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房產>正文

只有盈利,才能談“愛心”,物業企業不是公益組織

公益是不包括政府在內的個人或組織為了社會大眾付出而不要求回報或不以追求回報作為主要目的的活動。 "公益"與"慈善"、"愛心"等概念十分相似,

聯繫緊密。 "公益"從狹義的概念看, 表現為社會財富的再分配, 如對災區捐款、為城市捐建博物館、不要求回報的民辦(私立)學校等。 廣義的"公益"則不僅僅體現在財物上, 而是從更多的方面讓公眾或需要幫助的人群受益, 如為村民鋪石修路、城市義務交通協管、在景區義務拾垃圾等。

公益性中所說的"性"是指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屬性, 如城市具有人口密集、交通樞紐、商業中心、金融中心、文化中心等屬性和特徵。 由於城市具有高效率、高效益和高產出, 世界各國都十分重視加快城鎮化的進程;住宅使用期長、投資金額大, 使其既具有商品屬性(如商品住宅——對高收入者來說), 又具有不完全的商品屬性(如經濟適用房、廉租房、公租房——對中、低收入者來說)。

正是由於住房在社會生活中人人必需, 不可替代, 使各國政府不得不採取不同於食物、服裝的政策制度來解決居民的住房問題。

企業具有營利性這一屬性則使企業一方面向市場提供合格的產品或服務,

一方面通過營業收入扣除成本、稅金後獲得利潤, 不斷積累發展。 企業所創造的財富、提供的實物產品和服務也是一個國家經濟實力形成的基礎。 企業對國家的貢獻非常大, 美國總統艾爾文·柯立芝就指出"美國的事業在企業", 足見企業的重要。

物業管理是一項服務管理活動, 在國家大力推行物業管理制度之下, 一般來說, 這是由物業管理企業來實現和完成的。 物業管理企業是在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範圍內, 實行自主經營、獨立核算的經濟組織。 物管企業既然是經濟組織, 它必然要在履行物管合同的前提下追求贏利。 我國物業管理活動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期出現的, 在社會、法律、環境、制度的推動下, 物管企業都自覺不自覺地具有了程度不等的公益性,

比如在社區內開展思想道德教育、健康養生、環保節能、安全消防等方面的活動;組織公司員工並社區業主為災區捐贈財物抗震救災;宣傳計劃生育, 提倡團結互助, 調解鄰里糾紛, 協助治安案件的調查處理;對收入確有困難的業主(或住戶)減免物管費等。 可見, 物管企業在追求贏利的同時也在做一些公益事業, 或者說物管企業在做一些公益性活動的同時, 仍然是一個以贏利為目的的經濟組織。

但是, 物管企業的公益活動大都表現為偶爾的、少數的、短期的行為, 因為物管企業畢竟是一個勞動密集型企業, 本小利微, 既要保證物管服務合同條款的履行, 又要解決員工的工資、五險一金和納稅, 還要進行市場開拓、發展。 從近幾年來看, 由於物管的特點和各種原因, 與其他行業比, 其公益的意識不夠強, 所做的公益活動不夠多, 對公益的貢獻不夠大, 公益之路還很漫長。

"公益"應該提倡和發揚,而物業管理公益之路的快慢、大小取決於:一、政府的宣導和形象、專門的慈善機構的作為和影響;二、社會風氣、道德和良知;三、物管企業家的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四、與"公益"相關的法規、制度的建立、健全和管理、收支的透明、規範。但仍非常有助於我們對"企業"的認識,在消除和扭轉當前公益活動中眾所周知的個別專門的慈善機構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的同時,不斷將公益事業發揚光大,讓世界充滿愛。

"公益"應該提倡和發揚,而物業管理公益之路的快慢、大小取決於:一、政府的宣導和形象、專門的慈善機構的作為和影響;二、社會風氣、道德和良知;三、物管企業家的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四、與"公益"相關的法規、制度的建立、健全和管理、收支的透明、規範。但仍非常有助於我們對"企業"的認識,在消除和扭轉當前公益活動中眾所周知的個別專門的慈善機構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的同時,不斷將公益事業發揚光大,讓世界充滿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