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銅鏡“開光”:中國銅鏡的表面處理——探索破解玄錫之謎

銅鏡的表面處理, 是至關重要的一道工藝, 過去一般稱之為“開光”。 這道工序, 過去談論得最多, 但至今仍很神秘, 令人不解:關於這道工序, 大家都引用了《淮南子·修務訓》中的一段話:“明鏡之始下型, 朦然而未見形容, 及其粉以玄錫, 摩以白旃, 鬚眉微毫可得而察。 ”這就是說, 早在戰國、西漢時, 人們就是用白氈蘸著玄錫來磨鏡開光的, 漢鏡的銘文中有“煥玄錫之流澤”, “和以玄錫清且明”, 就是這個意思。 但這個玄錫是什麼?

漢代:對鳥鏡

“玄”者, 黑也;“錫”呢?有的著作說是鉛粉, 有人認為是水銀和鉛粉的混合物, 有的著作也認為是水銀和錫的混合物。 總之, 玄錫究竟是何物, 一直沒有得到令人信服的科學的解答。

專家以為, 對於“玄錫”的正確解答, 必須對金屬錫有科學的認識。 根據錫冶金學有關著作, 專家給予古代的“玄錫”之謎以合乎情理地回答和科學解釋:

隨代:楷銘鏡

“玄錫”者, 即現代冶金學稱之為“灰錫”也。 玄、黑、灰, 色相近;灰錫為粉狀, 磨鏡最易;白錫只需控制溫度即可使錫發生錫疫, 輕易得到“灰錫”;“灰錫”只需加溫至161℃以下, 即可還原為白錫;灰錫(玄錫)用以對銅鏡的表面處理, 使錫在銅鏡表面進一步生成一氧化錫(sn0)或二氧化錫(sn02)。

這層一氧化錫或二氧化錫薄膜具有很好的防腐蝕功能, 幾乎不與其他物質發生作用, 能有效地保護鏡體不被損壞。

唐代:連枝花鏡

古代人用玄錫磨鏡, 是使玄錫中的錫均勻分佈於銅鏡表面, 並在空氣中轉化成氧化錫(sn0)或二氧化錫(sn02)薄膜。

氧化錫和二氧化錫呈酸性, 是惰性物質, 實際上不溶於酸和堿, 具有十分好的防腐蝕能力, 這就是古代銅鏡雖歷經數千年而不銹蝕的秘密。

唐代:雙鳳八卦山水鏡

我國學者對古鏡諸色保護層的研究至遲始于宋, 之後便未停止過。 宋代學者趙希鵠、明代學者趙昭、清代學者谷應泰、今人梁上椿等做了不少工作,

其中心是圍繞如何解釋諸保護層的成因。 他們的研究大體歸結如下:1.環境接觸說。 2.合金成分說。 3.銅質清雜說。 4.錫的反偏析說。 5.腐殖酸說。 6.“汞錫劑”說。 中國學者比較強調環境因素的影響。

漢代:方枚神獸人物鏡

專家還認為,始終困擾著文物界的“粉狀鏽”,是“錫疫”在作怪。“粉狀鏽”又稱“癌症鏽”,是文物收藏的大害,這種銅銹由點狀粉鏽開始,逐步銹蝕銅器全體,直至損毀。有的還互相傳染蔓延,雖用藥劑消毒、高溫火燒、嚴格隔離而不能奏效。國家文物部門曾列為科研專題攻關,也沒有結果。

專家還認為,始終困擾著文物界的“粉狀鏽”,是“錫疫”在作怪。“粉狀鏽”又稱“癌症鏽”,是文物收藏的大害,這種銅銹由點狀粉鏽開始,逐步銹蝕銅器全體,直至損毀。有的還互相傳染蔓延,雖用藥劑消毒、高溫火燒、嚴格隔離而不能奏效。國家文物部門曾列為科研專題攻關,也沒有結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