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談古論晉:山西這個地方的建制沿革,弄清楚太費神,腦仁好疼

----史話三晉之原平篇

原平是山西中北部的一個縣級市, 有著悠久的歷史。 但是歷史建制沿革複雜到腦仁疼。

造成複雜的最主要原因, 是史上多次的“郡縣僑置”。 若想弄清楚, 不費點勁還真不行。

史書上最早出現“原平”這個地名的是東漢班固的《漢書》。 在二十八卷地理志中有這樣的記載:“太原郡, 秦置, 有鹽官, 在晉陽, 屬並州.....縣二十一:......原平, 祁, 晉大夫賈辛邑......”

《後漢書.郡國志》中記載為:“雁門郡秦置......十四城, ......陰館、繁畤、樓煩、武州、汪陶、劇陽、崞、平城、埒、馬邑。 鹵城, 故屬代郡。 廣武, 故屬太原, 有夏屋山。 原平、故屬太原。 彊陰。 ”

問題來了, 原平不是也叫崞縣嗎?怎麼出現不同名字的一個地方呢?

再往下看,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第一》載:“建安“二十年(215)春正月......省雲中、定襄、五原、朔方郡, 郡置一縣領其民, 合以為新興郡。 ”

《晉書·地理志》載:“(建安)二十年, 始集塞下荒地立新興郡, 後又分上党立樂平郡。

魏黃初元年, 複置並州, 自陘嶺以北並棄之, 至晉因而不改。 ”

“雁門郡秦置, 統縣八廣武、崞、枉陶、平城、葰人、繁畤、原平、馬邑。 新興郡魏置。 統縣五, 戶九千。 九原、定襄、雲中、廣牧、晉昌。 ”

是不是有點暈, 先捋捋, 看下當時的歷史背景。

自漢武帝北擊匈奴後, 便開始劃地令歸依的南匈奴定居。

到了東漢永和五年(140)時期, 西河郡郡治南遷今離石, 所領三十三縣僅剩十三縣。 此時的北匈奴五十八部被打敗的二十多萬人也相繼劃地而居。

到東漢末年, 曹操分匈奴五部, 將其全部安排呂梁山區, 加上代郡的鮮卑拓跋部, “整個隴東、陝北、內蒙及晉西北俱為胡人所居。 ”

於是就出現了“僑置郡縣”。

何為“僑置郡縣”?就是將遷出的移民進行異地安置, 重建郡縣仍用其舊名。

曹操把北方四郡“南奔百姓”遷往內地。 縮郡為縣, 雲中郡改雲中縣, 遷到今原平樓板寨;五原郡改九原縣, 遷到今忻州;定襄郡改定襄縣, 遷到今定襄;朔方郡改廣牧縣遷到今壽陽;這四縣合併為新興郡。

原平縣內“僑置”的雲中縣, 到“魏黃初元年析原平縣置雲中縣”。

再來看“崞”與“原平”的關係。

《魏書》載:“永嘉三年, 晉懷帝進帝大單于, 封代公, 帝以封邑去國遠, 民不相接, 乃從琨求勾注徑北之地, 琨自以託付, 聞之大喜, 乃徙馬邑、陰館、樓煩、繁峙、崞五縣之民于徑南, 更立城邑, 盡獻其地。 ”

前邊所說的“崞”, 指的是今渾源境。

匈奴人劉淵建立匈奴漢國後, 劉琨八百騎兵進駐空城晉陽, 成為了當時北方唯一的漢人所轄地域。 為了得到代郡鮮卑拓跋部的支持抵抗匈奴, 奏請晉懷帝冊封拓跋踦盧為代公, 並讓出徑北五縣之地, 分別寄置於晉陽周邊。

此時的原平縣境內, 聚集了雲中縣、崞城、樓煩城、陰館城、廣武城。

“崞”自此後與原平緊密相連了。

十六國時期各個政權因時間短暫,

等到了北魏統一北方後, 原平境內更複雜了。

北魏第二位皇帝明元帝拓跋嗣永興二年(410), 在今嵐縣置秀容郡, 轄四縣:秀容縣、石城縣、肆盧縣、敷城縣。 將原來原平境內的雲中縣西歸秀容縣, 東屬定襄縣, 雲中縣廢。 原平縣北移廣武境內, 石城縣管轄今原平北, 崞陽南。

此時的今原平境內,北部為原平縣,中部屬於石城縣,南部屬於秀容縣。

到北魏太武帝始光二年(423),太武帝拓跋燾征討赫連勃勃,攻下敷城後強遷其百姓,在今原平境內又僑置了敷城郡。滅赫連夏後,于太平真君七年(446)時將敷城郡遷回原址,僑置於原平境內的敷城郡改置敷城縣,在今天的原平西山一帶。

那崞縣呢?

酈道元《水經注》載:“水南出崞縣故城南,王莽之崞張也。縣南面玄嶽,右背崞山,處二山之中,故以崞張為名矣。其水又西出山,謂之崞口,北流經繁峙縣故城東,王莽之當要也。”

在西晉永嘉年間遷至原平境內後就再也沒有遷回,北魏明元帝拓跋嗣置石城縣,治所便是遷至原平的崞城。

到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因漢化引起北方六鎮舊鮮卑貴族的失落,爆發了致使北魏王朝崩潰的六鎮起義。

當爾朱榮製造了著名的“河陰之變”後把持朝政,卻被孝莊帝設計誅殺。漢化鮮卑人高歡脫穎而出,立元善見為帝,北魏分裂為東西魏。僑置了原來六鎮諸郡,其中在今原平境內樓板寨僑置了恒州,又新置崞山縣,寄治於石城,也就是原來的崞城。

很亂,更複雜吧,再來捋捋。

《隋書·地理志》載:“崞,後魏置,曰石城縣。東魏置廓州。有廣安、永定、建安三郡,寄山城。後齊廢郡。改為北顯州。後周廢。開皇十年改縣曰平寇。大業初改為崞縣。又有雲中城,東魏僑置恒州,尋廢。有無京山、崞山。有土城。”

看明白了嗎?

東西魏之後,又出現北齊、北周。郡縣遷移頻繁,僑置、寄置郡縣太多了,不暈都不行。

東魏時,孝靜帝遷都鄴城,重新劃定州郡。在晉州(治所今臨汾)置石城縣,也就是把原平境內的石城縣遷了過去。遷走的石城縣境歸了敷城縣,原來寄治石城的崞山縣依然寄治。故而稱之為“治敷”。在此設置廓州,到北齊時改廓州為北顯州,北齊被北周滅,遂廢。

到隋一統天下,將平寇縣治所遷至崞城,到大業初年因崞山縣一直寄治城中,所以改為崞縣,崞山縣從此廢。

《隋書·地理志》載:“開皇十年(590)改縣曰平寇。大業初(605)改為崞縣”。

《元和郡縣圖志》載:“隋開皇十年移平寇縣於此,屬代州,大業二年改為崞縣。”

按理說到隋代之後就應該不複雜了吧。

《資治通鑒》載:“突厥思結俟斤帥眾四萬來降......貞觀五年以思結部落于秀容縣境置懷化縣,隸順州。十二年改隸代州。貞觀十五年思結部落集體叛唐北歸。”

因為突厥南歸降專門設置了懷化縣,後突厥叛逃後廢。到武則天時期又置武延縣,後又改為唐林縣,治所在今原平唐林崗村。

崞縣一直都在原平境內,唐乾元元年改雁門郡為代州後,與雁門、崞、繁峙、五台、唐林五縣隸屬。

五代十國再度開始頻繁變化。

後樑改為白鹿縣,後唐再度改回唐林,後晉改為廣武,隨後又改回。直到北宋,併入崞縣。

後世才一直以“崞”為名。元代為崞州,明清以後一直稱之為崞縣。直到1958年後,遷縣治于原平城,改成原平至今。

崞陽南。

此時的今原平境內,北部為原平縣,中部屬於石城縣,南部屬於秀容縣。

到北魏太武帝始光二年(423),太武帝拓跋燾征討赫連勃勃,攻下敷城後強遷其百姓,在今原平境內又僑置了敷城郡。滅赫連夏後,于太平真君七年(446)時將敷城郡遷回原址,僑置於原平境內的敷城郡改置敷城縣,在今天的原平西山一帶。

那崞縣呢?

酈道元《水經注》載:“水南出崞縣故城南,王莽之崞張也。縣南面玄嶽,右背崞山,處二山之中,故以崞張為名矣。其水又西出山,謂之崞口,北流經繁峙縣故城東,王莽之當要也。”

在西晉永嘉年間遷至原平境內後就再也沒有遷回,北魏明元帝拓跋嗣置石城縣,治所便是遷至原平的崞城。

到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因漢化引起北方六鎮舊鮮卑貴族的失落,爆發了致使北魏王朝崩潰的六鎮起義。

當爾朱榮製造了著名的“河陰之變”後把持朝政,卻被孝莊帝設計誅殺。漢化鮮卑人高歡脫穎而出,立元善見為帝,北魏分裂為東西魏。僑置了原來六鎮諸郡,其中在今原平境內樓板寨僑置了恒州,又新置崞山縣,寄治於石城,也就是原來的崞城。

很亂,更複雜吧,再來捋捋。

《隋書·地理志》載:“崞,後魏置,曰石城縣。東魏置廓州。有廣安、永定、建安三郡,寄山城。後齊廢郡。改為北顯州。後周廢。開皇十年改縣曰平寇。大業初改為崞縣。又有雲中城,東魏僑置恒州,尋廢。有無京山、崞山。有土城。”

看明白了嗎?

東西魏之後,又出現北齊、北周。郡縣遷移頻繁,僑置、寄置郡縣太多了,不暈都不行。

東魏時,孝靜帝遷都鄴城,重新劃定州郡。在晉州(治所今臨汾)置石城縣,也就是把原平境內的石城縣遷了過去。遷走的石城縣境歸了敷城縣,原來寄治石城的崞山縣依然寄治。故而稱之為“治敷”。在此設置廓州,到北齊時改廓州為北顯州,北齊被北周滅,遂廢。

到隋一統天下,將平寇縣治所遷至崞城,到大業初年因崞山縣一直寄治城中,所以改為崞縣,崞山縣從此廢。

《隋書·地理志》載:“開皇十年(590)改縣曰平寇。大業初(605)改為崞縣”。

《元和郡縣圖志》載:“隋開皇十年移平寇縣於此,屬代州,大業二年改為崞縣。”

按理說到隋代之後就應該不複雜了吧。

《資治通鑒》載:“突厥思結俟斤帥眾四萬來降......貞觀五年以思結部落于秀容縣境置懷化縣,隸順州。十二年改隸代州。貞觀十五年思結部落集體叛唐北歸。”

因為突厥南歸降專門設置了懷化縣,後突厥叛逃後廢。到武則天時期又置武延縣,後又改為唐林縣,治所在今原平唐林崗村。

崞縣一直都在原平境內,唐乾元元年改雁門郡為代州後,與雁門、崞、繁峙、五台、唐林五縣隸屬。

五代十國再度開始頻繁變化。

後樑改為白鹿縣,後唐再度改回唐林,後晉改為廣武,隨後又改回。直到北宋,併入崞縣。

後世才一直以“崞”為名。元代為崞州,明清以後一直稱之為崞縣。直到1958年後,遷縣治于原平城,改成原平至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