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陝北藝術奇葩:子長嗩呐

子長嗩呐

子長嗩呐, 民間音樂, 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傳統的子長嗩呐班子由五人組成, 因人手一件樂器, 亦稱“小五件”嗩呐班。 即嗩呐由上、下手雙人吹奏, 上手主奏, 下手依附於上手旋律, 作低八度簡化演奏, 多具伴奏效果。

據史料記載, 嗩呐是一種外來樂器, 據說從波斯(今伊朗)和阿拉伯一帶, 于金元時期經西域龜茲一帶傳入中國(嗩呐是波斯原名suynā而的間譯, 龜茲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本縣一帶)。 後經改造與發展, 被中國稱之為“喇叭”、“大吹”。 清代用以“回部樂”, 取名“蘇爾奈”。 所謂“喇叭”即今日的高音嗩呐,

“大吹”即今日的中音嗩呐(民間稱為大嗩呐), 即我們現在的陝北大嗩呐——子長嗩呐。

子長嗩呐, 之所以名滿天下, 舉世無雙, 是因其演奏陣容強大, 少則三、五十人, 多則三、四百人, 其聲勢恢弘大氣、排山倒海, 其音震天動地、響徹蒼穹, 其律嫋嫋絕美、如天簌之樂。

子長嗩呐, 較之嗩身不足尺長的河北、山西、河南、寧夏等地的嗩呐, 其嗩身通長尺二有餘, 更有尺六、二尺及一丈長的大嗩呐, 同時兼有半尺長的中嗩呐、短嗩呐和二寸長的小嗩呐, 可謂種類齊全、名目繁多。

子長嗩呐

就音節而言, 其它地方的嗩呐,

因受尺寸所限, 只能吹奏出單調的D、C調, 而子長嗩呐, 則依靠其體長的優勢, 可以吹奏出音域更加寬廣、旋律更加起伏的F調、降E調和D大調等, 樂曲更加完美動聽。 而且, 子長嗩呐的曲牌豐富多彩, 變化無窮。 著名的有大擺隊、大開門、得勝令、苦伶仃等。 而其中大擺隊內, 就有獅子嶺、下江南、連成拜年等。 大開門有小開門、小拜門、十點點大開門等。 苦伶仃有雪梅弔孝、粉紅嶺、搜山嶺、哪吒嶺、摧鼓嶺、挪鼓嶺、擊鼓嶺, 並有大柳妖精、小柳妖精、大四合四、小四合四等。 得勝令有西風散、大楚將軍、小楚將軍等。 嗩呐曲牌典調, 共有五、六十種之多, 令人眼花繚亂。 它的這些風格與特色, 是其它地方的嗩呐無法比擬的。

子長嗩呐的真正藝術成就與價值,

就在於它根植于深厚的黃土地, 來自於廣袤的鄉村民間, 沒有經過專業藝術家的刻意“修正”, 完全是農民自己的創意和情感的宣洩與表白。 在藝術的海洋裡, 它如同一朵爭奇鬥豔的山丹丹花, 光彩照人, 鮮豔奪目。

子長嗩呐, 有如此神奇的魅力與輝煌, 是有其久遠的歷史和文化底蘊的。 它源于漢唐, 距今有二千多年的歷史。 一說是早年的龜茲縣的藝人傳下來的, 一說是漢唐宮庭的伶人被貶民間後傳承下來的。 據民間傳說, 明末高迎祥、李自成揭竿攻州克縣, 路經子長過黃河挺進北京時, 當地嗩呐樂班就為其演奏過。 中央紅軍進駐瓦窯堡時, 當地的百姓為迎接中央紅軍和東征歸來的紅軍將士, 也組織過幾十人的嗩呐與秧歌隊,

進行過多次表演, 深得毛主席等中央領導的讚賞, 至今一些年長的老人還記憶猶新。

然而, 子長嗩呐在過去只是藝人謀生糊口的一種行當, 是被人瞧不起的職業。 它經受了幾千年的風雨洗禮, 特別是經過了十年文化大革命滅頂之災的空前浩劫後, 仍以其頑強的生命力得到了傳承和發展。 如今, 子長嗩呐隊伍迅速發展, 嗩呐吹奏者由原來的100多人發展到1000多人。 先後湧現出了薛守高、薛增山、常體音、焦養亮、李樹林、趙智海等吹奏高手。 嗩呐的吹奏、表演藝術比以前有了較大的提高。 全縣共有大大小小100多個嗩呐樂隊, 人數達千人之眾, 幾乎每個村子都有三、五個嗩呐手。 如此宏大的陣容和隊伍, 在整個陝北地區是絕無僅有的, 在其它省、市更是難得一見。

子長嗩呐

在子長這塊貧脊而肥沃的土地上,嗩呐已成為人們的精神依託和最愛。比如紅白喜事,喬遷之喜,孩子滿月等都要請嗩呐樂班吹奏。

為了挖掘、發展子長嗩呐藝術,子長縣于1984年成立了嗩呐協會。從此,嗩呐活動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起來了。縣上聘請專業人員對嗩呐藝人進行集中培訓,使嗩呐由原來的單班吹奏變為數百人的群體演奏,氣勢磅礴,熱烈歡騰。如今,子長嗩呐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和喜愛。先後參加省內外的各種調演,在湖南電視臺、中央電視臺成功演出。多次參加影視劇節目攝製,應邀參加了《羊馬河戰役》《北斗》《火種》《三鼓催春》《延安之聲》《劉志丹與謝子長》《中國命運大決戰》《童年的回憶》等電影電視劇的拍攝。鳳凰衛視台製作的《子長嗩呐迎親》在世界90多個國家和地區播出。2006年6月29日,參加中俄文化交流年在延安舉行的文藝晚會,與俄羅斯國防部紅旗歌舞團同台獻藝。2006年7月22日,在“第七屆民間文藝山花獎、民間藝術表演暨全國首屆民間吹歌展演第四屆南戴河荷花藝術節”比賽中,子長嗩呐以高超的技藝、精彩的表演和濃厚的地方風味,榮獲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山花獎”,嗩呐藝人焦養亮同志獲得“吹歌大王”的榮譽稱號,他的一曲《蘭花花》贏得了評委的一致好評。12月1日至3日晚,“華夏清音—中國民間經典音樂展演”在首都北京民族文化宮隆重上演。由焦養亮、薛守高等16名子長縣農民組成的陝西省唯一代表隊表演的嗩呐合奏《翻身道情蘭花花》,以其優美流暢、富有動感的演奏特色以及鏗鏘激昂的鼓樂、亮麗而富有陝北特色的羊皮馬甲、紅肚兜和羊肚子頭巾服飾,一亮相就吸引了全場觀眾的注意,讓大家感受到了濃濃的黃土氣息。中宣部、中國文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委員會、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等部門領導、專家和外國駐華使館官員、文化參贊不時報以熱烈的掌聲。

在其它省、市更是難得一見。

子長嗩呐

在子長這塊貧脊而肥沃的土地上,嗩呐已成為人們的精神依託和最愛。比如紅白喜事,喬遷之喜,孩子滿月等都要請嗩呐樂班吹奏。

為了挖掘、發展子長嗩呐藝術,子長縣于1984年成立了嗩呐協會。從此,嗩呐活動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起來了。縣上聘請專業人員對嗩呐藝人進行集中培訓,使嗩呐由原來的單班吹奏變為數百人的群體演奏,氣勢磅礴,熱烈歡騰。如今,子長嗩呐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和喜愛。先後參加省內外的各種調演,在湖南電視臺、中央電視臺成功演出。多次參加影視劇節目攝製,應邀參加了《羊馬河戰役》《北斗》《火種》《三鼓催春》《延安之聲》《劉志丹與謝子長》《中國命運大決戰》《童年的回憶》等電影電視劇的拍攝。鳳凰衛視台製作的《子長嗩呐迎親》在世界90多個國家和地區播出。2006年6月29日,參加中俄文化交流年在延安舉行的文藝晚會,與俄羅斯國防部紅旗歌舞團同台獻藝。2006年7月22日,在“第七屆民間文藝山花獎、民間藝術表演暨全國首屆民間吹歌展演第四屆南戴河荷花藝術節”比賽中,子長嗩呐以高超的技藝、精彩的表演和濃厚的地方風味,榮獲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山花獎”,嗩呐藝人焦養亮同志獲得“吹歌大王”的榮譽稱號,他的一曲《蘭花花》贏得了評委的一致好評。12月1日至3日晚,“華夏清音—中國民間經典音樂展演”在首都北京民族文化宮隆重上演。由焦養亮、薛守高等16名子長縣農民組成的陝西省唯一代表隊表演的嗩呐合奏《翻身道情蘭花花》,以其優美流暢、富有動感的演奏特色以及鏗鏘激昂的鼓樂、亮麗而富有陝北特色的羊皮馬甲、紅肚兜和羊肚子頭巾服飾,一亮相就吸引了全場觀眾的注意,讓大家感受到了濃濃的黃土氣息。中宣部、中國文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委員會、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等部門領導、專家和外國駐華使館官員、文化參贊不時報以熱烈的掌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