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一部融入西藏文化之魂的純淨心靈之作

中國西藏網訊 2017年11月9日上午, 第二屆中國民族志紀錄片學術展在清華大學舉辦。 此次學術展, 秉承“在視覺深描中看見歷史, 在紀實影像中典藏記憶”的宗旨, 致力於搭建一個全國規模的民族志電影收藏、展示、研討、學術交流平臺。 《凡塵淨土》是其開幕式唯一放映影片。 這部影片多次隨中宣部、中央統戰部、外交部、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等訪問團出訪時展映, 還參加了諸多的國際國內電影節, 被國際藏學專家、國外友人和電影節評委專家譽為是一部“融入藏文化之魂的純淨心靈之作”。

紀錄片《凡塵淨土》真實記錄了正在變化中的西藏社會形態以及當地民風民俗, 呈現出最真實的西藏農區、農民生產生活狀況, 以及雅魯藏布江沿岸延續了上千年的農耕文明, 實現了人類學學術思想與紀實電影藝術手法的融會貫通。

真實再現平凡生活

“真實電影”的有效介入, 充滿故事性和生動入微的細節的紀錄, 使我們從電影中獲取深刻的真實感。 視覺系紀錄片《凡塵淨土》平實、真誠, 它以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邏瑪村為背景, 以當地的傳統節日為節點, 以該村女村主任及三戶人家的日常為切入點, 記錄了從 2015 年春耕到 2016 年春天,

生活在這裡的人們的平凡生活。

無論是開篇的春耕灑淨儀式, “古突”之夜大年二十九的“驅鬼辟邪”, 祈求豐收轉田地的望果節, 還是日常的家庭會議、村民會議, 修繕村中小屋的討論等等, 都被鏡頭忠實地記錄下來。 貫穿整部影片的翔實記錄, 使得生活氣息撲面而來。

在春耕開始前的一個月, 村主任邀請村中的三位長者用藏曆天文曆算推算春耕儀式的時間、地點, 以及播撒第一粒種子的“羅布桑”, 這個男孩要屬相相合, 生辰吉祥;在秋收前的一個月, 三個村民小組要張羅村中的“望果節”文藝比賽, 他們在山上, 在鄰村親戚家, 在地頭, 分別各自找到“據點”緊鑼密鼓地排練演出, 為了集體爭得榮譽;在農田收割、打場,

天氣變化, 雨之將至, 他們將曬好的穀物搬至遮雨處, 幾人協作的場面形成一幅秋收圖;農耕新年二十九, 村民製作麵食, 並在其中放入白色石子, 有幸吃到的人寓意“心潔如玉”, 家族長輩告知晚輩, 和睦才能興家, 沒有安定團結, 也就沒有經濟的發展;農耕新年初一, 村民一家淩晨四點喝羌穀, 寓意來年身體健康, 天還未亮, 儀式已然開始;農耕新年初三, 全村集體上山更換經幡, 祈求來年風調雨順, 吉祥如意。 影片到此, 戛然而止, 但平凡的生活依然在繼續……

多景別展現藏地風物

《凡塵淨土》是國內首部涉藏民族志紀錄電影。 景別的選用與具體內容相結合, 展現出別樣的藏地風物。

在春耕前請藏醫占卜吉日, 挑選父母雙全、屬相適宜的青年播撒第一顆春耕種子,

在機械化農具普遍應用的今天採用“二牛抬杠”的形式開犁……在藏族傳統農耕文化中, 一直都體現著對自然的敬仰和尊重。 望果節, 豐收在即, 人們上山祈福, 收斂地氣, 祈求豐收;在桑樹上掛經幡哈達, 通過煨桑儀式, 期盼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沐浴節來臨, 他們在河邊, 洗去風塵, 褪去病災。

在展現這些畫面時, 近景、中景、遠景、特寫鏡頭影片中都有運用。 西藏的藍天白雲也多次出鏡, 自然景觀與人文環境的交相輝映, 藏地風物以藝術的形式呈現在大螢幕上。

體現濃厚人文關懷

《凡塵淨土》這部影片尊重和關注個體的生存價值、關懷人類的命運和前途, 關注民眾的現實生存狀況、哀樂疾苦, 精神欲求、思想感情,體現出濃厚的人文關懷。

對個體生存價值的人文關懷。邏瑪村,是一個僅有33戶人家、78口人的小村莊,距離日喀則市只有13公里。校車駛入村莊,老師與家長會面後,叮囑孩子:“要以考上內地西藏中學的學生為榜樣,好好學習。”隨之鏡頭切換,轉入村民家中,一位長者叮囑正在做作業的孫子:“做完假期四天的作業,之後做好預習,回學校向老師好好彙報。”入冬後,淳樸的婦女帶著曬好的奶渣去看望剛生完小孩的友人,寄以祝福的話語也是“希望你們家小孩都能考上內地西藏班”。修繕村中小屋這一情節中,對話中三次提及十世班禪強調知識的重要性。教育是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基本途徑,是發展科學技術和培養人才的基礎工程。重視教育,個體的生存價值才能得以更好地實現,民族才能有未來。

對百姓生存現狀、精神欲求的人文關懷。貸款和考取駕照成為當今西藏農村青年的流行趨勢。三戶老人的子女都買了筆記型電腦,安裝了藏語駕駛理論學習軟體,主人公紮西羅布說“有本事的人才會貸款”,用銀行的金卡貸款買了車,請了寺廟密宗院的哥哥開光,卻因為要去珠峰腳下的定日縣打工而錯過了考試的時間;妻子送別要去學駕照的丈夫時,鏡頭聚焦于婦女逐漸濕潤的眼眶;兩位開車的村民在路上偶遇話家常也離不開對駕照考試的一番談論。這些場景,將普通民眾對考取駕照的期盼以及對改善家庭生活現狀的渴望躍然於螢幕上。(中國西藏網 文/孔夏)

轉載該作品,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精神欲求、思想感情,體現出濃厚的人文關懷。

對個體生存價值的人文關懷。邏瑪村,是一個僅有33戶人家、78口人的小村莊,距離日喀則市只有13公里。校車駛入村莊,老師與家長會面後,叮囑孩子:“要以考上內地西藏中學的學生為榜樣,好好學習。”隨之鏡頭切換,轉入村民家中,一位長者叮囑正在做作業的孫子:“做完假期四天的作業,之後做好預習,回學校向老師好好彙報。”入冬後,淳樸的婦女帶著曬好的奶渣去看望剛生完小孩的友人,寄以祝福的話語也是“希望你們家小孩都能考上內地西藏班”。修繕村中小屋這一情節中,對話中三次提及十世班禪強調知識的重要性。教育是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基本途徑,是發展科學技術和培養人才的基礎工程。重視教育,個體的生存價值才能得以更好地實現,民族才能有未來。

對百姓生存現狀、精神欲求的人文關懷。貸款和考取駕照成為當今西藏農村青年的流行趨勢。三戶老人的子女都買了筆記型電腦,安裝了藏語駕駛理論學習軟體,主人公紮西羅布說“有本事的人才會貸款”,用銀行的金卡貸款買了車,請了寺廟密宗院的哥哥開光,卻因為要去珠峰腳下的定日縣打工而錯過了考試的時間;妻子送別要去學駕照的丈夫時,鏡頭聚焦于婦女逐漸濕潤的眼眶;兩位開車的村民在路上偶遇話家常也離不開對駕照考試的一番談論。這些場景,將普通民眾對考取駕照的期盼以及對改善家庭生活現狀的渴望躍然於螢幕上。(中國西藏網 文/孔夏)

轉載該作品,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