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瞭解漢字結構明晰文化內涵

瞭解漢字結構明晰文化內涵

專家學者談學習方塊字對繼承傳統文化的意義

他們使用漢字

他們研究漢字

他們書寫漢字

漢字, 是一個工具

漢字, 是一艘航船

漢字, 是美麗的嫁娘動聽的音符

漢字, 承載著中國的文化資訊

字中蘊含文化讓書寫更漂亮

受訪人:米萬鎖 教授碩士生導師曾任山西財經大學文化傳播學院院長, 主要從事漢語史、中國傳統文化研究同時研習講授中國書法

中央電視臺《漢字聽寫大賽》這檔節目剛一開播, 便立刻引發了大眾的興趣。 作為一個日日與文字打交道的大學教授, 米萬鎖老師對節目看得很認真;作為一個不僅研究古漢語, 還承擔大學書法教育的老師對節目中參賽選手的漢字書寫給予了更多關注。 “書法是一門藝術, 而書寫是一種能力。 寫字能達到藝術境界的人不多, 但是漢字的書寫能力絕大多數人都應該具備。

”米教授說, 從節目中可以看到不少參賽者漢字的書寫能力不盡如人意, 這種情形如今在生活中也很普遍。 “不少字的筆順是錯誤的, 字的間架結構也不對, 字寫得歪歪扭扭, 不工整, 不美觀。 ”漢字書寫規範, 筆順正確, 這是語文基礎教育中的重要環節。 “字是出馬槍。 ”這句話在做學生時, 老師和家長總會說起。 有時字寫得好, 還可能改變一個人命運——“我高中畢業後, 曾在一所七年制學校當教師。 因為字寫得好, 文章寫得好, 被公社抽調出來做了寫標語、寫文章兼秘書的工作。 ”米萬鎖教授談起了寫字曾經給自己帶來的改變。 後來進入了山西大學中文系學習, 剛入學不久, 因為一手漂亮的字引起了老師的注意, 班主任王淑貴老師便帶著他去拜訪了姚奠中老先生,
這讓他在書法上得到了長足的進步。 節假日刻講義、刻印山大校報, 竟成了養活自己的手段。

在上世紀50年代讀小學時, 描紅、寫仿是語文課中的一部分, 當時的語文老師兼任書法課。 不過他的書法啟蒙老師則是自己的姥爺,

曾做太谷一商家的掌櫃, 因而從小練就一筆好字。 “晉商在挑選學徒以及任用掌櫃時, 寫字是必過的一關, 字寫得不好, 就沒有任何機會了。 姥爺的手指上有因執筆而形成的深深的凹槽, 這是寫字年長日久便留下的痕跡。 ”老人的書法在當地十裡八村也是出了名的, 自然也對後輩們產生了影響。

字寫得多不僅會在我們身體上留下痕跡, 更重要的是在我們腦海中也會留下深深的印象。 “學習漢字最好的辦法就是書寫。 ”在他的記憶中, 兒時鄉村的冬日是很冷的, 墨水匣裡的墨汁總是會凍成冰疙瘩, 不要緊, 在火上烤烤融化開了, 繼續認認真真地伏在土炕上臨帖。 “漢字裡包含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資訊。 ”瞭解漢字結構與演變,

能夠更深地理解中國文化的內涵。 米教授以“廉”字為例, 這個字與我們古代的房屋結構有關, 本指堂屋的側邊, 也就是我們通俗說的山牆底線, 其特點是“直”。 因此, 廉字便含有“正直”之意。 當明白這個字的意思, 便會對中國歷史上的“舉孝廉”, 對官吏選拔要求“孝敬”、“正直”有了更形象而準確的理解。 後來“廉”與“潔”經常組合使用, 慢慢被人們忽略了其本來含義, 以為它也具有“潔淨”的意思, 這叫詞義的“滲透”“感染”……

米教授一直鍾情于中國古文字的研究, 山西大學讀書時追隨戚桂晏先生學習古漢語, 同時拜省文物局古文字學專家、著名篆書大家張頷先生為師研習古文字。 大學畢業後又到北京師範大學進修訓詁學, 奠定了自己做學問的基礎。自然辨識篆書、書寫篆書也就成為生活中的一個重要內容。他說,要提高語文水準與漢字的書寫能力,應該從根本上抓起,這就是傳統的語文教學——文字、訓詁之學。

簡單認識一個字容易,而要寫好一個字卻很難!字裡有文化,字裡有哲學,字裡有美學。在他的心裡,對漢字總是有一種敬畏之心:每寫一個字都該像待嫁的新娘,一筆一劃都是裝扮,當一個字躍然紙上時,便是端莊美麗的嫁娘。當一個一個的字組成句、連成篇章時,其輕重緩急、抑揚頓挫就像樂譜上的音符,可以飄出美麗的曲子,使人賞心而悅目。“當然,最初寫字就應像做人,應該從嚴謹認真、一絲不苟的楷書開始。”米教授如是說。

漢字是一種工具

受訪人:白平 山西大學文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古代漢語、漢語史、訓詁學等研究。

《漢字聽寫大會》裡的字,難住了很多人,讓不少成年人感覺汗顏。白平老師是山西大學文學院漢語系教授,主要從事古代漢語、漢語史、訓詁學等研究。字是他的專業。想來,他一定對電視節目裡的那些字熟悉,能寫的出來吧。可是,看過這檔節目的白平老師直言:“節目裡面的好多字,我也寫不出來。”

“字,是一種工具。就算電視裡很多字大家不認識、寫不來,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這並不妨礙我們對漢字的使用。尤其是電腦時代,我們知道字的讀音,軟體的字元框裡自然會出現很多同音節的字,提醒我們的記憶,做出選擇。”漢字數量龐大,我們常用的字其實沒多少,很多漢字,我們認識,但習慣於不求甚解,也沒有必要盡知其意,明起起源,只要能應付生活中的正常運用即可。有句話是“識字識半邊”,我們在閱讀中遇到不認識的字,往往會根據上下文的意思去猜這個字的意思,會根據其結構猜其讀音,很多字詞都是這麼猜著蒙著,然後便記住了。白平老師說,自己讀書時,很多字也都是猜出來的。小學四年級時,閱讀《今古奇觀》,裡面的繁體字學校沒有教過,完全都是靠著連蒙帶猜讀下來的,往往八九不離十。

小學階段是一個人識字的重要時期,大多數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到的字,在小學階段就已經完成。小學階段之後的語文教育,重在閱讀和寫作,不會的字詞可以仰賴於字典。不過在漢字的教育上,白老師覺得小學和大學是脫節的。現行小學階段識字是機械式的,單純從認識和會寫去要求,並不會涉及到這個字是如何造出來的,這樣也會導致越來越多望文生義的情況出現。有學者曾解釋“悶”字時,便根據字面說,心關在了門裡,自然會悶。而實際上,悶字是個形聲字,門是其讀音,裡面加個心字,這個字是在說人的一種內心狀態。這便是從造字開始去說字。大學裡學古漢語,就會從六書的角度出發,從根本上去講一個字是如何生產出來的,這是必須知道的。

學習古漢語,碰到不認識的字太正常了。“我告訴我的學生們,字典就是法官,就是裁判。”因為字就是一種工具,你必須使用正確的工具,字典自然就是工具箱,這是閱讀古籍必備工具。“如果是我自己閱讀古籍,那我基本不需要字典,但是要給學生講,就需要。在對字的規範解釋上是要較真的,要有理有據有出處地講給學生。”在三十多年讀書教學生涯中,《中華字海》中的那些字在白老師眼裡都已是熟面孔了。

中國的字到底有多少,這是沒有確切數字的。“《康熙字典》四萬多字,《中華字海》十萬多字,這也沒有把中國的漢字全部收錄進去。畢竟沒有人能把中國的古籍通讀一遍。”白平老師說,“字,是一個工具,就如同耕地用的犁,曾經犁很重要,可是現在不需要了。字也會在演變中消亡,字典裡便躺著很多這樣的字,不再被人們使用,不再出現於我們的生活中。”白平老師說,除了他們這類專業搞研究的,普通大眾也不必因為一檔節目,就開始背字典,這是完全沒必要的,也是一種浪費,是對生命的消耗。

愛上國學字做導航

受訪人:楊子 北京師範大學國學專業博士從事國學宣講工作

“關注漢字、關注中國傳統文化的節目越來越多,這對我們的國學傳承是很有意義的。”楊子是山西省幹部自主選學“國學十講課題組”的一名宣講老師,對時下漢字聽寫大會這類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現象很敏感。“很多人知道倉頡造字的典故,但是這並不是中國漢字的起源。倉頡是黃帝的史官,距今大約4000多年,而伏羲是中國有史記載的第一個部落首領,距今6000多年了,所謂: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這段古文字清楚的闡述了伏羲創造漢字的原理。八卦,卦者,掛也,意思就是說八卦總結的就是懸掛在天地之間活生生的現象,是哲學層面的究竟和真實。八卦,是最早的文字,或者說是文字符號,這個說法是有道理的。”楊子,是北京師範大學國學專業畢業的博士,在做了國學宣講老師後,主講的課程之一是《易學易用易經》。

楊子說:“突破漢字關,是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第一步。《易經》是群經之首,是古代學子的必讀叢書,但是現在很多人是敬而遠之,為什麼?很多人都說因為看不懂,連其中的漢字和意思都不明白。從專業角度來說,對於我而言最重要的漢字,就是伏羲創造的那八個字,我已經為他們著迷,孔子讀《易經》韋編三絕,我可能會用一生的心力去參悟《易經》中最原始的這八個字。”

楊子嘴裡說的這八個字就是八卦中:乾、兌、離、震、巽、坎、艮、坤。“伏羲創造了八卦,到了周文王,拘而演周易,創造了六十四卦,如何能把這些看似深奧而神秘的漢字通俗地講給大家,這是我研究的課題。”他曾經給幼稚園六七歲的娃娃講過易經中的小故事,教他們學‘蒙’這個字,所謂‘蒙以養正’;給山西大學的學生們講過‘易經與愛情’,給他們‘鹹’這個字,所謂‘澤山咸,少女少男,兩性交感’;給結婚小夫妻講‘恒’這個字,所謂‘夫婦之道,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和自主選學的領導幹部探討‘否’和‘泰’,所謂‘天地否,地天泰’,在古代,天代表官,地代表民。天地否,指的是當官的騎在人民頭上的,都是‘否’,就是不好的,要倒臺的,要想安泰和諧,就必須讓人民當家作主,自己要放下官架子到百姓中來,這是易經第十一卦‘泰’的意思,也是3000年前周文王時代的‘群眾路線’,呵呵,有意思吧……說起易經的話題他便滔滔不絕。“文字是文化的載體,透過文字可以看到我們祖先的文化。就好比造了船,就可以去航海。沒有文字,顯然會失去這種能力。”楊子說自己本科讀的專業跟國學並不沾邊,但是自己從小就喜歡琢磨漢字,很崇拜古人“字斟句酌、一字千金、著一字而境界全出”的那種精神。從小在父親的影響下,翻看經、史、子、集的古籍時,那些繁體的古文字確實是一個障礙,但是自己堅持一個一個去認,去寫,逐漸認識的字越來越多,古文讀起來也就變得越來越通順了。

從最初的查字典學漢字,到現在的學國學講《易經》,楊子感覺,他已經從最初的敬重漢字,變成了現在的敬畏國學。在他心目中,文字不僅是船,還是鑰匙,打開天地人生密碼鎖的鑰匙,這其中奧妙無窮,卻又樂在其中。

奠定了自己做學問的基礎。自然辨識篆書、書寫篆書也就成為生活中的一個重要內容。他說,要提高語文水準與漢字的書寫能力,應該從根本上抓起,這就是傳統的語文教學——文字、訓詁之學。

簡單認識一個字容易,而要寫好一個字卻很難!字裡有文化,字裡有哲學,字裡有美學。在他的心裡,對漢字總是有一種敬畏之心:每寫一個字都該像待嫁的新娘,一筆一劃都是裝扮,當一個字躍然紙上時,便是端莊美麗的嫁娘。當一個一個的字組成句、連成篇章時,其輕重緩急、抑揚頓挫就像樂譜上的音符,可以飄出美麗的曲子,使人賞心而悅目。“當然,最初寫字就應像做人,應該從嚴謹認真、一絲不苟的楷書開始。”米教授如是說。

漢字是一種工具

受訪人:白平 山西大學文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古代漢語、漢語史、訓詁學等研究。

《漢字聽寫大會》裡的字,難住了很多人,讓不少成年人感覺汗顏。白平老師是山西大學文學院漢語系教授,主要從事古代漢語、漢語史、訓詁學等研究。字是他的專業。想來,他一定對電視節目裡的那些字熟悉,能寫的出來吧。可是,看過這檔節目的白平老師直言:“節目裡面的好多字,我也寫不出來。”

“字,是一種工具。就算電視裡很多字大家不認識、寫不來,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這並不妨礙我們對漢字的使用。尤其是電腦時代,我們知道字的讀音,軟體的字元框裡自然會出現很多同音節的字,提醒我們的記憶,做出選擇。”漢字數量龐大,我們常用的字其實沒多少,很多漢字,我們認識,但習慣於不求甚解,也沒有必要盡知其意,明起起源,只要能應付生活中的正常運用即可。有句話是“識字識半邊”,我們在閱讀中遇到不認識的字,往往會根據上下文的意思去猜這個字的意思,會根據其結構猜其讀音,很多字詞都是這麼猜著蒙著,然後便記住了。白平老師說,自己讀書時,很多字也都是猜出來的。小學四年級時,閱讀《今古奇觀》,裡面的繁體字學校沒有教過,完全都是靠著連蒙帶猜讀下來的,往往八九不離十。

小學階段是一個人識字的重要時期,大多數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到的字,在小學階段就已經完成。小學階段之後的語文教育,重在閱讀和寫作,不會的字詞可以仰賴於字典。不過在漢字的教育上,白老師覺得小學和大學是脫節的。現行小學階段識字是機械式的,單純從認識和會寫去要求,並不會涉及到這個字是如何造出來的,這樣也會導致越來越多望文生義的情況出現。有學者曾解釋“悶”字時,便根據字面說,心關在了門裡,自然會悶。而實際上,悶字是個形聲字,門是其讀音,裡面加個心字,這個字是在說人的一種內心狀態。這便是從造字開始去說字。大學裡學古漢語,就會從六書的角度出發,從根本上去講一個字是如何生產出來的,這是必須知道的。

學習古漢語,碰到不認識的字太正常了。“我告訴我的學生們,字典就是法官,就是裁判。”因為字就是一種工具,你必須使用正確的工具,字典自然就是工具箱,這是閱讀古籍必備工具。“如果是我自己閱讀古籍,那我基本不需要字典,但是要給學生講,就需要。在對字的規範解釋上是要較真的,要有理有據有出處地講給學生。”在三十多年讀書教學生涯中,《中華字海》中的那些字在白老師眼裡都已是熟面孔了。

中國的字到底有多少,這是沒有確切數字的。“《康熙字典》四萬多字,《中華字海》十萬多字,這也沒有把中國的漢字全部收錄進去。畢竟沒有人能把中國的古籍通讀一遍。”白平老師說,“字,是一個工具,就如同耕地用的犁,曾經犁很重要,可是現在不需要了。字也會在演變中消亡,字典裡便躺著很多這樣的字,不再被人們使用,不再出現於我們的生活中。”白平老師說,除了他們這類專業搞研究的,普通大眾也不必因為一檔節目,就開始背字典,這是完全沒必要的,也是一種浪費,是對生命的消耗。

愛上國學字做導航

受訪人:楊子 北京師範大學國學專業博士從事國學宣講工作

“關注漢字、關注中國傳統文化的節目越來越多,這對我們的國學傳承是很有意義的。”楊子是山西省幹部自主選學“國學十講課題組”的一名宣講老師,對時下漢字聽寫大會這類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現象很敏感。“很多人知道倉頡造字的典故,但是這並不是中國漢字的起源。倉頡是黃帝的史官,距今大約4000多年,而伏羲是中國有史記載的第一個部落首領,距今6000多年了,所謂: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這段古文字清楚的闡述了伏羲創造漢字的原理。八卦,卦者,掛也,意思就是說八卦總結的就是懸掛在天地之間活生生的現象,是哲學層面的究竟和真實。八卦,是最早的文字,或者說是文字符號,這個說法是有道理的。”楊子,是北京師範大學國學專業畢業的博士,在做了國學宣講老師後,主講的課程之一是《易學易用易經》。

楊子說:“突破漢字關,是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第一步。《易經》是群經之首,是古代學子的必讀叢書,但是現在很多人是敬而遠之,為什麼?很多人都說因為看不懂,連其中的漢字和意思都不明白。從專業角度來說,對於我而言最重要的漢字,就是伏羲創造的那八個字,我已經為他們著迷,孔子讀《易經》韋編三絕,我可能會用一生的心力去參悟《易經》中最原始的這八個字。”

楊子嘴裡說的這八個字就是八卦中:乾、兌、離、震、巽、坎、艮、坤。“伏羲創造了八卦,到了周文王,拘而演周易,創造了六十四卦,如何能把這些看似深奧而神秘的漢字通俗地講給大家,這是我研究的課題。”他曾經給幼稚園六七歲的娃娃講過易經中的小故事,教他們學‘蒙’這個字,所謂‘蒙以養正’;給山西大學的學生們講過‘易經與愛情’,給他們‘鹹’這個字,所謂‘澤山咸,少女少男,兩性交感’;給結婚小夫妻講‘恒’這個字,所謂‘夫婦之道,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和自主選學的領導幹部探討‘否’和‘泰’,所謂‘天地否,地天泰’,在古代,天代表官,地代表民。天地否,指的是當官的騎在人民頭上的,都是‘否’,就是不好的,要倒臺的,要想安泰和諧,就必須讓人民當家作主,自己要放下官架子到百姓中來,這是易經第十一卦‘泰’的意思,也是3000年前周文王時代的‘群眾路線’,呵呵,有意思吧……說起易經的話題他便滔滔不絕。“文字是文化的載體,透過文字可以看到我們祖先的文化。就好比造了船,就可以去航海。沒有文字,顯然會失去這種能力。”楊子說自己本科讀的專業跟國學並不沾邊,但是自己從小就喜歡琢磨漢字,很崇拜古人“字斟句酌、一字千金、著一字而境界全出”的那種精神。從小在父親的影響下,翻看經、史、子、集的古籍時,那些繁體的古文字確實是一個障礙,但是自己堅持一個一個去認,去寫,逐漸認識的字越來越多,古文讀起來也就變得越來越通順了。

從最初的查字典學漢字,到現在的學國學講《易經》,楊子感覺,他已經從最初的敬重漢字,變成了現在的敬畏國學。在他心目中,文字不僅是船,還是鑰匙,打開天地人生密碼鎖的鑰匙,這其中奧妙無窮,卻又樂在其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