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看不懂金融股大漲?新政落地,華爾街的對手要來了!一批外資券商保險將至,51%持股意味著什麼

金融行業對外開放的重大變化來了!先來看這三大重點:

一是將單個或多個外國投資者直接或間接投資證券、基金管理、期貨公司的投資比例限制放寬至51%,

上述措施實施三年後, 投資比例不受限制;

二是將取消對中資銀行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外資單一持股不超過20%、合計持股不超過25%的持股比例限制, 實施內外一致的銀行業股權投資比例規則;

三是3年後將單個或多個外國投資者投資設立經營人身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的投資比例放寬至51%, 5年後投資比例不受限制。

有行業人士預計, 下一步對外資金融機構在華的業務範圍、機構設立、牌照數量等方面均有望鬆綁。

來看最新動態:

11月10日,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中美元首北京會晤經濟成果吹風會。

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介紹了兩國元首北京會晤在經濟領域達成共識的有關具體內容。 金融開放是中美兩國所達成的眾多共識中的一項, 其中上述三大項內容最引人注目。

“中國的金融開放政策比預想中來得要快, 而且開放程度也比預期大。 ”北京一位元外資行人士對該消息如是評論。

就在朱光耀宣佈上述消息的前一天, 外交部方面表示,

中方按照自己擴大開放的時間表和路線圖, 將大幅度放寬金融業, 包括銀行業、證券基金業和保險業的市場准入。

多位市場人士分析認為, 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的一項指導原則就是中外資金融機構要“一碗水端平”, 對外資金融機構實行准入前國民待遇。 除了放寬持股比例外, 下一步對外資金融機構在華的業務範圍、機構設立、牌照數量等方面均有望鬆綁。

“放寬金融業准入”意味著什麼

券商、保險、銀行股今天的盤中秀肌肉, 很是引人關注。 其中表現最搶眼的當屬保險股。 “3年後將單個或多個外國投資者投資設立經營人身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的投資比例放寬至51%, 5年後投資比例不受限制”, 這一開放政策的確立,

讓保險行業充滿想像空間。

瑞銀中國戰略委員會主席錢于軍今天最新表態稱:“正如我們此前所表示的, 我們繼續尋求增持瑞銀證券股權。 ”早在今年初有消息稱, 瑞銀集團計畫提高在中國合資證券公司瑞銀證券的持股至當時監管允許的49%上限,

目前持股比例為24.99%。 最新開放政策下瑞銀顯然更增加了操作空間。

從目前的合資券商來看, 目前主要有高盛高華證券、瑞銀證券、東方花旗證券、中德證券、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第一創業摩根大通證券、申港證券、華菁證券, 還有未開業的東亞前海證券、滙豐前海證券。 排隊待審的合資券商至少包括以下18家:

“放寬金融業准入”意味著什麼?天風策略分析師徐彪認為,隨著海外資金對國內大資管公司掌控力的提升,其投資行為也將加快向海外機構靠攏,同時給中國市場帶來更多具有海外屬性的資金,最終進一步加快國內龍頭公司定價權和話語權的轉移。

外資金融機構在華市場份額不升反降

朱光耀表示,為落實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關於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相關部署,中方作出如下決定:

將單個或多個外國投資者直接或間接投資證券、基金管理、期貨公司的投資比例限制放寬至51%,上述措施實施三年後,投資比例不受限制;

將取消對中資銀行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外資單一持股不超過20%、合計持股不超過25%的持股比例限制,實施內外一致的銀行業股權投資比例規則;

三年後將單個或多個外國投資者投資設立經營人身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的投資比例放寬至51%,五年後投資比例不受限制。

實際上,擴大中國金融業的對外開放並非中美元首北京會晤最新成果,而是中國政府既定的政策目標。

今年7月中旬,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確立要積極穩妥推動金融業對外開放,合理安排開放順序。

7月17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16次會議上再次定調,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是我國對外開放的重要方面,要營造穩定公平透明的營商環境,加快建設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另據券商中國記者瞭解到,自9月以來,包括央行、銀監會在內的金融監管部門就多次召集中外資金融機構座談,聽取各方關於如何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的意見,並著手研究制定金融業對外開放的時間表和路線圖。

一接近監管部門人士對券商中國記者表示,我國金融業對外資機構在很多方面還存在有別於中資機構的歧視性政策,這阻礙了外資機構在華拓展業務的積極性和熱情,近一兩年來出現一些外資金融機構減持對中資銀行的持股比例、我國外商投資增速下滑等現象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些外商認為中國的營商環境不如從前,不看好在華發展的前途。

資料顯示,外資金融機構在我國的市場份額總體較低,且近年來不升反降。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外資銀行資產占比一直在2%左右徘徊,2016年已降至不足1.5%。

“但實際上,自改革開放以來,外商在華投資對我國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們貢獻了較多的稅收和就業,因此,進一步改善外商投資環境、提高我國的國際競爭力以保障經濟平穩發展成為當前一項重要的政策舉措。”上述接近監管部門人士稱。

央行國際司司長朱雋近日撰文表示,儘管我國在推動金融業對外開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但當前國內外環境複雜多變,外資訴求也不斷增加,我國金融業開放程度與實現自身發展需要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至於有聲音擔憂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會對本土金融機構形成衝擊,朱雋則認為,開放有助於促進競爭,競爭有助於提高效率。中國金融市場容量足夠大,中國金融機構實力足夠強勁,完全可以應對外資金融機構的競爭。

放寬持股比例的核心是允許控股

從國際上看,與大多數國家平等對待內外資金融機構的做法相比,我國是為數不多的在持股比例和業務範圍等方面對外資金融機構仍實行區別對待的國家。此次放寬外資投資境內金融機構持股比例的消息一出,不少觀點認為“尺度”大超預期。

其中,將單個或多個外國投資者直接或間接投資證券、基金管理、期貨公司的投資比例限制放寬至51%,意味著外資可以成立控股的證券、基金等公司。在此之前,只有個別自貿區內先行先試成立外資設立合資控股機構,例如證監會7月宣佈批准設立滙豐前海證券有限責任公司,這是境內首家由境外股東控股的證券公司,港資股東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持股51%。

實際上,外資金融機構對於在境內設立合資控股或全資券商一直抱有很大熱情和興趣。同樣在今天,針對國新辦消息,瑞銀中國戰略委員會主席錢于軍回應稱,“正如我們此前所表示的,我們繼續尋求增持瑞銀證券股份。”早在今年年初就有消息稱,瑞銀集團計畫提高在中國合資證券公司瑞銀證券的持股比例至彼時監管允許的49%上限,目前瑞銀集團的持股比例為24.99%。

另據券商中國記者瞭解,此前一家總部位於美國的外資機構亦尋求過在上海自貿區成立合資控股券商。

上述接近監管層人士表示,既然中國決定要放寬外資持股比例,那真正有意義的放寬就是允許控股,即允許外資持股比例在51%以上,否則將單一持股比例上限從20%調至30%等比例設置並不算實質性進展。

對外資投資中資銀行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持股比例改革也遵循上述原則。根據今年7月最新修訂的《中資商業銀行行政許可事項實施辦法》,單個境外金融機構及被其控制或共同控制的關聯方作為發起人或戰略投資者向單個中資商業銀行投資入股比例不得超過20%,多個境外金融機構及被其控制或共同控制的關聯方作為發起人或戰略投資者投資入股比例合計不得超過25%。相比之下,境內金融機構和境內非金融機構作為中資商業銀行法人機構發起人,《辦法》並沒有對持股比例作出明文限制。

不過,儘管將對外資實施內外一致的銀行業股權投資比例規則,但短期內外資能否實現對中資銀行控股仍有疑問。“雖然沒有明文限制持股比例,但實踐中境內非銀行金融機構或非金融機構投資銀行也是有一定的持股限制,所以對外資是否也會有類似不成文的規定還不好說。”北京一銀行業分析人士對券商中國記者表示。

除了持股比例外,外資金融機構在華的業務範圍也有望鬆綁。今年3月,銀監會發佈《銀監會辦公廳關於外資銀行開展部分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就外資銀行開展國債承銷、託管、財務顧問諮詢服務等業務資格進行了進一步明確,並首次明確允許外資銀行與境外母行或聯行開展跨境協作。

朱雋則表示,下一階段將制定好金融開放的時間表和路線圖。短期內,應落實准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制度,放寬境外金融機構准入限制,在持股比例、設立形式、股東資質、業務範圍、牌照數量等方面實現中外資平等對待。中長期,應注重市場培育和產品創新,大力改善營商環境和制度環境,允許境外企業和金融機構發債時直接使用或同時使用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儘快明確對境外機構投資銀行間債券市場的稅收政策細則,提高法律和政策制定的透明度。進一步擴大境內外資本市場互聯互通。

百萬用戶都在看

券商中國是證券市場權威媒體《證券時報》旗下新媒體,券商中國對該平臺所刊載的原創內容享有著作權,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否則將追究相應法律責任。

ID:quanshangcn

Tips:在券商中國微信號頁面輸入證券代碼、簡稱即可查看個股行情及最新公告;輸入基金代碼、簡稱即可查看基金淨值。

“放寬金融業准入”意味著什麼?天風策略分析師徐彪認為,隨著海外資金對國內大資管公司掌控力的提升,其投資行為也將加快向海外機構靠攏,同時給中國市場帶來更多具有海外屬性的資金,最終進一步加快國內龍頭公司定價權和話語權的轉移。

外資金融機構在華市場份額不升反降

朱光耀表示,為落實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關於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相關部署,中方作出如下決定:

將單個或多個外國投資者直接或間接投資證券、基金管理、期貨公司的投資比例限制放寬至51%,上述措施實施三年後,投資比例不受限制;

將取消對中資銀行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外資單一持股不超過20%、合計持股不超過25%的持股比例限制,實施內外一致的銀行業股權投資比例規則;

三年後將單個或多個外國投資者投資設立經營人身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的投資比例放寬至51%,五年後投資比例不受限制。

實際上,擴大中國金融業的對外開放並非中美元首北京會晤最新成果,而是中國政府既定的政策目標。

今年7月中旬,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確立要積極穩妥推動金融業對外開放,合理安排開放順序。

7月17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16次會議上再次定調,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是我國對外開放的重要方面,要營造穩定公平透明的營商環境,加快建設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另據券商中國記者瞭解到,自9月以來,包括央行、銀監會在內的金融監管部門就多次召集中外資金融機構座談,聽取各方關於如何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的意見,並著手研究制定金融業對外開放的時間表和路線圖。

一接近監管部門人士對券商中國記者表示,我國金融業對外資機構在很多方面還存在有別於中資機構的歧視性政策,這阻礙了外資機構在華拓展業務的積極性和熱情,近一兩年來出現一些外資金融機構減持對中資銀行的持股比例、我國外商投資增速下滑等現象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些外商認為中國的營商環境不如從前,不看好在華發展的前途。

資料顯示,外資金融機構在我國的市場份額總體較低,且近年來不升反降。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外資銀行資產占比一直在2%左右徘徊,2016年已降至不足1.5%。

“但實際上,自改革開放以來,外商在華投資對我國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們貢獻了較多的稅收和就業,因此,進一步改善外商投資環境、提高我國的國際競爭力以保障經濟平穩發展成為當前一項重要的政策舉措。”上述接近監管部門人士稱。

央行國際司司長朱雋近日撰文表示,儘管我國在推動金融業對外開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但當前國內外環境複雜多變,外資訴求也不斷增加,我國金融業開放程度與實現自身發展需要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至於有聲音擔憂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會對本土金融機構形成衝擊,朱雋則認為,開放有助於促進競爭,競爭有助於提高效率。中國金融市場容量足夠大,中國金融機構實力足夠強勁,完全可以應對外資金融機構的競爭。

放寬持股比例的核心是允許控股

從國際上看,與大多數國家平等對待內外資金融機構的做法相比,我國是為數不多的在持股比例和業務範圍等方面對外資金融機構仍實行區別對待的國家。此次放寬外資投資境內金融機構持股比例的消息一出,不少觀點認為“尺度”大超預期。

其中,將單個或多個外國投資者直接或間接投資證券、基金管理、期貨公司的投資比例限制放寬至51%,意味著外資可以成立控股的證券、基金等公司。在此之前,只有個別自貿區內先行先試成立外資設立合資控股機構,例如證監會7月宣佈批准設立滙豐前海證券有限責任公司,這是境內首家由境外股東控股的證券公司,港資股東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持股51%。

實際上,外資金融機構對於在境內設立合資控股或全資券商一直抱有很大熱情和興趣。同樣在今天,針對國新辦消息,瑞銀中國戰略委員會主席錢于軍回應稱,“正如我們此前所表示的,我們繼續尋求增持瑞銀證券股份。”早在今年年初就有消息稱,瑞銀集團計畫提高在中國合資證券公司瑞銀證券的持股比例至彼時監管允許的49%上限,目前瑞銀集團的持股比例為24.99%。

另據券商中國記者瞭解,此前一家總部位於美國的外資機構亦尋求過在上海自貿區成立合資控股券商。

上述接近監管層人士表示,既然中國決定要放寬外資持股比例,那真正有意義的放寬就是允許控股,即允許外資持股比例在51%以上,否則將單一持股比例上限從20%調至30%等比例設置並不算實質性進展。

對外資投資中資銀行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持股比例改革也遵循上述原則。根據今年7月最新修訂的《中資商業銀行行政許可事項實施辦法》,單個境外金融機構及被其控制或共同控制的關聯方作為發起人或戰略投資者向單個中資商業銀行投資入股比例不得超過20%,多個境外金融機構及被其控制或共同控制的關聯方作為發起人或戰略投資者投資入股比例合計不得超過25%。相比之下,境內金融機構和境內非金融機構作為中資商業銀行法人機構發起人,《辦法》並沒有對持股比例作出明文限制。

不過,儘管將對外資實施內外一致的銀行業股權投資比例規則,但短期內外資能否實現對中資銀行控股仍有疑問。“雖然沒有明文限制持股比例,但實踐中境內非銀行金融機構或非金融機構投資銀行也是有一定的持股限制,所以對外資是否也會有類似不成文的規定還不好說。”北京一銀行業分析人士對券商中國記者表示。

除了持股比例外,外資金融機構在華的業務範圍也有望鬆綁。今年3月,銀監會發佈《銀監會辦公廳關於外資銀行開展部分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就外資銀行開展國債承銷、託管、財務顧問諮詢服務等業務資格進行了進一步明確,並首次明確允許外資銀行與境外母行或聯行開展跨境協作。

朱雋則表示,下一階段將制定好金融開放的時間表和路線圖。短期內,應落實准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制度,放寬境外金融機構准入限制,在持股比例、設立形式、股東資質、業務範圍、牌照數量等方面實現中外資平等對待。中長期,應注重市場培育和產品創新,大力改善營商環境和制度環境,允許境外企業和金融機構發債時直接使用或同時使用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儘快明確對境外機構投資銀行間債券市場的稅收政策細則,提高法律和政策制定的透明度。進一步擴大境內外資本市場互聯互通。

百萬用戶都在看

券商中國是證券市場權威媒體《證券時報》旗下新媒體,券商中國對該平臺所刊載的原創內容享有著作權,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否則將追究相應法律責任。

ID:quanshangcn

Tips:在券商中國微信號頁面輸入證券代碼、簡稱即可查看個股行情及最新公告;輸入基金代碼、簡稱即可查看基金淨值。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