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論語》第一句話,你讀懂了嗎?

最近, 我參加了廣州市天河區傳承文化誦讀經典的活動, 讀了前天河區教育局局長柳恩銘先生的《論語心讀》, 然後再仔仔細細地研讀了一番司馬遷《史記》中的《孔子世家》。

看完之後, 我不僅感覺自己對孔子的瞭解更深入了一層, 而且感覺柳恩銘先生對《論語》的解讀, 似乎恐怕存有商榷探討之處。

《論語》一書雖然比較淺顯活潑, 易於解讀, 且不乏嘉言良謨, 口口相傳, 但畢竟古今字義和語言習慣不同,

可派生的誤讀誤解也比比皆是。

前人的句解也未必正確, 今人的解讀更是把現代人的思想強加給古人, 以訛傳訛之處亦複不少。

比如, 北大一位古代文學博士語出驚人, 他認為李白是唐朝第一古惑仔, 他整天不務正業, 吃軟飯、打群架、混黑道, 成天夢想著懷揣一把尖刀在鬧市殺人。

他說, 李白崇尚“俠客”, 但“俠客”是什麼意思一直存在爭議, 往正面說就是義士, 往負面說就是流氓。

李白嚮往俠客, 說明他本身就想當流氓。

我也是醉了。

不過, 你別說, 這人到底沒有辱沒他“北大教授”的光燦頭銜, 也證明他的高工資不是白拿的, 這一研究可以說是驚天地泣鬼神, 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

但是, 我還是為他的研究感覺有些遺憾, 他應當進一步研究李白身上紋身的圖案是什麼?

是狼?是狗?還是狼狗?

當然他還可以更進一步研究這詩壇泰斗和千古才子頭髮漂染的是什麼顏色?是哪種牌子的染髮劑?

不過李白說:“白髮三千丈, 緣愁似個長。 ”

據此我們可以斷定李白原來一頭烏黑的頭髮後來漂染成了一頭銀色的長髮。

說不定, 在那個時代, 因詩仙的這一嗜好, 大唐盛世, 不光因楊貴妃以胖為美, 而且因李白而銀髮飄飄。

哎, 這真是一個百花齊放的時代, 我們迎來了話語的春天。 有這麼多研究成果出來, 我們除了歡呼和鼓掌外,

真的不知道說什麼。

反正也沒什麼, 盡可以大膽說, 反正那些古人不會爬出來坐起來與你打官司。

可是, 我們喪失了什麼呢?

我們是不是在把我們的思想像貼小廣告似的往古人身上貼呢?

《孟子·萬章下》說:“頌其詩, 讀其書, 不知其人, 可乎?是以知人論世也。 ”

意思是說,我們閱讀一本書和瞭解一個人,要結合他所處的時代背景來進行解讀和研究,不要把現代人的思想強加在古人身上。

哎,中國傳統文學閱讀和鑒賞史上最重要的讀書方法,早被拋到九霄雲外了。

這次捧讀柳恩銘先生寫的《論語心讀》,心生拙見,感覺此書大約存在著類似的問題。

柳先生《論語心讀》第一頁是對《論語·學而》開篇第一句的解釋。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對這第一句話的理解,柳先生的解釋是:

“終身學習並不斷實踐,不是很喜悅嗎?”

他書上的注釋對這一句話的所有字眼都有解釋,卻唯獨忽略了一個我認為最重要的字眼,“學而時習之”的“時”字。

對這一句話,我們小學中學時代從語文書那裡學到的解釋就是,學到的東西好好時時地溫習它,複習它,那不是很快樂嗎?而且語文書上還解釋了“時”的意思,是“時時,經常”的意思。

其實,語文書的解釋也不對。

你想想看,現在我們小學生、初中生甚至高中生學了那麼多東西,學校的,補習班的,奧數的,英語的,卷帙浩繁,不堪重負,還得時不時的老複習,難受死了,怎麼會快樂呢?

這顯然解釋不通,而且與事實不相符。

那麼,這第一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要理解它的意思,讓我們先來解決這句話的第一個字“學”,到底什麼叫做“學”?

我們知道孔子有另一句名言:“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意思就是,你學但是你不用自己的腦子去思考的話,那你就迷惘了;可是如果你自己一個人瞎想,不肯學習,卻又是一件很危險的事。

所以“學和思”要結合起來理解,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是不學的,一個嬰兒從呱呱墜地就開始了咿呀學語,長大後過馬路要看紅綠燈,兩邊有沒有車,這是一個最基本的學。

人在成長過程中,社會人際關係越來越複雜,你還要學習很多做人處世的道理和生存生活的智慧,來適應這個社會。

因此,你要學,但是如果學了這些東西,完全沒有自己的思考的話,你還是會迷茫,你會看不透這個世界,所以你要思考。但是,假如你什麼都不學,沒有獨立思考,你根本就沒辦法自立起來。

所以學和思,是一個人通向自立,學會獨立,達到自立自強的一個很重要的途徑。

說到自立自強,那就要說到孔子另外的一個關鍵語句了:“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憲問篇》)。意思是:古代人很不錯,他們做學問是為了自己;今天那些人就不行了,學東西全是為了他人。這話聽起來很奇怪,孔子怎麼好像鼓勵我們自私自利呢?學習怎麼能只是為自己,難道不要為社會、為國家作貢獻嗎?我們要弄清楚,這所謂的“為己之學”跟“為人之學”的意思在哪裡?“為人之學”,其實我們大夥兒天天都在幹。

比如我們的孩子們,為了小升初中考高考而學習,讀書只為能夠考上大學,應付一個專門的場合,公司的需求和工作的需要,這種學叫“為人之學”。孔子甚至把它叫做“小人之學”,我稱之為“小我之學”。這“小人”不是指你是卑鄙小人,而是你的氣量太小。真正的“大我之學”,真正的“大人”是怎麼樣?是君子,君子不器(《為政篇》),“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道是無形的,器是有形的。

入君子之道,學君子之行,君子博學多才,自可勝任各種工作。他不會只學一種專門的有特定用途的技術或學問。比如說,孔子有一個學生就跟他學,“老師你能教我種地嗎?”“我不會種地。”“你能夠教教我怎麼樣種菜田嗎?”“我也不如那些菜農。”然後那個學生出去之後,這個孔子就說,“你看,這是小人。”“小人”不是說瞧不起這個學生,而是說你想學的,都是特定於一個場合一種需要的技術性、功利性的學問,這不是孔子關心的“學”。孔子關心的“學”是什麼?是真正為了自己,為了自我,為了從“小我”到“大我”再到“真我”的學問。

在儒家的理念看來,“自我”的觀念是如果你真的為自己做學問,追求自我的完善,這個“為己之學”要把自己推到最高境界,讓自己達到最完美的狀態,就要一步一步地擴大自我,昇華小我,跟其他人發生關係,跟周邊世界發生關係,甚至要改變周邊世界,這樣的學問就叫“為己之學”,“成己為人,立己達人,達則兼濟天下”。我成就了我自己,成就到最高點的時候,我也就幫助了其他人去成就他們自己。

這就是《大學》“八條目”裡說的那個意思——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八個步驟,從微觀到宏觀,從小我到大我,從低到高,它是一氣呵成、相互貫穿起來的。於是,透過這樣一個不斷學習,一個人的自我不斷地擴大,擴大到心懷他人的“大我”層面,最後他完全超越大我的層面,進入到“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心憂天下的境界,就到了孔子認為的聖人“真我”的境界了。

所以,一個人追求的是這樣一個不斷完善自我,從“小我”到“大我”到最後成為“真我”的學問,這才是真正地為了自己的學問。所以《論語》第一句話的第一個字,“學而時習之”這個“學”。為什麼擺在第一句,成為這部偉大作品的第一個字?因為它對整個儒家來講太重要了。你要來學儒家,你就要知道儒家要教給你的“學”是什麼樣的“學”,它不是教你營營逐逐升官發財的學問,它不是讓你當一個庸庸碌碌的庸人的學問,它是要你做一個完美的人,一個“內聖外王”的人。這樣一個完美的人,他不斷地修行自己,不斷地學習,改善自己,讓自己從“小我”到“大我”再到“真我”,以這樣的境界為目標。那樣的目標太難了,但是它又不難,孔子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篇》)那麼,如何達到這樣的目標,你必須要“習”。

這個“習”從朱熹開始,就把它當成溫習,因此“時習”連起來就是時時溫習。但是這是宋朝人的理解。你如果知人論世的話,按照回孔子所處的東周時代,春秋戰國時期,“時”作為一個狀詞,是沒有“時時”意思的,而且整本《論語》裡面這個“時”都沒這個意思。那,這個“時”是什麼意思呢?它的意思是,“時機”、“時下”、“時人”,指的是一個恰當的時機。也就是你學到的這樣的儒家學問,要在一個恰當的時機要去練習,去實踐。

於是,我們就明白了《論語·學而》開頭的第一句的意思。你想要學習從“小我”到“大我”再到“真我”的學問,這個學問促使你不斷地完善自我,而完善自我到了最終階段,就是要修身治國治國平天下。希望天下蒼生都能夠平安,每人安居樂業;希望這個社會國家是公平的,正義的,老百姓的生活是幸福的,有秩序的,大家安安穩穩,快快樂樂。一個君子應該以這樣的天下為他終極的目標,而你能夠有這樣的機會,這樣的“時”機,有這樣恰當的時刻去實踐和施展這樣的抱負,發揮這樣的學問出來,這是不是“不亦說乎”啊?那簡直是太快樂了,因為這就是你的目標,你達成這樣的目標,難道不快樂嗎?解釋了這個“時”字,第二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意思就好理解了。“時”指的是“時機”,亦有“時下”“、時人”之意,“習”指的是“溫習”,亦有“練習”、“學習”之意。意思是說,儒家從“小我”到“大我”再到“真我”、從“修身”、“齊家”到“治國”再到“平天下”這樣的學說為當時人所學習、所練習,所實習、所實踐,時人競習其學,研究探討,才有從遠方而來切磋議論的朋友,才有在茫茫人海和你志同道合的朋友,這樣才會“不亦樂乎”。這兩句解釋清了,下面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的意思才會慢慢地清晰明瞭,這樣你才會明白這三句話之間息息相通的邏輯關係。

“人不知而不慍”,人家不知道你有這樣的志向,有這樣一個懷抱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然後一步一步從“小我”到“大我”再到“真我”的“學”。這樣的“學”很了不起,孔子“十五歲有志於學”的“學”就是這樣的“學”。可是,人家不知道你有如此廣大的胸襟抱負,有如此淵博的知識能力,人家不瞭解你,不僅不知道你,而且還不把你往眼裡拾,當你是小嘍囉,把你甩到一邊去,理都不理你。但是,你居然不生氣,“人不知而不慍”,“慍”是什麼意思?“心”與“昷”聯合起來表示“心裡燥熱”,引申為“憤怒”、“憂慮”的意思。

“慍”是人的天性,佛經講貪嗔癡慢疑,其中貪、嗔、癡為三毒,又稱三垢、三火。此三毒殘害身心,為罪惡之根源,故又稱三不善根。這個“嗔”,這個“慍”,不高興,這種情緒總是有的,但是你總是不高興,慢慢地你就開始憂慮,滋生各種負面情緒。假如你真是一個君子,有這樣的學問、本事、氣魄、才華和志向,人家不瞭解你,你沒有一個好的時機,沒有機會去發揮、施展抱負的話,英雄無用武之地,你懷才不遇。但是你不生氣,你不慍。你不怨天尤人,卻依然悲天憫人,這難道還不是君子嗎?

意思是說,我們閱讀一本書和瞭解一個人,要結合他所處的時代背景來進行解讀和研究,不要把現代人的思想強加在古人身上。

哎,中國傳統文學閱讀和鑒賞史上最重要的讀書方法,早被拋到九霄雲外了。

這次捧讀柳恩銘先生寫的《論語心讀》,心生拙見,感覺此書大約存在著類似的問題。

柳先生《論語心讀》第一頁是對《論語·學而》開篇第一句的解釋。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對這第一句話的理解,柳先生的解釋是:

“終身學習並不斷實踐,不是很喜悅嗎?”

他書上的注釋對這一句話的所有字眼都有解釋,卻唯獨忽略了一個我認為最重要的字眼,“學而時習之”的“時”字。

對這一句話,我們小學中學時代從語文書那裡學到的解釋就是,學到的東西好好時時地溫習它,複習它,那不是很快樂嗎?而且語文書上還解釋了“時”的意思,是“時時,經常”的意思。

其實,語文書的解釋也不對。

你想想看,現在我們小學生、初中生甚至高中生學了那麼多東西,學校的,補習班的,奧數的,英語的,卷帙浩繁,不堪重負,還得時不時的老複習,難受死了,怎麼會快樂呢?

這顯然解釋不通,而且與事實不相符。

那麼,這第一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要理解它的意思,讓我們先來解決這句話的第一個字“學”,到底什麼叫做“學”?

我們知道孔子有另一句名言:“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意思就是,你學但是你不用自己的腦子去思考的話,那你就迷惘了;可是如果你自己一個人瞎想,不肯學習,卻又是一件很危險的事。

所以“學和思”要結合起來理解,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是不學的,一個嬰兒從呱呱墜地就開始了咿呀學語,長大後過馬路要看紅綠燈,兩邊有沒有車,這是一個最基本的學。

人在成長過程中,社會人際關係越來越複雜,你還要學習很多做人處世的道理和生存生活的智慧,來適應這個社會。

因此,你要學,但是如果學了這些東西,完全沒有自己的思考的話,你還是會迷茫,你會看不透這個世界,所以你要思考。但是,假如你什麼都不學,沒有獨立思考,你根本就沒辦法自立起來。

所以學和思,是一個人通向自立,學會獨立,達到自立自強的一個很重要的途徑。

說到自立自強,那就要說到孔子另外的一個關鍵語句了:“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憲問篇》)。意思是:古代人很不錯,他們做學問是為了自己;今天那些人就不行了,學東西全是為了他人。這話聽起來很奇怪,孔子怎麼好像鼓勵我們自私自利呢?學習怎麼能只是為自己,難道不要為社會、為國家作貢獻嗎?我們要弄清楚,這所謂的“為己之學”跟“為人之學”的意思在哪裡?“為人之學”,其實我們大夥兒天天都在幹。

比如我們的孩子們,為了小升初中考高考而學習,讀書只為能夠考上大學,應付一個專門的場合,公司的需求和工作的需要,這種學叫“為人之學”。孔子甚至把它叫做“小人之學”,我稱之為“小我之學”。這“小人”不是指你是卑鄙小人,而是你的氣量太小。真正的“大我之學”,真正的“大人”是怎麼樣?是君子,君子不器(《為政篇》),“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道是無形的,器是有形的。

入君子之道,學君子之行,君子博學多才,自可勝任各種工作。他不會只學一種專門的有特定用途的技術或學問。比如說,孔子有一個學生就跟他學,“老師你能教我種地嗎?”“我不會種地。”“你能夠教教我怎麼樣種菜田嗎?”“我也不如那些菜農。”然後那個學生出去之後,這個孔子就說,“你看,這是小人。”“小人”不是說瞧不起這個學生,而是說你想學的,都是特定於一個場合一種需要的技術性、功利性的學問,這不是孔子關心的“學”。孔子關心的“學”是什麼?是真正為了自己,為了自我,為了從“小我”到“大我”再到“真我”的學問。

在儒家的理念看來,“自我”的觀念是如果你真的為自己做學問,追求自我的完善,這個“為己之學”要把自己推到最高境界,讓自己達到最完美的狀態,就要一步一步地擴大自我,昇華小我,跟其他人發生關係,跟周邊世界發生關係,甚至要改變周邊世界,這樣的學問就叫“為己之學”,“成己為人,立己達人,達則兼濟天下”。我成就了我自己,成就到最高點的時候,我也就幫助了其他人去成就他們自己。

這就是《大學》“八條目”裡說的那個意思——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八個步驟,從微觀到宏觀,從小我到大我,從低到高,它是一氣呵成、相互貫穿起來的。於是,透過這樣一個不斷學習,一個人的自我不斷地擴大,擴大到心懷他人的“大我”層面,最後他完全超越大我的層面,進入到“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心憂天下的境界,就到了孔子認為的聖人“真我”的境界了。

所以,一個人追求的是這樣一個不斷完善自我,從“小我”到“大我”到最後成為“真我”的學問,這才是真正地為了自己的學問。所以《論語》第一句話的第一個字,“學而時習之”這個“學”。為什麼擺在第一句,成為這部偉大作品的第一個字?因為它對整個儒家來講太重要了。你要來學儒家,你就要知道儒家要教給你的“學”是什麼樣的“學”,它不是教你營營逐逐升官發財的學問,它不是讓你當一個庸庸碌碌的庸人的學問,它是要你做一個完美的人,一個“內聖外王”的人。這樣一個完美的人,他不斷地修行自己,不斷地學習,改善自己,讓自己從“小我”到“大我”再到“真我”,以這樣的境界為目標。那樣的目標太難了,但是它又不難,孔子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篇》)那麼,如何達到這樣的目標,你必須要“習”。

這個“習”從朱熹開始,就把它當成溫習,因此“時習”連起來就是時時溫習。但是這是宋朝人的理解。你如果知人論世的話,按照回孔子所處的東周時代,春秋戰國時期,“時”作為一個狀詞,是沒有“時時”意思的,而且整本《論語》裡面這個“時”都沒這個意思。那,這個“時”是什麼意思呢?它的意思是,“時機”、“時下”、“時人”,指的是一個恰當的時機。也就是你學到的這樣的儒家學問,要在一個恰當的時機要去練習,去實踐。

於是,我們就明白了《論語·學而》開頭的第一句的意思。你想要學習從“小我”到“大我”再到“真我”的學問,這個學問促使你不斷地完善自我,而完善自我到了最終階段,就是要修身治國治國平天下。希望天下蒼生都能夠平安,每人安居樂業;希望這個社會國家是公平的,正義的,老百姓的生活是幸福的,有秩序的,大家安安穩穩,快快樂樂。一個君子應該以這樣的天下為他終極的目標,而你能夠有這樣的機會,這樣的“時”機,有這樣恰當的時刻去實踐和施展這樣的抱負,發揮這樣的學問出來,這是不是“不亦說乎”啊?那簡直是太快樂了,因為這就是你的目標,你達成這樣的目標,難道不快樂嗎?解釋了這個“時”字,第二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意思就好理解了。“時”指的是“時機”,亦有“時下”“、時人”之意,“習”指的是“溫習”,亦有“練習”、“學習”之意。意思是說,儒家從“小我”到“大我”再到“真我”、從“修身”、“齊家”到“治國”再到“平天下”這樣的學說為當時人所學習、所練習,所實習、所實踐,時人競習其學,研究探討,才有從遠方而來切磋議論的朋友,才有在茫茫人海和你志同道合的朋友,這樣才會“不亦樂乎”。這兩句解釋清了,下面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的意思才會慢慢地清晰明瞭,這樣你才會明白這三句話之間息息相通的邏輯關係。

“人不知而不慍”,人家不知道你有這樣的志向,有這樣一個懷抱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然後一步一步從“小我”到“大我”再到“真我”的“學”。這樣的“學”很了不起,孔子“十五歲有志於學”的“學”就是這樣的“學”。可是,人家不知道你有如此廣大的胸襟抱負,有如此淵博的知識能力,人家不瞭解你,不僅不知道你,而且還不把你往眼裡拾,當你是小嘍囉,把你甩到一邊去,理都不理你。但是,你居然不生氣,“人不知而不慍”,“慍”是什麼意思?“心”與“昷”聯合起來表示“心裡燥熱”,引申為“憤怒”、“憂慮”的意思。

“慍”是人的天性,佛經講貪嗔癡慢疑,其中貪、嗔、癡為三毒,又稱三垢、三火。此三毒殘害身心,為罪惡之根源,故又稱三不善根。這個“嗔”,這個“慍”,不高興,這種情緒總是有的,但是你總是不高興,慢慢地你就開始憂慮,滋生各種負面情緒。假如你真是一個君子,有這樣的學問、本事、氣魄、才華和志向,人家不瞭解你,你沒有一個好的時機,沒有機會去發揮、施展抱負的話,英雄無用武之地,你懷才不遇。但是你不生氣,你不慍。你不怨天尤人,卻依然悲天憫人,這難道還不是君子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