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大資金春季調研忙!288家上市公司被“造訪”,兩類行業最受關注

一年之計在於春, 今年一季度以來保險機構密集進行了股票調研, 券商中國記者統計發現, 一季度, 83家保險機構開展了751次調研,

參與調研的保險機構增加了21家, 調研次數較去年同期增長了24.96%;共造訪了288家上市公司, 其中電子行業最受青睞。

保險機構春耕忙

今年一季度, 保險機構“春耕忙”, 二級市場調研更加勤快。 財匯大資料終端資料顯示, 共有83家保險公司及保險資管公司開展了751次調研, 和去年同期相比, 參與調研的保險機構數量增加33.87%, 調研次數增長24.96%。

今年以來, 保險機構共調研了288家上市公司, 從行業看, 電子最受關注, 共有中穎電子、兆易創新等32家上市公司被調研;緊隨其後的是機械設備, 有27家上市公司被調研;電腦、化工和醫藥生物分別有25家、23家、17家上市公司被調研。

電子行業今年表現總體較好, 從二級市場表現來看跑贏大盤, 成為機構關注重點。 天風證券電子行業首席分析師農冰立表示, 近來, 電子白馬股超額收益明顯, 路演和日常溝通中, 電子行業行情持續性和配置都受到高度關注, 今年消費電子低估值白馬的行情將貫穿全年。

券商中國記者發現, 一季度, 有多家保險機構“青睞”同一家上市公司,

7家上市公司出現了被超過10家保險機構同時調研的情形。 其中, 碧水源成為保險機構調研的“人氣王”, 共有中國人壽集團、平安資產、泰康資產、華夏人壽、長江養老保險等15保險機構調研了該公司;利亞德、宋城演藝分別有13家和12家保險機構進行了調研。

利亞德則成為了2017年以來被機構造訪最多的上市公司, 201家機構調研了該公司;1月24日, 來自196家機構以及個人投資者共計328人組團調研了碧水源。

一位元北京地區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 去上市公司進行實地調研, 是保險機構篩選標的的形式之一, 是比較多的瞭解上市公司實際情況的形式, 調研後會根據分析模型框架進行最終的投資決策。

安邦恒大等的調研更受關注

和去年同期相比, 人保資產、平安資產等30家保險機構調研次數增加, 安邦保險、中國人壽等15家公司調研次數減少。

具體到公司來看, 一季度, 中國人壽調研積極性最高, 調研了81次, 共調研了利亞德、中航飛機、歌爾股份等76家上市公司;若加上中國人壽養老保險調研的9家上市公司, 國壽系今年共調研了85家上市公司。

泰康資產調研次數位列第二, 一季度調研了65次, 涉及59家上市公司;平安資產調研次數位列第三, 調研了52次, 涉及47家上市公司;加上中國平安調研的33次, 32家上市公司, 平安系今年以來共調研了79家上市公司, 超過泰康資產。

此外, 前海人壽、安邦保險、富德生命和恒大人壽的調研情況受到市場普遍關注。

其中, 前海人壽、安邦保險都調研了20次, 前海人壽共調研了世聯行、科士達、艾派克等20家上市公司, 去年同期僅調研了10次;安邦保險則調研了樂凱新材、佳創視訊、宋城演藝等18家上市公司, 不過去年同期安邦保險調研了36次, 今年調研次數較少了80%;富德生命調研了雲南鍺業、容大感光、廣發證券、越秀金控4家上市公司;恒大人壽調研了洪濤股份、宋城演藝2家上市公司, 而該公司去年僅調研了1家上市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 建信資管、和泰人壽兩家新生代公司加入了調研隊伍。 建信資管去年4月份獲批開業, 今年以來共參與調研了上海新陽、金新農、一心堂三家上市公司;和泰人壽今年1月份獲批開業, 2月28日即參與調研了京東方A。

調研頻率增加的同時, 保險機構出手更加謹慎。保監會公佈的最新資料顯示,截至2月末,股票和證券投資基金占資金運用餘額比例為12.97%,去年一季度末這一比例為14.03%,降幅超過1個百分點。

平安證券首席非銀金融分析師繳文超認為,2017年,我國保險行業仍面臨低利率環境、短期利率上行、優質資產荒、資產負債不匹配等挑戰。隨著保監會對行業監管的趨嚴,雖然短期內可能影響業務規模的擴張,但從長期來看,保費增速過熱、壽險產品短期化、理財化的特徵將得到進步一的遏制,產品結構將進一步優化,有利於行業長期健康發展。

其他用戶正在看

券商中國是證券市場權威媒體《證券時報》旗下新媒體,券商中國對該平臺所刊載的原創內容享有著作權,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否則將追究相應法律責任。

ID:quanshangcn

保險機構出手更加謹慎。保監會公佈的最新資料顯示,截至2月末,股票和證券投資基金占資金運用餘額比例為12.97%,去年一季度末這一比例為14.03%,降幅超過1個百分點。

平安證券首席非銀金融分析師繳文超認為,2017年,我國保險行業仍面臨低利率環境、短期利率上行、優質資產荒、資產負債不匹配等挑戰。隨著保監會對行業監管的趨嚴,雖然短期內可能影響業務規模的擴張,但從長期來看,保費增速過熱、壽險產品短期化、理財化的特徵將得到進步一的遏制,產品結構將進一步優化,有利於行業長期健康發展。

其他用戶正在看

券商中國是證券市場權威媒體《證券時報》旗下新媒體,券商中國對該平臺所刊載的原創內容享有著作權,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否則將追究相應法律責任。

ID:quanshangcn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