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筆墨伴一生 書畫臻百年——訪百歲書畫家張涵

張 涵 字秋泓, 別號映碧、漁磯散人、碧筠樓主。 1907年生。 上海市美協會員、上海市書協會員、上海老年大學書畫社顧問、虹口書畫院特邀畫師。

2007年書法作品入展首屆全國老年書法作品展覽。 名列中國畫研究院美術家資料庫及中國當代美術家人名錄。 書畫作品被南京雨花臺烈士陵園、北京圖書館、上海龍華烈士陵園等單位收藏, 有書法作品刻于龍華碑林。 有《張涵百歲書畫集》問世, 其父親是村裡有名的木匠和武術家。 當時社會混亂, 匪盜橫行, 考慮到張涵為獨子, 其父便要他從小習字練武。 13歲後轉入川沙縣觀瀾高級小學, 一次偶然的機會, 張涵的書法得到了著名教育家黃炎培的指教, 從此, 張涵便日臨《多寶塔》不輟。 後來, 聽說無錫有個大畫家胡汀鷺, 張涵便報考了江蘇省第三師範學校, 從胡先生學習國畫, 後又得國學大師錢基博、錢穆傳授經史及諸子百家。

老人外出活動照片

解放前後, 張涵先後在上海的斯盛中學、敬業中學、吳淞中學及第一速成師範任教。 1957年, 張涵被錯誤地打成“右派”, 下放到皖南, 隨後經歷了20年的勞改生活。 張涵在1976年《國慶日獄中慶生辰》詩中寫道:“秋風秋雨近重陽, 萬木蕭蕭葉半黃。

今日普天同慶祝, 誰家暗地獨淒傷。 三千噩夢嗟難曉, 七十生辰安敢觴。 入暮曇空寒瑟瑟, 一燈孤坐補衣裳。 ”讀來叫人感傷。 然而, 那段歷史在老人的口中講來卻是那麼的輕鬆:“在那兒開過礦、修過鐵路、加固長江大堤, 唯一的志趣——書畫也被列為‘四舊’。 還好, 那些幹部安排我寫壁報, 宣傳政策, 到了晚上不時會把我叫到家裡給他們畫畫”。 在老人的眼裡, 這段歷史似乎不是人生的磨難, 而是一種藝術的錘煉。 1978年, 張涵被釋放, 可歎張涵已至古稀之年。

老人百歲生日與夫人合影


張涵在釋放的當年即被復旦大學中文系聘去任《漢語大辭典》的編校。 憑著他的國文根底, 隨即升任編審。 不久, 他又被虹口區民革聘為職工夜校的國畫教師。 1986年, 受虹口區邀請, 他以80高齡任上海老年大學分校國畫教師。 他教國畫每堂課根據學員的意見確定內容和教學方法, 做教學演示, 不顧高齡堅持將宣紙粘在黑板上, 用筆墨顏料當場演示。 老人說這樣做最重要的是能講清中國畫的各種筆法和水墨技巧。

而這一教直到1997年他因腰骨受損才停止, 前後已達十一年了!

國畫《畫此識生平》94歲作

執教治學皆謹嚴

在教學之余, 張涵也創作了大量的國畫作品, 其題材以山水和花鳥居多, 作品蒼鬱清潤, 詩畫合璧。 他曾在自序中寫道:“50年代因故去皖後, 孤陋寡聞, 耳目閉塞,時疑夢裡!70年代返滬後,得去南京與老同學錢松岩相晤,多蒙啟發。遂重理丹青筆墨,不嫌千淘萬漉,不計東隅已逝,……”一位歷經磨難的老人,在耄耋之年,迎來了人生的創作高峰,書畫或許是一種寄託,亦或許是對磨難的一種消解。

國畫《剪碎秋塘十裡香》80歲作

記者提出請老人為本報讀者題寫賀語的請求,他欣然應允,堅持要自己站著磨墨、裁紙折格,很輕鬆地說:“這是一生的習慣了,我年輕時往往是上午邊看書邊磨墨,到了下午開始寫字畫畫。”準備好小樣,他摘下老花眼,記者問道:“能看清麼?”他笑著說:“能!”戴上眼鏡,寫一個大字,取下眼鏡,看一眼小樣,再戴上眼鏡,寫一個字。鈐完最後一枚印後,老人因起首章鈐蓋得不清晰而又重寫了一幅。老人在一旁固執地寫著,記者在不安中也體會了老人認真嚴謹的創作作風。

國畫《 密林古廈自軒昂》92歲作

平淡開朗樂百年

在上海,書畫老人有不少,像朱屺瞻、蘇局仙等。論名氣,張涵並未能聞達於世,這可能與其半生從事美術教育和甘於平淡的心性有關。2006年,在張涵百歲之年,才由家鄉上海浦東贊助部分款項,出了第一本作品集,這本集子收錄了老人70歲以後的100件書畫印作品。 1999年底,老人被兒子從上海接到嘉興居住後,絕少參加書畫社會活動,偶然的機會看到首屆全國老年書法展徵稿的消息,便投了稿。記者問老人:“您怎麼想到要投稿?”老人說:“寫字好,一是寫字了就什麼都不想,二是可以活動身體。”這似乎是老人長壽的一點“秘密”。我又試圖通過張旺瞭解一些老人更具體的養生之道,張先生很淡然:“沒什麼特別的,父親50歲以前吸煙,不大愛喝茶,偶爾喝酒,可能有一些偶然因素,也可能與書畫有關”。

國畫《群雀共爭窺》89歲作

收拾好筆墨,老人似帶愧意地說:“現在好些字都記不住了,有時寫著寫著就要問老伴。平日她不讓我一個人出門,我說,你是怕我出了門再回來不認識你了吧!”老人的幽默讓記者又看到了一顆帶著童趣的心。

書法

採訪臨近結束,在臥室的丁老太放出了一段柔情的音樂,竟是費玉清的《一剪梅》,記者很驚異,問丁老太:“您也聽這歌呀!”老太太拿手比劃一下:“叫兒子他們錄了一個盤,每天聽聽!”看著老人每張照片上那寫滿笑意的面頰,聽著那沁人心脾的歌聲,記者會心地想到一個詞:童心未泯。

82歲書法

衷心祝願百歲老人生命長青,藝術常青!

張涵入展“首屆全國老年書法展“的作品

張涵老人為《書法報·老年書畫》讀者的題賀作品

{本文原載2008年1月7日第1期《書法報·老年書畫》

耳目閉塞,時疑夢裡!70年代返滬後,得去南京與老同學錢松岩相晤,多蒙啟發。遂重理丹青筆墨,不嫌千淘萬漉,不計東隅已逝,……”一位歷經磨難的老人,在耄耋之年,迎來了人生的創作高峰,書畫或許是一種寄託,亦或許是對磨難的一種消解。

國畫《剪碎秋塘十裡香》80歲作

記者提出請老人為本報讀者題寫賀語的請求,他欣然應允,堅持要自己站著磨墨、裁紙折格,很輕鬆地說:“這是一生的習慣了,我年輕時往往是上午邊看書邊磨墨,到了下午開始寫字畫畫。”準備好小樣,他摘下老花眼,記者問道:“能看清麼?”他笑著說:“能!”戴上眼鏡,寫一個大字,取下眼鏡,看一眼小樣,再戴上眼鏡,寫一個字。鈐完最後一枚印後,老人因起首章鈐蓋得不清晰而又重寫了一幅。老人在一旁固執地寫著,記者在不安中也體會了老人認真嚴謹的創作作風。

國畫《 密林古廈自軒昂》92歲作

平淡開朗樂百年

在上海,書畫老人有不少,像朱屺瞻、蘇局仙等。論名氣,張涵並未能聞達於世,這可能與其半生從事美術教育和甘於平淡的心性有關。2006年,在張涵百歲之年,才由家鄉上海浦東贊助部分款項,出了第一本作品集,這本集子收錄了老人70歲以後的100件書畫印作品。 1999年底,老人被兒子從上海接到嘉興居住後,絕少參加書畫社會活動,偶然的機會看到首屆全國老年書法展徵稿的消息,便投了稿。記者問老人:“您怎麼想到要投稿?”老人說:“寫字好,一是寫字了就什麼都不想,二是可以活動身體。”這似乎是老人長壽的一點“秘密”。我又試圖通過張旺瞭解一些老人更具體的養生之道,張先生很淡然:“沒什麼特別的,父親50歲以前吸煙,不大愛喝茶,偶爾喝酒,可能有一些偶然因素,也可能與書畫有關”。

國畫《群雀共爭窺》89歲作

收拾好筆墨,老人似帶愧意地說:“現在好些字都記不住了,有時寫著寫著就要問老伴。平日她不讓我一個人出門,我說,你是怕我出了門再回來不認識你了吧!”老人的幽默讓記者又看到了一顆帶著童趣的心。

書法

採訪臨近結束,在臥室的丁老太放出了一段柔情的音樂,竟是費玉清的《一剪梅》,記者很驚異,問丁老太:“您也聽這歌呀!”老太太拿手比劃一下:“叫兒子他們錄了一個盤,每天聽聽!”看著老人每張照片上那寫滿笑意的面頰,聽著那沁人心脾的歌聲,記者會心地想到一個詞:童心未泯。

82歲書法

衷心祝願百歲老人生命長青,藝術常青!

張涵入展“首屆全國老年書法展“的作品

張涵老人為《書法報·老年書畫》讀者的題賀作品

{本文原載2008年1月7日第1期《書法報·老年書畫》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