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民間故事|北塔—海寶塔的前世今生

北塔

銀川北塔, 正式名稱海寶塔, 1961年3月4日就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因坐落在銀川古城北郊, 俗稱北塔。

北塔是一座九層十一級樓閣式磚塔,

通高五十三點九米, 由台基、塔座、塔身和塔刹幾部分組成。 北塔建在正方形的高臺之上, 台高五點七米, 邊長十九點七米。

高臺四周有青磚花牆, 東面正中有石條階梯直通北塔入口門。 塔身平面呈方形, 四壁出軒, 每層四面設券門, 向外略有突出, 構成鮮明的十二角形。

塔內為上下相通的方形空間, 各層之間以木板相隔, 沿木梯可登至頂層。

塔身四面轉角處懸有風鈴, 風吹鈴響, 神韻悠揚。 北塔上端為磚砌四角攢尖頂, 頂上置方體桃形綠色琉璃塔刹。

北塔建築風格獨特, 亞字形的塔身, 四面的券門, 眾多的棱角, 四角的尖頂, 為中國古塔所罕見, 被視為中國古代建築的傑作。

明清兩代列為寧夏八景之一的“古塔淩霄”。

登臨塔上, 塞上江南風光一覽無餘, “東有黃河一條龍, 西有賀蘭山寶疙瘩”。

北塔是寧夏最古老的佛教建築, 歷史上還被稱作黑寶塔、赫寶塔, 見證了銀川平原一千六百年的滄桑。

海寶塔寺

以北塔為中心的佛教寺院, 稱之為海寶塔寺, 一百年前曾稱“海寶禪院”。

寺院坐西向東, 占地面積一萬八千平方米。 正門是三間歇山殿堂式山門, 門楣匾額上“海寶塔寺”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 是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題寫的。

進入山門, 北側是鐘樓, 南側是鼓樓, 正中的天王殿和大雄寶殿, 與南北廂房共同組成一個天井院落, 為寺院前院, 系佛教活動的主要場所。

中間高臺上是海寶塔, 塔座之西, 穿過天橋, 就是西面高臺上的玉佛殿和臥佛殿, 兩殿與南北廂房又組成一個天井小院, 是塔寺後院。

台下是僧院, 新建有牌樓。

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海寶塔、玉佛殿和臥佛殿, 排列在一條東西走向的中軸線上, 從東到西逐級升高。 天王殿有抬腳的四大天王像, 行家知道這是明代之後的雕塑。

殿西有韋陀塑像, 又稱韋馱殿。 大雄寶殿為寺院主殿, 供奉的釋迦牟尼三身佛, 端座蓮台, 兩側是十八羅漢, 其神態慈祥, 造型各異, 栩栩如生。

大殿西面是觀音菩薩塑像, 亦稱觀音殿, 香火不斷。

海寶塔聳立在大雄寶殿(觀音殿)和玉佛殿之間, 是寺院的中心建築。

塔西的玉佛殿, 供奉著釋迦牟尼玉佛像, 這是1992年從緬甸請進的, 身高一點五米, 是用整塊金香玉雕琢而成, 整座佛像潔白無瑕, 光彩照人。

最西邊是臥佛殿, 臥佛長七點六米, 神態安詳, 通體貼金, 光燦奪目。 佛陀十大弟子恭立其後, 給人以端莊肅穆之感。

海寶寺院的亭臺樓閣錯落有致, 景色秀麗。

寺院四周綠樹成蔭, 環境幽雅, 現為我國開放的重點佛教寺院之一。

北塔的歷史沿革

最早記載見於明代《弘治寧夏新志》:“黑寶塔, 在城北三裡, 不知創建所由。 ”說明北塔的始建年代不詳。

明《萬曆朔方新志》記:“黑寶塔, 赫連勃勃重修。 ”匈奴人赫連勃勃是南北朝時期大夏國的創建人, 西元407年創建大夏國, 431年被吐谷渾所滅。 赫連勃勃尊奉佛教,崇尚建寺修塔,因此海寶塔先有“赫寶塔”之名。

為什麼是重修而不是創建?

有專家推測,海寶塔(北塔)始建于後秦。

因為大夏之前銀川地區屬後秦管轄,羌人姚氏創建的後秦佛教盛行,特別是後秦滅了後涼之後,還迎請天竺國高僧鳩摩羅什到長安,讓眾僧聚會,佛徒有主。並“營寺塔,托意於佛,公卿以下,莫不依附”,“州郡化之,奉佛者十室而九”。

清代《乾隆寧夏府志》又記:“海寶塔……蓋漢、晉間物矣。”

清乾隆年間,閩浙總督趙宏燮撰寫《重修海寶塔記》,對北塔及其寺院的歷史作了考證:“舊有海寶塔,挺然插天,歲遠年湮,面咸莫知所自始,惟相傳赫連寶塔”。

大夏國的赫連勃勃在位是西元407~424年,最早記載北塔的史書是明弘治年間,即西元1488~1505年,相差一千多年,所記也是傳說,難以為憑。

不過北塔因天災人禍多次損毀,多次重修,是可信的。

西元1055年之後,北塔與西夏黨項人主建的西塔(承天寺塔)遙遙相對。史書記載: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秋,地震震塌北塔四層,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修復。

清乾隆三年(1739)年冬,北塔再次毀於地震。

現存北塔是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重新修建的。

重建時,少修了兩層,並改以木梯從塔內盤旋至塔頂。

民國時期的1920年海原大地震,使北塔產生了縫隙。

1942年逐漸裂成了大縫,人心惶惶。寺院通報政府,請求修復。

當年農曆七月二十二,蔣介石視察銀川,並在寧夏省政府大禮堂主持召開了第八戰區軍事會議。

會後,蔣介石在寧夏省主席馬鴻逵的陪同下,乘車赴北塔,和銀川的老百姓同游廟會。期間,馬鴻逵彙報了北塔裂縫的事。

據傳說,蔣介石繞北塔一周,觀看並撫摸了裂縫,還讓馬鴻逵在北塔的周圍填湖造林,使土質改善,基礎加牢。

果然,北塔的裂縫逐漸癒合。民間則認為這是“天子”的神功。

新中國成立後,政府曾多次維修北塔。

1963~1966年,加固塔刹,安裝避雷設施,並劃定了保護範圍,樹立了保護標誌,設專人管理。

1963年10月,時任國家副主席的董必武來甯視察工作時,曾健步登上塔頂,滿懷豪情,賦詩一首:“銀川郊北赫連塔,高勢孤危欲出雲;直以方形風格異,由於本色火磚分;登臨百級莫嫌陡,俯視三區極可欣;田野農民皆組社,慶豐收亦樂清芬。”

1977-1980年,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國家投資對北塔和寺院建築進行了大規模的維修。採用拉杆,加固塔身,翻修塔座、踏步、扶梯、門窗。

增建了溫室花房,擴建和粉飾了圍牆,修築了通往北塔的柏油路。

1982年設立了文物管理所。

1984年盲目拆除文化街銀川老二中院裡的銀川文廟時,把拆下來的磚瓦石塊、木料等拉到北塔,修建了在文革中被毀壞的鐘樓、鼓樓和後殿。

1985年北塔移交宗教部門管理後,重建了山門、寺廟,並重新劃定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

新世紀北塔開挖了北塔湖,修建了海寶公園。北塔在大銀川的建設中,也“農轉非”由農村進入了城市。

老銀川的北塔廟會

北塔的廟會歷史悠久,據說從西夏開始,明代盛行。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舉辦的北塔廟會,是老銀川首屈一指的廟會,在方圓百里之內也很有名氣。

時間少則三五天,多則十天八日。城鄉各界人士,銀川周邊甚至寧夏省外的平民百姓,從四面八方來北塔趕廟會。

主要是燒香拜佛,燒紙念經,寄託對辭世親人的哀思;並保佑家人平安健康、吉祥如意。伴隨廟會的少不了擺攤叫賣的、唱戲打耍的、卜卦算命的,以及其它五花八門的行當。

上世紀30-40年代,北塔似乎矗立在一個半島上,三面環湖,只有東北面有條陸路通往北塔。據說北塔廟會上燒香拜佛很靈光,為圖個吉利,趕廟會的客人甚多。

人們要去北塔趕廟會,銀川城裡人多數走水路,坐船去廟會,農村人為了省船錢,繞道陸路步行趕廟會的也為數不少。

北塔廟會這幾天,和尚們都來到寺廟裡念經,希冀善男信女為寺廟多添些香火錢。若想在寺廟裡為辭世的親人超度亡靈,要提前約好為其念經的和尚。

念經的內容和長短,要看施主的意願和施捨程度而定。

為了求得神靈保佑,有在北塔寺廟裡吃齋飯的講究。交些錢,把自己的名字寫在條幅上,稱作畫佈施,然後得到一張飯票,便可以在寺廟裡吃齋飯了。

齋飯比較簡單,一碗有白菜、蘿蔔、豆腐的素湯,兩個蒸饃。趕廟會拜佛的來客,一般吃完齋飯才能離開。

北塔廟會搭台唱戲也很吸引人們的眼球,那時的“覺民學社”、“銀光劇社”還有“新華舞臺”(“小戲園子”)的唱角兒在戲臺上輪番亮相,演出以秦腔、京劇為主的精彩唱段。

過去沒有電影電視,趕廟會的平民百姓大多也捨不得花錢到戲園子看戲,一年一次免費欣賞銀川戲劇名角的機會,自然十分珍惜。

臺上的名角賣力,台下的觀眾叫好,人山人海,好不熱鬧。

廟會裡還有相當於幻燈片的拉洋片,靠著鑼鼓踏板的聲響,有節奏地變換著燈箱中的畫片。

觀眾多是土生土長的銀川人,對洋片極為新奇,撅著鉤子看熱鬧,喜笑顏開。

小孩子們則大多喜歡去放皮影戲那邊,幕布後的幾個人舞動著手裡的皮影,玩弄著銀川人稱之為“軸呼子”的小皮影人,且說且唱,把圍觀的孩子們逗得不亦樂乎。

人們逛廟會時,也能看到一對對的年輕男女,他們不是現在式的自由戀愛,是父母授意或媒婆提親後,約好在廟會上見面的。

為了看看外貌,彼此瞭解,借逛廟會之機男女相見。若是雙方“相中”了,兩人就一起到廟裡燒香拜佛,許下心願。

逛完廟會道別時,男方要給女方買些東西,算是見面禮。

若是相親不成,或是再請媒婆補救,或是一拍兩散;也有些青年男女成了封建包辦婚姻的犧牲品。

親歷文革時的北塔

年過花甲的發小們,談起“文革”時期去北塔的情景,記憶猶新。

1968年伴隨著銀川軍管,自治區革委會成立了,時常“打砸搶”和“武鬥”的混亂的局面逐漸好轉,社會秩序趨於正常。

封閉在院子的中小學生走出了家門,我們開始學養兔子,到郊外給它們拔草挖野菜,北塔周邊是光顧最多的地方。

從民族北街的大湖(現湖濱西街以北,民族街以西,中山公園以東,北京路以南)湖畔步行,出了銀川老城的小北門(現北京東路民族北街南路口),沿老城牆北的環城土路向西走,再轉到與北塔對直的小路北走,有兩三裡多的路程,路的兩邊長滿堿蒿。

路邊的排水溝裡,隔三差五地排放著攔網,等候各種淡水魚的撞網。

荒蕪的堿灘,加上零亂的淺湖濕地,彰顯野外的蒼涼。

走到北塔跟前,農田多了起來,野草野菜也多了起來。在大自然的懷抱裡,認識了苜蓿、灰苕、鋸齒草、苦苦菜、胖娃娃菜、豬耳朵草等野菜野草,受益至今。

北塔週邊的土房裡,住著沒有還俗的和尚。

我們想看看和尚如何念經,到了他們的房間,一個老和尚用放大鏡學習毛主席著作的情景,給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

被紅衛兵毀掉塑像的寺院殿堂關門了,北塔也不開放。

我們利用避雷針的鋼筋,爬上兩三層,再鑽窗戶進去,奔向塔頂。

據說能看到黃河,向東遠望,一望無際的綠色農田,卻看不見黃河的影子。

南面銀川城裡大片灰土平房頂,與綠色田野的壯麗美景相比,真有天壤之別。

那時北塔西北有座“八.八烈士”陵園,埋葬著1967年8月8日積極參與文革派性武鬥,在永甯大觀橋遭伏擊“犧牲”的“總指揮部”造反派。

撥亂反正後,在造反派掌權時被定為“烈士”的名分沒有了,這些喪生于“文攻武衛”的工人、學生,屍骨遷出了北塔,所謂“烈士”陵園也被夷為平地。

北塔湖的今昔

過去北塔湖的概念與如今不同,現在北京東路以北,中山北街以西,鳳凰北街以東,多是湖泊濕地。

湖水較淺,被高出的鹽鹼地,分割成一塊塊。

靠近北塔的湖群,有人稱作北塔湖。湖裡長有蘆葦和蒲草,湖中常見小魚和小蝌蚪。

北塔周邊的湖泊濕地也是蚊子孳生氾濫之處,引得大小蜻蜓成群結隊聚集於此。

銀川話將大個的蜻蜓叫“老虎召召”,招“老虎召召”是那個時代的時尚。

孩子們先到北塔的淺湖裡,光著屁股去“扣薹”,拆散相戀中的蜻蜓。再將雌蜻蜓用線拴住,招引雄蜻蜓。如果捉不到雌蜻蜓,則用黃泥將雄蜻蜓攔腰塗抹,以假亂真,讓雄蜻蜓上當,也常常奏效。

北塔湖招“老虎召召”,夾滿手指的情景,隨著時代和環境的變化,一去不復返。

北塔湖的新生,是在湖泊擴建之後,好像就在一夜之間把我們帶回到老銀川。

北塔湖的敞亮浩大,蘆葦叢叢,留下過去時光的回憶。

湖邊的蘆葦叢裡,蚊子依舊,中個的黃蜻蜓較多,大個的“老虎召召”少見了。比之過去,垂釣者比比皆是。

上世紀70年代以前,銀川人一般不吃被視為“魚孫子”的小魚,釣魚者微乎其微。

釣具與現在相比,土的掉渣。兩三毛錢買一根長竹竿,一根魚線或麻線。一枚縫衣針,煤油燈上燒紅折彎,就是魚鉤。魚漂是用高粱杆或雞毛管自製的,鉛彈是也用牙膏皮自己燒煉的。

北塔湖群的魚多、貪嘴、又傻,容易上鉤。

來自南方和沿海的新銀川人更是技高一籌,撒網捕魚、粘網罩魚,讓垂釣者望塵莫及,讓老銀川們大開眼界。

海寶公園因北塔湖的之故,又稱北塔湖公園,一眼望去湖面波光粼粼,春夏秋天可垂釣划船,冬季可滑冰玩雪。

北塔湖還是野外游泳者的好去處,天熱紮堆耍水,天冷冬泳逞強。

北塔湖公園有樹有水,空氣清新,北塔在湖水中的倒影,勾畫出和諧安寧,成了銀川居民晨練、休閒、健身、遊樂的又一理想場所。

北塔湖也成了湖畔成片的高樓社區的招牌。當你看到被城市高樓包圍的北塔湖,又嚮往原生態的北塔湖,希望城市發展留下老銀川值得回味的地方。

赫連勃勃尊奉佛教,崇尚建寺修塔,因此海寶塔先有“赫寶塔”之名。

為什麼是重修而不是創建?

有專家推測,海寶塔(北塔)始建于後秦。

因為大夏之前銀川地區屬後秦管轄,羌人姚氏創建的後秦佛教盛行,特別是後秦滅了後涼之後,還迎請天竺國高僧鳩摩羅什到長安,讓眾僧聚會,佛徒有主。並“營寺塔,托意於佛,公卿以下,莫不依附”,“州郡化之,奉佛者十室而九”。

清代《乾隆寧夏府志》又記:“海寶塔……蓋漢、晉間物矣。”

清乾隆年間,閩浙總督趙宏燮撰寫《重修海寶塔記》,對北塔及其寺院的歷史作了考證:“舊有海寶塔,挺然插天,歲遠年湮,面咸莫知所自始,惟相傳赫連寶塔”。

大夏國的赫連勃勃在位是西元407~424年,最早記載北塔的史書是明弘治年間,即西元1488~1505年,相差一千多年,所記也是傳說,難以為憑。

不過北塔因天災人禍多次損毀,多次重修,是可信的。

西元1055年之後,北塔與西夏黨項人主建的西塔(承天寺塔)遙遙相對。史書記載: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秋,地震震塌北塔四層,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修復。

清乾隆三年(1739)年冬,北塔再次毀於地震。

現存北塔是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重新修建的。

重建時,少修了兩層,並改以木梯從塔內盤旋至塔頂。

民國時期的1920年海原大地震,使北塔產生了縫隙。

1942年逐漸裂成了大縫,人心惶惶。寺院通報政府,請求修復。

當年農曆七月二十二,蔣介石視察銀川,並在寧夏省政府大禮堂主持召開了第八戰區軍事會議。

會後,蔣介石在寧夏省主席馬鴻逵的陪同下,乘車赴北塔,和銀川的老百姓同游廟會。期間,馬鴻逵彙報了北塔裂縫的事。

據傳說,蔣介石繞北塔一周,觀看並撫摸了裂縫,還讓馬鴻逵在北塔的周圍填湖造林,使土質改善,基礎加牢。

果然,北塔的裂縫逐漸癒合。民間則認為這是“天子”的神功。

新中國成立後,政府曾多次維修北塔。

1963~1966年,加固塔刹,安裝避雷設施,並劃定了保護範圍,樹立了保護標誌,設專人管理。

1963年10月,時任國家副主席的董必武來甯視察工作時,曾健步登上塔頂,滿懷豪情,賦詩一首:“銀川郊北赫連塔,高勢孤危欲出雲;直以方形風格異,由於本色火磚分;登臨百級莫嫌陡,俯視三區極可欣;田野農民皆組社,慶豐收亦樂清芬。”

1977-1980年,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國家投資對北塔和寺院建築進行了大規模的維修。採用拉杆,加固塔身,翻修塔座、踏步、扶梯、門窗。

增建了溫室花房,擴建和粉飾了圍牆,修築了通往北塔的柏油路。

1982年設立了文物管理所。

1984年盲目拆除文化街銀川老二中院裡的銀川文廟時,把拆下來的磚瓦石塊、木料等拉到北塔,修建了在文革中被毀壞的鐘樓、鼓樓和後殿。

1985年北塔移交宗教部門管理後,重建了山門、寺廟,並重新劃定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

新世紀北塔開挖了北塔湖,修建了海寶公園。北塔在大銀川的建設中,也“農轉非”由農村進入了城市。

老銀川的北塔廟會

北塔的廟會歷史悠久,據說從西夏開始,明代盛行。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舉辦的北塔廟會,是老銀川首屈一指的廟會,在方圓百里之內也很有名氣。

時間少則三五天,多則十天八日。城鄉各界人士,銀川周邊甚至寧夏省外的平民百姓,從四面八方來北塔趕廟會。

主要是燒香拜佛,燒紙念經,寄託對辭世親人的哀思;並保佑家人平安健康、吉祥如意。伴隨廟會的少不了擺攤叫賣的、唱戲打耍的、卜卦算命的,以及其它五花八門的行當。

上世紀30-40年代,北塔似乎矗立在一個半島上,三面環湖,只有東北面有條陸路通往北塔。據說北塔廟會上燒香拜佛很靈光,為圖個吉利,趕廟會的客人甚多。

人們要去北塔趕廟會,銀川城裡人多數走水路,坐船去廟會,農村人為了省船錢,繞道陸路步行趕廟會的也為數不少。

北塔廟會這幾天,和尚們都來到寺廟裡念經,希冀善男信女為寺廟多添些香火錢。若想在寺廟裡為辭世的親人超度亡靈,要提前約好為其念經的和尚。

念經的內容和長短,要看施主的意願和施捨程度而定。

為了求得神靈保佑,有在北塔寺廟裡吃齋飯的講究。交些錢,把自己的名字寫在條幅上,稱作畫佈施,然後得到一張飯票,便可以在寺廟裡吃齋飯了。

齋飯比較簡單,一碗有白菜、蘿蔔、豆腐的素湯,兩個蒸饃。趕廟會拜佛的來客,一般吃完齋飯才能離開。

北塔廟會搭台唱戲也很吸引人們的眼球,那時的“覺民學社”、“銀光劇社”還有“新華舞臺”(“小戲園子”)的唱角兒在戲臺上輪番亮相,演出以秦腔、京劇為主的精彩唱段。

過去沒有電影電視,趕廟會的平民百姓大多也捨不得花錢到戲園子看戲,一年一次免費欣賞銀川戲劇名角的機會,自然十分珍惜。

臺上的名角賣力,台下的觀眾叫好,人山人海,好不熱鬧。

廟會裡還有相當於幻燈片的拉洋片,靠著鑼鼓踏板的聲響,有節奏地變換著燈箱中的畫片。

觀眾多是土生土長的銀川人,對洋片極為新奇,撅著鉤子看熱鬧,喜笑顏開。

小孩子們則大多喜歡去放皮影戲那邊,幕布後的幾個人舞動著手裡的皮影,玩弄著銀川人稱之為“軸呼子”的小皮影人,且說且唱,把圍觀的孩子們逗得不亦樂乎。

人們逛廟會時,也能看到一對對的年輕男女,他們不是現在式的自由戀愛,是父母授意或媒婆提親後,約好在廟會上見面的。

為了看看外貌,彼此瞭解,借逛廟會之機男女相見。若是雙方“相中”了,兩人就一起到廟裡燒香拜佛,許下心願。

逛完廟會道別時,男方要給女方買些東西,算是見面禮。

若是相親不成,或是再請媒婆補救,或是一拍兩散;也有些青年男女成了封建包辦婚姻的犧牲品。

親歷文革時的北塔

年過花甲的發小們,談起“文革”時期去北塔的情景,記憶猶新。

1968年伴隨著銀川軍管,自治區革委會成立了,時常“打砸搶”和“武鬥”的混亂的局面逐漸好轉,社會秩序趨於正常。

封閉在院子的中小學生走出了家門,我們開始學養兔子,到郊外給它們拔草挖野菜,北塔周邊是光顧最多的地方。

從民族北街的大湖(現湖濱西街以北,民族街以西,中山公園以東,北京路以南)湖畔步行,出了銀川老城的小北門(現北京東路民族北街南路口),沿老城牆北的環城土路向西走,再轉到與北塔對直的小路北走,有兩三裡多的路程,路的兩邊長滿堿蒿。

路邊的排水溝裡,隔三差五地排放著攔網,等候各種淡水魚的撞網。

荒蕪的堿灘,加上零亂的淺湖濕地,彰顯野外的蒼涼。

走到北塔跟前,農田多了起來,野草野菜也多了起來。在大自然的懷抱裡,認識了苜蓿、灰苕、鋸齒草、苦苦菜、胖娃娃菜、豬耳朵草等野菜野草,受益至今。

北塔週邊的土房裡,住著沒有還俗的和尚。

我們想看看和尚如何念經,到了他們的房間,一個老和尚用放大鏡學習毛主席著作的情景,給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

被紅衛兵毀掉塑像的寺院殿堂關門了,北塔也不開放。

我們利用避雷針的鋼筋,爬上兩三層,再鑽窗戶進去,奔向塔頂。

據說能看到黃河,向東遠望,一望無際的綠色農田,卻看不見黃河的影子。

南面銀川城裡大片灰土平房頂,與綠色田野的壯麗美景相比,真有天壤之別。

那時北塔西北有座“八.八烈士”陵園,埋葬著1967年8月8日積極參與文革派性武鬥,在永甯大觀橋遭伏擊“犧牲”的“總指揮部”造反派。

撥亂反正後,在造反派掌權時被定為“烈士”的名分沒有了,這些喪生于“文攻武衛”的工人、學生,屍骨遷出了北塔,所謂“烈士”陵園也被夷為平地。

北塔湖的今昔

過去北塔湖的概念與如今不同,現在北京東路以北,中山北街以西,鳳凰北街以東,多是湖泊濕地。

湖水較淺,被高出的鹽鹼地,分割成一塊塊。

靠近北塔的湖群,有人稱作北塔湖。湖裡長有蘆葦和蒲草,湖中常見小魚和小蝌蚪。

北塔周邊的湖泊濕地也是蚊子孳生氾濫之處,引得大小蜻蜓成群結隊聚集於此。

銀川話將大個的蜻蜓叫“老虎召召”,招“老虎召召”是那個時代的時尚。

孩子們先到北塔的淺湖裡,光著屁股去“扣薹”,拆散相戀中的蜻蜓。再將雌蜻蜓用線拴住,招引雄蜻蜓。如果捉不到雌蜻蜓,則用黃泥將雄蜻蜓攔腰塗抹,以假亂真,讓雄蜻蜓上當,也常常奏效。

北塔湖招“老虎召召”,夾滿手指的情景,隨著時代和環境的變化,一去不復返。

北塔湖的新生,是在湖泊擴建之後,好像就在一夜之間把我們帶回到老銀川。

北塔湖的敞亮浩大,蘆葦叢叢,留下過去時光的回憶。

湖邊的蘆葦叢裡,蚊子依舊,中個的黃蜻蜓較多,大個的“老虎召召”少見了。比之過去,垂釣者比比皆是。

上世紀70年代以前,銀川人一般不吃被視為“魚孫子”的小魚,釣魚者微乎其微。

釣具與現在相比,土的掉渣。兩三毛錢買一根長竹竿,一根魚線或麻線。一枚縫衣針,煤油燈上燒紅折彎,就是魚鉤。魚漂是用高粱杆或雞毛管自製的,鉛彈是也用牙膏皮自己燒煉的。

北塔湖群的魚多、貪嘴、又傻,容易上鉤。

來自南方和沿海的新銀川人更是技高一籌,撒網捕魚、粘網罩魚,讓垂釣者望塵莫及,讓老銀川們大開眼界。

海寶公園因北塔湖的之故,又稱北塔湖公園,一眼望去湖面波光粼粼,春夏秋天可垂釣划船,冬季可滑冰玩雪。

北塔湖還是野外游泳者的好去處,天熱紮堆耍水,天冷冬泳逞強。

北塔湖公園有樹有水,空氣清新,北塔在湖水中的倒影,勾畫出和諧安寧,成了銀川居民晨練、休閒、健身、遊樂的又一理想場所。

北塔湖也成了湖畔成片的高樓社區的招牌。當你看到被城市高樓包圍的北塔湖,又嚮往原生態的北塔湖,希望城市發展留下老銀川值得回味的地方。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