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這種追溯那個敏感時代的片子,也只有德國人敢拍了

光芒漸逝的年代, 也是暗無天日的開始。

土豆藤在田裡焚燒, 白天變短, 夜晚變涼。

儘管有柔和的光線和溫暖的色調, 東歐社會主義鄉村生活的精髓, 仍像手風琴音樂一樣帶著秋後的淒涼。

《光芒漸逝的年代》剛剛開畫, 就蒙上了淡淡的憂傷。 畫面裡的民主德國, 正經歷它「東歐光輝歲月」的最後一程:1989年以後, 這個國家將跟隨柏林牆一起倒塌。

光 芒 漸 逝 的 年 代

In Zeiten des abnehmenden Lichts

2017

導演: 馬蒂·格肖內克

主演: 布魯諾·甘茨 / 亞歷山大·費林 /

西爾維斯特·格羅特 / 皮特·布科夫斯基

第五屆德國電影節

本片三城排片表

*本片為此次電影節北京站開幕片

(11月10日北京的場次為開幕式, 不對外售票)

成都站可以掃面上面二維碼直接購票

《光芒漸逝的年代》改編自歐根·魯格(Eugen Ruge)的半自傳體小說。 原著寫盡了一家四代人跨越半個多世紀的辛酸史, 又從個人層面昇華到了歷史高度。

歐根·魯格(1954- ), 德國作家、導演、俄語翻譯家。 魯格兩歲的時候隨他父親移居東德, 父親是個歷史學家, 曾被蘇聯流放到西伯利亞。 1986年開始稱為紀錄片導演和編劇。

1988年他又移民到西德。 2011年他的半自傳體長篇小說處女作《光芒漸逝的年代》獲得德國圖書獎

如你所知, 像蘇聯一樣, 東德的社會主義烏托邦最終也沒能走下去。

政治風向可以瞬間轉變, 但那些為社會理想付出巨大代價的個人卻遠不能即時做出適應。 《光芒漸逝的年代》說的就是這種個人與時代的脫節。

葬禮也成為一種意象

原著小說長達426頁, 是一部家族史詩。 要想把它完整地搬上大銀幕, 幾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導演馬蒂·格肖內克(Matti Geschonneck)對此已經有所預期, 所以他刪繁就簡, 有保留地呈現了原作。

家有老祖父

影片的核心事件是家族祖父威廉·普維列的九十歲大壽。

在開辦壽宴的兩天前, 家族中的父親烏米澤與兒子薩沙進行了一次會面。

那已經是1989年的柏林了, 民主德國已近末年, 父子二人站在陰冷又潮濕的小屋裡, 仿佛置身於廢墟之中。

隨著他們走上街道, 我們目力所及的一派凋敝與落寞也像一則反烏托邦宣言, 嘲笑著過去的宏大理想。 這時, 父子二人開始交談,他們的對話又為眼前的景象增添了一份疏離感。

父子二人冰冷的照面

身為大學教授的烏米澤以標準的過來人姿態教訓/引導著年際三十二歲兒子。後者過的完全是「失意人生」——婚姻失敗、畢業論文難產,經濟上不獨立,還得依靠父母接濟。

即使如此,薩沙依然把這一切失敗歸結為體制的無可救藥——錯的不是他,而是那個世界。

觀念上的分歧決定了兩代人的行為差異,隨後的父子相擁也不過是逢場作戲。兩天后,就在祖父生日的當天,薩沙打來電話,宣佈自己已經逃離東德,「到了另一邊」。

這對祖父威廉和祖母夏洛特這樣的老一代共產主義者來說,不啻是巨大的打擊。即使在窮途末路的1989年,他們也仍然持有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

固守東德的老夫婦

幾十年前,希特勒下臺,威廉與夏洛特從墨西哥重返故鄉,準備投身到共和國的建設當中。二人燃燒激情,奮鬥到退休,成了德高望重的國家英雄。

諷刺的是,表彰他們崇高地位的國家,當時已經衰敗到了無法挽回的地步。作為共和國榮耀先驅的祖父當然對民主德國的現狀感到不滿。但他又能做什麼呢?

人們排著隊給威廉獻花

在九十大壽那天,面對著政府官員們的獻花與道賀,威廉終於忍無可忍,說要「將花束送去墳墓」。

他的執念與他的個人成績脫不了關係。那些威廉獨處時好好保存的舊報紙與勳章只在東德體制下才有意義。

不過即使當年的獎勵和表彰都完好如初,威廉還是留不住民主德國。他知道,包括他親孫子在內的大批東德青年人,早就不信他為之奮鬥終生的革命之道了。

九十大壽上的自助餐台

影片中頗為曖昧的一幕,是祖父威廉對搭建自助餐台的執著。

妻子對此已經沒有熱情,三番五次把威廉的要求搪塞過去,以往負責此事的孫子薩沙也遲遲不來,固執的老人只得親自動手。

但威廉不懂得薩沙擺桌子的巧勁兒。他魯莽地釘死了桌子,自以為高明。卻發現手下的龐然大物,實際上不堪一擊。幼小的曾孫剛靠過去,自助餐台就轟然倒塌了。

一片狼藉的現場如同擱淺的利維坦。老一代的革命理想也在隱喻中慘澹落幕。

孫輩和祖輩隔著年代的鴻溝。他們的思維方式,意識形態,和對社會制度的理解都截然不同。威廉的釘子和薩沙的巧勁兒,代表著兩代人各自的立場:要麼死守民主德國,要麼去

西德找機會。對他們來說,下決定都不是件難事兒。

所以,真正被歷史巨變撕裂的人並不是威廉和薩沙這老青兩代,而是左右腳分跨裂縫兩端的中年人。他們左手「迷惘」,右手「瘋癲」,是對時代陣痛最真實的寫照。

進退兩難的中年人

父親烏米澤就是一位夾縫中的悲劇人物。他從小在蘇聯長大、結婚。德裔身份曾讓他在史達林時期受盡屈辱,他的弟弟也慘死在勞改營中。

儘管烏米澤攜妻返回民主德國後,成了聲望頗高的歷史學家。可知識份子的懷疑態度,始終讓他對父輩的狂熱信仰敬而遠之。問題是,身在此山中的烏米澤夫婦終究無法跳脫環境

的桎梏。

親眼目睹民主德國一步步走上末路,對他們的觸動程度也是前所未有的。在薩沙「叛逃」西德的消息傳來時,崩潰的不僅是祖父。烏米澤的悵然若失和妻子伊蓮娜的悲痛欲絕說明

他們並沒有自己想像中那般客觀。

烏米澤總是顯得很疲倦

據說《光芒漸逝的年代》在原作者魯格那裡醞釀了二十年,直到他以為自己身患絕症,即將不久于人世時才動筆開寫。所以,「光芒漸逝」這四個字,包含的不僅是東德的隕滅,

也是作者對生死無常的哀歎。

到了導演馬蒂·吉斯切內克這裡,「光芒漸逝」讓他想起的更多是自己的父輩。

作為一名擁有東德記憶的人,他覺得魯格的文字喚起了那些正被人迅速遺忘的歷史情感,而這些陳舊東西並非無價值。

小說原著的中文版

光芒也許會漸漸逝去,歷史的車輪必定要繼續向前,但在那五十年裡,有人曾經不顧艱難的活過,奮鬥過,崩潰過,這裡面一定有些無可替代的意義吧。

一部小說,一部電影,就像保留價值的琥珀,讓人們隨時可以回溯到當年的心境裡,咀嚼出新的寓意。

出於這份對歷史的尊重,吉斯切內克採用了極為客觀的敘述視角和相當沉穩克制的影像風格。

他不偏袒影片中的任何一個人物,多數時候只是把攝影機放在那裡,靜靜地拍下四世同堂的家族日常。我們在觀影的時候,也許會感覺自己在看一場100分鐘的戲劇。

由於核心事件是祖父的九十大壽,影片有大量內景

而到了影片結尾,攝影機終於走向室外,母親伊蓮娜回到了她日思夜想的故鄉斯拉瓦。

在那裡,家族成員們雖再度聚首,卻已物是人非。此時的旁白悠悠然響起,發出了最後一句疑問:

我們有相信的能力,因此都相信事情真能變成我們希望的那樣,難道是我們毀了這一切嗎?

受過唯物主義教育的東德居民會說出這樣的話並不奇怪,彼時的一家子早已不是唯物論者了。他們眼看著一個體制日薄西山,逐漸幻滅,所信仰的東西不得不發生改變。

最後這段反問的唯心情感,帶著人道主義的氣息。雖是在哀歎過去,其實也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與現代思潮接軌。

「我們」的「相信」並不意味著「毀了一切」的結局,而是創造一切的開始。

由此看來,民主德國的崩潰,遠不只對故事中的一家人,或那個久遠的時代具有意義。

這次德國電影節的主海報之一用的就是這部影片

父子二人開始交談,他們的對話又為眼前的景象增添了一份疏離感。

父子二人冰冷的照面

身為大學教授的烏米澤以標準的過來人姿態教訓/引導著年際三十二歲兒子。後者過的完全是「失意人生」——婚姻失敗、畢業論文難產,經濟上不獨立,還得依靠父母接濟。

即使如此,薩沙依然把這一切失敗歸結為體制的無可救藥——錯的不是他,而是那個世界。

觀念上的分歧決定了兩代人的行為差異,隨後的父子相擁也不過是逢場作戲。兩天后,就在祖父生日的當天,薩沙打來電話,宣佈自己已經逃離東德,「到了另一邊」。

這對祖父威廉和祖母夏洛特這樣的老一代共產主義者來說,不啻是巨大的打擊。即使在窮途末路的1989年,他們也仍然持有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

固守東德的老夫婦

幾十年前,希特勒下臺,威廉與夏洛特從墨西哥重返故鄉,準備投身到共和國的建設當中。二人燃燒激情,奮鬥到退休,成了德高望重的國家英雄。

諷刺的是,表彰他們崇高地位的國家,當時已經衰敗到了無法挽回的地步。作為共和國榮耀先驅的祖父當然對民主德國的現狀感到不滿。但他又能做什麼呢?

人們排著隊給威廉獻花

在九十大壽那天,面對著政府官員們的獻花與道賀,威廉終於忍無可忍,說要「將花束送去墳墓」。

他的執念與他的個人成績脫不了關係。那些威廉獨處時好好保存的舊報紙與勳章只在東德體制下才有意義。

不過即使當年的獎勵和表彰都完好如初,威廉還是留不住民主德國。他知道,包括他親孫子在內的大批東德青年人,早就不信他為之奮鬥終生的革命之道了。

九十大壽上的自助餐台

影片中頗為曖昧的一幕,是祖父威廉對搭建自助餐台的執著。

妻子對此已經沒有熱情,三番五次把威廉的要求搪塞過去,以往負責此事的孫子薩沙也遲遲不來,固執的老人只得親自動手。

但威廉不懂得薩沙擺桌子的巧勁兒。他魯莽地釘死了桌子,自以為高明。卻發現手下的龐然大物,實際上不堪一擊。幼小的曾孫剛靠過去,自助餐台就轟然倒塌了。

一片狼藉的現場如同擱淺的利維坦。老一代的革命理想也在隱喻中慘澹落幕。

孫輩和祖輩隔著年代的鴻溝。他們的思維方式,意識形態,和對社會制度的理解都截然不同。威廉的釘子和薩沙的巧勁兒,代表著兩代人各自的立場:要麼死守民主德國,要麼去

西德找機會。對他們來說,下決定都不是件難事兒。

所以,真正被歷史巨變撕裂的人並不是威廉和薩沙這老青兩代,而是左右腳分跨裂縫兩端的中年人。他們左手「迷惘」,右手「瘋癲」,是對時代陣痛最真實的寫照。

進退兩難的中年人

父親烏米澤就是一位夾縫中的悲劇人物。他從小在蘇聯長大、結婚。德裔身份曾讓他在史達林時期受盡屈辱,他的弟弟也慘死在勞改營中。

儘管烏米澤攜妻返回民主德國後,成了聲望頗高的歷史學家。可知識份子的懷疑態度,始終讓他對父輩的狂熱信仰敬而遠之。問題是,身在此山中的烏米澤夫婦終究無法跳脫環境

的桎梏。

親眼目睹民主德國一步步走上末路,對他們的觸動程度也是前所未有的。在薩沙「叛逃」西德的消息傳來時,崩潰的不僅是祖父。烏米澤的悵然若失和妻子伊蓮娜的悲痛欲絕說明

他們並沒有自己想像中那般客觀。

烏米澤總是顯得很疲倦

據說《光芒漸逝的年代》在原作者魯格那裡醞釀了二十年,直到他以為自己身患絕症,即將不久于人世時才動筆開寫。所以,「光芒漸逝」這四個字,包含的不僅是東德的隕滅,

也是作者對生死無常的哀歎。

到了導演馬蒂·吉斯切內克這裡,「光芒漸逝」讓他想起的更多是自己的父輩。

作為一名擁有東德記憶的人,他覺得魯格的文字喚起了那些正被人迅速遺忘的歷史情感,而這些陳舊東西並非無價值。

小說原著的中文版

光芒也許會漸漸逝去,歷史的車輪必定要繼續向前,但在那五十年裡,有人曾經不顧艱難的活過,奮鬥過,崩潰過,這裡面一定有些無可替代的意義吧。

一部小說,一部電影,就像保留價值的琥珀,讓人們隨時可以回溯到當年的心境裡,咀嚼出新的寓意。

出於這份對歷史的尊重,吉斯切內克採用了極為客觀的敘述視角和相當沉穩克制的影像風格。

他不偏袒影片中的任何一個人物,多數時候只是把攝影機放在那裡,靜靜地拍下四世同堂的家族日常。我們在觀影的時候,也許會感覺自己在看一場100分鐘的戲劇。

由於核心事件是祖父的九十大壽,影片有大量內景

而到了影片結尾,攝影機終於走向室外,母親伊蓮娜回到了她日思夜想的故鄉斯拉瓦。

在那裡,家族成員們雖再度聚首,卻已物是人非。此時的旁白悠悠然響起,發出了最後一句疑問:

我們有相信的能力,因此都相信事情真能變成我們希望的那樣,難道是我們毀了這一切嗎?

受過唯物主義教育的東德居民會說出這樣的話並不奇怪,彼時的一家子早已不是唯物論者了。他們眼看著一個體制日薄西山,逐漸幻滅,所信仰的東西不得不發生改變。

最後這段反問的唯心情感,帶著人道主義的氣息。雖是在哀歎過去,其實也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與現代思潮接軌。

「我們」的「相信」並不意味著「毀了一切」的結局,而是創造一切的開始。

由此看來,民主德國的崩潰,遠不只對故事中的一家人,或那個久遠的時代具有意義。

這次德國電影節的主海報之一用的就是這部影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