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揭秘義大利內比奧羅的不同風格

摘要:內比奧羅產於義大利的北部, 是義大利著名的釀酒紅葡萄品種之一。 除了舉世聞名的巴羅洛和巴巴萊斯科, 內比奧羅還擁有許多不一樣的風格。 今天, 紅酒世界網(微信號:wine-world)帶你一窺內比奧羅的不同風格。

若問及義大利北部的明星紅葡萄品種, 想必大多數葡萄酒愛好者首先會想到的是內比奧羅(Nebbiolo), 這個品種釀造出的葡萄酒風味豐富, 風格宏大, 陳年潛力極佳, 尤以巴羅洛(Barolo)最為出名。 但是, 內比奧羅實際上是一個極具多面性的品種, 除了知名的巴羅洛以外, 義大利其他地區也出產了一些可能會顛覆你認知的內比奧羅葡萄酒。

內比奧羅表皮較薄, 是一種晚熟品種, 其名字很可能起源於義大利語中的“nebbia”, 它是霧的意思。 成熟期的內比奧羅葡萄往往會覆蓋一層厚厚的白霜, 就像蒙上一層霧一樣, 而且朗格(Langhe)產區的葡萄園在採收的季節往往也大霧彌漫,

因而內比奧羅也被冠以了“霧葡萄”的稱號。 與黑皮諾(Pinot Noir)一樣, 內比奧羅對風土環境也極為挑剔, 因為它難以成熟, 且易受病蟲害的影響, 但培育良好的內比奧羅可以釀造出複雜而又具有優秀陳年潛力的紅葡萄酒, 因此這一品種也廣受釀酒師的青睞。

內比奧羅釀造的葡萄酒雖然顏色較淺, 但具有高酸、高單甯和高酒精度的特徵。 大部分內比奧羅葡萄酒都需要陳年以柔化風味, 內比奧羅葡萄酒典型的香氣特徵有紅櫻桃、黑櫻桃、玫瑰、紫羅蘭、皮革、煙草以及香料等。

1

朗格

朗格是一個多山的產區, 靠近阿爾巴(Alba)城鎮, 此產區是內比奧羅的重要產區, 覆蓋了這一品種最著名的產地。 這裡的葡萄藤通常種植在朝南的斜坡上,

以吸收更多的陽光和熱量。

1. 巴羅洛

巴羅洛位於阿爾巴鎮的西南部, 主要由5個村莊組成:巴羅洛村、拉夢羅村(La Morra)、卡斯蒂戈隆·法列多村(Castiglione Falletto)、塞拉倫加·阿爾巴村(Serralunga d'Alba)和夢馥迪村(Monforte d'Alba)。 巴羅洛產區面積不大, 但產區內的風土卻各不相同, 因此每個村莊釀造的葡萄酒風格都略有差異。

巴羅洛村和拉夢羅村土壤類型主要為石灰石和托爾頓階(Tortonian)鈣質泥灰土, 出產的葡萄酒風格較為柔和。 塞拉倫加·阿爾巴村和夢馥迪村則以砂岩為主, 釀造的葡萄酒更為濃郁, 風格更為宏大。 卡斯蒂戈隆·法列多村則綜合了以上2種風格。

雖然說葡萄酒的風格會因為葡萄園的選址、生產商、釀造技術及陳年選擇上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異, 但總體上, 巴羅洛葡萄酒層次豐富, 風味濃郁, 年輕狀態下的葡萄酒中的酸度、酒精度和單寧極為明顯, 結構宏大。 巴羅洛葡萄酒需至少陳年3年, 且其中至少一半時間是在橡木桶中陳放, 以增加酒款的複雜度。 巴羅洛葡萄酒通常帶有新鮮的紅色水果、玫瑰和泥土的香氣和風味, 陳年後會發展出果乾、幹花、瀝青、煙草、雪茄盒、腐殖土和鐵銹等味道。

在朗格的兩個內比奧羅名產區中, 巴羅洛的風格會更為“男性化”, 酒款集中度更高, 更具力量感和複雜度, 但是近年來, 生產商們也在不斷追求酒款風格的多樣化。

2. 巴巴萊斯科(Barbaresco)

從巴羅洛出發,不到1個半小時就可以來到與其齊名的另一產區——位於阿爾巴鎮西北部的巴巴萊斯科。巴巴萊斯科主要由巴巴萊斯科村、內華村(Neive)和特黑索村(Treiso)組成。與拉夢羅村和巴羅洛村類似,這裡的土壤多以石灰岩為主,釀造的葡萄酒口感和單寧較為柔和。巴巴萊斯科的葡萄酒整體上酒體更為輕盈,風格更為優雅,更適合在年輕時飲用。這也是為什麼巴巴萊斯科產區對陳年時間的要求更短些的原因,這一產區只要求最短2年的陳年時間,其中至少9個月在橡木桶中。對於第一次接觸巴羅洛和巴巴萊斯科產區的葡萄酒愛好者來說,巴巴萊斯科也許更平易近人些。

3. 羅埃羅(Roero)

不同于鼎鼎有名的鄰居巴羅洛和巴巴萊斯科,羅埃羅似乎總是被人們所遺忘。而事實上,這個產區也出產了一些極為卓越的內比奧羅葡萄酒。羅埃羅產區位於阿爾巴的北部,塔納羅河(Tanaro River)流經此處,產區內多山,土壤類型多樣,以砂石、石灰岩和粘土為主,出產的內比奧羅葡萄酒風格柔和,芬芳馥鬱,酒體中等,年輕時適飲。

2

皮埃蒙特高地(Alto Piemonte)

雖然皮埃蒙特(Piemonte)大部分的內比奧羅是種植在波河(Po River)以南,但其實北部的皮埃蒙特高地也出產了一些小眾但優質的內比奧羅葡萄酒。內比奧羅在當地被為“spanna”。產區的葡萄園主要位於阿爾卑斯(Alps)山腳下,朝南分佈,涼爽的氣候以及富含礦物的酸性土壤賦予了葡萄酒清新感。這裡的葡萄酒整體上比朗格的更為輕盈,酸度更為突出。

1. 加蒂納拉(Gattinara)

加蒂納拉是皮埃蒙特高地面積最大同時也是最重要的產區。在所有的子產區中,這裡的氣候最為溫暖,所以出產的葡萄酒酒體較為飽滿。除了單一品種內比奧羅葡萄酒,加蒂納拉有時也會在內比奧羅中加入一小部分當地品種如柯洛帝納 (Croatina)和維斯琳娜(Vespolina),以釀造出酒體輕盈,年輕適飲的葡萄酒。

2. 蓋梅(Ghemme)

蓋梅位於加蒂納拉的東部,葡萄酒風格與其極為相似。但受羅莎峰(Monte Rosa)冷空氣影響,這裡氣候會稍涼一些,因而酒體也相對輕盈,且與周邊其他產區相比,這裡的葡萄酒單寧會更為緊致。內比奧羅有時會與當地的維斯琳娜和茹拉(Uva Rara)混釀,但內比奧羅的比例不得低於85%。

3. 博卡(Boca)

博卡產區面積很小,在上世紀90年代,該產區幾近消亡,目前該產區也僅有少數釀酒商。博卡產區擁有古老的火山岩,因而釀造的葡萄酒會帶有更為濃郁的礦物氣息。與蓋梅相似,這裡的內比奧羅也常與維斯琳娜和茹拉混釀。

4. 克裡瑪(Carema)

瓦勒他奧斯塔(Aosta Valley)將克裡瑪與皮埃蒙特高地其他子產區分離開來,這一產區中的土壤有許多冰川沉積物,因而其葡萄酒酸度更為奔放,但同樣年輕適飲。這裡的葡萄酒也允許加入本地品種進行混釀,但必須以內比奧羅為主。

3

倫巴第(Lombardia)

內比奧羅並非是皮埃蒙特的“特有產物”,倫巴第產區東部也出產著品質優秀、陳年潛力佳的內比奧羅葡萄酒。內比奧羅在當地也被稱為“Chiavennasca”,阿爾卑斯山賦予了這一產區涼爽的氣候,高海拔也使得產區內晝夜溫差較大,有利於葡萄積聚酸度與風味。

1. 瓦爾特林納(Valtellina)

瓦爾特林納葡萄酒產區大致呈東西走向,葡萄園大都沿阿達河(Adda River)分佈。該產區多山,葡萄園位於陡峭的山坡上。日間充足的光照保證了葡萄的成熟,而涼爽的夜間則使得葡萄得以保留自然酸度。此產區是內比奧羅最北的種植區,因而與皮埃蒙特相比,這裡的葡萄成熟更為困難,成酒酒體輕盈,口感清瘦。瓦爾特林納的內比奧羅葡萄酒需採用至少90%的內比奧羅葡萄釀制,其風格精緻,酸度奔放,單寧結構良好,富含年輕的紅色水果風味。

2. 瓦爾特林納色富莎(Sforzato di Valtellina)

瓦爾特林納色富莎出產的內比奧羅葡萄酒也許是最獨特的,其風格與威尼托(Veneto)產區著名的阿瑪羅尼葡萄酒(Amarone della Valpolicella)類似。此產區由於氣候過於寒涼,葡萄難以成熟,為了加強葡萄酒的酒體和風味,釀酒師們會篩選出成熟健康的葡萄,然後採用與枯藤法(Appassimento)相同的風乾和釀造方式。通過這種方式釀造出來的葡萄酒往往酒體飽滿,酒精度至少在14%以上,風味中帶有莓果乾、甜香料和幹玫瑰花瓣的味道。

往期精選

從巴羅洛出發,不到1個半小時就可以來到與其齊名的另一產區——位於阿爾巴鎮西北部的巴巴萊斯科。巴巴萊斯科主要由巴巴萊斯科村、內華村(Neive)和特黑索村(Treiso)組成。與拉夢羅村和巴羅洛村類似,這裡的土壤多以石灰岩為主,釀造的葡萄酒口感和單寧較為柔和。巴巴萊斯科的葡萄酒整體上酒體更為輕盈,風格更為優雅,更適合在年輕時飲用。這也是為什麼巴巴萊斯科產區對陳年時間的要求更短些的原因,這一產區只要求最短2年的陳年時間,其中至少9個月在橡木桶中。對於第一次接觸巴羅洛和巴巴萊斯科產區的葡萄酒愛好者來說,巴巴萊斯科也許更平易近人些。

3. 羅埃羅(Roero)

不同于鼎鼎有名的鄰居巴羅洛和巴巴萊斯科,羅埃羅似乎總是被人們所遺忘。而事實上,這個產區也出產了一些極為卓越的內比奧羅葡萄酒。羅埃羅產區位於阿爾巴的北部,塔納羅河(Tanaro River)流經此處,產區內多山,土壤類型多樣,以砂石、石灰岩和粘土為主,出產的內比奧羅葡萄酒風格柔和,芬芳馥鬱,酒體中等,年輕時適飲。

2

皮埃蒙特高地(Alto Piemonte)

雖然皮埃蒙特(Piemonte)大部分的內比奧羅是種植在波河(Po River)以南,但其實北部的皮埃蒙特高地也出產了一些小眾但優質的內比奧羅葡萄酒。內比奧羅在當地被為“spanna”。產區的葡萄園主要位於阿爾卑斯(Alps)山腳下,朝南分佈,涼爽的氣候以及富含礦物的酸性土壤賦予了葡萄酒清新感。這裡的葡萄酒整體上比朗格的更為輕盈,酸度更為突出。

1. 加蒂納拉(Gattinara)

加蒂納拉是皮埃蒙特高地面積最大同時也是最重要的產區。在所有的子產區中,這裡的氣候最為溫暖,所以出產的葡萄酒酒體較為飽滿。除了單一品種內比奧羅葡萄酒,加蒂納拉有時也會在內比奧羅中加入一小部分當地品種如柯洛帝納 (Croatina)和維斯琳娜(Vespolina),以釀造出酒體輕盈,年輕適飲的葡萄酒。

2. 蓋梅(Ghemme)

蓋梅位於加蒂納拉的東部,葡萄酒風格與其極為相似。但受羅莎峰(Monte Rosa)冷空氣影響,這裡氣候會稍涼一些,因而酒體也相對輕盈,且與周邊其他產區相比,這裡的葡萄酒單寧會更為緊致。內比奧羅有時會與當地的維斯琳娜和茹拉(Uva Rara)混釀,但內比奧羅的比例不得低於85%。

3. 博卡(Boca)

博卡產區面積很小,在上世紀90年代,該產區幾近消亡,目前該產區也僅有少數釀酒商。博卡產區擁有古老的火山岩,因而釀造的葡萄酒會帶有更為濃郁的礦物氣息。與蓋梅相似,這裡的內比奧羅也常與維斯琳娜和茹拉混釀。

4. 克裡瑪(Carema)

瓦勒他奧斯塔(Aosta Valley)將克裡瑪與皮埃蒙特高地其他子產區分離開來,這一產區中的土壤有許多冰川沉積物,因而其葡萄酒酸度更為奔放,但同樣年輕適飲。這裡的葡萄酒也允許加入本地品種進行混釀,但必須以內比奧羅為主。

3

倫巴第(Lombardia)

內比奧羅並非是皮埃蒙特的“特有產物”,倫巴第產區東部也出產著品質優秀、陳年潛力佳的內比奧羅葡萄酒。內比奧羅在當地也被稱為“Chiavennasca”,阿爾卑斯山賦予了這一產區涼爽的氣候,高海拔也使得產區內晝夜溫差較大,有利於葡萄積聚酸度與風味。

1. 瓦爾特林納(Valtellina)

瓦爾特林納葡萄酒產區大致呈東西走向,葡萄園大都沿阿達河(Adda River)分佈。該產區多山,葡萄園位於陡峭的山坡上。日間充足的光照保證了葡萄的成熟,而涼爽的夜間則使得葡萄得以保留自然酸度。此產區是內比奧羅最北的種植區,因而與皮埃蒙特相比,這裡的葡萄成熟更為困難,成酒酒體輕盈,口感清瘦。瓦爾特林納的內比奧羅葡萄酒需採用至少90%的內比奧羅葡萄釀制,其風格精緻,酸度奔放,單寧結構良好,富含年輕的紅色水果風味。

2. 瓦爾特林納色富莎(Sforzato di Valtellina)

瓦爾特林納色富莎出產的內比奧羅葡萄酒也許是最獨特的,其風格與威尼托(Veneto)產區著名的阿瑪羅尼葡萄酒(Amarone della Valpolicella)類似。此產區由於氣候過於寒涼,葡萄難以成熟,為了加強葡萄酒的酒體和風味,釀酒師們會篩選出成熟健康的葡萄,然後採用與枯藤法(Appassimento)相同的風乾和釀造方式。通過這種方式釀造出來的葡萄酒往往酒體飽滿,酒精度至少在14%以上,風味中帶有莓果乾、甜香料和幹玫瑰花瓣的味道。

往期精選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