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2017能源年會|能源變革轉型正當時,看能源大咖如何獻策

11.11

T.O.D.A.Y

「能源變革」

當前, 能源需求和供給正在發生深刻變化, 能源強度飛速下降, 傳統需求重心正在被快速增長的新興市場所超越。

圍繞能源資源、科技創新、供應格局、市場以及氣候變化的博弈更加錯綜複雜, 能源轉型與生態安全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

11月11日, 由《能源》雜誌主辦的“2017能源年會暨第九屆中國能源企業高層論壇”在京如期召開, 能源行業內一眾關鍵企業齊聚於此, 圍繞“能源變革與創新轉型”話題各抒己見。

2015年,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意見》, 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啟幕。 今年5月, 再次印發《關於深化石油天然氣體制改革的意見》, 能源體制改革進程如期推進。

我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 由於能源長期發展與短期問題相互交織, 國內因素與國際因素相互影響, 資源和環境約束進一步加劇, 節能減排形勢嚴峻, 能源資源對外依存度快速攀升,

能源控總量、調結構、保安全均面臨全新挑戰。

國務院國資委原副主任、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會長 王瑞祥

“近年來, 國務院及相關部門連續頒發了關於戰略性新興產業、新能源汽車、節能減排、清潔生產以及新能源發展等規劃,

將全力解決能源資源消耗多、環境污染嚴重、發展品質效益不高等癥結, 確保我國能源資源安全, 推動能源產業的轉型升級。 ”國務院國資委原副主任、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會長王瑞祥表示。

王瑞祥指出, 高效、清潔、低碳已成為世界能源發展的主流方向。 在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 在工業發展進入轉型升級實現由大到強的攻堅期, 長期以來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增長方式已不可為繼。

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原局長 張國寶

“煤炭為我國的經濟發展, 滿足能源需求做出了歷史性貢獻, 也付出了巨大的犧牲。 但煤炭的采崛造成了地面沉降, 也留下了巨大的環境治理問題。 應認識到低碳發展、綠色發展是歷史進程的必然趨勢, 接下來的工作重點要放在轉型上。 ”張國寶坦言。

“我認為今後十年, 應讓風電和光伏發電的比重翻一番, 也就是說風電占比8%, 光伏發電占比2%。 中國在西部地區有廣袤的沙漠和戈壁灘, 風光資源不是問題, 國家應該在發展規劃中像當年西氣東輸一樣,

規劃建設一個可再生能源的西電東送、北電南送工程。 ”張國寶說。

張國寶還指出, “十九大”報告將能源生產和消費提高到革命的高度, 就不能四平八穩, 要拿出大的魄力、硬的措施來實施, 不要受各種屁股指揮腦袋意見的干擾。 報告關於今後能源工作的任務和指導方針十分清晰, 我們必須有清醒的認識。

國務院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原主席、中央第九巡視組副組長 季曉南

“深化國有能源企業體制改革,除電力體制、天然氣體制改革是一個漸進式的改革進程,企業正在落實,另外很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要按照‘十九大’提出的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以及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國務院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原主席、中央第九巡視組副組長季曉南指出。

“無論是能源生產還是能源消費革命,亦或是能源體制革命,國有企業均占非常重要的位置,將對我國能源轉型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季曉南說。

中國國電集團公司黨組成員、副總經理 高嵩

非化石電源快速發展的同時,部分地區棄風、棄光、棄水問題依然突出。

“三北地區風電消納困難,雲南、四川棄水嚴重;煤電利用小時數持續下降,輸電系統利用率偏低。”中國國電集團黨組成員、副總經理高嵩指出,“我國電力供應短缺問題已經解決,單體效率並不落後,但電力系統效率不高,整體成本過大,缺乏統籌協調,面臨產能嚴重過剩的風險,需要促進能源電力與現代資訊技術深度融合,推動生產管理和行銷模式變革,加快推進全領域、全環節智慧化發展。”

中國石化新聞發言人 宣傳工作部主任 呂大鵬

“地熱能的開發利用,應該得到社會各界高度的重視”。在本屆高層論壇上,來自中國石化的新聞發言人、宣傳工作部主任呂大鵬呼籲。

在其看來,地熱資源是一種清潔環保、用途廣泛、穩定性高、可迴圈利用的清潔能源,平均能源利用係數高達73%,遠遠高於太陽能和風能,是一種比較現實的而且具有長遠意義的新能源。

“在中國,發展地熱至少有這四個有利條件,即需求、資源、技術以及成功實踐。目前條件已經成熟,以雄縣模式為例,中石化正在積極推進北方地區清潔取暖,重點圍繞2+26城市佈局無煙城建設,目前地熱專案已輻射至北京、河北、陝西、山西、河南、山東、湖北等16個省區市,供暖面積達到五千萬平方米,占全國中深層地熱供暖的40%以上。”

“這幾年中石化以地熱能開發來探索一種綠色的新能源產業,走出了一條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協調統一的可持續發展的路子。” 呂大鵬說。

值得關注的是,科學技術的創新,也為當前的能源需求提供了更加豐富的選擇。

BP中國總裁、BP(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 楊筱萍

在BP中國總裁、BP(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楊筱萍看來,未來20年,油氣行業數位化工廠可能成為現實。數位技術正在對資源基礎、電力需求、交通和製造業產生重大影響。數位技術的應用將減少全球能源的淨需求。

道達爾集團駐中國總代表努北堂 努北堂

“除提高天然氣產量外,道達爾已決定徹底退出煤炭業務,並探索碳利用這一新選擇。到2035年,低碳業務占比將由目前的5%上升至20%。”道達爾集團駐中國總代表努北堂透露,“道達爾正與中國合作夥伴一同,幫助中國能源轉型,利用道達爾的科技,專有技術和全球經驗,為中國經濟和生態進步的發展做出貢獻。”

埃森哲大中華區資源事業部總裁 鄧贇

對此,埃森哲大中華區資源事業部總裁鄧贇表示認同,能源世界正在經歷一場變革,正在由集中式向分散式進行過度,用戶關係由單向轉變為雙向,能源競爭點也已從商品向體驗轉變。

“為了在新能源世界中獲得競爭優勢,絕大部分公用事業企業希望提高效率、獲得新增長,提供個性化體驗,適時變軌向數位化轉型。” 鄧贇說。

據悉,中國能源企業高層論壇自2009年創辦至今,已連續舉辦了八屆。論壇在國資委和國家有關部委的指導和能源企業的大力支持下,已成為全國能源企業一年一次的高層盛會。

版權聲明|稿件為能源雜誌原創

· END ·

國務院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原主席、中央第九巡視組副組長 季曉南

“深化國有能源企業體制改革,除電力體制、天然氣體制改革是一個漸進式的改革進程,企業正在落實,另外很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要按照‘十九大’提出的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以及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國務院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原主席、中央第九巡視組副組長季曉南指出。

“無論是能源生產還是能源消費革命,亦或是能源體制革命,國有企業均占非常重要的位置,將對我國能源轉型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季曉南說。

中國國電集團公司黨組成員、副總經理 高嵩

非化石電源快速發展的同時,部分地區棄風、棄光、棄水問題依然突出。

“三北地區風電消納困難,雲南、四川棄水嚴重;煤電利用小時數持續下降,輸電系統利用率偏低。”中國國電集團黨組成員、副總經理高嵩指出,“我國電力供應短缺問題已經解決,單體效率並不落後,但電力系統效率不高,整體成本過大,缺乏統籌協調,面臨產能嚴重過剩的風險,需要促進能源電力與現代資訊技術深度融合,推動生產管理和行銷模式變革,加快推進全領域、全環節智慧化發展。”

中國石化新聞發言人 宣傳工作部主任 呂大鵬

“地熱能的開發利用,應該得到社會各界高度的重視”。在本屆高層論壇上,來自中國石化的新聞發言人、宣傳工作部主任呂大鵬呼籲。

在其看來,地熱資源是一種清潔環保、用途廣泛、穩定性高、可迴圈利用的清潔能源,平均能源利用係數高達73%,遠遠高於太陽能和風能,是一種比較現實的而且具有長遠意義的新能源。

“在中國,發展地熱至少有這四個有利條件,即需求、資源、技術以及成功實踐。目前條件已經成熟,以雄縣模式為例,中石化正在積極推進北方地區清潔取暖,重點圍繞2+26城市佈局無煙城建設,目前地熱專案已輻射至北京、河北、陝西、山西、河南、山東、湖北等16個省區市,供暖面積達到五千萬平方米,占全國中深層地熱供暖的40%以上。”

“這幾年中石化以地熱能開發來探索一種綠色的新能源產業,走出了一條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協調統一的可持續發展的路子。” 呂大鵬說。

值得關注的是,科學技術的創新,也為當前的能源需求提供了更加豐富的選擇。

BP中國總裁、BP(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 楊筱萍

在BP中國總裁、BP(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楊筱萍看來,未來20年,油氣行業數位化工廠可能成為現實。數位技術正在對資源基礎、電力需求、交通和製造業產生重大影響。數位技術的應用將減少全球能源的淨需求。

道達爾集團駐中國總代表努北堂 努北堂

“除提高天然氣產量外,道達爾已決定徹底退出煤炭業務,並探索碳利用這一新選擇。到2035年,低碳業務占比將由目前的5%上升至20%。”道達爾集團駐中國總代表努北堂透露,“道達爾正與中國合作夥伴一同,幫助中國能源轉型,利用道達爾的科技,專有技術和全球經驗,為中國經濟和生態進步的發展做出貢獻。”

埃森哲大中華區資源事業部總裁 鄧贇

對此,埃森哲大中華區資源事業部總裁鄧贇表示認同,能源世界正在經歷一場變革,正在由集中式向分散式進行過度,用戶關係由單向轉變為雙向,能源競爭點也已從商品向體驗轉變。

“為了在新能源世界中獲得競爭優勢,絕大部分公用事業企業希望提高效率、獲得新增長,提供個性化體驗,適時變軌向數位化轉型。” 鄧贇說。

據悉,中國能源企業高層論壇自2009年創辦至今,已連續舉辦了八屆。論壇在國資委和國家有關部委的指導和能源企業的大力支持下,已成為全國能源企業一年一次的高層盛會。

版權聲明|稿件為能源雜誌原創

· END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