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大學》:君子求諸己 你還在對別人指指點點嗎?

文/金鐘

我們經常會遇到這麼一些人, 他們有著“雙重標準”, 簡稱“雙標”, 也就是同一事情, 對人對己, 或者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標準, 有的時候甚至做出完全相反的評價。

其實在古代, 孔子就見到了這種人, 他說了這麼一句話:“君子求諸己, 小人求諸人。 ”意思是君子要求的是自己, 出了麻煩先自省, 小人要求的是別人, 遇到問題想方設法地撇清關係, 挑別人的毛病, 而自己卻沒有什麼問題。

《大學》裡的“君子有諸己, 而後求諸人, 無諸己, 而後非諸人。 ”大概就演化於孔子的話, 也做了進一步的完善。

君子有諸己, 而後求諸人

意思是:“具有君子品格的人自己先做到, 再要求別人去做”, 如果我們對別人疏忽, 又怎麼能要求別人對我們關心細緻呢?尤其是對於長者或地位尊者, 如果自己都沒有做到的事情, 又怎麼去要求晚輩或地位低的人去做到呢?

三國時期, 曹操發兵宛城時規定:“大小將校, 凡過麥田, 但有踐踏者, 並皆斬首。 ”曹操不去踩麥田, 也是這麼要求的, 於是騎馬的士卒都下馬扶著麥稈, 小心翼翼地過, 沒有一個敢踐踏麥子的。 老百姓看見了, 無不稱頌。 誰料忽然, 田野裡飛起一隻鳥, 驚到了曹操的馬。 馬一下子就邁入了田地,

踩壞了一大片麥田。 曹操這時舉刀欲自殺, 被大家勸住, 於是他割發代首。 儒家雲“身體髮膚, 受之父母, 不敢毀傷, 孝之始也”, 曹操能對自己實行奴隸的懲罰, 也是極其值得尊敬的。 他做到了, 這樣其他人更沒有敢違反規定了。

無諸己, 而後非諸人

意思是:“不該做的自己先不做, 然後再要求別人不做。 ”也就是“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現在社會的誘惑太多, 能夠堅守原則的人少之又少, 可不能堅守原則的, 明知道事情不該做, 卻還是要去做, 竟還要求別人不要做, 別人做了, 他就進行指責抨擊, 這又是什麼道理呢?這正是現在所說的“道德綁架”, 也是一種“偽道德”, 用看起來道德的標準去要求別人, 自己卻做不到。 卻不知真正的道德是從要求自身開始的。

在“君子有諸己, 而後求諸人, 無諸己, 而後非諸人。 ”後面還有一句:“所藏乎身不恕, 而能喻諸人者, 未之有也。 ”自己不能“以己量人”、寬容仁愛, 而能夠說服別人的, 是沒有的。 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 再拿這樣的標準去說服別人, 誰又會聽呢?一味要求別人、而自己卻行另一套的人, 是我們所鄙視的;而嚴格要求自己、再去要求別人的人, 我們都會喜歡他、尊敬他。 我們一起來摒棄“雙標”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