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陳履生答友人問:創作、研究和市場

Mr.陳2015年在米蘭世博會

友人問:

您走遍全世界許多博物館、美術館, 有個問題想請教您——您覺得世界範圍內美術創作、研究和市場,

現在呈現怎樣的趨勢?中國美術對外是一種怎樣的形象?謝謝!

陳履生

在世界範圍內的美術創作, 實際上都是非常個人化的。 除了極少數國家之外, 絕大多數國家, 尤其是一些發達的國家, 政府不會去組織創作, 也不會召集藝術藝術家開會來動員等等,

因為政府沒有這樣的職能。 所以, 藝術創作是處在一個散養的狀態, 是由市場和博物館、美術館來主導, 而不是由政府來主導。 因此, 中國特色的美術創作以及相關的政府工程, 這是體現中國體制特色的一個方面。

在研究方面, 也有幾種, 一種是基於博物館美術館和主流的院校系統的, 或者是專業系統的研究;一種是基於市場的研究。 兩者之間有關聯, 基於市場的研究成果可能會作用於博物館與美術館的收藏和展示, 但是, 兩者之間並沒有太多的區別, 因為在所有的研究成果中, 基於博物館和美術館的研究, 那是一種傳統的業態, 這種傳統的業態, 反映了一個時期內藝術研究對歷史的發展。 在這種研究中, 關注當下美術創作的具體研究,

應該說都是由市場來主導和關注的。 一般來說, 由畫廊代理的畫家就是由畫廊來組織專家去進行研究, 或者是跟蹤, 或者是幫畫家組織展覽等等, 其中也包括向博物館、美術館輸送作品。 因此, 政府對美術創作和美術現狀的關注, 包括對一些創作的情況的瞭解, 只是通過他自己所屬的公立博物館, 瞭解博物館的收藏及其動向。 比較于一些發達國家健全的藝術市場, 它們有上百年的歷史積累, 從作品來源到藏家。 比如說今年在國家博物館舉辦的“倫勃朗和他的時代”這個展覽。 就表現出市場的作用和畫廊對藏家的影響。 位於英國的專門經營荷蘭黃金時代作品的老牌畫廊, 它們的市場定位,
它們對廠家的精准定位, 造就了一位非常了不起的藏家。 當然, 市場的健全和發達的這樣一種之間關係, 並不是大起大落的, 或者一下就很平靜, 儘管市場會受到整個經濟的影響, 而高潮、高峰也不是一下子能夠創造很多的, 也不是每個時代都出梵古和畢卡索。 西方數百年藝術市場的發展, 形成了一些特別的專業分工, 比如說, 收藏倫勃朗的機會並不是什麼時候都有, 也不是什麼人都願意收藏倫勃朗。 美國的私人藏家從英國的畫廊裡收集到這些作品, 同時也通過線索從拍賣會上獲得作品。 重要的是英國的這家畫廊的老闆是荷蘭人, 因此, 他在英國的公司就專門經營荷蘭畫派。 這樣一種專業分工的業態, 支撐了西方藝術市場的發展。
它的結果或許就是過去中國行內所說的“十年不開張, 開張吃十年”。 在經過數百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 現在的西方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一種體系, 而這種體系可能直接聯繫著藏家, 連接著博物館或者美術館。 但和政府是沒有關係。 雖然這是文化產業, 卻不是政府推動的, 是由市場規律來促成來推動的。

Mr.陳與哥倫比亞大師博特羅

博特羅在中國開幕

2015年11月21日《博特羅在中國》在國家博物館開幕,Mr.陳與哥倫比亞大師博特羅。

外國博物館對於中國美術的關注,由來已久,最早要追溯到那些到中國的探險隊和考察隊那裡。他們更多的還是關注古代美術,從早期的絲綢之路上的石窟藝術,到三代青銅器以及陶瓷、書畫等等。而近年來在國際上活躍的當代藝術,則是由一些國外的畫廊去代理、去推廣,包括去炒作。從學術研究的層面上來說,他們更多的是關注古代美術中的一些點,比如說西方人對於中國的關注還是兵馬俑、宋元明清的繪畫等等,而這往往和博物館的收藏是有關聯的,因為在西方的一些博物館中,比如說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巴黎的吉美博物館,它們的收藏構成了對於中國美術的一個又一個影響公眾的印象。因為對於大多數公眾來說,中國藝術或者亞洲藝術離他們都很遠,他們耳熟能詳的還是他們自己和自己歷史相關的西方藝術的歷史和成就,當然,這和教育有關聯。他們在這樣一種教育傳統之下,以西方為中心的藝術史在博物館中得到了充分的呈現,反映了他們的主流價值觀。因此,除了世界上為數不多的亞洲美術館中有大量的中國藝術品收藏之外,像大都會博物館、大英博物館等等都有重要的中國藝術品的收藏。其它的博物館、美術館收藏的中國藝術品是很有限的。所以,他們引進中國的展覽,一方面是彌補自己的不足,因為新中國以來有大量新出土的很重要的文物,比如前不久在大都會博物館舉辦的“帝國時代:中國古代秦漢文明”;另一方面是強化某些專業方面。國外的中國美術研究,有的個案研究很細緻、很充分。比如從2009年9月開始,在美國芝加哥大學斯馬特博物館、華盛頓賽克勒博物館、達拉斯草原博物館、聖地牙哥博物館、紐約大學等地巡迴展出“響堂山石窟造像特展”(2013年1月6日),就反映了深入研究的成果。

2016年12月11日,大都會的中國藏品展區中的一個展室,周圍是清代的橫卷畫,中間卻放了一件現代畫家的山水畫立軸,而邊上又放了一尊以畫出名的當代藝術家的雕塑。不知道其中是何道理?我非常努力地去理解這樣的策展思路,卻無能為力。——Mr.陳

紐約大學古代世界研究所的響堂山石窟造像特展展廳

中國當代藝術近年來在國外的異軍突起,個中的原因很複雜。返回到我們當下的中國美術創作來說,內熱外冷是基本的狀況。中國本土上的美術的創作因為受到各級政府的關注與積極的推動,創作工程一個接一個,國家級的、省市級的都有。各層級畫院以及其他專業創作團體的數量非常之多,這也帶來了業內和社會對於這種體制安排的質疑。中國藝術在對外文化交流中,包括像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等很多重要的國際展示活動,客觀來說,中國的主流美術創作,特別是那些政府的創作工程的作品,在國外的實際影響是沒有的,因為進入不了西方大國的博物館、美術館的系統。因為國外的價值判斷是通過博物館、美術館來衡量其學術價值。因此,政府所號召的走出去,有的確實是走出去了,可是沒有人追問走到哪裡去了?許多美術作品的展覽走到了國外的中國文化中心,以及華人的文化機構,感覺上很熱鬧,敲鑼打鼓,舞龍舞獅,實際上是自娛自樂的卡拉OK。前幾年與盧浮宮建築有關聯一個出租場地,實際上跟盧浮宮沒有關係,就是這樣一個出租的展示空間,變成了一個為中國藝術家量身定做的空間,很多畫家紛紛到這裡舉辦畫展,花很多的錢,然後造出聲勢,說在盧浮宮辦展,實際上跟盧浮宮一分錢關係也沒有。這其中包括如今在美術界有頭有臉的人。還有畫家在某種社交場合把自己的畫送給盧浮宮的某位人士,拍了照,結果就變成了國內媒體上的盧浮宮收藏了他的作品。這些都說明了一種文化上的不自信。

西方人對中國藝術的認識是嚴重不夠的,而當代中國美術在國際上的實際狀態也不是令人滿意的。在這樣一種特別的關係中,中國的當代主流美術在國外的實際影響,客觀來說是很小的。包括我們有一些國家的美術機構到國外的一些地方展出,有很多是極小的私人空間,有的只是在私人別墅裡面掛幾十張畫,然後就在國內就大肆宣傳,在美國展覽獲得了很大的成功。反正吹牛不上稅。這在過去的資訊不發達的時代,出口轉內銷的資訊會對中國內地產生一些影響,但是,現在資訊非常發達,人們都知道了,場地決定了你的實際影響。你如果進入不了美國的一些大的博物館、哪怕是小美術館去展出的話,你實際上的影響是微乎其微的。包括去威尼斯,也只是海洋中的一滴水。時至今日,走出去又到了紐約的時代廣場的電子顯示幕上,那麼中國藝術家的廣告在紐約時代廣場,數量之多,也是其它國家所沒有的。這能說明什麼呢,就成了藝術強國嗎?我們可以看到能夠在世界級小有聲名的畫家並沒有出現在這個電子屏上。一句話,還是文化的不自信。當那些藝術家出現在電子屏上,不要說是美國人以及在美國的華人,就是路過的中國旅行者也不知道他是誰,是畫什麼畫的。

這些問題的存在已經反映了當代中國藝術在對外交流中的若干問題。而國內的很多博物館、美術館,以及民營的美術館機構,現在也都在競相舉辦一些來自國外的藝術展覽。那些世界上著名的大館,可以說是你方唱罷我登場。這些展覽確實彌補了中國收藏外國藝術品不足的問題,使得很多國人不出國就看到了那些大館的珍藏,也看到了豐富的20世紀以來的西方現當代藝術,有的影響很大。這又出現了交流不對等的問題。客觀來說,反映中國歷史和藝術的一些展覽,很少登陸到西方的一些重要博物館機構中。大英博物館、大都會博物館、盧浮宮等等,都多次到中國來展出過它們的藏品。可是,我們的藏品卻很少能有機會在這些著名的博物館中展出。這種文化交流的不對稱,實際上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當代中國美術和中國文化的認識。

在古代藝術方面,要讓世界知道除了兵馬俑,中國超越五千年發展的文明中還有豐富而多樣的藝術;在當代藝術方面,要讓世界知道,除了他們認可和推崇的那些“當代藝術”,今天中國藝術的主流並不是那些,而是在中國各級博物館和美術館中展出的那些,因此,要請他們像尊重他們的博物館和美術館那樣,尊重中國的主流藝術。

2017年6月8日,陳履生策展“隅 & 域——深圳美術館2017當代藝術展”

Mr.陳與哥倫比亞大師博特羅

博特羅在中國開幕

2015年11月21日《博特羅在中國》在國家博物館開幕,Mr.陳與哥倫比亞大師博特羅。

外國博物館對於中國美術的關注,由來已久,最早要追溯到那些到中國的探險隊和考察隊那裡。他們更多的還是關注古代美術,從早期的絲綢之路上的石窟藝術,到三代青銅器以及陶瓷、書畫等等。而近年來在國際上活躍的當代藝術,則是由一些國外的畫廊去代理、去推廣,包括去炒作。從學術研究的層面上來說,他們更多的是關注古代美術中的一些點,比如說西方人對於中國的關注還是兵馬俑、宋元明清的繪畫等等,而這往往和博物館的收藏是有關聯的,因為在西方的一些博物館中,比如說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巴黎的吉美博物館,它們的收藏構成了對於中國美術的一個又一個影響公眾的印象。因為對於大多數公眾來說,中國藝術或者亞洲藝術離他們都很遠,他們耳熟能詳的還是他們自己和自己歷史相關的西方藝術的歷史和成就,當然,這和教育有關聯。他們在這樣一種教育傳統之下,以西方為中心的藝術史在博物館中得到了充分的呈現,反映了他們的主流價值觀。因此,除了世界上為數不多的亞洲美術館中有大量的中國藝術品收藏之外,像大都會博物館、大英博物館等等都有重要的中國藝術品的收藏。其它的博物館、美術館收藏的中國藝術品是很有限的。所以,他們引進中國的展覽,一方面是彌補自己的不足,因為新中國以來有大量新出土的很重要的文物,比如前不久在大都會博物館舉辦的“帝國時代:中國古代秦漢文明”;另一方面是強化某些專業方面。國外的中國美術研究,有的個案研究很細緻、很充分。比如從2009年9月開始,在美國芝加哥大學斯馬特博物館、華盛頓賽克勒博物館、達拉斯草原博物館、聖地牙哥博物館、紐約大學等地巡迴展出“響堂山石窟造像特展”(2013年1月6日),就反映了深入研究的成果。

2016年12月11日,大都會的中國藏品展區中的一個展室,周圍是清代的橫卷畫,中間卻放了一件現代畫家的山水畫立軸,而邊上又放了一尊以畫出名的當代藝術家的雕塑。不知道其中是何道理?我非常努力地去理解這樣的策展思路,卻無能為力。——Mr.陳

紐約大學古代世界研究所的響堂山石窟造像特展展廳

中國當代藝術近年來在國外的異軍突起,個中的原因很複雜。返回到我們當下的中國美術創作來說,內熱外冷是基本的狀況。中國本土上的美術的創作因為受到各級政府的關注與積極的推動,創作工程一個接一個,國家級的、省市級的都有。各層級畫院以及其他專業創作團體的數量非常之多,這也帶來了業內和社會對於這種體制安排的質疑。中國藝術在對外文化交流中,包括像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等很多重要的國際展示活動,客觀來說,中國的主流美術創作,特別是那些政府的創作工程的作品,在國外的實際影響是沒有的,因為進入不了西方大國的博物館、美術館的系統。因為國外的價值判斷是通過博物館、美術館來衡量其學術價值。因此,政府所號召的走出去,有的確實是走出去了,可是沒有人追問走到哪裡去了?許多美術作品的展覽走到了國外的中國文化中心,以及華人的文化機構,感覺上很熱鬧,敲鑼打鼓,舞龍舞獅,實際上是自娛自樂的卡拉OK。前幾年與盧浮宮建築有關聯一個出租場地,實際上跟盧浮宮沒有關係,就是這樣一個出租的展示空間,變成了一個為中國藝術家量身定做的空間,很多畫家紛紛到這裡舉辦畫展,花很多的錢,然後造出聲勢,說在盧浮宮辦展,實際上跟盧浮宮一分錢關係也沒有。這其中包括如今在美術界有頭有臉的人。還有畫家在某種社交場合把自己的畫送給盧浮宮的某位人士,拍了照,結果就變成了國內媒體上的盧浮宮收藏了他的作品。這些都說明了一種文化上的不自信。

西方人對中國藝術的認識是嚴重不夠的,而當代中國美術在國際上的實際狀態也不是令人滿意的。在這樣一種特別的關係中,中國的當代主流美術在國外的實際影響,客觀來說是很小的。包括我們有一些國家的美術機構到國外的一些地方展出,有很多是極小的私人空間,有的只是在私人別墅裡面掛幾十張畫,然後就在國內就大肆宣傳,在美國展覽獲得了很大的成功。反正吹牛不上稅。這在過去的資訊不發達的時代,出口轉內銷的資訊會對中國內地產生一些影響,但是,現在資訊非常發達,人們都知道了,場地決定了你的實際影響。你如果進入不了美國的一些大的博物館、哪怕是小美術館去展出的話,你實際上的影響是微乎其微的。包括去威尼斯,也只是海洋中的一滴水。時至今日,走出去又到了紐約的時代廣場的電子顯示幕上,那麼中國藝術家的廣告在紐約時代廣場,數量之多,也是其它國家所沒有的。這能說明什麼呢,就成了藝術強國嗎?我們可以看到能夠在世界級小有聲名的畫家並沒有出現在這個電子屏上。一句話,還是文化的不自信。當那些藝術家出現在電子屏上,不要說是美國人以及在美國的華人,就是路過的中國旅行者也不知道他是誰,是畫什麼畫的。

這些問題的存在已經反映了當代中國藝術在對外交流中的若干問題。而國內的很多博物館、美術館,以及民營的美術館機構,現在也都在競相舉辦一些來自國外的藝術展覽。那些世界上著名的大館,可以說是你方唱罷我登場。這些展覽確實彌補了中國收藏外國藝術品不足的問題,使得很多國人不出國就看到了那些大館的珍藏,也看到了豐富的20世紀以來的西方現當代藝術,有的影響很大。這又出現了交流不對等的問題。客觀來說,反映中國歷史和藝術的一些展覽,很少登陸到西方的一些重要博物館機構中。大英博物館、大都會博物館、盧浮宮等等,都多次到中國來展出過它們的藏品。可是,我們的藏品卻很少能有機會在這些著名的博物館中展出。這種文化交流的不對稱,實際上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當代中國美術和中國文化的認識。

在古代藝術方面,要讓世界知道除了兵馬俑,中國超越五千年發展的文明中還有豐富而多樣的藝術;在當代藝術方面,要讓世界知道,除了他們認可和推崇的那些“當代藝術”,今天中國藝術的主流並不是那些,而是在中國各級博物館和美術館中展出的那些,因此,要請他們像尊重他們的博物館和美術館那樣,尊重中國的主流藝術。

2017年6月8日,陳履生策展“隅 & 域——深圳美術館2017當代藝術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