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房產>正文

十九大後特色小鎮將走向何處?這篇文章值得一讀

隨著十九大報告提出城鎮化目標和中國城鎮化發展現狀, 中國已經提前進入城市化和逆城市化並舉的階段, 特色小鎮發展最好的視窗期已經到來,

但由於興起時間較短等原因, 如何做好特色小鎮仍面臨著眾多難題。

11月4日, 在第六屆老年住宅區專案交流大會上, 藍城集團執行總裁傅林江做了題為《特色小鎮的探索與實踐》演講, 對特色小鎮商業模式、規劃、建設、運營內容進行深入分析。

以下內容據傅林江演講整理:

十九大報告提出要“以城市群為主體, 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市格局, 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也就是說, 不能光做大城市, 要做城市群, 特別要做小城鎮。

“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 不是用來炒的定位, 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管道保障、局購並舉的住房制度, 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 ”更強調房子的生活屬性, 表達了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

我們打造的理想小鎮是用來住的, 是作為我們最終的理想生活目的地。

“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 ”要求我們在小城鎮的建設實踐過程中, 更加注重生活、養老、產業屬性。

另一個是逆城市化提前到來助力特色小鎮的發展, 中國因高鐵的迅速發展, 明顯縮短了城鄉間的空間距離和心理距離, 突破了城市邊界, 走廊效應凸顯, 加快城鄉一體化迅速發展, 已經提前進入城市化和逆城市化並舉的階段, 中國特色小城鎮發展最好的視窗期已經到來。

逆城市化指明了小鎮的生活內涵和目標群體, 逆城市化是城市人口向鄉村居民點和小城鎮回流, 即當城市的發展到了一定極限,

中心城市的各種功能, 如政治、經濟、文化、居住、休閒娛樂等功能向有條件的中小城鎮及鄉村分解, 勞動力與消費群體也發生轉移。

逆城市化的人口流動一般呈現特定的階段秩序, 富人最先搬出, 隨後是中產階級, 伴隨著新居住地功能完善, 最終形成小城鎮。

從歐美的城市發展變化趨勢來看, 英美發達國家城市人口變遷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從遠郊、農村向城市集聚, 也就是城市化;第二階段是從城市集聚到城市週邊、郊區, 也就是城市郊區化;第三個階段是從城市集聚到小城鎮、鄉村, 也就是逆城市化階段。

研究發現, 歐美城市在城市人口比例升至50%左右時, 會出現第二階段的城市郊區化現象,

當城市人口比例升至75%左右時, 會出現第三階段的大規模的逆城市化現象。 中國目前城市化率已經到了57%左右, 加上城市流動人口已經達到逆城市化階段。

特色小鎮要做好選址與規劃

第三是區位, 一線城市周邊區縣或鄉鎮, 距離市中心直線距離50到120公里;新一線城市中郊、遠郊, 距離市中心直線距離30到50公里;二線城市近郊區縣, 距離市中心直線距離5到20公里。

第四是交通, 現存在或規劃有高鐵站、地鐵站、輕軌等線路, 距離交通節點便捷且距離近, 距離最近的高速出口車程在10分鐘內最佳。

第五是生態, 地塊內部或周邊有河流、胡泊、水庫等自然水體資源, 且水質條件良好, 地塊內部或周邊有農業資源科利用, 有歷史文化資源沉澱。

第六是地塊, 項目建設用地在1000畝到1500畝最為適宜, 可利用農業指標不低於1000畝, 土地指標持續供應有保障, 容積率綜合平衡。

其次談一下小鎮規劃的原則, 特色小鎮規劃必須結合文脈, 吸收傳統美學精華, 注重整體氛圍的營造, 並圍繞理想生活場景展開, 同時考慮符合美學的空間設計、功能生態的合理分佈、場所定位的可識別性和高水準的運營管理。

所以小鎮規劃打造理想的生活居住及鄰里交往空間、溫暖親密的生活服務體系、完善便捷的商業服務配套、充分支援小鎮就業的產業資源、功能豐富且必備的小鎮中心等五大原則, 在做規劃時就要充分考慮。

小鎮的活力源於小鎮中心, 它是小鎮的核心, 是居住者聚集的場所, 是各種社交活動的發生地,小鎮的中心是為小鎮居民精心打造的文化生活空間,承載著整個小鎮主要的公共服務功能,彙集健康、教育、商業、文化娛樂、運動休閒等內容。

一個小鎮的中心應該承載著精神文化聚集、產業創業配套、生活服務配套、議事決事四大功能。

特色小鎮建設需具備五個內容

再談談小鎮建設的必須內容。第一個是小鎮需要理想和情懷,這是小鎮的靈魂,在定位上要比城市更溫暖,比鄉村更文明,因為小鎮是安放身體、安放需求、安放心靈的場所;在核心驅動上堅持唯有生活最珍貴,生活服務是小鎮的核心價值;運營要堅持眾籌、共建、自治和分享,天下一家,客戶就是家人。

第二,小鎮需要融合,未來特色小鎮建設目標應該實現建制小鎮、產業小鎮和生活小鎮的三鎮融合,綜合自身特徵,挖掘產業特色、人文底蘊和生態稟賦,成為產城人文四位一體有機融合、生態、生活、生產融合的理想小鎮。

第三,小鎮需要留白,小鎮是一個可自我生長的生命體,在營造過程中要適當留白,給小鎮生長空間,使其與未來發展變化相協調,建成交付、業主入住,只是小鎮的新起點,要積極探索和創新小鎮日常運營管理模式,確保可持續發展。

第四,小鎮需要文化再造,真正決定小鎮成敗的是文化的再造,通過傳承、借用、雜糅、創新淬煉出有特色的文化,賦予小鎮居民這一人群共同體以獨有的認同感或內在的靈魂,同時小鎮的文化還包括了以創業創新為核心的價值觀、生活態度和行為方式。

影響小鎮居民歸屬感主要有幾個,對小鎮生活條件的滿意程度,對小鎮文化的認同程度,小鎮居民間的社會關係,居民在小鎮的居住年限,居民對小鎮活動的參與程度等等。

第五,小鎮需要運營,文化建設是小鎮運營的核心,通過文化復興、文化再造與文化IP的打造,挖掘小鎮的文化底蘊,提升小鎮文化質地,重塑小鎮文化風貌,形成別具一格的文化靈魂及文化特色,這將成為小鎮差異化的核心競爭力。

特色小鎮運營不可或缺

小鎮基金是小鎮運營的保障,多元化的資金管道,專業化的資金運作,保證小鎮交付後服務體系的正常運轉、商業扶持、產業培育初始投入、精神文化建設、物業補貼等方面的需求。基金來源包括專案銷售計提、產業收益、公益售賣、業主捐贈、金融收益、參觀旅遊收入和社會捐贈等方面。

商業服務是小鎮運營的活力,運營體驗式、互動式的商業服務模式,為小鎮居民多姿多彩的生活提供了無數的想像力和可能性,聚集的人流、物流、財流成為小鎮生動的活力之源。為適應及引領現代人豐富多彩的生活需求,分類設置餐飲、零售、休閒、文旅、體驗、辦公6大商業服務模組,形成標準化的小鎮商業服務配套體系。

小鎮中心的主要商業業態必須自持,自持商業物業必須引進有規模的品牌企業經營,商家企業需繳納保證金,對商家需進行管理和考核,設置整改及退出機制,由小鎮專業團隊進行管理,提升商業服務的整體水準。

產業運營是小鎮運營的根本,需要優化產業結構,依託人才與資本金融,以科技創新引領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跨越發展。同時,通過產業策劃、產業規劃、產業複合培育小鎮主導特色產業,吸引城市人才回流,促進原住民的就地城鎮化,小鎮為政府提供稅收,為小鎮的發展持續“輸血”。

產業策劃上,要剖析當地產業特點及文化價值,挖掘本地區最有基礎、最具潛力、最能成長的特色產業,形成多方主體共同參與的產業策劃方案。產業規劃方面要對小鎮產業規劃明確定位,確定主力發展的產業鏈優勢環節,並預留產業基礎構建及發展的空間,制定招商政策,吸引特色產業企業的進駐。產業複合上要通過人才彙集實現眾籌、眾創,多產業要素多元化,實現產業和居住的良性互動與迴圈融合。

(本文選自經濟觀察報。本平臺尊重文章原作者的辛勤勞動和原著版權,如您對我們的文章存在異議,歡迎後臺聯繫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回復處理。在這個時代,我們以傳播資訊、分享知識為已任。)

是各種社交活動的發生地,小鎮的中心是為小鎮居民精心打造的文化生活空間,承載著整個小鎮主要的公共服務功能,彙集健康、教育、商業、文化娛樂、運動休閒等內容。

一個小鎮的中心應該承載著精神文化聚集、產業創業配套、生活服務配套、議事決事四大功能。

特色小鎮建設需具備五個內容

再談談小鎮建設的必須內容。第一個是小鎮需要理想和情懷,這是小鎮的靈魂,在定位上要比城市更溫暖,比鄉村更文明,因為小鎮是安放身體、安放需求、安放心靈的場所;在核心驅動上堅持唯有生活最珍貴,生活服務是小鎮的核心價值;運營要堅持眾籌、共建、自治和分享,天下一家,客戶就是家人。

第二,小鎮需要融合,未來特色小鎮建設目標應該實現建制小鎮、產業小鎮和生活小鎮的三鎮融合,綜合自身特徵,挖掘產業特色、人文底蘊和生態稟賦,成為產城人文四位一體有機融合、生態、生活、生產融合的理想小鎮。

第三,小鎮需要留白,小鎮是一個可自我生長的生命體,在營造過程中要適當留白,給小鎮生長空間,使其與未來發展變化相協調,建成交付、業主入住,只是小鎮的新起點,要積極探索和創新小鎮日常運營管理模式,確保可持續發展。

第四,小鎮需要文化再造,真正決定小鎮成敗的是文化的再造,通過傳承、借用、雜糅、創新淬煉出有特色的文化,賦予小鎮居民這一人群共同體以獨有的認同感或內在的靈魂,同時小鎮的文化還包括了以創業創新為核心的價值觀、生活態度和行為方式。

影響小鎮居民歸屬感主要有幾個,對小鎮生活條件的滿意程度,對小鎮文化的認同程度,小鎮居民間的社會關係,居民在小鎮的居住年限,居民對小鎮活動的參與程度等等。

第五,小鎮需要運營,文化建設是小鎮運營的核心,通過文化復興、文化再造與文化IP的打造,挖掘小鎮的文化底蘊,提升小鎮文化質地,重塑小鎮文化風貌,形成別具一格的文化靈魂及文化特色,這將成為小鎮差異化的核心競爭力。

特色小鎮運營不可或缺

小鎮基金是小鎮運營的保障,多元化的資金管道,專業化的資金運作,保證小鎮交付後服務體系的正常運轉、商業扶持、產業培育初始投入、精神文化建設、物業補貼等方面的需求。基金來源包括專案銷售計提、產業收益、公益售賣、業主捐贈、金融收益、參觀旅遊收入和社會捐贈等方面。

商業服務是小鎮運營的活力,運營體驗式、互動式的商業服務模式,為小鎮居民多姿多彩的生活提供了無數的想像力和可能性,聚集的人流、物流、財流成為小鎮生動的活力之源。為適應及引領現代人豐富多彩的生活需求,分類設置餐飲、零售、休閒、文旅、體驗、辦公6大商業服務模組,形成標準化的小鎮商業服務配套體系。

小鎮中心的主要商業業態必須自持,自持商業物業必須引進有規模的品牌企業經營,商家企業需繳納保證金,對商家需進行管理和考核,設置整改及退出機制,由小鎮專業團隊進行管理,提升商業服務的整體水準。

產業運營是小鎮運營的根本,需要優化產業結構,依託人才與資本金融,以科技創新引領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跨越發展。同時,通過產業策劃、產業規劃、產業複合培育小鎮主導特色產業,吸引城市人才回流,促進原住民的就地城鎮化,小鎮為政府提供稅收,為小鎮的發展持續“輸血”。

產業策劃上,要剖析當地產業特點及文化價值,挖掘本地區最有基礎、最具潛力、最能成長的特色產業,形成多方主體共同參與的產業策劃方案。產業規劃方面要對小鎮產業規劃明確定位,確定主力發展的產業鏈優勢環節,並預留產業基礎構建及發展的空間,制定招商政策,吸引特色產業企業的進駐。產業複合上要通過人才彙集實現眾籌、眾創,多產業要素多元化,實現產業和居住的良性互動與迴圈融合。

(本文選自經濟觀察報。本平臺尊重文章原作者的辛勤勞動和原著版權,如您對我們的文章存在異議,歡迎後臺聯繫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回復處理。在這個時代,我們以傳播資訊、分享知識為已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