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用資料說話——A股走牛的真相原來是……

從2016年至今, 上證綜指從2638點一路穩步抬升, 到目前站穩3300點, 並上摸3400點。 A股似乎走出了一種點位穩步抬升的慢牛趨勢。 在“慢牛”的表像之下, 背後的結構分化卻異常激烈:一方面, 是有約十分之一的公司(剔除2015年後的次新股)股價創出了歷史新高;另一方面, 自2016年低點以來, 卻有三分之二的公司漲幅尚未跑贏上證綜指。

這種結構性變化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未來是否會形成這樣一種趨勢的延續?中小企業板業績明顯提升, 創業板業績企穩回升。

真正的原因——A股投資者結構的變化, 才是這種趨勢背後的關鍵力量。

具體來看, 2015年後, 機構投資者對於市場的走勢產生了顯著影響, 可以從多個維度進行驗證:從市值角度來看, 市值越大的公司, 機構持股比例越高, 市值越小的公司, 機構持股比例越小;從估值角度來看, 估值越低的公司, 機構持股比例越高, 估值越高的公司,

機構持股比例越低;從漲跌幅角度來看, 漲幅越大的公司, 機構持股比例越高, 跌幅越大的公司, 機構持股比例越低。

進一步的, 在結構性分化的市場中, 投資者的分佈也出現了一些有意思的變化:市值較大的公司股東人數呈現減少趨勢, 漲幅較多的公司股東人數呈現減少趨勢, 市盈率較低的公司股東人數呈現減少趨勢。 這表明, 當前機構的鎖倉行為比較明顯, 結構性行情有望延續。

A股正在經歷一種結構性的變化, 我們認為它將影響未來10年資本市場的走勢。

當前A股投資者呈現出比較鮮明的三個特點:

1、機構投資者占主導

2、機構投資者的行為變化明顯引導市場趨勢

3、散戶炒股已非主流

下面我們用資料來逐一說明。

一、機構投資者的力量

最近幾年, 機構持股比重持續提升, 其在各個公司中的平均持股比重已經從2011年的20%左右提高到了30%以上, 在A股中的話語權越來越重。 考慮到第一大股東在A股持股占40%左右的份額且持股基本不動, 在剩下的股份中, 機構投資者已經佔據了絕對話語權。 這是A股出現結構性行情的根本原因。 從持股市值上看, 當前A股總市值為62萬億, 除去第一大股東佔據的24萬億市值, 機構投資者在剩下的38萬億市值中約佔據三分之一的份額, 足以影響市場走勢。

從具體的機構來看, 公募基金、社保基金、QFII、保險、陽光私募以及國家隊基金是機構當中的主力軍。

這些機構在最近幾年的份額都呈現明顯上升趨勢。

公募基金當前的體量在1.8萬億左右, 在A股總市值中占比約為3%, 一直保持比較穩定的態勢。

保險資金的總市值近年來呈現穩步增長態勢(圖4):

當前僅在前十大股東中,保險資金的規模就達到了1.3萬億,占A股總市值比重達到2.1%。保險資金的實際占比規模可能更大,估計與公募基金的規模不相上下。由於前十大股東中QFII、社保基金與陽光私募的持股比例過小,因此選取了這些機構的平均持倉比例來觀測他們的增長態勢。這些資金的占比雖然有所波動,但是從2016年中期以來都呈現穩步上升態勢,與指數走勢基本類似。

截至2017年三季度,QFII的平均持股比例達到1.7%(圖5)

社保基金的平均持股比例達到2.5%(圖6)

陽光私募的平均持股比例略微有所下滑,但也穩定在2%左右的水準(圖7)。

與這些機構的趨勢稍有差別的是國家隊在前十大股東上的持股比例有所下降,從9%下降到6%左右(圖8),但預計國家隊整體持股比重依然在7%以上。總體而言,所有這些機構加總後的持股比例在20%左右,占到A股流通股市值的三分之一左右。

二、機構投資者的行為和偏好

機構投資者的行為變化對市場的結構性行情有明顯影響。當前機構更樂於配置市值較大的公司,過去兩年裡在大市值公司中的持股比例顯著提升,由此前的50%提升到56%,而對於小市值公司的配置比例則持續下降,從2014年的32%下降到今年二季度的28%,直到三季度才有所回升(圖9)。

但機構對於不同市盈率的公司配置則沒有顯著影響(圖10)。

從漲幅來看,機構投資者在不同市值公司上的持股變化也十分鮮明。2014年以後,機構在小市值公司上的持股比例是持續下降的。機構的配置比較明顯地影響了市場風格,2017年以來漲幅前列的公司機構配置都是逐季增加,而跌幅偏高的公司機構持股卻是在下降(圖11)。

三、散戶炒股已呈下降趨勢

個人投資者參與度下降同樣可以從股東人數的變化狀況得到驗證。

2016年以來,漲跌幅與公司股東人數的負相關性比較明顯,而這些公司恰恰是機構持股較多的公司。從2017年漲跌幅前300名公司的股東人數變化情況來看,漲幅前300名的公司,股東人數自2015年中旬以來有一個明顯的下降趨勢,直到2017年中旬才開始企穩。

而跌幅前300名的公司,其股東人數自2014年底就呈現穩步上升態勢。同樣,漲跌幅排名前100的公司股東人數變化也是類似,即今年以來那些漲幅較大的公司,其股東呈現逐漸減少的趨勢,鎖倉狀態明顯,而那些跌幅較大的公司,其股東數量則呈現增加的趨勢,派發形勢比較明顯。

從市值排名在兩端的公司股東數量也可以看到,大市值公司的股東數量顯著減少,而小市值公司的股東數量基本不變。

2015年二季度以來,市值排名前300名的公司股東數量持續下降,從20萬名下降到了15萬名左右,下降了25%。而市值排名後300名的公司股東數量自2015年三季度以來基本保持在2.3萬人左右,在2017年一季度甚至有所上升。

從估值結構來看,估值越低的公司,股東數量呈現減少趨勢,而估值越高的公司,股東數量則比較平穩。

2015年二季度以來,低市盈率公司(前300名)的平均股東數量從14萬人減少到了10萬人以下,下降幅度高達30%。而高估值公司的平均股東數量基本沒有變化,一直保持在5.7萬人左右。

相信每個資深股民都會記得這一個規則:A股熊市長、牛市短。但這個規律真的是對的嗎?我們的思維方式是否還停留在過去呢?

下圖是1999年到現在的上證指數走勢,我們看到A股是這樣一個軌跡:小牛>大熊>特大牛>特大熊>大熊>大牛>大熊>慢牛。為何每次我們的牛市總是短命的呢?背後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我們通過對美國和其他發達國際的資料比較,或者可以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投資者結構的差異最終決定了股市牛熊的長短。海外大多數是機構投資者為主導的市場,而中國是以個人投資者為主導的市場。

其實,中國股民比較情緒化——大多數人往往炒股從不會講公司好不好,而多是盲從隨市技術分析,炒熱門概念,聽小道消息,不斷地追漲殺跌。受這種心態影響,中國的股市自然很容易出現暴漲暴跌的行情。2008年和2015年都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中國股民要想消除投機和盲從的心態,或許只需要一次市場的暴跌,但需要中國的大多數股民擁有理性的投資心態仍需要很長一段的時間。

因此,中國真正要改變A股熊市長,牛市短的規律,就需要先改變A股市場的投資者結構。可喜的是,中國股市的投資者結構及交易行為已在發生了趨勢性的轉變,下一個10年很有可能真正打破“牛短熊長”的魔咒!我們不妨拭目以待——投資魔方

當前僅在前十大股東中,保險資金的規模就達到了1.3萬億,占A股總市值比重達到2.1%。保險資金的實際占比規模可能更大,估計與公募基金的規模不相上下。由於前十大股東中QFII、社保基金與陽光私募的持股比例過小,因此選取了這些機構的平均持倉比例來觀測他們的增長態勢。這些資金的占比雖然有所波動,但是從2016年中期以來都呈現穩步上升態勢,與指數走勢基本類似。

截至2017年三季度,QFII的平均持股比例達到1.7%(圖5)

社保基金的平均持股比例達到2.5%(圖6)

陽光私募的平均持股比例略微有所下滑,但也穩定在2%左右的水準(圖7)。

與這些機構的趨勢稍有差別的是國家隊在前十大股東上的持股比例有所下降,從9%下降到6%左右(圖8),但預計國家隊整體持股比重依然在7%以上。總體而言,所有這些機構加總後的持股比例在20%左右,占到A股流通股市值的三分之一左右。

二、機構投資者的行為和偏好

機構投資者的行為變化對市場的結構性行情有明顯影響。當前機構更樂於配置市值較大的公司,過去兩年裡在大市值公司中的持股比例顯著提升,由此前的50%提升到56%,而對於小市值公司的配置比例則持續下降,從2014年的32%下降到今年二季度的28%,直到三季度才有所回升(圖9)。

但機構對於不同市盈率的公司配置則沒有顯著影響(圖10)。

從漲幅來看,機構投資者在不同市值公司上的持股變化也十分鮮明。2014年以後,機構在小市值公司上的持股比例是持續下降的。機構的配置比較明顯地影響了市場風格,2017年以來漲幅前列的公司機構配置都是逐季增加,而跌幅偏高的公司機構持股卻是在下降(圖11)。

三、散戶炒股已呈下降趨勢

個人投資者參與度下降同樣可以從股東人數的變化狀況得到驗證。

2016年以來,漲跌幅與公司股東人數的負相關性比較明顯,而這些公司恰恰是機構持股較多的公司。從2017年漲跌幅前300名公司的股東人數變化情況來看,漲幅前300名的公司,股東人數自2015年中旬以來有一個明顯的下降趨勢,直到2017年中旬才開始企穩。

而跌幅前300名的公司,其股東人數自2014年底就呈現穩步上升態勢。同樣,漲跌幅排名前100的公司股東人數變化也是類似,即今年以來那些漲幅較大的公司,其股東呈現逐漸減少的趨勢,鎖倉狀態明顯,而那些跌幅較大的公司,其股東數量則呈現增加的趨勢,派發形勢比較明顯。

從市值排名在兩端的公司股東數量也可以看到,大市值公司的股東數量顯著減少,而小市值公司的股東數量基本不變。

2015年二季度以來,市值排名前300名的公司股東數量持續下降,從20萬名下降到了15萬名左右,下降了25%。而市值排名後300名的公司股東數量自2015年三季度以來基本保持在2.3萬人左右,在2017年一季度甚至有所上升。

從估值結構來看,估值越低的公司,股東數量呈現減少趨勢,而估值越高的公司,股東數量則比較平穩。

2015年二季度以來,低市盈率公司(前300名)的平均股東數量從14萬人減少到了10萬人以下,下降幅度高達30%。而高估值公司的平均股東數量基本沒有變化,一直保持在5.7萬人左右。

相信每個資深股民都會記得這一個規則:A股熊市長、牛市短。但這個規律真的是對的嗎?我們的思維方式是否還停留在過去呢?

下圖是1999年到現在的上證指數走勢,我們看到A股是這樣一個軌跡:小牛>大熊>特大牛>特大熊>大熊>大牛>大熊>慢牛。為何每次我們的牛市總是短命的呢?背後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我們通過對美國和其他發達國際的資料比較,或者可以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投資者結構的差異最終決定了股市牛熊的長短。海外大多數是機構投資者為主導的市場,而中國是以個人投資者為主導的市場。

其實,中國股民比較情緒化——大多數人往往炒股從不會講公司好不好,而多是盲從隨市技術分析,炒熱門概念,聽小道消息,不斷地追漲殺跌。受這種心態影響,中國的股市自然很容易出現暴漲暴跌的行情。2008年和2015年都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中國股民要想消除投機和盲從的心態,或許只需要一次市場的暴跌,但需要中國的大多數股民擁有理性的投資心態仍需要很長一段的時間。

因此,中國真正要改變A股熊市長,牛市短的規律,就需要先改變A股市場的投資者結構。可喜的是,中國股市的投資者結構及交易行為已在發生了趨勢性的轉變,下一個10年很有可能真正打破“牛短熊長”的魔咒!我們不妨拭目以待——投資魔方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