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豪華版《東方快車謀殺案》,別錯過

對於每週都有大片看的11月來說, 本月10日上映的新版《東方快車謀殺案》所要講的故事, 相信不少朋友都非常熟悉。

畢竟, 作為享譽全球的英國推理小說作家,

有“推理女王”之稱的愛葛莎·克利斯蒂, 不管是在文學界、戲劇界還是在影視界, 都有重要的地位。 儘管阿婆已經去世多年, 但由她署名編劇的舞臺劇、電視劇和電影依然層出不窮。

《東方快車謀殺案》作為阿婆創作的大偵探波洛系列中最傑出的作品, 自然也曾多次被搬上舞臺、銀屏和大銀幕。 其中以1974年, 西德尼·呂美特執導的電影版本最為人熟知。

片中的大偵探波洛由曾獲得過五次奧卡提名的老牌男星阿爾伯特·芬尼出演, 同樣獲得過奧斯卡最佳男配提名的理查·韋德馬克飾演被害人薩繆爾·雷切特, 飾演赫伯德太太的勞倫·白考爾, 還有飾演公主的奧斯卡最佳女配溫蒂·席勒, 國內觀眾也耳熟能詳的老牌明星肖恩·康納利,

以及因為該片拿到職業生涯中第三座小金人的英格麗·褒曼……

1974年版

其演員陣容之強大、表演水準之高, 使之不僅在當年叫好又叫座, 拿下3500萬美元票房, 還提名了6項奧斯卡獎, 愛葛莎·克利斯蒂本人和英國女王都參加了首映禮。

不過在今天看來, 這版影片改編得只能算是中規中矩, 藝術風格上也沒有較高造詣, 是一部類型化程度很高的懸疑片。

進入新世紀以來, 《東方快車謀殺案》也曾有兩度被搬上銀幕——一次是2001年的美國電視電影, 另一次是2010年英國電視劇集的其中一部加長集。 而今, 《東方快車謀殺案》第三次影像化。

作為一部謎底早已劇透的故事, 這樣的翻拍頻率是不是太高了?

確實在新版本啟動的消息傳出後, 就有影迷和書迷感到擔憂。 但是本片的導演兼主角波洛的飾演者, 肯尼斯·布拉納卻充滿信心:

“縝密的故事情節最能引起共鳴, 尤其是像愛葛莎·克利斯蒂的作品, 不只能帶給人無限的娛樂享受, 也同時觸動到我們內心深處。 不管在失去、傷痛或復仇等議題上, 片中的許多角色都帶著多個層面。 能有這個機會, 打造當年東方快車最盛行的黃金年代, 配上這群頂尖演員的表演, 每個人能為這部電影所帶來的細膩度與情感, 都讓我興奮不已。 而將被一層層抽絲剝繭, 不僅僅是這個謀殺謎團,

人性也同時在被解構, 這就是我們想嘗試的。 ”

肯尼斯·布拉納, 有一些朋友可能不太熟悉。 這位曾擔任《鋼鐵俠2》副導演, 《雷神2》製片, 執導過《雷神》《灰姑娘》《一觸即發》, 出演過《哈利·波特與密室》《敦克爾克》《我與夢露的一周》, 2012年他因在藝術界的卓越貢獻, 被英國女王授予爵士稱號的知名電影人,還在倫敦奧運會開幕式的“奇幻島嶼”部分,朗讀了《暴風雨》的選段。肯尼斯爵士,實際是個紮根戲劇圈實打實的莎劇大咖。

17歲時肯尼斯在牛津看到了德雷克·雅各比的《哈姆雷特》,那種無法描述的震撼在戲散場之後繞梁不去,最終把他帶到了倫敦,帶進了英國戲劇人的聖殿皇家戲劇學院。

1982年肯尼斯還沒畢業,就被選為西區大戲《同窗之愛》的主演,而那時候他連演員工會的成員卡都還沒拿到,製片人整天跑去敲工會的門,不惜最後一直鬧到仲裁也要讓他上這部戲;在首演之前幾天他終於畢業了,皇家戲劇學院校友也是大明星阿爾伯特·芬尼(正是74年版的波洛飾演者)親手把當年的班克羅福特金質獎章頒發給他,而他在這部劇中的精彩表現也讓評論界紛紛驚呼又一個戲劇神童的誕生。

1984年他首次登上皇家莎士比亞劇院的舞臺就擔綱主演,成為皇家莎士比亞劇團歷史上最年輕的亨利五世,他的亨利五世好評如潮,大獲成功,連駕臨賞劇的威爾士王子查理斯也感動到熱淚盈眶,從此成為他的死忠粉,挑剔的評論界除了整篇的驚歎竟說不出別的話來。

1987年肯尼斯創立了自己的劇團,並請來恩師德雷克爵士執起導筒,以28歲的年紀攀向莎劇頂峰《哈姆雷特》。這次合作的成功程度超過了師徒二人的想像,小小的劇院場場爆滿,倫敦大報的劇評人們不惜屈尊趕到伯明罕來一睹新王子的真容,世界巡演也在國內成功的鼓舞下順利成行。

29歲肯尼斯首次自導自演將《亨利五世》搬上了大銀幕,一舉拿下奧斯卡最佳男主和最佳導演兩項提名。這之後他又陸續帶著莎翁的《無事生非》和《哈姆雷特》碾壓了好萊塢,而《哈姆雷特》更被譽為最成功的莎劇改編電影,這位新王子也因此被稱作當代的莎士比亞代言人。

就在影片於北京首映前幾日,肯尼斯親自來到中國為影片宣傳,在與媒體交流時,他表示本片是在不違背阿婆精神的前提下,加入了一些新的創意,對一些原有的人物作了稍許改動。同時,為了讓觀眾身臨其境進入東方快車的旅程,全片採用65毫米的膠片拍攝。這也是今年繼《敦克爾克》之後第二部採用65毫米膠片拍攝的電影,相當有趣的是,這兩部電影中都有著肯尼士•布拉納的身影。

此外,片中的置景、美術都是精益求精,為了追求質感,劇組不僅搭建了一座火車站、可以真實移動的火車,甚至造了一座9米高的山來進行拍攝。而且片中的所有大小道具,所有人物的服裝配備,都是經過精心的挑選設計,就連出現在鏡頭中的餐點都是精緻考究的。

本片的卡司也毫不遜於74版的配置,仍然是明星加戲骨:約翰尼•德普繼《神奇動物在哪裡》中的驚鴻一瞥之後再次飾演了一個反面角色,憑藉《星球大戰》新作紅遍全球的黛西•雷德利飾演“家庭教師”瑪麗,西班牙美女潘娜洛普•科魯茲飾演“傳教士”,而老戲骨有飾演“卓戈米羅夫公主”的裘蒂•丹奇女爵和飾演“管家”的德雷克•雅各比爵士,還有金球獎影后蜜雪兒•菲佛,反派專業戶威廉•達福,金球獎女配奧利維亞•科爾曼等等。

正因為有著深厚的莎劇功底,肯尼斯在創作銀幕作品時,採用的是非常讓演員舒服的執導方式,他不會隨意打斷演員的表演,甚至出錯的條數也會被繼續採錄下去。比如像約翰尼·德普、裘蒂·丹奇和德雷克·雅各比這樣的演員,能夠非常迅速地進入情境找准狀態,他就會盡可能讓演員即興發揮,完整記錄下所有的表演,再從細節入手去挑選。

而像年輕一些的演員,他們的小錯誤也可能成為了不起的表演細節。比如黛西·雷德利,在與肯尼斯的一場對手戲中突然忘詞,但她很快將表演接續下去,而這個“失誤”的瞬間卻表現出了角色“脆弱”的瞬間。

在肯尼斯看來,導演工作更多的是把握整體,在拍攝這部電影時他偶爾會覺得自己像是被波洛附體了,對宏大華麗的畫面和精緻微小的細節都把控得非常嚴苛。

“我們選擇65mm的膠片拍攝就是因為我希望能夠呈現非常生動、細節豐富,同時又有深度的畫面。這就跟波洛那些近乎乖僻的情結是一樣的。這兩個身份經常會有交叉,所以我有時會感覺一個身份是另外一個身份的延伸。”

波洛這個角色無數次出現在銀屏、舞臺和大銀幕上,英國演員大衛·蘇切特更是長達二十多年深入研究並演繹了這位乖僻可敬又可愛的大偵探。阿婆讓他出現在了自己的三十三部小說、五十個短篇以及一部戲劇中,為後來的扮演者們提供了大量的資訊,但這也絕對是一個相當艱巨的挑戰。肯尼斯為了拍攝這部影片將波洛出現的所有作品都讀了一遍,以把握並揀選出最精確的細節展示在銀幕上。

“我們能感到愛葛莎有時喜歡波洛,但是有時候又討厭他。因為有時候這個角色甚至比小說家,比作者本人要出名,甚至他的影響力大過她筆下的其他角色,所以她有時會用‘傲慢自大的討厭鬼’來形容他。但如果人們問她喜歡波洛哪一點的時候,她會說她喜歡他的同情心,他理解人脆弱的地方。他的善良,善良非常重要,因為這意味著波洛是非常感性的一個人。我在看書的時候也發現書中描述過他的情感經歷。《俄羅斯的公主》一書中說這位公主有著一藍一綠的異色眼瞳。波洛不敢直視她,但是無法把目光從她身上移開。這就說明波洛也有著浪漫的一面。”

而作為靈魂人物大偵探波洛的飾演者,肯尼斯自然將這個發現放在了自己的影片中,他希望觀眾會好奇照片中的這位女性到底是誰,從而能夠更好地體會波洛內心世界的變化:

“他在最開始的時候喜歡說世上的事情非黑即白,但是最後卻因為施害者的苦痛,受害者的罪惡,以及他自己的同情心,令波洛意識到在黑與白之間仍然是有灰色的,這就是人性。”

為了塑造大偵探波洛的形象,肯尼斯可謂花盡了心思。為了演好這位大偵探,肯尼士·布拉納透露自己聽了27種不同的英語錄音,甚至還請了一位方言教練,每週3次課培訓比利時口音。此外,他看遍了所有有關大偵探波洛的小說,並且和造型師花了好幾個月去研究設計波洛那被阿婆譽為“全英格蘭最考究的大鬍子”。

有句老話說導演是演員的鏡子,不能分身的肯尼斯自然也給自己準備了一面真的鏡子:“在拍這部戲的時候,如果我出現了身份混淆進不了狀態的感覺,那我就會照下鏡子,一旦看到波洛和他標誌的鬍子,我的頭腦就會立刻清晰起來:‘啊,我現在是波洛。’。”

談及新版《東方快車謀殺案》對愛葛莎·克利斯蒂的原著進行了怎樣不同的詮釋,肯尼斯非常有考據風格地承認,這是他在波洛系列中僅次於《斯泰爾斯莊園奇案》(波洛第一次出場)最喜愛的作品,他表示:“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是因為它們值得並應該被反復講述。”他還特別提到了自己去年曾執導了《羅密歐與茱麗葉》的舞臺劇版本,即便全世界的觀眾知道他們的愛情故事,但仍然願意一再重溫。

肯尼斯並不在意觀眾是否看過前幾版《東方快車謀殺案》或是讀過小說,他希望觀眾能夠在觀看這部電影時找到“浸入”感。

“這部電影的原著賦予了它精妙的情節,既有戲劇性又有娛樂性,節奏非常緊湊,同時它所講述的東西又非常觸動人心,它講述了傷痛會給人們帶來怎樣的影響,而這種傷痛有時如何讓人從文明墮向野蠻,這是非常有衝擊力的。”

“優秀的藝術家都能夠在娛樂大眾的同時引發深層的情感的靈魂的共鳴,而愛葛莎·克利斯蒂,無論她是如何評價自己的作品的,她正是能做到這件事的人,而這部作品也是如此。”

撰文:納西裡安

被英國女王授予爵士稱號的知名電影人,還在倫敦奧運會開幕式的“奇幻島嶼”部分,朗讀了《暴風雨》的選段。肯尼斯爵士,實際是個紮根戲劇圈實打實的莎劇大咖。

17歲時肯尼斯在牛津看到了德雷克·雅各比的《哈姆雷特》,那種無法描述的震撼在戲散場之後繞梁不去,最終把他帶到了倫敦,帶進了英國戲劇人的聖殿皇家戲劇學院。

1982年肯尼斯還沒畢業,就被選為西區大戲《同窗之愛》的主演,而那時候他連演員工會的成員卡都還沒拿到,製片人整天跑去敲工會的門,不惜最後一直鬧到仲裁也要讓他上這部戲;在首演之前幾天他終於畢業了,皇家戲劇學院校友也是大明星阿爾伯特·芬尼(正是74年版的波洛飾演者)親手把當年的班克羅福特金質獎章頒發給他,而他在這部劇中的精彩表現也讓評論界紛紛驚呼又一個戲劇神童的誕生。

1984年他首次登上皇家莎士比亞劇院的舞臺就擔綱主演,成為皇家莎士比亞劇團歷史上最年輕的亨利五世,他的亨利五世好評如潮,大獲成功,連駕臨賞劇的威爾士王子查理斯也感動到熱淚盈眶,從此成為他的死忠粉,挑剔的評論界除了整篇的驚歎竟說不出別的話來。

1987年肯尼斯創立了自己的劇團,並請來恩師德雷克爵士執起導筒,以28歲的年紀攀向莎劇頂峰《哈姆雷特》。這次合作的成功程度超過了師徒二人的想像,小小的劇院場場爆滿,倫敦大報的劇評人們不惜屈尊趕到伯明罕來一睹新王子的真容,世界巡演也在國內成功的鼓舞下順利成行。

29歲肯尼斯首次自導自演將《亨利五世》搬上了大銀幕,一舉拿下奧斯卡最佳男主和最佳導演兩項提名。這之後他又陸續帶著莎翁的《無事生非》和《哈姆雷特》碾壓了好萊塢,而《哈姆雷特》更被譽為最成功的莎劇改編電影,這位新王子也因此被稱作當代的莎士比亞代言人。

就在影片於北京首映前幾日,肯尼斯親自來到中國為影片宣傳,在與媒體交流時,他表示本片是在不違背阿婆精神的前提下,加入了一些新的創意,對一些原有的人物作了稍許改動。同時,為了讓觀眾身臨其境進入東方快車的旅程,全片採用65毫米的膠片拍攝。這也是今年繼《敦克爾克》之後第二部採用65毫米膠片拍攝的電影,相當有趣的是,這兩部電影中都有著肯尼士•布拉納的身影。

此外,片中的置景、美術都是精益求精,為了追求質感,劇組不僅搭建了一座火車站、可以真實移動的火車,甚至造了一座9米高的山來進行拍攝。而且片中的所有大小道具,所有人物的服裝配備,都是經過精心的挑選設計,就連出現在鏡頭中的餐點都是精緻考究的。

本片的卡司也毫不遜於74版的配置,仍然是明星加戲骨:約翰尼•德普繼《神奇動物在哪裡》中的驚鴻一瞥之後再次飾演了一個反面角色,憑藉《星球大戰》新作紅遍全球的黛西•雷德利飾演“家庭教師”瑪麗,西班牙美女潘娜洛普•科魯茲飾演“傳教士”,而老戲骨有飾演“卓戈米羅夫公主”的裘蒂•丹奇女爵和飾演“管家”的德雷克•雅各比爵士,還有金球獎影后蜜雪兒•菲佛,反派專業戶威廉•達福,金球獎女配奧利維亞•科爾曼等等。

正因為有著深厚的莎劇功底,肯尼斯在創作銀幕作品時,採用的是非常讓演員舒服的執導方式,他不會隨意打斷演員的表演,甚至出錯的條數也會被繼續採錄下去。比如像約翰尼·德普、裘蒂·丹奇和德雷克·雅各比這樣的演員,能夠非常迅速地進入情境找准狀態,他就會盡可能讓演員即興發揮,完整記錄下所有的表演,再從細節入手去挑選。

而像年輕一些的演員,他們的小錯誤也可能成為了不起的表演細節。比如黛西·雷德利,在與肯尼斯的一場對手戲中突然忘詞,但她很快將表演接續下去,而這個“失誤”的瞬間卻表現出了角色“脆弱”的瞬間。

在肯尼斯看來,導演工作更多的是把握整體,在拍攝這部電影時他偶爾會覺得自己像是被波洛附體了,對宏大華麗的畫面和精緻微小的細節都把控得非常嚴苛。

“我們選擇65mm的膠片拍攝就是因為我希望能夠呈現非常生動、細節豐富,同時又有深度的畫面。這就跟波洛那些近乎乖僻的情結是一樣的。這兩個身份經常會有交叉,所以我有時會感覺一個身份是另外一個身份的延伸。”

波洛這個角色無數次出現在銀屏、舞臺和大銀幕上,英國演員大衛·蘇切特更是長達二十多年深入研究並演繹了這位乖僻可敬又可愛的大偵探。阿婆讓他出現在了自己的三十三部小說、五十個短篇以及一部戲劇中,為後來的扮演者們提供了大量的資訊,但這也絕對是一個相當艱巨的挑戰。肯尼斯為了拍攝這部影片將波洛出現的所有作品都讀了一遍,以把握並揀選出最精確的細節展示在銀幕上。

“我們能感到愛葛莎有時喜歡波洛,但是有時候又討厭他。因為有時候這個角色甚至比小說家,比作者本人要出名,甚至他的影響力大過她筆下的其他角色,所以她有時會用‘傲慢自大的討厭鬼’來形容他。但如果人們問她喜歡波洛哪一點的時候,她會說她喜歡他的同情心,他理解人脆弱的地方。他的善良,善良非常重要,因為這意味著波洛是非常感性的一個人。我在看書的時候也發現書中描述過他的情感經歷。《俄羅斯的公主》一書中說這位公主有著一藍一綠的異色眼瞳。波洛不敢直視她,但是無法把目光從她身上移開。這就說明波洛也有著浪漫的一面。”

而作為靈魂人物大偵探波洛的飾演者,肯尼斯自然將這個發現放在了自己的影片中,他希望觀眾會好奇照片中的這位女性到底是誰,從而能夠更好地體會波洛內心世界的變化:

“他在最開始的時候喜歡說世上的事情非黑即白,但是最後卻因為施害者的苦痛,受害者的罪惡,以及他自己的同情心,令波洛意識到在黑與白之間仍然是有灰色的,這就是人性。”

為了塑造大偵探波洛的形象,肯尼斯可謂花盡了心思。為了演好這位大偵探,肯尼士·布拉納透露自己聽了27種不同的英語錄音,甚至還請了一位方言教練,每週3次課培訓比利時口音。此外,他看遍了所有有關大偵探波洛的小說,並且和造型師花了好幾個月去研究設計波洛那被阿婆譽為“全英格蘭最考究的大鬍子”。

有句老話說導演是演員的鏡子,不能分身的肯尼斯自然也給自己準備了一面真的鏡子:“在拍這部戲的時候,如果我出現了身份混淆進不了狀態的感覺,那我就會照下鏡子,一旦看到波洛和他標誌的鬍子,我的頭腦就會立刻清晰起來:‘啊,我現在是波洛。’。”

談及新版《東方快車謀殺案》對愛葛莎·克利斯蒂的原著進行了怎樣不同的詮釋,肯尼斯非常有考據風格地承認,這是他在波洛系列中僅次於《斯泰爾斯莊園奇案》(波洛第一次出場)最喜愛的作品,他表示:“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是因為它們值得並應該被反復講述。”他還特別提到了自己去年曾執導了《羅密歐與茱麗葉》的舞臺劇版本,即便全世界的觀眾知道他們的愛情故事,但仍然願意一再重溫。

肯尼斯並不在意觀眾是否看過前幾版《東方快車謀殺案》或是讀過小說,他希望觀眾能夠在觀看這部電影時找到“浸入”感。

“這部電影的原著賦予了它精妙的情節,既有戲劇性又有娛樂性,節奏非常緊湊,同時它所講述的東西又非常觸動人心,它講述了傷痛會給人們帶來怎樣的影響,而這種傷痛有時如何讓人從文明墮向野蠻,這是非常有衝擊力的。”

“優秀的藝術家都能夠在娛樂大眾的同時引發深層的情感的靈魂的共鳴,而愛葛莎·克利斯蒂,無論她是如何評價自己的作品的,她正是能做到這件事的人,而這部作品也是如此。”

撰文:納西裡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