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古人不穿內褲,這兩三千年來他們都穿些啥?看完顛覆你所有想像!

大家好, 今天要帶大家穿越時空, 去看看內褲沒發明之前, 古人都穿什麼。

內褲雖然只是薄薄的一層布, 卻並沒有我們想得那麼簡單。

相反的, 一條內褲背後藏著人類太多的故事了。 內褲的發展史, 中西方都有得說。

先來看看中國的↓↓↓

在這個一寸布料一寸金的年代, 為了節約點布料, 有的人是有多露穿多露。 而不管怎麼露, 內褲總歸要穿的吧。 (不穿的請自動忽略)

但你知道嗎?古人看似層層包裹, 下面卻很可能空無一物。

上古時期的人們, 主要穿上衣下裙, 裙子就是起遮擋作用, 裡面啥都沒有。

而到了漢代, 則有了一種相撲選手同款的「犢鼻褌」。

犢鼻褌(kūn)

這不男士丁字褲麼……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曰:“犢鼻褌, 今三尺布作, 形如犢鼻。 ”說的是其形狀就像牛犢的鼻子。 在那時, 穿犢鼻褌是窮人的象徵。

據傳, 漢文學家司馬相如用才氣“拐走”了富家千金卓文君, 倆人一起私奔, 窮困潦倒時, 司馬相如正是穿著犢鼻褌在街頭賣酒。

袴(絝)

袴有兩種類型, 一種是脛(jìng)衣, 也就是套褲。 《說文》指出:“絝, 脛衣也。 ”

戰國時已經有了脛衣, 類似於現在的褲子。

但說是褲子也不太合適, 因為它沒有褲襠, 沒有褲腰, 只有兩個單獨的褲管, 穿的時候綁在小腿上,

用帶子系在腰間。

脛衣

而“要害”之處, 仍然是真空的。 當時人們穿脛衣, 主要是出於防寒的考慮。 畢竟裙子再長, 也抵擋不住冬天直灌進來的西北風啊~~~

而有的有錢人用細滑的絲織品做袴, 叫做"紈"。 紈絝, 泛指有錢人家子弟的華美穿著。

第二種類型更接近于現代的褲子, 但卻沒有褲襠。

看上去, 是不是跟我們小時候穿的開襠褲一樣一樣的……只是一個襠開在前面, 一個開在後面。

合襠褲

到了南北朝以後, 合襠褲逐漸取代了只為腿部保暖的袴。

那個時期, 各民族之間的來往十分頻繁, 遊牧民族由於要經常騎馬, 有襠的褲子無疑是最便利的。

進入了時尚感十足的唐朝後, 女子騎馬更加常見, 穿褲子被看做是一種時髦的行為。

而如今大家經常穿的三角褲, 則誕生於西方。

再來看看西方男士內褲的發展史↓↓↓

纏腰帶

史前的男人用纏腰帶來遮住羞羞的部位, 有用獸皮做的, 也有用亞麻製成的, 形狀類似于嬰兒用的尿布。

Braies

Braies, 薩克森語, 指的是口袋似的寬鬆襯褲, 長度到膝蓋, 亞麻製成, 腰部有束緊的繩子。

而到了中世紀, 男性開始流行穿襠袋, 一般由金屬或皮革做成。 他們外褲也不穿了, 直接把緊身長筒襪套在襯褲外面。

眼尖的你,會發現那個蜜汁凸起的地方……沒錯,就是襠袋。

襠袋裡,除了裝著男人那話兒,還一物多用,比如裝上幾枚硬幣、一塊手帕,信件等等(一想到這些東西的味道,我*&—{}%¥#……@+)

到了18世紀的都鐸時代,男士內褲終於有了比較大的變化,襠袋逐漸被淘汰,襯褲變短,前面也開了門襟,方便男性在尿尿時不用脫褲子。(謝天謝地)

19世紀時,襯褲逐漸演變成連衫褲,連衫褲又發展成長至腳踝的緊身襯褲,再而發展成護身三角繃帶。

三角內褲

1935年,第一條三角內褲在市場上出現。美國內衣公司Jockey在3個月裡賣出了3萬條。

自此,三角內褲風靡於全世界。

而隨著時間流逝,內褲在款式、材質和花樣上都有了較大的變化——四角褲、三角褲、丁字褲、蕾絲、萊卡、滌綸、豹紋、卡通……隨便你挑~

回顧內褲的發展史,我們不難發現:

內褲穿著穿著,也許就又沒了。我們玩的,大概都是古人玩剩的吧……

眼尖的你,會發現那個蜜汁凸起的地方……沒錯,就是襠袋。

襠袋裡,除了裝著男人那話兒,還一物多用,比如裝上幾枚硬幣、一塊手帕,信件等等(一想到這些東西的味道,我*&—{}%¥#……@+)

到了18世紀的都鐸時代,男士內褲終於有了比較大的變化,襠袋逐漸被淘汰,襯褲變短,前面也開了門襟,方便男性在尿尿時不用脫褲子。(謝天謝地)

19世紀時,襯褲逐漸演變成連衫褲,連衫褲又發展成長至腳踝的緊身襯褲,再而發展成護身三角繃帶。

三角內褲

1935年,第一條三角內褲在市場上出現。美國內衣公司Jockey在3個月裡賣出了3萬條。

自此,三角內褲風靡於全世界。

而隨著時間流逝,內褲在款式、材質和花樣上都有了較大的變化——四角褲、三角褲、丁字褲、蕾絲、萊卡、滌綸、豹紋、卡通……隨便你挑~

回顧內褲的發展史,我們不難發現:

內褲穿著穿著,也許就又沒了。我們玩的,大概都是古人玩剩的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