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三季度利潤133億——保險公司也是印鈔機……

按照人壽保險公司三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顯示, 隨著壽險業回歸保障, 大型上市公司、內控管理有效以及一直以保障為主或者提早向長期保障型產品轉型的壽險公司, 盈利能力突出, 二八分化嚴重。

行業二八分化

根據三季度償付能力報告, 平安壽險、國壽股份、太保壽險等三家公司三季度分別獲得了133億元、141億元、28億元淨利潤, 淨利潤總額佔據壽險業第三季度淨利潤總額超70%, 國壽、平安、新華、太保和泰康為代表的“老5家”保險公司淨利潤占比更是超80%。

養老險公司同樣存在這樣的二八現象。 例如平安養老險第三季度淨利潤為4.98億元, 遠超已公佈償付能力報告養老險公司的第三季度利潤總和。

一個突出的現象是, 大型上市公司, 內控管理有效以及一直以保障為主或者提早向長期保障型產品轉型的壽險公司, 盈利能力明顯更強。 隨著近年來保險回歸保障,

一些壽險公司積極改善壽險業務結構, 壓縮躉交業務, 注重提升期交業務占比, 這令他們在越來越嚴的市場環境下嘗到甜頭。 此外, 在市場上耕耘多年、擁有更多市場資源和品牌效應的公司也更容易獲得較好收益。

乙太保壽險為例, 該公司自2011年來, 堅持回歸保障本源, 大力發展價值高、可持續增長能力強的個險業務, 前三季度公司代理人管道新單保費467.9億元, 同比增長38.8%, 其中, 期繳保費占比達到95.88%。 該公司前三季度淨利潤同比大幅增長34.92%。

又如招商信諾人壽長期堅持銷售高價值期繳保險, 雖然其前三季度保費收入93.86億元, 排名行業40位左右, 但是該公司多年保持良好經營效益, 2017年前三季度淨利潤達到3.43億元, 超過不少大中型保險公司。

國壽、平安爭奪“盈利王”

近年來, 平安壽險的市場份額和盈利水準不斷逼近壽險老大中國人壽。 雖然市場份額仍與國壽有不少差距, 但平安壽險盈利能力快速增長, 2016年淨利潤一舉反超國壽, 首次成為壽險盈利王。

今年以來, 國壽負債端和投資端發力明顯, 市場份額和盈利能力進一步提升。 根據國壽第三季度償付能力報告, 該公司第三季度保費收入1040.24億元, 環比增長4.28%, 淨利潤140.57億元, 環比大增超一倍, 保費收入和淨利潤在所有壽險公司中均位列首位。 這是曾一直霸佔規模和利潤雙霸主之位的國壽, 在2016年丟掉盈利王之位後, 首次上演王者歸來。

但若從前三季度整體來看, 平安“盈利王”的位置仍然鞏固。

今年三季度, 平安壽險保費收入和淨利潤分別為713.91億元和133.31億元, 保費收入和淨利潤均位列壽險公司第二位。

不過, 資料顯示, 2017年前三季度, 平安壽險保費收入為2979.07億元, 較國壽的4499.92億元保費少33.8%, 但累計實現淨利潤357億元, 較國壽的260億元淨利潤多37%, 利潤差距較2016年進一步拉大。

以此看來, 壽險業規模和利潤雙霸主態勢或仍將並存一段時間。

平安壽險強勁的盈利能力離不開其價值增長策略。 平安人壽一直注重大力發展價值貢獻大的代理人管道, 2017年前三季度, 平安代理人數量同比增長27.9%至143.4萬, 代理人產能同比增長9.9%, 受此影響, 平安壽險及健康險新業務價值同比增長35.5%至537.38億元。

平安壽險也受益于平安集團綜合化金融戰略和從“資本”驅動型向“資本+科技”雙驅動型轉型。 截至2017年9月30日, 平安集團個人客戶總量1.53億, 同比增長22.5%, 其中27.1%的客戶同時持有多家子公司合同。

我們不妨看看中國平安最新的財務資料:

1、公司淨資產收益率高達15%

2、公司估值仍然較低

3、保險仍有增長潛力

從行業發展趨勢來說, 保險業的未來需求會隨著消費升級而大幅增長,行業景氣度會不斷提升。從壽險角度來說,保障型產品是保險未來發展的重中之重,中國平安在這方面做出的努力有目共睹;科技領域的不斷創新領先同行業競爭對手,智慧化帶來高品質的客戶體驗與成本端的不斷降低。

巴菲特的拍檔查理芒格曾說過:如果你買了一個偉大的公司,你就坐那兒待著就行了。如你也買到了,那就坐在那裡等著吧——投資魔方

保險業的未來需求會隨著消費升級而大幅增長,行業景氣度會不斷提升。從壽險角度來說,保障型產品是保險未來發展的重中之重,中國平安在這方面做出的努力有目共睹;科技領域的不斷創新領先同行業競爭對手,智慧化帶來高品質的客戶體驗與成本端的不斷降低。

巴菲特的拍檔查理芒格曾說過:如果你買了一個偉大的公司,你就坐那兒待著就行了。如你也買到了,那就坐在那裡等著吧——投資魔方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