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喬春果:金融產品以簡單至上——中國現貨業向何處去之五

二〇一七年十一月十二日

(作者按:本系列應好友無傭網汪圓先生的邀請而作, 本文作為《中國現貨業向何處去》第五篇。 )

二〇〇八年美國次債危機的巨大殺傷力掀翻了欣欣向榮的美國房市,

二〇一五年中國經濟領域的局部危機導致股票二級市場產生暴跌。 前面說過, 我們見不到大宗商品和貴金屬市場發生過類似危機。 傳統上, 學者喜歡把虛擬金融市場不分類且混合處理, 使得外界認為金融產品都是有害的, 大眾易被誤導。

我在前四篇文章中不斷提供虛實經濟的現實狀況, 股市中市場融資規模、二級交易市場規模、證券公司的存在作用及整個體系的國內生產總值的核算, 商品期市中交割的作用及規模、市場總成交規模、期貨公司的存在作用及整個體系的國內生產總值的核算, 債市則在美國次債危機方面的解說很精彩過癮。 也說到商品期貨和商品現貨本質上是合約最為簡單的金融產品,

投資者眼便知, 無須像股票和債券那樣需要極其專業的投資知識便可操作。 商品期現市場的規模理論上可以無限大且對實體不會有衝擊, 股債市場的規模理論上因合約性質複雜需要謹慎且不同框架來處理。

次債是複雜合約

美國出現危機的產品是次債, 次債的標的物是次級房屋抵押貸款, 次級房屋抵押貸款的還款人是次級房屋持有者, 持有者因喪失還款能力只得把抵押品給了銀行。 銀行手裡的房屋也越來越多, 拋售加上房市不景, 次債危機環境逐漸形成。 造成持有者喪失還款能力的原因主要是兩個。 一是持有的房屋市值跌幅較大, 還款總額總體高過房屋所值太多,

持有者不願意再還貸。 二是美聯儲利率調升步伐過快過猛致其失去還款付息能力。

以次貸房屋貸款所構建的各種衍生債券產品的規模超過貸款總額的十到三十倍。 是估計值, 因華府未敢公開這個場外衍生債券市場的規模, 具體數值至今仍然是謎。 以股票所融資金不必歸還投資者(僅在分紅權利安排上有所不同), 但以債券所融資金是要歸還的。 次債所值根據次貸借款人還本付息的能力而定, 倘若借款人不再還本付息債券所值理論上跌到零。 由於次債和其衍生產品的合約結構異常複雜難明, 加上市場規模龐大遠遠超過本身所值, 一柱即傾, 大廈傾覆。

低息環境和政府擔保惹禍

美國次債規模龐大讓人咋舌,

我的解釋依然運用費雪的利息理論外加合約邏輯進行解釋。 在二〇〇七年前的低息環境下, 金融機構在國債市場上的投資回報率較低, 尋求回報率較高的次債是選項。 次債由政府擔保還本付息, 金融機構投資它是正常之舉。

然而, 政府的擔保若來禍端。 政府擔保之下次債的信用等級提高, 也是說政府擔保帶來的次債價格被高估。 那些眼花繚亂的複雜條款結構裡, 次債、優債及其它信用產品相互緾繞, 風險和利潤不易辨明, 投資銀行、銀行機構、主權基金、公私基金機構等皆參與其中。 若沒有政府擔保, 風險與收益對等的簡單合約結構更易受到普及, 次債危機不會發生。

金融產品本質是合約

次債危機的發生與二〇一五年中國股災性質有所不同,

前者是複雜異常的合約市場規模惹禍, 後者是實體經濟危機引發。 我認為, 大宗商品和外匯的期現市場不會發生危機, 兩類產品的合約條款清晰可鑒, 眼便知。 我說過, 商品能成行成市不易, 經濟生產的原料易成為金融市場的最終選擇。 近四十年來, 合約簡單的外匯產品亦受到市場歡迎。 都有其必然性。

國家通常不易破產, 因此國債理論上可以跌到零也是該國值錢之物, 它的合約通常不用特別指定代表哪些物品組合。 公司債與國債不同。 公司輕易可以破產, 破產後資產的清算是保證債券還款的一部分。 因此, 公司債的合約結構比較複雜, 在自由買賣情況下市場規模會很有限。 為了擴大次貸市場的規模,政府的介入不必可少,加上低息環境,各種融資工具的運用更"理所應當",結果會是次債危機。

我說過,股票的合約結構與債券不同,每份股票代表著一份分紅的權利,同時對企業的經營擁有干預的權利。每份股票實質上也是企業的一組物品所組成的合約,該合約的收入是股票估值的關鍵。股票投資其實也是在投資一組物品組合,與債券有異曲同工之妙。國家不發行國家股票進行分權而是國債融資,是規避掉權利的喪失。股票、債券等金融產品均是複雜的合約。最近三年出現的藝術品交易所,合約結構看似簡單實則深不可測,是說文物市場最頂級的專家都有看走眼的時候,普通大眾如何會知那深不可測的藝術品到底價值幾何?是以為難。

大宗商品和外匯的合約最簡單

回頭看大宗商品和外匯。無論期貨還是現貨,諸如原油、天然氣、黃金、白銀、外匯等金融產品的合約結構非常清晰可鑒,眼便知。一桶原油的品質標準、交易單位及手數、交易機制等均簡單明瞭。若你是投資者,你會選擇股票、債券還是大宗商品?大宗商品市場和貴金屬市場在中國高速壯大,並不是因為誰鼓勵或者誰打壓那麼簡單,而是因為合約結構異常簡單,投資者眼便知,無須過多學習皆可上手。

世界外匯市場的每日成交規模據說已經達到四萬億美元,十四億中國人每年的生產所值也才十二萬億美元,可見簡單明瞭的外匯交易合約市場有多發達。成行成市的大宗商品全球流通參與生產與買賣,也因為其合約條款清晰明瞭和簡單至極。因此,大多數投資者在選取金融產品時,應以簡單至上。

錯誤的觀念

我搞不懂很多學者認為虛擬經濟對經濟有害的觀點如何思索出來的,很可能是對於本源的探求止於傳言而已。說過了,股市百分之九十九的交易額屬虛擬經濟,虛擬經濟的存在目的只有一條:為企業融資準備,因此保持股市的繁榮需要信心,所產生的服務費則是計入當期國內生產總值的。期市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三的交易是虛擬經濟,虛擬經濟存在的目的只有一條:為套保企業轉移風險準備,保持期市的繁榮則需要眾多投機者參與,各環節的服務費則計入當期國內生產總值。現市規模遠超期市,基本相當於整體國內生產總值的額度,理論上現市的作用與運轉與期市一樣。我前幾篇文章也證明,現市本身對實體經濟發展無害,若實體經濟有問題會造成實體經濟收益低於金融投機活動所帶來的預期收益,則人們會選擇後者(有興趣可讀前幾篇)。商品成行成市不易,市場自會選擇哪種合約形式(即不同市場)進行買賣。事實上,就連公司資產的轉讓也是以合約形式進行,除非行政權力強制性的劃轉--這意味著以非市場手段代替市場--不智也。

現市作為合約最簡單的投資市場,是整體經濟運轉的基礎。據可靠的研究資料表明,期市的主要功能是方便企業套保而不是價格發現,因未來的價格受到資訊所知的局限,價格發現的功能是十分有限的。理論上,農產品易受天氣的影響,礦產品易受產出市場和存量市場的供求變化影響,這兩類影響均不可控制,期貨的價格發現受到巨大抑制而變得不明顯。因此最簡單的合約仍然是現貨合約。

(《中國現貨業向何處去》之五)

為了擴大次貸市場的規模,政府的介入不必可少,加上低息環境,各種融資工具的運用更"理所應當",結果會是次債危機。

我說過,股票的合約結構與債券不同,每份股票代表著一份分紅的權利,同時對企業的經營擁有干預的權利。每份股票實質上也是企業的一組物品所組成的合約,該合約的收入是股票估值的關鍵。股票投資其實也是在投資一組物品組合,與債券有異曲同工之妙。國家不發行國家股票進行分權而是國債融資,是規避掉權利的喪失。股票、債券等金融產品均是複雜的合約。最近三年出現的藝術品交易所,合約結構看似簡單實則深不可測,是說文物市場最頂級的專家都有看走眼的時候,普通大眾如何會知那深不可測的藝術品到底價值幾何?是以為難。

大宗商品和外匯的合約最簡單

回頭看大宗商品和外匯。無論期貨還是現貨,諸如原油、天然氣、黃金、白銀、外匯等金融產品的合約結構非常清晰可鑒,眼便知。一桶原油的品質標準、交易單位及手數、交易機制等均簡單明瞭。若你是投資者,你會選擇股票、債券還是大宗商品?大宗商品市場和貴金屬市場在中國高速壯大,並不是因為誰鼓勵或者誰打壓那麼簡單,而是因為合約結構異常簡單,投資者眼便知,無須過多學習皆可上手。

世界外匯市場的每日成交規模據說已經達到四萬億美元,十四億中國人每年的生產所值也才十二萬億美元,可見簡單明瞭的外匯交易合約市場有多發達。成行成市的大宗商品全球流通參與生產與買賣,也因為其合約條款清晰明瞭和簡單至極。因此,大多數投資者在選取金融產品時,應以簡單至上。

錯誤的觀念

我搞不懂很多學者認為虛擬經濟對經濟有害的觀點如何思索出來的,很可能是對於本源的探求止於傳言而已。說過了,股市百分之九十九的交易額屬虛擬經濟,虛擬經濟的存在目的只有一條:為企業融資準備,因此保持股市的繁榮需要信心,所產生的服務費則是計入當期國內生產總值的。期市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三的交易是虛擬經濟,虛擬經濟存在的目的只有一條:為套保企業轉移風險準備,保持期市的繁榮則需要眾多投機者參與,各環節的服務費則計入當期國內生產總值。現市規模遠超期市,基本相當於整體國內生產總值的額度,理論上現市的作用與運轉與期市一樣。我前幾篇文章也證明,現市本身對實體經濟發展無害,若實體經濟有問題會造成實體經濟收益低於金融投機活動所帶來的預期收益,則人們會選擇後者(有興趣可讀前幾篇)。商品成行成市不易,市場自會選擇哪種合約形式(即不同市場)進行買賣。事實上,就連公司資產的轉讓也是以合約形式進行,除非行政權力強制性的劃轉--這意味著以非市場手段代替市場--不智也。

現市作為合約最簡單的投資市場,是整體經濟運轉的基礎。據可靠的研究資料表明,期市的主要功能是方便企業套保而不是價格發現,因未來的價格受到資訊所知的局限,價格發現的功能是十分有限的。理論上,農產品易受天氣的影響,礦產品易受產出市場和存量市場的供求變化影響,這兩類影響均不可控制,期貨的價格發現受到巨大抑制而變得不明顯。因此最簡單的合約仍然是現貨合約。

(《中國現貨業向何處去》之五)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