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如果你愛孩子,請不要太黏他!

1

後來, 鄧超好不容易克服了自己的“分離焦慮”, 離開教室, 又返回去在教室門口站著遠遠地看孩子。

爸爸別是個智障吧。

超爸是在負生長吧?可憐娘娘一個人帶三個娃。

超哥的內心住著一個脆弱的小公舉。

每個逗比心裡都住著一個柔軟的靈魂。

……

每個清晨, 幼稚園門口總會上演這樣的情景:孩子哇哇大哭不止, 任憑大人怎麼哄都無濟於事。

孩子哭, 這不算什麼新奇事兒, 仔細觀察一下,

其實並不是孩子生來就黏人, 而是我們這些做父母的太放心不下, 孩子上個幼稚園, 孩子還沒哭呢, 大人先哭得稀裡嘩啦的比比皆是。

那天我親眼看到一個媽媽把孩子送進幼稚園大門後, 孩子背著小書包蹦蹦跳跳地走遠了, 這位年輕媽媽卻突然哭了。

有人看不下去了, 說:“孩子上幼稚園你應該為他的成長而高興啊, 怎麼還哭上了?”她期期艾艾地說:“我想我的寶寶了, 我一個人好無聊……”

這樣的媽媽不在少數, 有時候, 不是孩子黏媽媽, 而是媽媽黏孩子。

2

女兒出生後, 我全職帶娃, 一天24小時圍著女兒打轉轉。

女兒該上幼稚園了, 頭一晚, 我整整失眠了一宿。 腦子裡不斷地想著:平時都是我餵飯, 她才剛剛學會自己吃飯, 還不熟練,

去幼稚園餓肚子怎麼辦?她上洗手間會不會自己把衣服整理好?她睡覺不老實, 午休要是一個翻身掉到地上怎麼辦?

第二天我送女兒去幼稚園, 一路上, 我的眼淚一直在眼眶裡轉啊轉, 那種心情, 就好像自己最珍貴的東西要被人搶走了似的, 整個心都痛得稀裡嘩啦。

我的狀態影響到了女兒, 她哭著說:“媽媽, 我不想上幼稚園了, 我不想離開你。 ”好說歹說, 這才把女兒送進去。 回到家, 一整天我恍恍惚惚, 不是忘這就是忘那, 好不容易熬到放學, 箭一般沖向幼稚園……

後來一段時間, 天天如此, 為此, 我被老公“批評教育”很多次, 也一直嘗試去改變自己。

那天, 我要和老公回老家辦事, 不得不把女兒送到公婆家暫住兩天。 晚上, 女兒和我視頻, 哭得上氣不接下氣:“媽媽, 你……你什麼時候……回家?”

“媽媽明天晚上就回來, 寶貝乖, 寫完作業讓奶奶帶你去洗澡, 洗完澡趕緊睡覺。 ”

聽到我的聲音, 女兒的哭聲更大了:“不行, 明天早上必須回家, 媽媽……你快回來……我想你媽媽……”

老公接過手機, 認真地對女兒說:“寶貝,

爸爸媽媽愛你, 但是爸媽也有自己的事情要做, 不可能每天都陪著你, 你明白嗎?”說完, 他迅速掛斷了視頻, 說我:“別墨蹟了, 這次剛好讓她鍛煉一下, 你也好好反思一下, 以後不要太黏著孩子了, 不然, 她以後長大能有啥出息?”

我心裡好一陣難受, 心裡一直想著“女兒怎麼樣, 會不會又哭了”, 以至於那晚竟然失眠到淩晨三點。

3

《爸爸去哪兒5》中, 杜江和嗯哼的一段對話對我很有啟發。

在雨補魯天坑的一個小山村裡, 村長讓爸爸們去搭露營帳篷, 陳小春帶Jasper以及另外幾個孩子去火龍果園採摘火龍果。 村長話音剛落, 嗯哼馬上就開始焦慮了, 跟杜江說:“不要, 我不想跟你分開。 ”接著嚎啕大哭起來。

在房間裡, 杜江問嗯哼:“上次爸爸去捕魚了對不對?”

嗯哼:“對。”

杜江:“你留下了對不對?”

嗯哼:“對。”

杜江:“鄧倫叔叔帶你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做遊戲,發生什麼不好的事情了嗎?有人傷害你了嗎?”

嗯哼搖頭:“沒有。”

杜江:“沒有是吧?有什麼大不了的?”

嗯哼:“對。”

杜江:“這次呢?”

嗯哼:“這次也是一樣的嘛。”

杜江說:“把他勇敢地推出去,讓他意識到這件事情是一個無法回避的現實,自己必須要邁去這一步。”事實證明,在火龍果園,嗯哼的確挑戰了自我,初步克服了分離焦慮,這讓杜江很驚喜。

其實,分離並沒有多麼可怕,可怕的是爸爸媽媽自己心裡的那個“魔”,總覺得孩子還小,不能讓他離開自己半步,如果離開了,就會大驚小怪,怕孩子吃飯噎著,喝水嗆著,走路摔著。

就像杜江一樣,在孩子安全的前提下,把孩子果斷地推出去,不讓他在自己身邊黏著,自己也不黏著孩子,這樣,才是對孩子好,也是父母自己的一個成長。

4

兒童心理學概念中,有個叫做“依戀”的名詞,意思就是放不開最親近的人,總想無時無刻保持和他的親密,並且只有在一起才會感覺到安全。父母黏孩子,就是一種過於“依戀”的表現。

那麼如何放開孩子的手,讓孩子健康成長呢?

01. 父母別把寄託全部放在孩子身上

有人說,父母一定要珍惜被孩子黏著的時光,時間如梭,孩子長得太快啦,一定要在能陪伴的時候,多黏著孩子,以後想黏都黏不上了。

的確,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光很美好,但是,父母過多地黏孩子,對孩子的成長並不好。

電影《河》中,有個藏族小女孩央金,在媽媽第二次懷胎後她被強行斷奶,央金非常孤獨,她把一隻生下來就失去媽媽的小羊當做自己唯一的小夥伴。

小羊長大了,可以去牧場吃草了,可是央金不捨得讓小羊離開自己,還是每天偷偷給小羊喝奶,後來,小羊越來越大了,食量也變大,奶不夠喝了,央金只好把小羊放到羊群裡,可是一直被央金寵愛著不肯撒手的小羊,因為沒經受過鍛煉,非常不合群,第二天就被狼叼走了。

父母過於依戀孩子,對孩子照顧太多,會讓孩子總是處於無法“斷奶”狀態,長大後孩子適應社會的能力就會比較差。

而作為父母,應該克服“依戀”心理,在盡到撫養義務的同時,做好對自己的提升,不能因為孩子,而失去了自我。讓自己和孩子共同成長,才是睿智之舉。

02. 媽媽要明白,母愛,是為了分離

父母疼愛孩子,孩子依戀父母,再正常不過,依戀是人與生俱來的情感。

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為了相遇,而只有母愛,是為了分離。

有時候,做父母的請放開你的手,讓孩子自己去選擇,去經歷,去成長。這樣成長起來的孩子才會更優秀。

鄰居張姐兒子上住宿中學,她自己在家無所事事,總是左擔憂,右擔憂,這幾天冷空氣漸漸來襲,她擔心給兒子帶的秋褲他不穿,怕兒子冷,每天打好幾個電話催兒子穿秋褲,忍無可忍,兒子把她的電話遮罩了……

張姐哭得稀裡嘩啦:“我這不是關心他嗎?”

一到冬天,這個話題就要火一段時間:

“有一種冷,叫你媽媽覺得你冷”,“有一種冷,叫你媽覺得你應該穿秋褲。”

世界上有一種冷,叫媽媽覺得你冷!這個段子裡的媽媽就是典型的依戀型媽媽,其實孩子冷不冷,難道孩子自己不知道?尤其是稍微大一點的孩子,該不該穿秋褲,媽媽真的不應該太操心了。

孩子在漸漸成長,一天比一天大了,父母們總是打著各種各樣的幌子,來對孩子進行越界式的關心,這其實是打擾。

孩子有孩子的世界,做父母的一定要懂得放手,懂得給孩子留一個自己的空間,讓孩子自己決定“冬天穿不穿秋褲”,而不是強迫孩子去穿。

03. 敞開懷抱,放開孩子

龍應台在《目送》中寫道:“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孩子的翅膀越來越硬,他們會朝著自己的亮光飛去。作為父母,在孩子每一階段的成長過程中,我們應該勇敢地敞開懷抱放開孩子,千萬不要做那個“孩子不黏我,我黏孩子;孩子黏我,我更黏孩子”的父母。

總有一段路,要讓孩子自己去走,去體會沿途風景。

總有新環境,要讓孩子自己去適應,慢慢贏得喝彩和掌聲。

總有一次分離,要讓孩子自己去體會,並快樂地成長。

做一個積極向上的父母吧,不再黏孩子,孩子的步子會更輕鬆,孩子的心理會更健康,孩子的人生會更幸福。

如果你真的愛孩子,那就千萬別再黏孩子了……

- END -

喜歡這篇文章,別忘記分享到朋友圈哦!

嗯哼:“對。”

杜江:“你留下了對不對?”

嗯哼:“對。”

杜江:“鄧倫叔叔帶你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做遊戲,發生什麼不好的事情了嗎?有人傷害你了嗎?”

嗯哼搖頭:“沒有。”

杜江:“沒有是吧?有什麼大不了的?”

嗯哼:“對。”

杜江:“這次呢?”

嗯哼:“這次也是一樣的嘛。”

杜江說:“把他勇敢地推出去,讓他意識到這件事情是一個無法回避的現實,自己必須要邁去這一步。”事實證明,在火龍果園,嗯哼的確挑戰了自我,初步克服了分離焦慮,這讓杜江很驚喜。

其實,分離並沒有多麼可怕,可怕的是爸爸媽媽自己心裡的那個“魔”,總覺得孩子還小,不能讓他離開自己半步,如果離開了,就會大驚小怪,怕孩子吃飯噎著,喝水嗆著,走路摔著。

就像杜江一樣,在孩子安全的前提下,把孩子果斷地推出去,不讓他在自己身邊黏著,自己也不黏著孩子,這樣,才是對孩子好,也是父母自己的一個成長。

4

兒童心理學概念中,有個叫做“依戀”的名詞,意思就是放不開最親近的人,總想無時無刻保持和他的親密,並且只有在一起才會感覺到安全。父母黏孩子,就是一種過於“依戀”的表現。

那麼如何放開孩子的手,讓孩子健康成長呢?

01. 父母別把寄託全部放在孩子身上

有人說,父母一定要珍惜被孩子黏著的時光,時間如梭,孩子長得太快啦,一定要在能陪伴的時候,多黏著孩子,以後想黏都黏不上了。

的確,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光很美好,但是,父母過多地黏孩子,對孩子的成長並不好。

電影《河》中,有個藏族小女孩央金,在媽媽第二次懷胎後她被強行斷奶,央金非常孤獨,她把一隻生下來就失去媽媽的小羊當做自己唯一的小夥伴。

小羊長大了,可以去牧場吃草了,可是央金不捨得讓小羊離開自己,還是每天偷偷給小羊喝奶,後來,小羊越來越大了,食量也變大,奶不夠喝了,央金只好把小羊放到羊群裡,可是一直被央金寵愛著不肯撒手的小羊,因為沒經受過鍛煉,非常不合群,第二天就被狼叼走了。

父母過於依戀孩子,對孩子照顧太多,會讓孩子總是處於無法“斷奶”狀態,長大後孩子適應社會的能力就會比較差。

而作為父母,應該克服“依戀”心理,在盡到撫養義務的同時,做好對自己的提升,不能因為孩子,而失去了自我。讓自己和孩子共同成長,才是睿智之舉。

02. 媽媽要明白,母愛,是為了分離

父母疼愛孩子,孩子依戀父母,再正常不過,依戀是人與生俱來的情感。

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為了相遇,而只有母愛,是為了分離。

有時候,做父母的請放開你的手,讓孩子自己去選擇,去經歷,去成長。這樣成長起來的孩子才會更優秀。

鄰居張姐兒子上住宿中學,她自己在家無所事事,總是左擔憂,右擔憂,這幾天冷空氣漸漸來襲,她擔心給兒子帶的秋褲他不穿,怕兒子冷,每天打好幾個電話催兒子穿秋褲,忍無可忍,兒子把她的電話遮罩了……

張姐哭得稀裡嘩啦:“我這不是關心他嗎?”

一到冬天,這個話題就要火一段時間:

“有一種冷,叫你媽媽覺得你冷”,“有一種冷,叫你媽覺得你應該穿秋褲。”

世界上有一種冷,叫媽媽覺得你冷!這個段子裡的媽媽就是典型的依戀型媽媽,其實孩子冷不冷,難道孩子自己不知道?尤其是稍微大一點的孩子,該不該穿秋褲,媽媽真的不應該太操心了。

孩子在漸漸成長,一天比一天大了,父母們總是打著各種各樣的幌子,來對孩子進行越界式的關心,這其實是打擾。

孩子有孩子的世界,做父母的一定要懂得放手,懂得給孩子留一個自己的空間,讓孩子自己決定“冬天穿不穿秋褲”,而不是強迫孩子去穿。

03. 敞開懷抱,放開孩子

龍應台在《目送》中寫道:“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孩子的翅膀越來越硬,他們會朝著自己的亮光飛去。作為父母,在孩子每一階段的成長過程中,我們應該勇敢地敞開懷抱放開孩子,千萬不要做那個“孩子不黏我,我黏孩子;孩子黏我,我更黏孩子”的父母。

總有一段路,要讓孩子自己去走,去體會沿途風景。

總有新環境,要讓孩子自己去適應,慢慢贏得喝彩和掌聲。

總有一次分離,要讓孩子自己去體會,並快樂地成長。

做一個積極向上的父母吧,不再黏孩子,孩子的步子會更輕鬆,孩子的心理會更健康,孩子的人生會更幸福。

如果你真的愛孩子,那就千萬別再黏孩子了……

- END -

喜歡這篇文章,別忘記分享到朋友圈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