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寒氣噬骨!當孩子成為婚姻的祭品時,你們的愛情就死了……

安德列·薩金塞夫再次送上了一部徹骨寒冷的作品。

《無愛可訴》。

該片獲得了第70屆坎城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評審團獎, 被資深影迷看作今年必看的五部歐洲電影之一。

一直清楚北歐電影中, 對於家庭親情愛情的完全不信任, 那種發自骨子裡的絕望, 孤獨、沉淪、且不願自醒, 愚蠢還不自知。

看完《無愛可訴》後, 算領教了這位來自俄羅斯新西伯利亞極寒之地的導演的蝕骨功力。

全片在無盡的悲劇輪回中,

將你打入絕望的穀底。 所有的掙扎都是徒勞, 生活宿命般的周而復始、一次次無望的重複, 讓影片寒涼到了根底。

痛徹心扉, “凍”人魂魄。

影片塑造的氛圍, 開放式結局的故事結尾, 把所有因苦悶而榨出的淚水急凍成了化不開的堅冰, 哽噎在你的胸口, 不給任何人解脫和釋懷的可能。

他就是要用這樣殘忍的、震驚的、如給人注射了慢性毒藥般, 讓你記住, 明白, 清楚, 不會遺忘, 或者裝聾作啞。

《無愛可訴》的故事不算複雜, 結構清晰, 講述一對即將離婚的夫妻, 在婚姻的尾聲遭遇兒子突然失蹤後的經歷。

男人伯里斯有了新歡, 對方是一位年輕的女孩, 且已經懷上他的孩子。 他正在和妻子珍婭辦理離婚手續。

伯里斯害怕讓公司知道他即將離婚的事情, 因為公司老闆是虔誠的教徒, 他認為必須先有家庭, 然後才能獲得工作。

他想隱瞞這件事情, 儘快辦理好離婚, 金蟬脫殼, 偷龍轉鳳般讓新妻子取代珍婭, 好瞞混過關。

另一邊, 珍婭早已和一位中年離異男子纏在了一起,

她信誓旦旦的宣稱即將離婚, 並且不會給伯里斯任何情面。

他恨她, 她恨他, 他恨他們。

兩人每次見面, 除了無休止的爭吵, 就是令人膽戰心驚的冷暴力。

在婚姻你死我活的爭鬥中, 他們忽略了一個人, 他們的孩子, 12歲的阿廖沙。

在見證了父母最後一次吵架, 第二天早上母親的冷漠後, 他在餐桌前偷偷留下了眼淚, 然後離開了家。

沒有人知道, 這將是阿廖沙最後一次出現在家裡。

因為, 他突然失蹤了。

阿廖沙的始終, 讓伯里斯和莉娜必須一起攜手應對。

這個干擾事件並不算特別, 但故事後來的發展, 的確讓人見識了安德列·薩金塞夫的獨特性以及特徵明顯的作者性。

從這裡開始,柔一點的影片,會把孩子的失蹤作為夫妻修復關係的奇跡,讓兩人重新找回愛的感覺,察覺自己的不足。這是美式好萊塢的愛情小品。

或者,夫妻的問題在這裡繼續放大,到了快要崩斷神經的時刻,兩人用莫名的擁抱,以觸底反彈的劇情讓兩人握手言和,繼續愛情的道路。這是歐洲看透一切的言情劇。

而安德列·薩金塞夫不會給出任何慈悲和關懷,他要刺穿現實的泡沫,電影製造的夢幻,他只給你沒有任何修飾的真實。

他刨離了一切可以制幻的柔光效果,以慘烈的原圖原色,逼你看清最終的結局。

在尋找兒子阿廖沙過程中,我們看到的只有伯里斯和珍婭無法解開的心結,不斷惡化的愛情,信念加速崩塌,愛情斷崖溝壑難填。

在去往珍婭母親家的路上,珍婭在車裡抽煙激怒了伯里斯,伯里斯冷酷的打開了窗戶,把音樂的聲音開到最大,珍婭瘋狂的嘶吼,伯里斯充耳不聞的繼續開車,冷暴力在這一刻達到頂峰。

當兒子阿廖沙,從離家出走,到可能被綁架,再到也許已經死亡的劇情推進中,兩人的關係沒有任何修復的轉機。

到兩人在停屍房認領兒子遺體時,雖然他們都否認這具面目全非的屍體就是阿廖沙的,但兩人都忍不住痛哭,伯里斯試著安撫珍婭,可珍婭完全失控,痛斥伯里斯毀了她的生活,兩人的關係在這一刻徹底崩裂。

這具疑似兒子的屍體,成為了他們愛情最後的祭品。

《無愛可訴》在這個看上去簡單的故事中採用了多處迴圈式的反復,營造了一種宿命般的輪回,讓所有人得不到解脫,而且預示著悲劇之後,將始終是悲劇。

影片以兩位年輕的夫妻到珍婭家看房子為開頭,這對年輕夫妻正在愛情的甜蜜期,女人懷上了孩子,需要更大的房子,女人臉上寫滿了對未來生活的期待。

而對照的是絕望和焦躁的珍婭,以及她備受摧殘的兒子。

這種對照,預示著劇情的悲劇走向,同時明目張膽的呈現出了導演的意圖,那就是所有人都將在這場輪回中,得不到救贖。

影片結尾,伯里斯和珍婭都在新的地方開始新的生活,裝修工人進入他們以前的家,開始了裝修,即將到來的新人在這個家裡會有怎麼樣的未來呢?

鏡頭最後對準了窗外的大雪紛飛,背景死寥無聲。

而伯里斯和珍婭即便經歷過一次痛徹心扉,但仍然愚蠢蒙昧無所察覺。

伯里斯依舊厭煩他的新兒子,他怒氣衝衝的將兒子放入巨大的搖籃裡,他想擺脫一切,和曾經一樣。

而珍婭獨自在豪宅中,靠著跑步機消磨時光。下一個鏡頭,是他們張貼在電線杆上的阿廖沙的尋人啟事。

過去已經過去,可依舊侵蝕著現在。

在安德列·薩金塞夫的影片中,很少有赤裸的情欲鏡頭,但這次,他用了幾場情欲露骨的戲,卻不過是為了加深影片無可奈何的那種孤獨寂寥。

無論在愛情的迷戀期,如何的斯磨不散,如膠似漆,甜蜜似火,最終都會歸入冷漠和孤獨。

兩人都在婚姻的尾聲尋找到了新的開始,他們以為會刺激出新的人生和愛情,卻想不到,只是再次走入了熟悉的輪回中。

(信奉愛情的年輕女孩子們的背後是對未來充滿希望的珍婭,這種雙重隱喻耐人尋味)

他們分別的下一個孩子,都將極有可能成為過去時的阿廖沙。

失魂的人,失血的心,永不得超生。

(象徵著輪回和重複)

除了在敘事結構和上的反復互文,安德列·薩金塞夫還運用了大量的空鏡頭烘托出悲觀、壓抑的情緒。

開片就是枯藤老樹,一片大雪,幾個固定鏡頭,除了飛舞的雪花,就是一片蕭瑟。

而這幾個空鏡頭,在片尾再次出現。

寒冬過後,還是寒冬,等不到春暖花開,或者根本就沒有陽光普照的暖意片刻。

影片中出現了多個帶有窗戶的空鏡頭,這些“廢”鏡頭,從幾秒到十幾秒,從固定到前推。

聚焦之後,依然失焦,唯又片片雪花,填充著你雜亂不已的內心。

人人都嚮往著窗戶之外的世界,因為在窗戶裡的家,頃刻間會化為牢籠!

幾段空鏡頭,鋪墊出一種靜謐的悲傷情緒,鏡頭的長短關乎情緒積累的程度,時間長短的取捨決定著情緒傳達的份量,過短或過長都將影響那種自然且帶有距離感的沉浸儀式性。

這些空鏡頭,可以敏感地幫觀眾捕捉住角色的當時情緒,甚至同步觀眾和角色的心理,讓人不自覺的感同身受,消解螢幕的存在,將電影完全代入現實,讓擬態空間與真實空間同構合一。

愛情在影片中,以無法止血的態勢迅速枯萎,人與人之間冷漠孤立,溝通要麼不暢,要麼只有“我愛你”的敷衍了事,騙人騙己。

所有孩子都是婚姻墳墓的陪葬品,愛情的結晶還未凝結就已灰飛煙滅。

後臺回復,無愛,胖哥送上可訴。

的確讓人見識了安德列·薩金塞夫的獨特性以及特徵明顯的作者性。

從這裡開始,柔一點的影片,會把孩子的失蹤作為夫妻修復關係的奇跡,讓兩人重新找回愛的感覺,察覺自己的不足。這是美式好萊塢的愛情小品。

或者,夫妻的問題在這裡繼續放大,到了快要崩斷神經的時刻,兩人用莫名的擁抱,以觸底反彈的劇情讓兩人握手言和,繼續愛情的道路。這是歐洲看透一切的言情劇。

而安德列·薩金塞夫不會給出任何慈悲和關懷,他要刺穿現實的泡沫,電影製造的夢幻,他只給你沒有任何修飾的真實。

他刨離了一切可以制幻的柔光效果,以慘烈的原圖原色,逼你看清最終的結局。

在尋找兒子阿廖沙過程中,我們看到的只有伯里斯和珍婭無法解開的心結,不斷惡化的愛情,信念加速崩塌,愛情斷崖溝壑難填。

在去往珍婭母親家的路上,珍婭在車裡抽煙激怒了伯里斯,伯里斯冷酷的打開了窗戶,把音樂的聲音開到最大,珍婭瘋狂的嘶吼,伯里斯充耳不聞的繼續開車,冷暴力在這一刻達到頂峰。

當兒子阿廖沙,從離家出走,到可能被綁架,再到也許已經死亡的劇情推進中,兩人的關係沒有任何修復的轉機。

到兩人在停屍房認領兒子遺體時,雖然他們都否認這具面目全非的屍體就是阿廖沙的,但兩人都忍不住痛哭,伯里斯試著安撫珍婭,可珍婭完全失控,痛斥伯里斯毀了她的生活,兩人的關係在這一刻徹底崩裂。

這具疑似兒子的屍體,成為了他們愛情最後的祭品。

《無愛可訴》在這個看上去簡單的故事中採用了多處迴圈式的反復,營造了一種宿命般的輪回,讓所有人得不到解脫,而且預示著悲劇之後,將始終是悲劇。

影片以兩位年輕的夫妻到珍婭家看房子為開頭,這對年輕夫妻正在愛情的甜蜜期,女人懷上了孩子,需要更大的房子,女人臉上寫滿了對未來生活的期待。

而對照的是絕望和焦躁的珍婭,以及她備受摧殘的兒子。

這種對照,預示著劇情的悲劇走向,同時明目張膽的呈現出了導演的意圖,那就是所有人都將在這場輪回中,得不到救贖。

影片結尾,伯里斯和珍婭都在新的地方開始新的生活,裝修工人進入他們以前的家,開始了裝修,即將到來的新人在這個家裡會有怎麼樣的未來呢?

鏡頭最後對準了窗外的大雪紛飛,背景死寥無聲。

而伯里斯和珍婭即便經歷過一次痛徹心扉,但仍然愚蠢蒙昧無所察覺。

伯里斯依舊厭煩他的新兒子,他怒氣衝衝的將兒子放入巨大的搖籃裡,他想擺脫一切,和曾經一樣。

而珍婭獨自在豪宅中,靠著跑步機消磨時光。下一個鏡頭,是他們張貼在電線杆上的阿廖沙的尋人啟事。

過去已經過去,可依舊侵蝕著現在。

在安德列·薩金塞夫的影片中,很少有赤裸的情欲鏡頭,但這次,他用了幾場情欲露骨的戲,卻不過是為了加深影片無可奈何的那種孤獨寂寥。

無論在愛情的迷戀期,如何的斯磨不散,如膠似漆,甜蜜似火,最終都會歸入冷漠和孤獨。

兩人都在婚姻的尾聲尋找到了新的開始,他們以為會刺激出新的人生和愛情,卻想不到,只是再次走入了熟悉的輪回中。

(信奉愛情的年輕女孩子們的背後是對未來充滿希望的珍婭,這種雙重隱喻耐人尋味)

他們分別的下一個孩子,都將極有可能成為過去時的阿廖沙。

失魂的人,失血的心,永不得超生。

(象徵著輪回和重複)

除了在敘事結構和上的反復互文,安德列·薩金塞夫還運用了大量的空鏡頭烘托出悲觀、壓抑的情緒。

開片就是枯藤老樹,一片大雪,幾個固定鏡頭,除了飛舞的雪花,就是一片蕭瑟。

而這幾個空鏡頭,在片尾再次出現。

寒冬過後,還是寒冬,等不到春暖花開,或者根本就沒有陽光普照的暖意片刻。

影片中出現了多個帶有窗戶的空鏡頭,這些“廢”鏡頭,從幾秒到十幾秒,從固定到前推。

聚焦之後,依然失焦,唯又片片雪花,填充著你雜亂不已的內心。

人人都嚮往著窗戶之外的世界,因為在窗戶裡的家,頃刻間會化為牢籠!

幾段空鏡頭,鋪墊出一種靜謐的悲傷情緒,鏡頭的長短關乎情緒積累的程度,時間長短的取捨決定著情緒傳達的份量,過短或過長都將影響那種自然且帶有距離感的沉浸儀式性。

這些空鏡頭,可以敏感地幫觀眾捕捉住角色的當時情緒,甚至同步觀眾和角色的心理,讓人不自覺的感同身受,消解螢幕的存在,將電影完全代入現實,讓擬態空間與真實空間同構合一。

愛情在影片中,以無法止血的態勢迅速枯萎,人與人之間冷漠孤立,溝通要麼不暢,要麼只有“我愛你”的敷衍了事,騙人騙己。

所有孩子都是婚姻墳墓的陪葬品,愛情的結晶還未凝結就已灰飛煙滅。

後臺回復,無愛,胖哥送上可訴。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