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成都新經濟發展迎重要節點,提供肥沃土壤澆築蓉城未來

11月9日, 成都市新經濟發展大會召開。 據瞭解, 今年新經濟、大資料、共用經濟等熱門名詞再度引起各地政府部門的重視。 我國正在由要素、投資向創新驅動轉型的風口,

新經濟正是這一重大轉型的方向。 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書記范銳平在會中明確指出, 成都新經濟處於快速發展的階段, 自2015年開始蓄勢待發, 人才引進、創新創業共同作用於多個新興領域, 一批“雙創”種子和初創高科技企業迅速成長, 他認為成都具有培育新經濟的肥沃土壤。

成都新經濟發展迎來重要節點

新經濟競爭力位於中西部城市第一名

據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瞭解, 自1996年美國《商業週刊》首提“新經濟”以來, 新經濟迅速席捲全球, 不斷重塑世界經濟結構、改寫國家競爭格局。 而近年來, 我國新經濟也進入了迅猛發展階段, 高鐵、支付寶、共用單車和網購“新四大發明”正引領全球科技變革,

“新經濟”在2016年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目前, 全國已形成以北上深杭等城市為引領、部分區域中心城市競相追趕的新經濟發展格局。

磐石股份董事長田甯日前在2017世界電子商務大會中表示, 要用新經濟、新業態、新動能的蓬勃力量, 更好地適應經濟轉型, 從而提高競爭力, 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不斷提升的消費需求, 才能獲得長遠發展。

而成都正是處在了這個社會經濟發展變革的“風口浪尖”。 據范銳平介紹, 全國大城市體系分為三個梯隊, 成都則以總量微弱優勢在第二梯隊保持領先位置。 據記者瞭解, 這種領先主要是靠地域廣博、人口眾多、建制龐大實現的, 亟待培育新的競爭優勢, 拉開差距、脫穎而出。 所以他認為, 成都需大力發展新經濟, 推動經濟發展“量”和“質”雙重躍升, 為進入第一方陣, 建設國家中心城市、衝刺世界城市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而準備。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瞭解到, 目前成都新經濟迅速發展, 自2015年新經濟開始蓄勢, 人才引進、創新創業共同作用於電子資訊、生物醫藥、金融商務、文化創意等領域,

一批“雙創”種子和初創高科技企業迅速成長, 新經濟蓄勢待發。

資料顯示, 成都新經濟總量指數、發展指數、競爭力分別在全國城市中排名第四、第六和第七位元, 大資料、雲計算、數位金融等新經濟代表行業在全國城市位居前列, 具有堅實的發展基礎和較大的發展潛力。

日前, 賽迪顧問發佈的《2016-2017年中國城市新經濟競爭力年度報告》評價結果也顯示, 位居西部的成都以31.15分位列全國第七、居中西部城市第一名。

在傳統經濟時代, 成都的產業標籤比較模糊, 新經濟時代正是重塑標籤的時機。 成都新經濟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周濤說到:“通過新經濟能幫助成都找到未來經濟的支柱。

成都新經濟發展聚焦“六大形態”

力爭2022年新經濟產值達5000億元以上

成都市新經濟發展大會中, 范銳平明確指出今後一段時間成都新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到2022年, 基本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和區域帶動力的新經濟產業體系, 成為新經濟的話語引領者、場景培育地、要素集聚地和生態創新區, 建成最適宜新經濟發育成長的新型城市。 新經濟產值達5000億元以上, 新經濟總量指數排名進入全國第一方陣。

據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瞭解, 為了完成新經濟發展目標, 成都在《關於營造新生態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的意見》(以下簡稱為“《意見》”)中提到要聚焦發展經濟六大形態, 著力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和區域帶動力的新經濟產業體系。

資料顯示,成都2016年擁有各類研發機構965家,科技進步貢獻率約63.4%,發明專利申請量近兩年平均增長33.7%;近兩年,成都新登記各類市場主體共58.4萬戶,年均增速達34.1%。其中,科技企業24396家,潛在獨角獸企業31家;2016年,全市新經濟產業增幅超過10%,戰略性新興產業占規上工業比重達31%,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為8446億元;成都聚集共用經濟企業超過100家,上半年網路零售額達1050.7億元,增長44.5%......

這些資料看似抽象,卻最直觀地展示了成都對新經濟發展的重視,而成都正是用自己在經濟發展中的比較優勢,來探索成都發展新經濟的現實路徑。

據范銳平介紹,成都科技人才資源豐富,是海歸吸引力上升最快城市榜單中排名第三,並且成都作為全國人口第四大城市,擁有最為龐大的消費應用市場,加上地域文化基因以及成都面臨的資源約束趨緊、環境容量受限的雙重壓力,使成都必須堅定不移的發展新經濟,為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探索出一條新路來。正是基於成都資源稟賦、人才儲備、產業基礎和比較優勢,成都決定重點發展數字經濟、智慧經濟、綠色經濟、創意經濟、流量經濟、共用經濟“六大新經濟形態”,構建具有成都特色的新經濟產業體系。具體來看:

成都瞄準數字經濟“新藍海”,將率先開展5G網路試點。

據瞭解,在今年上半年,新華三集團數字經濟研究院發佈了“2017中國城市數字經濟指數白皮書”通過對每個城市政治地位、城市規模、經濟水準和區域輻射能力等多方面的指標打分,目前中國城市數字經濟指數排名前五、處於“領先級”的分別是深圳、上海、北京、廣州和成都。

新華三集團副總裁、數字經濟研究院院長李立表示,數位經濟將作為部分城市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抓手。資料顯示,2016年我國數字經濟總體量已達到22.77萬億元,占國民經濟總量的30.61%。這表明,數字經濟已成為中國經濟提質增效的新變數和傳統產業轉型增長的“新藍海”。而成都正是瞄準這一片“新藍海”,據悉,成都將加快發展資源型、技術型、服務型數位產業。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特別注意到,成都將率先開展5G網路試點,大力推進資訊終端、下一代互聯網IPv6晶片和系統設備等關鍵產品的研製和產業化。據媒體報導今年下半年,北京、上海、重慶等城市也在開展5G試點工作,中國移動研究院副院長黃宇紅表示,5G正式商用後,車聯網、物聯網、工業互聯網、雲計算、大資料、人工智慧等產業的發展奠定網路基礎,進而推動全行業的快速發展。

成都大力發展智慧經濟,著眼人工智慧規模化應用。

日前,國務院發佈了《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規劃中提到,人工智慧已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其作為新一代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將重構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各個經濟活動環節,從而引領中國進入智慧經濟時代。而據范銳平介紹,預計到2025年,我國智慧化市場規模將達5萬億元。

據悉,成都著力發展只能經濟,將大力推動智慧製造、智慧服務、大力研發智慧產品,深入實施《成都製造2025》和“互聯網+”行動計畫,積極引導企業用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記者注意到,成都著眼人工智慧規模化應用,促進人工智慧與物流、金融、商務、醫療、旅遊等重點行業和領域融合發展,大力發展智慧物流、智慧金融、互聯網醫療和智慧辦公、智慧家居等產業。

成都理想境界相關負責人宋海濤表示,“在電子資訊製造業的發展水準上,成都和深圳等全球電子製造中心的距離正在縮短。”

成都聚焦綠色經濟三大領域,重點發展新能源汽車、共用交通工具。

中國經濟多年的高速增長引發了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經濟進一步的發展面臨嚴峻的資源環境瓶頸約束。因此,綠色經濟必將成為今後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成為國民經濟新的支柱產業。據工信部預測,到2020年僅綠色製造業規模就將達10萬億元。

記者從《意見》中瞭解到,成都聚焦綠色能源生成轉換領域、綠色產業領域、綠色生活領域。重點發展新能源汽車、共用交通工具等綠色出行產業。

成都具備創意經濟發展條件,重點培育“蜀”味的原創IP經濟。

據悉,根據“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到2020年,我國僅數位創意產業規模就將達8萬億元。創意產業已經成為現代經濟體系中最活躍、最具發展潛力的產業。

成都天象互動數字娛樂有限公司副總裁蒙琨表示,成都正因為創新創業政策環境良好,創業門檻相對較低,人才充裕,文化創意產業才能蓬勃發展。

為此,成都將繼續促進知識創造、創意設計、創意體驗,著重培育具有“蜀”味的原創IP經濟,推動技術上有創新性和獨佔性、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或技術標準、具有市場潛力的文化科技創新產品開發研究,重點推進手遊電競、歷史文學、音樂製作、影視動漫及網路視聽等領域產業發展。要大力推動創意設計。

成都大力發展流量經濟佔領競爭制高點,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

范銳平介紹,流量經濟是指在經濟領域中各種依靠人才流、資訊流、資金流、知識流、物質流等要素資源的流動而帶來經濟效益的經濟業態。在未來發展中,誰能控制流量和入口,誰就能贏得發展主導權、佔領競爭制高點。

成都將提升流量承載力、流量控制力、流量運作力。以內陸自貿試驗區建設為重點,結合創交會、西博會等重大展會活動,主動融入“一帶一路”,高水準建設國際空港樞紐、國際鐵路樞紐、國家級高速公路樞紐,打造全國重要的資訊通信節點、資料中心和國際資訊港。

成都重視共用經濟建設,發展生產性、生活性、公共性服務共用經濟。

資料顯示,2016年,我國共用經濟市場規模已達3.9萬億元,增長率高達76.4%,成為我國經濟發展6個新增長點之一。預計未來一段時期共用經濟將保持40%左右的增長,到2020年,共用經濟規模將突破10萬億、占GDP比重將達10%以上。

正因如此,成都非常重視共用經濟建設。據悉,成都將著力發展生產性服務共用經濟、生活性服務共用經濟、公共性服務共用經濟。進一步打破資訊壁壘、制度障礙,重點推動政府閒置資源和能源、交通、通信等領域公共設施資源分享,實現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最大化。

成都具有培育新經濟的肥沃土壤

對新經濟企業、人才極具吸引力

長城戰略諮詢公司高級合夥人、副總經理陳文豐在新經濟發展大會中表示,他堅信,成都專注創新創業生態,支持產業組織者做出產業選擇。良好的新經濟生態圈將逐步形成,成都新經濟生態之花將愈加綻放。

近年來成都人生活方式的轉變都折射出了成都新經濟的蓬勃發展,可見新經濟已經完全融入成都人民的生活,成為了成都經濟發展的重要突破。

據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瞭解,成都擁有規範便利的營商環境和社會氛圍,讓更多的企業願意來到蓉城,紮根在蓉城。

多位在成都創業的企業家都曾表示對成都新經濟的未來充滿期待,信心滿滿。理想境界首席技術官李薪就曾說過,成都新經濟的蓬勃發展,與鼓勵創新的環境密不可分。成都高新區對創業者的扶持政策很好,創新氛圍濃厚。也正因如此,他們毫不猶豫地把公司選址在成都高新區。他說:“創業初期,我們遇見了很多困難,高新區的工作人員在瞭解情況後,當即表示將給予大力支持。”李薪宇表示,他們的生產基地佈局在深圳,但是他們的研發總部設在成都,而且會一直在成都。

洪泰智造工廠副總裁李強強也曾表示,成都的電子資訊行業發展得非常好,基礎資源深厚,產業稟賦完整,政策支持力度、創新意識、前端研發實力以及後端的生產製造能力等方面都非常強。

......

正如范銳平說的,成都具有培育新經濟的肥沃土壤。成都營造有利於新經濟企業發展的生長環境。《意見》中提到,成都鼓勵更多企業家參與科技創新,激發企業家創新活力和創造潛能,引導企業家弘揚工匠謹慎,強化企業家以質取勝的戰略意識,把產品和服務做精做細。

除此之外,范銳平還認為成都科技人才資源富集也是成都發展新經濟的一大優勢。資料顯示,成都擁有56所高等院校,30餘家國家級科研機構,318家軍工企事業單位,近500萬各類人才,在大資料、5G、機器人等領域人才儲備豐富。人才可獲得性中西部第一,在海歸吸引力上升最快城市榜單中排名第三。

成都為了更好的發展新經濟,在原有人才的基礎上,還出臺了很多新政策來擴充蓉城人才的隊伍。《意見》中提到對新經濟發展的人才支持,比如要拓寬新經濟人才引進管道。鼓勵海內外川籍人才通過總部回遷、專案回移、資金回流、技術回鄉、設立返鄉聯盟等方式回蓉創新創業,推進“蜀才歸蓉”;要開展新經濟技能型人才培養;要強化新經濟人才服務。建立年收入50萬元以上的新經濟人才庫,根據人才貢獻,在政策兌現、戶籍辦理、安居保障、子女入學、投資置業、金融產品和醫療保健等方面提供分類分級優先服務保障等等。

成都新經濟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周濤補充道,成都需要培養與新經濟結合的管理型人才。“像‘千人計畫’等人才政策中大多是技術性的人才,但新經濟的發展除了需要技術類的人才,同樣也需要管理型的人才,後者對企業的發展作用至關重要,因此除了技術類人才,也需要培養金融、財會、人力資源管理等管理型的人才。”

資料顯示,成都2016年擁有各類研發機構965家,科技進步貢獻率約63.4%,發明專利申請量近兩年平均增長33.7%;近兩年,成都新登記各類市場主體共58.4萬戶,年均增速達34.1%。其中,科技企業24396家,潛在獨角獸企業31家;2016年,全市新經濟產業增幅超過10%,戰略性新興產業占規上工業比重達31%,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為8446億元;成都聚集共用經濟企業超過100家,上半年網路零售額達1050.7億元,增長44.5%......

這些資料看似抽象,卻最直觀地展示了成都對新經濟發展的重視,而成都正是用自己在經濟發展中的比較優勢,來探索成都發展新經濟的現實路徑。

據范銳平介紹,成都科技人才資源豐富,是海歸吸引力上升最快城市榜單中排名第三,並且成都作為全國人口第四大城市,擁有最為龐大的消費應用市場,加上地域文化基因以及成都面臨的資源約束趨緊、環境容量受限的雙重壓力,使成都必須堅定不移的發展新經濟,為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探索出一條新路來。正是基於成都資源稟賦、人才儲備、產業基礎和比較優勢,成都決定重點發展數字經濟、智慧經濟、綠色經濟、創意經濟、流量經濟、共用經濟“六大新經濟形態”,構建具有成都特色的新經濟產業體系。具體來看:

成都瞄準數字經濟“新藍海”,將率先開展5G網路試點。

據瞭解,在今年上半年,新華三集團數字經濟研究院發佈了“2017中國城市數字經濟指數白皮書”通過對每個城市政治地位、城市規模、經濟水準和區域輻射能力等多方面的指標打分,目前中國城市數字經濟指數排名前五、處於“領先級”的分別是深圳、上海、北京、廣州和成都。

新華三集團副總裁、數字經濟研究院院長李立表示,數位經濟將作為部分城市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抓手。資料顯示,2016年我國數字經濟總體量已達到22.77萬億元,占國民經濟總量的30.61%。這表明,數字經濟已成為中國經濟提質增效的新變數和傳統產業轉型增長的“新藍海”。而成都正是瞄準這一片“新藍海”,據悉,成都將加快發展資源型、技術型、服務型數位產業。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特別注意到,成都將率先開展5G網路試點,大力推進資訊終端、下一代互聯網IPv6晶片和系統設備等關鍵產品的研製和產業化。據媒體報導今年下半年,北京、上海、重慶等城市也在開展5G試點工作,中國移動研究院副院長黃宇紅表示,5G正式商用後,車聯網、物聯網、工業互聯網、雲計算、大資料、人工智慧等產業的發展奠定網路基礎,進而推動全行業的快速發展。

成都大力發展智慧經濟,著眼人工智慧規模化應用。

日前,國務院發佈了《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規劃中提到,人工智慧已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其作為新一代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將重構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各個經濟活動環節,從而引領中國進入智慧經濟時代。而據范銳平介紹,預計到2025年,我國智慧化市場規模將達5萬億元。

據悉,成都著力發展只能經濟,將大力推動智慧製造、智慧服務、大力研發智慧產品,深入實施《成都製造2025》和“互聯網+”行動計畫,積極引導企業用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記者注意到,成都著眼人工智慧規模化應用,促進人工智慧與物流、金融、商務、醫療、旅遊等重點行業和領域融合發展,大力發展智慧物流、智慧金融、互聯網醫療和智慧辦公、智慧家居等產業。

成都理想境界相關負責人宋海濤表示,“在電子資訊製造業的發展水準上,成都和深圳等全球電子製造中心的距離正在縮短。”

成都聚焦綠色經濟三大領域,重點發展新能源汽車、共用交通工具。

中國經濟多年的高速增長引發了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經濟進一步的發展面臨嚴峻的資源環境瓶頸約束。因此,綠色經濟必將成為今後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成為國民經濟新的支柱產業。據工信部預測,到2020年僅綠色製造業規模就將達10萬億元。

記者從《意見》中瞭解到,成都聚焦綠色能源生成轉換領域、綠色產業領域、綠色生活領域。重點發展新能源汽車、共用交通工具等綠色出行產業。

成都具備創意經濟發展條件,重點培育“蜀”味的原創IP經濟。

據悉,根據“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到2020年,我國僅數位創意產業規模就將達8萬億元。創意產業已經成為現代經濟體系中最活躍、最具發展潛力的產業。

成都天象互動數字娛樂有限公司副總裁蒙琨表示,成都正因為創新創業政策環境良好,創業門檻相對較低,人才充裕,文化創意產業才能蓬勃發展。

為此,成都將繼續促進知識創造、創意設計、創意體驗,著重培育具有“蜀”味的原創IP經濟,推動技術上有創新性和獨佔性、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或技術標準、具有市場潛力的文化科技創新產品開發研究,重點推進手遊電競、歷史文學、音樂製作、影視動漫及網路視聽等領域產業發展。要大力推動創意設計。

成都大力發展流量經濟佔領競爭制高點,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

范銳平介紹,流量經濟是指在經濟領域中各種依靠人才流、資訊流、資金流、知識流、物質流等要素資源的流動而帶來經濟效益的經濟業態。在未來發展中,誰能控制流量和入口,誰就能贏得發展主導權、佔領競爭制高點。

成都將提升流量承載力、流量控制力、流量運作力。以內陸自貿試驗區建設為重點,結合創交會、西博會等重大展會活動,主動融入“一帶一路”,高水準建設國際空港樞紐、國際鐵路樞紐、國家級高速公路樞紐,打造全國重要的資訊通信節點、資料中心和國際資訊港。

成都重視共用經濟建設,發展生產性、生活性、公共性服務共用經濟。

資料顯示,2016年,我國共用經濟市場規模已達3.9萬億元,增長率高達76.4%,成為我國經濟發展6個新增長點之一。預計未來一段時期共用經濟將保持40%左右的增長,到2020年,共用經濟規模將突破10萬億、占GDP比重將達10%以上。

正因如此,成都非常重視共用經濟建設。據悉,成都將著力發展生產性服務共用經濟、生活性服務共用經濟、公共性服務共用經濟。進一步打破資訊壁壘、制度障礙,重點推動政府閒置資源和能源、交通、通信等領域公共設施資源分享,實現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最大化。

成都具有培育新經濟的肥沃土壤

對新經濟企業、人才極具吸引力

長城戰略諮詢公司高級合夥人、副總經理陳文豐在新經濟發展大會中表示,他堅信,成都專注創新創業生態,支持產業組織者做出產業選擇。良好的新經濟生態圈將逐步形成,成都新經濟生態之花將愈加綻放。

近年來成都人生活方式的轉變都折射出了成都新經濟的蓬勃發展,可見新經濟已經完全融入成都人民的生活,成為了成都經濟發展的重要突破。

據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瞭解,成都擁有規範便利的營商環境和社會氛圍,讓更多的企業願意來到蓉城,紮根在蓉城。

多位在成都創業的企業家都曾表示對成都新經濟的未來充滿期待,信心滿滿。理想境界首席技術官李薪就曾說過,成都新經濟的蓬勃發展,與鼓勵創新的環境密不可分。成都高新區對創業者的扶持政策很好,創新氛圍濃厚。也正因如此,他們毫不猶豫地把公司選址在成都高新區。他說:“創業初期,我們遇見了很多困難,高新區的工作人員在瞭解情況後,當即表示將給予大力支持。”李薪宇表示,他們的生產基地佈局在深圳,但是他們的研發總部設在成都,而且會一直在成都。

洪泰智造工廠副總裁李強強也曾表示,成都的電子資訊行業發展得非常好,基礎資源深厚,產業稟賦完整,政策支持力度、創新意識、前端研發實力以及後端的生產製造能力等方面都非常強。

......

正如范銳平說的,成都具有培育新經濟的肥沃土壤。成都營造有利於新經濟企業發展的生長環境。《意見》中提到,成都鼓勵更多企業家參與科技創新,激發企業家創新活力和創造潛能,引導企業家弘揚工匠謹慎,強化企業家以質取勝的戰略意識,把產品和服務做精做細。

除此之外,范銳平還認為成都科技人才資源富集也是成都發展新經濟的一大優勢。資料顯示,成都擁有56所高等院校,30餘家國家級科研機構,318家軍工企事業單位,近500萬各類人才,在大資料、5G、機器人等領域人才儲備豐富。人才可獲得性中西部第一,在海歸吸引力上升最快城市榜單中排名第三。

成都為了更好的發展新經濟,在原有人才的基礎上,還出臺了很多新政策來擴充蓉城人才的隊伍。《意見》中提到對新經濟發展的人才支持,比如要拓寬新經濟人才引進管道。鼓勵海內外川籍人才通過總部回遷、專案回移、資金回流、技術回鄉、設立返鄉聯盟等方式回蓉創新創業,推進“蜀才歸蓉”;要開展新經濟技能型人才培養;要強化新經濟人才服務。建立年收入50萬元以上的新經濟人才庫,根據人才貢獻,在政策兌現、戶籍辦理、安居保障、子女入學、投資置業、金融產品和醫療保健等方面提供分類分級優先服務保障等等。

成都新經濟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周濤補充道,成都需要培養與新經濟結合的管理型人才。“像‘千人計畫’等人才政策中大多是技術性的人才,但新經濟的發展除了需要技術類的人才,同樣也需要管理型的人才,後者對企業的發展作用至關重要,因此除了技術類人才,也需要培養金融、財會、人力資源管理等管理型的人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