們曾一度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然而那時候金川身邊並非只有張艾嘉,他還要周旋在自己老婆(邵氏七公主之一的沈芝華)和女演員金燕玲之間,最終這段四角戀夭折了。

(有點像蔣大衛)

79年,張艾嘉嫁給了大她16歲的美聯社香港分社社長劉幼林,然而這唯一一段被張媽媽承認的婚姻只維繫了不到4年的時間,張艾嘉直言自己當初太年輕,對不起劉先生。

張艾嘉的第二段婚姻也引來頗多爭議,“第三者插足”、“未婚生子”、“逼婚”,這樣的字眼沒少出現在港媒的報導中。

還有兩個人不得不提,羅大佑和李宗盛。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張艾嘉把羅大佑帶進娛樂圈的,《閃亮的日子》讓兩人相識,成為朋友。

在張艾嘉的第一張專輯《也許》裡,羅大佑奉獻了五首歌。張艾嘉的唱片轉入滾石時,羅大佑也去了,還把自己打磨了五年的歌《童年》交給了張艾嘉唱。這麼有意義的歌給張艾嘉,其中的感情不言而喻。

專輯裡《光陰的故事》等華語樂壇經典曲目也都是出自羅大佑之手,說實話張艾嘉的唱功確實一般,如果沒有歌曲本身的加成,或許張艾嘉也不會在樂壇有一席之地。

而真正讓我覺得兩人感情深刻的,是《小妹》這首歌,歌詞裡滿滿的溫情與寵溺。

小妹快披上我身上的外套

黑夜已籠罩這城市的苦惱

小妹讓我將你輕輕的擁抱

可惜才子佳人還是分道揚鑣了,對於這段感情,羅大佑三緘其口,而張艾嘉則在某節目裡大方承認。

不過在知道有人傳“羅大佑張艾嘉結婚離婚”的消息時,張艾嘉說自己後悔把羅大佑帶進娛樂圈。

跟李宗盛的相識,是因為演唱《明天會更好》,當時李宗盛還只是“小李”。張艾嘉在錄製現場發現了站在最後一排的李宗盛,之後就極力提攜他,緣分就是這麼奇妙,說起來《明天會更好》這首歌還讓羅大佑成了亞洲最傑出藝人。

李宗盛給張艾嘉製作了許多歌曲,亦師亦友的關係讓外界猜測頗多。張艾嘉曾經還玩笑式的問過李宗盛是否愛過自己,李宗盛沒正面回答。

又或許正因為這種沒有戀愛的狀態,讓這段感情延續至今吧。

作為外人,張艾嘉的感情經歷我無從評價,付出的代價也只有她自己知道。

很多人說張艾嘉是奇女子,因為她能在變幻莫測的娛樂圈玩轉多重身份,從演員到歌手,再到後來的編劇導演。

關於轉戰幕後,張艾嘉的說法是:當時自己的表演進入了瓶頸,而幕後的工作更讓她嚮往。

但外界卻有另一種說法:張艾嘉當時被“雙林(林青霞、林鳳嬌)”壓制的太死、別人就勸她不要在演員的道路上一直走到黑。

張艾嘉轉型很成功,從我個人的角度來講,我也更愛轉型後的張艾嘉。

因為她不僅做自己的幕後,還做別人的幕後。

伯樂張艾嘉

那年張艾嘉28歲,在經歷了香港電影新浪潮之後,她恰好在臺灣要做一個戲劇節目《11個女人》,就是講十一個故事。而她希望以比較電影的手法去做電視,於是就要找11個導演。

或許張艾嘉骨子裡繼承了家族裡樂於助人的傳統,當時她的訴求很簡單,找導演要麼是很久沒有好作品的老導演,要麼是一直在副導演的職位上、沒有發揮空間的人,要麼是從國外回來學了一身手藝無法施展的。

於是像侯孝賢、楊德昌這一批人就被張艾嘉發掘了出來。

這也成了臺灣電影的一個轉捩點,當時臺灣電影行業正處於低潮期,張艾嘉提拔的這些有才華的新導演們,因為拍攝反映臺灣本土生活的電影,揭開了臺灣新浪潮的序幕,而張艾嘉也就成了大家口中的“新電影教母”。

導演張艾嘉

“演而優則導”,似乎是一個不變的定律,至於導的好不好就要要看個人的造化和努力。

作為導演的張艾嘉合格嗎?我覺得不僅合格,甚至優秀。

不過她也並不是一開始就掌握導演這門學問。

張艾嘉的處女秀來的猝不及防,《某年某月某一天》(又名《舊夢不須記》)最初是給李安的片子,但因為李導太忙,資方知道張艾嘉有導演的意願便直接把攤子撂給了她。

初生牛犢不怕虎,張艾嘉毫不猶豫一口便答應了,那時候離開機已經沒剩多少時間,而張艾嘉則更是連簡單的機位擺放都不知道。

開拍第一天,張艾嘉就鬧了個笑話,在勘查拍攝地點時,直接掉進了海裡,這樣的經歷估計沒幾個導演有過吧。

事實證明,沒底子確實不行,用張艾嘉的話說,片子就是“慘不忍睹”。

也因此讓張艾嘉更加堅定了做導演的決心,在跟李翰祥、楊德昌等人的合作中琢磨著如何當導演。

真正讓她找到做導演的感覺,是在《最愛》,這部片子劇本也是出自張艾嘉之手。別看張艾嘉早早離開學校,但受家庭的影響,從小愛看書的習慣一直沒有丟下,後來還出版了不少作品。

不過相比《最愛》,《少女小漁》卻更得我心。

張艾嘉自己回憶時說,當時看到劇本就挺不滿意,一個完全西方男人視角下的小漁不是她想要的,於是導演再次幹起了編劇的活。

後來呈現出來的小漁為何那麼成功?跟編劇、演員的經歷不無關係。無論是偷渡到美國的小漁還是曾漂泊在美國街頭的劉若英、張艾嘉,都是迷茫的、孤獨的、無奈的。

至今印象最深的便是電影結尾處,小漁青梅竹馬的男朋友最終沒有敲開馬里奧家的大門,那一刻站在馬里奧床邊的小漁,在鏡頭中卻逐漸變得高大,雖然瘦弱,但身體裡的那份堅強決絕卻不容忽視。

馬里奧說要小漁學著尊重自己的意志,小漁學會了。

這是張艾嘉想要投過鏡頭傳達的理念:女性的獨立。

也從這部影片開始,我看到了張艾嘉以更為成熟的手法展現女性。

《20 30 40 》中,張艾嘉展現了三個女人在不同年齡階段面對生活拐角點所做出的選擇與改變,20歲夢想與情感充滿不確定,30歲時希望尋一處港灣,40歲回歸自己重新出發。看上去沒有交集的三段戲,合起來是女人的一生。

有人說《相親相愛》是《20 30 40》的升級版,的確在某些程度上兩者有相似之處。

張艾嘉在感情問題的處理上永遠那麼細膩,沒有假大空。田壯壯和她在新車裡那場戲,道出了多少人的心聲“現在車有了,歌也有了,你倒沒興致了。”

她是個有故事,也能講故事的人。

也曾有人這樣形容張艾嘉:她是那種一眼望過去,就可以讓你的每一個毛孔都感動的人。

如今64歲的張艾嘉,依然大膽地講著故事,款款前行。

兒時的張艾嘉跟祖父祖母長大,一直到11歲去了美國。儘管家裡家教很嚴,但是從小備受寵愛的張艾嘉,還是早早的迎來了叛逆期。

學校裡她是穿著迷你裙的性感少女,常常會有老師投訴到媽媽那裡,說“你女兒這樣穿,班上的男生注意力都不在學習上了”;她還喜歡蹺課,動不動就編造各種理由不去學校。

張媽媽只能沒收了她的衣服,“威脅”她再這樣就讓她回臺灣,後來張艾嘉也真的回了故鄉。

回到臺灣,張艾嘉借著家裡的關係直接進了電臺。17歲時,對音樂極度熱愛的她慢慢地在電臺、電視臺唱歌,正式開始娛樂圈的生涯。

1972年,19歲的張艾嘉再次離開臺灣,去到了正處於電影黃金期的香港發展。

當時她的外公一路保駕護航,把心愛的外孫女親自交到嘉禾電影公司老闆鄒文懷的手上,合約一簽就是五年。因為她的名字用粵語講出來不好聽,張艾嘉還改名“張愛嘉”,取意“愛嘉禾”。

即便這樣,張艾嘉還是提前離席了。拍了幾部戲之後,她發現把重點放在動作片上的嘉禾跟自己的確不合適。

不得不說小小年紀的張艾嘉,儘管演戲還稍顯稚嫩,眼光還是蠻毒辣。

離開嘉禾後的第四年,23歲的張艾嘉憑藉《碧雲天》拿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塊第一個重要獎項——金馬獎最佳女配角。

之後張艾嘉順勢而上,同正當紅的林青霞合作了《金玉良緣紅樓夢》。

說起來這個片子還有一段小插曲,其實最初寶玉定的是張艾嘉來演,然而就在開拍前幾天,導演突然打電話說讓張艾嘉和林青霞互換角色,這讓她措手不及。

不知道導演用什麼辦法說服了她,反正最後我們看的就是張艾嘉版的林黛玉,林青霞版的賈寶玉。

林青霞英氣的面龐演寶玉現在看來依然很貼切。

但是張艾嘉的林黛玉,同我們印象中的林妹妹很不一樣,肉嘟嘟的臉、略顯豐滿的嘴唇、忽閃忽閃的大眼睛,太“健康”。

每次看到這個形象,我都不免發笑,莫名的想到吳倩蓮版的小龍女。

張艾嘉這一路穩紮穩打,在香港娛樂圈混得也算是順利。

1981年,距離張艾嘉上一個金馬獎5年的時間,她拿到了人生中第二個大獎,金馬獎最佳女主。

1989年,張艾嘉和周潤發合作的《阿郎的故事》,不僅刷新了當年香港文藝片的賣座記錄,也終於讓進入港圈多年的她被金像提名。

影片裡張艾嘉飾演的富家女波波,不顧家人反對嫁給了賽車手阿郎。然而阿郎是個典型的浪子,波波不顧一切嫁給他,他卻在波波懷孕期間與別的女人打得火熱,甚至對波波實施家暴。

波波最後產下了兒子,卻也失去了再次做母親的資格,對婚姻感情徹底失望的波波去了美國。

十年之後,波波回到故土,發現自己對阿郎還有愛。

當我以為波波會留下來,一家三口過上圓滿生活的時候,導演卻來了一個悲劇。

車禍發生的一瞬間,或許還來不及悲傷。當《你的樣子》樂聲響起,悲痛驟然來襲,看似觸手可及的幸福就這樣輕易破滅。

現實中,對待感情,一向大膽的張艾嘉從來不會退卻,她說自己很容易陷入愛情,尤其是面對才子。

她的身邊也從來不缺“緋聞”物件,甚至一個比一個有名。

張艾嘉曾經在《康熙來了》坦承過,最初在美國讀書時與蔣家二公子彼此互相吸引過,然而回到現實她選擇了緊急刹車。

進入娛樂圈之後,感情更是“猛烈”。

在嘉禾,她喜歡上了金川,據說他們曾一度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然而那時候金川身邊並非只有張艾嘉,他還要周旋在自己老婆(邵氏七公主之一的沈芝華)和女演員金燕玲之間,最終這段四角戀夭折了。

(有點像蔣大衛)

79年,張艾嘉嫁給了大她16歲的美聯社香港分社社長劉幼林,然而這唯一一段被張媽媽承認的婚姻只維繫了不到4年的時間,張艾嘉直言自己當初太年輕,對不起劉先生。

張艾嘉的第二段婚姻也引來頗多爭議,“第三者插足”、“未婚生子”、“逼婚”,這樣的字眼沒少出現在港媒的報導中。

還有兩個人不得不提,羅大佑和李宗盛。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張艾嘉把羅大佑帶進娛樂圈的,《閃亮的日子》讓兩人相識,成為朋友。

在張艾嘉的第一張專輯《也許》裡,羅大佑奉獻了五首歌。張艾嘉的唱片轉入滾石時,羅大佑也去了,還把自己打磨了五年的歌《童年》交給了張艾嘉唱。這麼有意義的歌給張艾嘉,其中的感情不言而喻。

專輯裡《光陰的故事》等華語樂壇經典曲目也都是出自羅大佑之手,說實話張艾嘉的唱功確實一般,如果沒有歌曲本身的加成,或許張艾嘉也不會在樂壇有一席之地。

而真正讓我覺得兩人感情深刻的,是《小妹》這首歌,歌詞裡滿滿的溫情與寵溺。

小妹快披上我身上的外套

黑夜已籠罩這城市的苦惱

小妹讓我將你輕輕的擁抱

可惜才子佳人還是分道揚鑣了,對於這段感情,羅大佑三緘其口,而張艾嘉則在某節目裡大方承認。

不過在知道有人傳“羅大佑張艾嘉結婚離婚”的消息時,張艾嘉說自己後悔把羅大佑帶進娛樂圈。

跟李宗盛的相識,是因為演唱《明天會更好》,當時李宗盛還只是“小李”。張艾嘉在錄製現場發現了站在最後一排的李宗盛,之後就極力提攜他,緣分就是這麼奇妙,說起來《明天會更好》這首歌還讓羅大佑成了亞洲最傑出藝人。

李宗盛給張艾嘉製作了許多歌曲,亦師亦友的關係讓外界猜測頗多。張艾嘉曾經還玩笑式的問過李宗盛是否愛過自己,李宗盛沒正面回答。

又或許正因為這種沒有戀愛的狀態,讓這段感情延續至今吧。

作為外人,張艾嘉的感情經歷我無從評價,付出的代價也只有她自己知道。

很多人說張艾嘉是奇女子,因為她能在變幻莫測的娛樂圈玩轉多重身份,從演員到歌手,再到後來的編劇導演。

關於轉戰幕後,張艾嘉的說法是:當時自己的表演進入了瓶頸,而幕後的工作更讓她嚮往。

但外界卻有另一種說法:張艾嘉當時被“雙林(林青霞、林鳳嬌)”壓制的太死、別人就勸她不要在演員的道路上一直走到黑。

張艾嘉轉型很成功,從我個人的角度來講,我也更愛轉型後的張艾嘉。

因為她不僅做自己的幕後,還做別人的幕後。

伯樂張艾嘉

那年張艾嘉28歲,在經歷了香港電影新浪潮之後,她恰好在臺灣要做一個戲劇節目《11個女人》,就是講十一個故事。而她希望以比較電影的手法去做電視,於是就要找11個導演。

或許張艾嘉骨子裡繼承了家族裡樂於助人的傳統,當時她的訴求很簡單,找導演要麼是很久沒有好作品的老導演,要麼是一直在副導演的職位上、沒有發揮空間的人,要麼是從國外回來學了一身手藝無法施展的。

於是像侯孝賢、楊德昌這一批人就被張艾嘉發掘了出來。

這也成了臺灣電影的一個轉捩點,當時臺灣電影行業正處於低潮期,張艾嘉提拔的這些有才華的新導演們,因為拍攝反映臺灣本土生活的電影,揭開了臺灣新浪潮的序幕,而張艾嘉也就成了大家口中的“新電影教母”。

導演張艾嘉

“演而優則導”,似乎是一個不變的定律,至於導的好不好就要要看個人的造化和努力。

作為導演的張艾嘉合格嗎?我覺得不僅合格,甚至優秀。

不過她也並不是一開始就掌握導演這門學問。

張艾嘉的處女秀來的猝不及防,《某年某月某一天》(又名《舊夢不須記》)最初是給李安的片子,但因為李導太忙,資方知道張艾嘉有導演的意願便直接把攤子撂給了她。

初生牛犢不怕虎,張艾嘉毫不猶豫一口便答應了,那時候離開機已經沒剩多少時間,而張艾嘉則更是連簡單的機位擺放都不知道。

開拍第一天,張艾嘉就鬧了個笑話,在勘查拍攝地點時,直接掉進了海裡,這樣的經歷估計沒幾個導演有過吧。

事實證明,沒底子確實不行,用張艾嘉的話說,片子就是“慘不忍睹”。

也因此讓張艾嘉更加堅定了做導演的決心,在跟李翰祥、楊德昌等人的合作中琢磨著如何當導演。

真正讓她找到做導演的感覺,是在《最愛》,這部片子劇本也是出自張艾嘉之手。別看張艾嘉早早離開學校,但受家庭的影響,從小愛看書的習慣一直沒有丟下,後來還出版了不少作品。

不過相比《最愛》,《少女小漁》卻更得我心。

張艾嘉自己回憶時說,當時看到劇本就挺不滿意,一個完全西方男人視角下的小漁不是她想要的,於是導演再次幹起了編劇的活。

後來呈現出來的小漁為何那麼成功?跟編劇、演員的經歷不無關係。無論是偷渡到美國的小漁還是曾漂泊在美國街頭的劉若英、張艾嘉,都是迷茫的、孤獨的、無奈的。

至今印象最深的便是電影結尾處,小漁青梅竹馬的男朋友最終沒有敲開馬里奧家的大門,那一刻站在馬里奧床邊的小漁,在鏡頭中卻逐漸變得高大,雖然瘦弱,但身體裡的那份堅強決絕卻不容忽視。

馬里奧說要小漁學著尊重自己的意志,小漁學會了。

這是張艾嘉想要投過鏡頭傳達的理念:女性的獨立。

也從這部影片開始,我看到了張艾嘉以更為成熟的手法展現女性。

《20 30 40 》中,張艾嘉展現了三個女人在不同年齡階段面對生活拐角點所做出的選擇與改變,20歲夢想與情感充滿不確定,30歲時希望尋一處港灣,40歲回歸自己重新出發。看上去沒有交集的三段戲,合起來是女人的一生。

有人說《相親相愛》是《20 30 40》的升級版,的確在某些程度上兩者有相似之處。

張艾嘉在感情問題的處理上永遠那麼細膩,沒有假大空。田壯壯和她在新車裡那場戲,道出了多少人的心聲“現在車有了,歌也有了,你倒沒興致了。”

她是個有故事,也能講故事的人。

也曾有人這樣形容張艾嘉:她是那種一眼望過去,就可以讓你的每一個毛孔都感動的人。

如今64歲的張艾嘉,依然大膽地講著故事,款款前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