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消失的”崔健與沉默的觀眾,或許我們要再給《中國樂隊》一點時間

盼望著, 盼望著, 《中國樂隊》在經歷了三年籌備、不斷複審與無限期延播等風波之後, 終於於昨晚開播。 而這檔被寄予了同《中國有嘻哈》相似、承載著將小眾文化輸送至大眾舞臺的音樂綜藝, 卻用第一期節目向觀眾證明了:期望越大, 失望越大。

隨著節目開播, 緊隨而至的卻是觀眾毫不留情、近乎撲街的口碑反響——“茶几搬走, 就等pogo!”的觀眾們沉默了, 擔心“將來可能看不起livehouse!”的觀眾們也不情願的承認自己多慮了。

44分鐘時長的第一期節目中, 僅有四組樂隊登場, 無論是劉伽帝樂隊的《樹枝孤鳥》、還是尼瑪樂隊的《生命之河》, 作品是好作品, 可電視觀眾不僅被雪碧、芬達和冷酸靈廣告瘋狂“洗腦”, 崔健的錄製場面也被剪輯的了無蹤跡, 節目的剪輯與架構更讓有些觀眾直白表示:這檔節目成功避開了“會火”元素。

在互聯網浪潮的席捲下, 電視音樂綜藝節目的生存不易, 文化類綜藝節目的生存更是難上加難, 這樣的背景下, 《中國樂隊》能夠製作並播出已經承載了無數人的情懷及希冀, 但首期節目播出後, 一切觀眾們還是忍不住質疑:這真的是期待中的那個《中國樂隊》嗎?

“消失的”崔健與失望的觀眾, 《中國樂隊》能否造出“電視搖滾樂”?

能力越大, 責任越大。

在《中國樂隊》這樣一檔節目立項之時, 便傳來了“以後要聽不起livehouse”等懷揣愛意的調侃之聲。 一些觀眾更是將《中國有嘻哈》所帶動的嘻哈文化現象級效應放在《中國樂隊》身上, 對這檔節目播出後在中國樂隊圈中產生的反響寄予厚望。 遺憾的是, 第一期節目讓這些音樂愛好者們沉默了。

作品內容是充滿誠意的, 那麼問題究竟出現在哪兒?

回顧一下觀眾的吐槽點, 除了娛樂類節目與文化類節目的矛盾點之外, 更多樂迷認為是節目架構出現了問題。 無海選、不PK、無淘汰模式是這檔文化類節目的標配, 內容不錯、燈光不錯, 只是文化類節目的架構方式, 及略顯緩慢的敘事節奏, 讓見慣了戲劇衝突與魔鬼剪輯等網生綜藝內容的觀眾們,

體驗有些生硬無趣。 而只上場了四組樂隊卻被頻繁的中插冷酸靈雪碧芬達等廣告洗腦, 和毫無表演痕跡的觀眾也讓觀眾尤其不滿, 而在略顯“生硬無趣”的節目架構中, 還有些許遺憾。

在第一期節目中,

崔健的錄製全部被剪輯掉, 與崔健一同“消失”的還有說好的的每期邀請的跨界嘉賓。 跨界嘉賓暫且不提, 崔健與陳偉倫、譚維維三個樂隊推薦人的設定原本都有著明確的分工, 他們分別代表著音樂態度、專業幕後製作人、與音樂新形式的探索者角度。 崔健作為音樂態度標杆一“倒”, 也是造成許多觀眾不滿的原因之一。

崔健在此前接受娛樂獨角獸訪問時曾表示, “無論是四川的搖滾氛圍還是電視機前觀眾感受到的, 我覺得都要取決於如何能夠將現場音樂和電視機前的觀眾, 甚至他完全不知道搖滾樂的一些觀眾打出一條隧道, 完成一種交流, 說的直接一點就是想做一種‘電視的搖滾樂’, 確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 和角度來對待這檔欄目,這也是一個社會活動,對我來說應該尊重每一個參與其中的人員,其中我們也能學到更多東西,同時也為我們進一步更好的創作鋪路。”

現如今,這份“電視搖滾樂”卻沒能夠讓搖滾樂迷們認可。搖滾元素也成為許多樂迷的吐槽重災區,事實上中國樂隊的英文譯名並不是China's rock band,而是China's top band。節目的介紹也顯示,參加節目的樂隊類型和風格將遍佈流行、爵士、民謠、搖滾、電子說唱等多個領域,所以部分觀眾認為節目不夠“躁”的原因,是尚未搞清節目的定位。

網生時代浪潮席捲下,文化類音樂節目之殤?

音樂綜藝在近些年來層出不窮,而製作一檔電視音樂綜藝節目,它的籌備之路更是艱難。近年來,電視音樂綜藝製作人紛紛出走網路平臺,並陸續擔任重要職務,人才力量的出走,及收視率被網生內容的逐漸趕超,電視音樂綜藝仿佛示微的大背景下,《中國樂隊》這樣一檔音樂節目如若鐵了心做文化類音樂綜藝,在與網生平台的內容競爭中無法先發制人,而登陸衛視又如何將節目中rock band的現場力呈現出來,也成為了一大難題。

這檔節目背後的辛酸或許比我們想像的還多,同樣經歷一波三折宿命的還有《中國好歌曲》。《中國好歌曲》、《中國樂隊》這類音樂綜藝節目能夠登錄衛視,已經是一種感動了,而在體現了製作方及平臺的情懷與對行業的憧憬的時候,能否在口碑中力挽狂瀾,確實還要看後續節目架構的調整。

早在此前娛樂獨角獸探班《中國樂隊》錄製現場時便與導演聊過這個問題。彼時,節目陳韜導演表示《中國樂隊》面臨的節目最大特色與質疑便是節目模式。不採用比賽晉級淘汰模式,在12期節目中,通過樂隊的發掘——呈現——成長作為節目推進的三部曲線索。沒有比賽,而是在做呈現,在為這些樂隊發聲,這就是《中國樂隊》的一個初衷。

而另一方面,無賽制模式也讓收視率難以保證,這樣一檔聽起來小眾又冷門的音樂紀實類節目,歸根到底還是一檔綜藝節目。陳韜認為,籌備三年的《中國樂隊》選擇在此時踏上征程,自然沒有將收視率放在第一指標。“確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角度來對待這檔欄目,這也是一個社會活動,對我來說應該尊重每一個參與其中的人員,其中我們也能學到更多東西,同時也為我們進一步更好的創作鋪路。”

既然選擇了這樣的小眾音樂類型與原創方式去呈現,先不論文化類節目與娛樂類節目的區別所在,於節目播出後所呈現的口碑反響而言,這樣一部文化類電視綜藝的第一期卻是叫人有些失望了。

不過從另一角度而言,作為獨立音樂愛好者,看到李博和他的樂隊玫瑰木子彈、聲音玩具、衣濕樂隊等獨立樂隊出現在衛視綜藝上,已經有些“魔幻現實主義”的意外驚喜。而現在來看,或許至少對於能夠開播這件事而言,於音樂人及樂迷而言是個好消息,至少在之後的節目中,部分樂迷為了能夠收看於電視中的獨立音樂呈現,還會抱有小小的期望。至於《中國樂隊》的後續口碑如何,還有待觀察。

(本文為娛樂獨角獸原創獨家稿件,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和角度來對待這檔欄目,這也是一個社會活動,對我來說應該尊重每一個參與其中的人員,其中我們也能學到更多東西,同時也為我們進一步更好的創作鋪路。”

現如今,這份“電視搖滾樂”卻沒能夠讓搖滾樂迷們認可。搖滾元素也成為許多樂迷的吐槽重災區,事實上中國樂隊的英文譯名並不是China's rock band,而是China's top band。節目的介紹也顯示,參加節目的樂隊類型和風格將遍佈流行、爵士、民謠、搖滾、電子說唱等多個領域,所以部分觀眾認為節目不夠“躁”的原因,是尚未搞清節目的定位。

網生時代浪潮席捲下,文化類音樂節目之殤?

音樂綜藝在近些年來層出不窮,而製作一檔電視音樂綜藝節目,它的籌備之路更是艱難。近年來,電視音樂綜藝製作人紛紛出走網路平臺,並陸續擔任重要職務,人才力量的出走,及收視率被網生內容的逐漸趕超,電視音樂綜藝仿佛示微的大背景下,《中國樂隊》這樣一檔音樂節目如若鐵了心做文化類音樂綜藝,在與網生平台的內容競爭中無法先發制人,而登陸衛視又如何將節目中rock band的現場力呈現出來,也成為了一大難題。

這檔節目背後的辛酸或許比我們想像的還多,同樣經歷一波三折宿命的還有《中國好歌曲》。《中國好歌曲》、《中國樂隊》這類音樂綜藝節目能夠登錄衛視,已經是一種感動了,而在體現了製作方及平臺的情懷與對行業的憧憬的時候,能否在口碑中力挽狂瀾,確實還要看後續節目架構的調整。

早在此前娛樂獨角獸探班《中國樂隊》錄製現場時便與導演聊過這個問題。彼時,節目陳韜導演表示《中國樂隊》面臨的節目最大特色與質疑便是節目模式。不採用比賽晉級淘汰模式,在12期節目中,通過樂隊的發掘——呈現——成長作為節目推進的三部曲線索。沒有比賽,而是在做呈現,在為這些樂隊發聲,這就是《中國樂隊》的一個初衷。

而另一方面,無賽制模式也讓收視率難以保證,這樣一檔聽起來小眾又冷門的音樂紀實類節目,歸根到底還是一檔綜藝節目。陳韜認為,籌備三年的《中國樂隊》選擇在此時踏上征程,自然沒有將收視率放在第一指標。“確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角度來對待這檔欄目,這也是一個社會活動,對我來說應該尊重每一個參與其中的人員,其中我們也能學到更多東西,同時也為我們進一步更好的創作鋪路。”

既然選擇了這樣的小眾音樂類型與原創方式去呈現,先不論文化類節目與娛樂類節目的區別所在,於節目播出後所呈現的口碑反響而言,這樣一部文化類電視綜藝的第一期卻是叫人有些失望了。

不過從另一角度而言,作為獨立音樂愛好者,看到李博和他的樂隊玫瑰木子彈、聲音玩具、衣濕樂隊等獨立樂隊出現在衛視綜藝上,已經有些“魔幻現實主義”的意外驚喜。而現在來看,或許至少對於能夠開播這件事而言,於音樂人及樂迷而言是個好消息,至少在之後的節目中,部分樂迷為了能夠收看於電視中的獨立音樂呈現,還會抱有小小的期望。至於《中國樂隊》的後續口碑如何,還有待觀察。

(本文為娛樂獨角獸原創獨家稿件,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