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現代世界的起源》打破歐洲中心說構建全新全球史觀

新書對談現場 鐘欣 攝

中新網北京11月11日電 (記者 應妮)由商務印書館推出的《現代世界的起源:全球的、環境的述說, 15—21世紀》(第三版)新書對談會11日在清華大學鄴架軒舉辦。

該書由美國南加利福尼亞惠蒂爾學院歷史學和環境研究教授馬立博(RobertB.Marks)撰寫, 打破了關於現代世界歷史的歐洲中心說, 用簡明清晰的語言構建了一套全球的、環境的現代歷史圖解。

馬立博是一位名副其實的橫跨中國史和世界史、並在兩個領域都卓有成就的歷史學家。 本書第三版打破了關於現代世界歷史的歐洲中心論敘事, 把亞洲和環境放在非常突出的位置, 強調中國和印度是現代早期全球貿易的中心和引擎, 用清晰而又簡明的語言建構出一套全球的、環境的現代歷史敘事, 具有很強的智識衝擊力。

全書涵蓋的內容極其豐富, 涉及的主題包括俄羅斯、奧斯曼、莫臥兒等帝國的擴張,

美洲的征服, 工業革命, 美國的興起, 全球氮迴圈對現代世界歷史發展的制約與影響等, 並從全新的視角對這些主題做了別開生面的闡發;敘述了與當下關切緊密相關的重大議題, 如全球變暖、人口增減、病菌傳播、能源危機、全球不平等在現代世界歷史上的起源和演變。 本書為讀者呈現了我們現今的世界是如何形成的, 對此問題提供了全新的、富有挑戰性的見解。

商務印書館學術中心主任、編審鄭建華說, 《現代世界的請願:全球的、環境的述說(15-21世紀)》是全球史領域一部獨樹一幟的經典, 是美國加州學派代表人物, 學貫中西的歷史學家馬立博的最新力作。 據外方出版社的最新統計, 在美國有150多個高等院校將它列為教科書和必讀書。

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全球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歷史學會會長劉新成, 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夏繼果, 就現代世界的起源的相關話題進行了對談。

劉新成教授說, 馬立博論證由於全世界不同地方的參與, 使西方能夠率先現代化。 如果沒有東方的參與, 沒有亞洲的參與, 沒有美洲的參與, 西方文明照樣不可能率先現代化。 這就是馬立博利用全球史的分析方法, 研究全球史的起步形成了一種新的解釋。

作為譯者, 夏繼果指出, 在馬立博看來, 如果探討現代世界的源頭應當把視野放寬。 不僅光是盯著地理大發現, 而是把地理大發現之所以能夠開展的這樣一個巨大的國際背景揭示出來。

時間往前提、視野放寬, 看到的東西就多了。 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印度洋貿易體系。 最初唱主角的是阿拉伯人, 但是從1000年開始, 中國商人開始積極的融入, 而且整個體系的運行是和平的, 直到歐洲人的出場。

而作者最有意思的觀點是, 20世紀最大的變化不是兩次大戰, 而是氮肥的發明, 氮肥的生產, 氮迴圈。 隨著這種氮肥的使用, 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在很大程度上擺脫了自然環境的局限性。

但是, 劉新成教授特別提醒, 看全球史的東西, 要注意到他們也是一家之言。 “全球史的東西很新穎, 抓人眼球, 而且它結合現實很緊。 我們需要瞭解全球史觀是怎麼審視這個世界的, 但是千萬不要認為, 全球史的這個東西說的就是對的,

還要對照著來看待。 ”

位於清華大學的鄴架軒閱讀體驗店由清華大學和商務印書館合作打造, 於今年4月23日第22個世界讀書日向公眾開放。 “鄴架軒讀書沙龍”由清華大學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等機構主辦, 每期以一本書為主題, 邀請各領域的知名專家點評最新最好的書籍。 (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