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資本家趙薇:天價片酬也能叫錢?我想玩的是30個億

一直被冠以演藝圈的“女版巴菲特”的趙薇, 在財經新聞版塊的重量不輸娛樂新聞的趙薇, 近一年的時間裡應該是進入了“水逆期”。

自從去年的12月23日, 趙薇旗下的龍薇傳媒準備以51倍的杠杆——也就是說, 自己有6000萬元的資金, 準備再借50個6000萬元, 最終以30.6億元價格, 高調收購萬家文化29.14%的股份開始, 趙薇夫婦就捲入了輿論的漩渦。

趙薇夫婦

在監管的密切關注下, 4月, 這場收購的股權轉讓協議先是由30.6億元變成了5.3億元, 而後徹底告吹。

當時協議解除時, 萬家文化表示放棄向龍薇傳媒索要1.5億元的違約金, 然而事情並沒有以雙方兩不相欠為最終結局。

11月9日, 更名為祥源文化的“萬家文化”公告稱, 收到中國證監會發出的《行政處罰及市場禁入事先告知書》。

幾十萬、上百萬元的罰款, 對於上述提到的機構和個人來講, 你可以想像成地上掉了一張你都懶得彎腰去撿的錢的程度(這已經是我最大的想像力)。

市場禁入, 也不像我們表面理解的那樣, 不能進入資本市場, 簡單講, 只是在5年內不得擔任上市公司高級管理人員或者不得從事證券業務(為證券發行人和投資者進行證券發行、交易及相關活動提供仲介服務或者專業服務的行為)。

雖然處罰不算事兒, 但這記大棒背後的意味, 恐怕不僅僅讓“格格”警醒, 也會讓跟“格格”一樣準備在資本市場大顯身手的明星三思。

“女版巴菲特”告別“小燕子”

在出道最初的幾年一直苦於無法擺脫“小燕子”形象的演員趙薇, 在進入富豪階層後, 這個標籤已經完全不重要了。 資本市場女神、包含馬雲、史玉柱等商界大佬的朋友圈, 才是她緊緊相隨的頭銜。

此次萬家文化的收購, 每一步發展都引來諸多觀眾, 原因在於, 一是這幾年馳騁資本市場的趙薇再度出手, 且收購金額超過30億元;二是成立剛剛一個月的新公司, 註冊資本僅200萬元, 此次收購交易金額超過30億元的資金中, 只有6000萬元是自有資本, 其他資金來源為借款或質押融資;三是收購引起監管層密切關注, 並不止一次下發關注函, 且因此關注交易一再調整, 最終不了了之。

在此過程中, 趙薇背後的資本版圖比收購本身更為引人。 雖然此前已經因為購入唐德影視和阿裡影業令公眾驚歎其眼光和魄力,

但趙薇夫婦在此次公告中披露出的資本系, 仍然讓輿論乍舌。

根據萬家文化公告披露的資訊顯示, 趙薇和丈夫黃有龍控制或持股的公司近20家, 其中有4家港股上市公司和一家A股上市公司股份。

有媒體曾按照黃有龍佈局公司的名稱進行分類, 大致可以分為“雲圖組合”“大漠組合”“金組合”以及部分獨立運營公司。

除龍薇傳媒之外, 趙薇旗下還直接或間接控股北京普琳賽斯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夢洛酒業貿易有限公司和趙趙影視文化工作室三家公司, 等等。

除了公司經營帶來的回報, 更快速和更高額的回報, 來自資本操作。

2011年4月, 在唐德影視增資擴股時, 趙薇買入, 2015年初, 唐德影視上市, 有測算稱, 趙薇的資金回報一度超過150倍。

2014年底,趙薇夫婦又斥資31億港幣,以每股平均價1.6港幣購入逾19.3億股阿裡巴巴影業股份,相當於阿裡影業9.18%的股權,成為阿裡影業第二大股東。次年4月減持,套現近10億港幣。

也就是這兩次操作,使趙薇獲得了“女版巴菲特”的名號,也使得資本市場變成了比演藝圈更為吸引人的地方。

不止趙薇

黃曉明、範冰冰、楊冪都當上資本家

事實上,2009年華誼兄弟上市是明星深度參與資本市場的一個節點,一夜之間造就一大批富豪明星,讓很多人認識到了資本市場的傳奇之處。很多明星涉足資本市場,並開始此後在資本市場或成功,或折戟的表現,都是從那個時候開始。

2009年10月30日,內地娛樂公司華誼兄弟登陸創業板,上市首日,除了導演馮小剛、張紀中,黃曉明,李冰冰,任泉等明星因為持股一夜之間增加千萬甚至上億元財富。

當時的消息稱,根據上市首日收盤價,華誼兄弟的明星股東中,馮小剛持288萬股,帳面價值2.04億元,張紀中持216萬股,帳面價值1.53億元,黃曉明持180萬股,帳面價值1.27億元,羅海瓊持54萬股,帳面價值3823萬元,李冰冰、任泉、張涵予、胡可、康洪雷分別持36萬股,帳面價值2550萬元。

2007年,黃曉明簽約華誼兄弟。後來有媒體報導,在遇到瓶頸的時候,執行總裁王中磊曾這樣勸他:“曉明,你的眼光要長遠,現在不要計較片酬,把自己的能力、品牌做好,過幾年你再看現在掙的錢會覺得是個笑話。”

黃曉明和黃中磊

2008年,華誼兄弟開放股權給具有一定資格的員工與旗下明星,認購的上限是180萬股。

坊間流傳,黃曉明當時是借錢成為了華誼兄弟持股最多的明星。一年後,上市回報確實讓片酬顯得沒那麼重要。

隨後,影視文娛概念在資本市場越來越受二級市場的青睞,回報也越來越豐厚,讓更多的明星開始了“資本夢”。

截至2017年2月末,新三板掛牌的類屬文化娛樂產業的公司共210家,占到總掛牌數的2%,這裡面不難發現許多明星的影子,楊冪、孫儷、趙麗穎、劉詩詩、李小冉、胡歌、文章、姜武、孫紅雷等眾多明星都持有新三板掛牌公司的股權。

能夠直接上市公司的畢竟是少數,更多的公司選擇借殼,並購重組等方式曲線上市。

從監管收緊後,未能成行的幾個案例中,仍然能能夠透露出“暴富”的誘惑。

玩轉資本方法論

逆襲好萊塢

如果說2009年是明星資本的開啟之年,那麼2014年被業內評為影視資本化最為兇猛的一年。

公開報導稱,那一年,三家公司相繼IPO,包括範冰冰、趙薇、張豐毅等演員參股的唐德影視;與趙本山控制的本山傳媒和黃聖依控制的巨力聖依影視合作緊密的千乘影視;張嘉譯、胡軍、海清、宋佳參股的新麗傳媒。

範冰冰和趙薇在上市敲鐘儀式

基本上後來的明星資本的玩法,都是按照上述分類,或直接上市,或借殼上市,或被A股上市公司並購重組。

明星參股或控股的影視公司上市,要遵從所有的上市規則和程式,難度較大,因此數量少,操作也相對規範,無需多言。

明星楊冪旗下的嘉行傳媒就屬於這一類,也是靠這種方式,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裡,把估值從2000多萬元做到50億元。

第三種方式,就是通過上市公司的並購實現。

翻開2014年8月的報導,“WIND統計資料顯示,文化傳媒與遊戲娛樂行業已經成為A股上市公司並購最為活躍的領域。僅2014年以來,上述領域就發生超過90起並購,涉及總金額高達約500億元。”

為什麼上市公司對影視文娛公司的並購興趣在2014年集中爆發?

一是因為2014年開始,中國對文化產業的扶持力度大大加強,當年,多部委聯合發佈多項金融和稅收優惠政策。

與此同時,中國經濟進入了下行階段,一些傳統的上市公司面臨調整轉型升級,而文化產業屬於輕資產、高收益,自然會被列為傳統產業的跨界優選。

“一個團隊、幾台電腦,就能研發一款遊戲。幾千萬元的投資,就能拍出一部商業電影。”“投資6000萬元,票房已突破6億元,收益空間可想而知。”一篇報導中這樣寫道。

監管真的變嚴格

明星們這下慌了

從2009年到2016年,資本市場成為眾多明星實現資產暴增的新戰場,持續幾年的造富運動讓文娛領域的泡沫越吹越大,以致引發監管的關注並收緊相關並購重組政策。

不止一次,資本市場傳出證券監管部門將收緊對包括影視在內的4類並購標的的重組審核,內容包含“影視、傳媒、娛樂(含遊戲)、文化和互聯網,原則上勸退”的“證監會內部通知”和“影視、文娛、文化類再融資專案全部勸退,並購重組也勸退”的消息,雖然一再闢謠,但結合監管叫停多個收購,重組計畫的動作,這樣的猜測仍然沒有停止。

《綜藝報》電影版主編朱玉卿曾表示,有些明星公司的價值顯然被高估了,對資本市場來說,風險很大。

“這些明星公司如果沒有核心內容,僅僅依託明星自身名氣,確實存在價值高估的情況。把核心競爭力壓在一個明星身上,風險太大。比如,這個明星身體狀況可能出現問題,或者演藝生涯出現很大變故,對於股民來說,都是不可左右的因素。”

在監管改變方向後,不甘心退出資本市場的明星們,開始嘗試另一條道路——創辦或參與創辦基金做風險投資。

借助名人的名氣,被投資的企業會獲得更多的關注,甚至更多的資源,所以風投圈,明星效應依然存在。

如果參與資產並購重組,對於明星來講,已經是行業跨界的一大步,那麼組建自己的投資基金,需要涉及更多的專業知識和對行業發展的眼光,大概基本上是兩個世界。

《人民的名義》播出後,陸毅背後的商業版圖被揭開。據媒體報導,除了房產和股票這樣的投資方式以外,陸毅和鮑蕾出資2.7億元,共同參股了一家股權投資基金,先後投資多家公司。

第一流量梯隊的鹿晗,在2017年年初,被資本緊盯,與清流資本、新希望集團聯合成立清晗基金。

在此之前,音樂人胡海泉的海泉基金,演員任泉、李冰冰、黃曉明共同出資組建了投資機構Star VC,黃曉明參與成立明嘉資本等等,都已經有了不錯的業績,已經吸引和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後來者。

問題在於,風投和私募,對於專業領域的人,尚且只有大概十分之一的成功率,那麼對於跨界而來的明星來講,難度是顯而易見的。

4月25日晚間消息稱,陳坤和上市公司美錦能源各出資5億元,恩貝投資出資100萬元設立的投資基金。深交所隨即發來詢問,其中就包括,陳坤不具備專業投資機構的從業經歷,也未發現其在高端裝備製造、互聯網資訊技術、新能源創新技術、大消費領域的從業經歷。要求美錦能源說明與陳坤合作設立基金的目的。

明星的身份無論何時,都是一把雙刃劍,成也放大,敗也放大。

業內人士曾發文坦言,從明星們過往在網站、APP、手機等領域的失敗經歷也可以看出,創投市場絕非一片熱土,並非有錢就能夠玩得轉。

要知道國內幾大知名投資機構的手裡可是管理著數億美金,中小型投資機構手裡也並不缺錢,反而缺優質的投資經理、項目分析師等,錢反而不是這個領域最欠缺的部分,至於影響力,無非是花更多的錢而已。

WX網友熱門評論:

@穆穆:都是空手套厲害啊!@李志江:讓實幹企業家無地自容的感覺!@夏天的雪蓮:終於明白什麼是“重戲輕工”了@稻田裡稻花香:其實這都不算什麼,比起最近風生水起的融創,還是圖樣圖森破了@(-w-):相應國家號召,產業轉型。

2014年底,趙薇夫婦又斥資31億港幣,以每股平均價1.6港幣購入逾19.3億股阿裡巴巴影業股份,相當於阿裡影業9.18%的股權,成為阿裡影業第二大股東。次年4月減持,套現近10億港幣。

也就是這兩次操作,使趙薇獲得了“女版巴菲特”的名號,也使得資本市場變成了比演藝圈更為吸引人的地方。

不止趙薇

黃曉明、範冰冰、楊冪都當上資本家

事實上,2009年華誼兄弟上市是明星深度參與資本市場的一個節點,一夜之間造就一大批富豪明星,讓很多人認識到了資本市場的傳奇之處。很多明星涉足資本市場,並開始此後在資本市場或成功,或折戟的表現,都是從那個時候開始。

2009年10月30日,內地娛樂公司華誼兄弟登陸創業板,上市首日,除了導演馮小剛、張紀中,黃曉明,李冰冰,任泉等明星因為持股一夜之間增加千萬甚至上億元財富。

當時的消息稱,根據上市首日收盤價,華誼兄弟的明星股東中,馮小剛持288萬股,帳面價值2.04億元,張紀中持216萬股,帳面價值1.53億元,黃曉明持180萬股,帳面價值1.27億元,羅海瓊持54萬股,帳面價值3823萬元,李冰冰、任泉、張涵予、胡可、康洪雷分別持36萬股,帳面價值2550萬元。

2007年,黃曉明簽約華誼兄弟。後來有媒體報導,在遇到瓶頸的時候,執行總裁王中磊曾這樣勸他:“曉明,你的眼光要長遠,現在不要計較片酬,把自己的能力、品牌做好,過幾年你再看現在掙的錢會覺得是個笑話。”

黃曉明和黃中磊

2008年,華誼兄弟開放股權給具有一定資格的員工與旗下明星,認購的上限是180萬股。

坊間流傳,黃曉明當時是借錢成為了華誼兄弟持股最多的明星。一年後,上市回報確實讓片酬顯得沒那麼重要。

隨後,影視文娛概念在資本市場越來越受二級市場的青睞,回報也越來越豐厚,讓更多的明星開始了“資本夢”。

截至2017年2月末,新三板掛牌的類屬文化娛樂產業的公司共210家,占到總掛牌數的2%,這裡面不難發現許多明星的影子,楊冪、孫儷、趙麗穎、劉詩詩、李小冉、胡歌、文章、姜武、孫紅雷等眾多明星都持有新三板掛牌公司的股權。

能夠直接上市公司的畢竟是少數,更多的公司選擇借殼,並購重組等方式曲線上市。

從監管收緊後,未能成行的幾個案例中,仍然能能夠透露出“暴富”的誘惑。

玩轉資本方法論

逆襲好萊塢

如果說2009年是明星資本的開啟之年,那麼2014年被業內評為影視資本化最為兇猛的一年。

公開報導稱,那一年,三家公司相繼IPO,包括範冰冰、趙薇、張豐毅等演員參股的唐德影視;與趙本山控制的本山傳媒和黃聖依控制的巨力聖依影視合作緊密的千乘影視;張嘉譯、胡軍、海清、宋佳參股的新麗傳媒。

範冰冰和趙薇在上市敲鐘儀式

基本上後來的明星資本的玩法,都是按照上述分類,或直接上市,或借殼上市,或被A股上市公司並購重組。

明星參股或控股的影視公司上市,要遵從所有的上市規則和程式,難度較大,因此數量少,操作也相對規範,無需多言。

明星楊冪旗下的嘉行傳媒就屬於這一類,也是靠這種方式,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裡,把估值從2000多萬元做到50億元。

第三種方式,就是通過上市公司的並購實現。

翻開2014年8月的報導,“WIND統計資料顯示,文化傳媒與遊戲娛樂行業已經成為A股上市公司並購最為活躍的領域。僅2014年以來,上述領域就發生超過90起並購,涉及總金額高達約500億元。”

為什麼上市公司對影視文娛公司的並購興趣在2014年集中爆發?

一是因為2014年開始,中國對文化產業的扶持力度大大加強,當年,多部委聯合發佈多項金融和稅收優惠政策。

與此同時,中國經濟進入了下行階段,一些傳統的上市公司面臨調整轉型升級,而文化產業屬於輕資產、高收益,自然會被列為傳統產業的跨界優選。

“一個團隊、幾台電腦,就能研發一款遊戲。幾千萬元的投資,就能拍出一部商業電影。”“投資6000萬元,票房已突破6億元,收益空間可想而知。”一篇報導中這樣寫道。

監管真的變嚴格

明星們這下慌了

從2009年到2016年,資本市場成為眾多明星實現資產暴增的新戰場,持續幾年的造富運動讓文娛領域的泡沫越吹越大,以致引發監管的關注並收緊相關並購重組政策。

不止一次,資本市場傳出證券監管部門將收緊對包括影視在內的4類並購標的的重組審核,內容包含“影視、傳媒、娛樂(含遊戲)、文化和互聯網,原則上勸退”的“證監會內部通知”和“影視、文娛、文化類再融資專案全部勸退,並購重組也勸退”的消息,雖然一再闢謠,但結合監管叫停多個收購,重組計畫的動作,這樣的猜測仍然沒有停止。

《綜藝報》電影版主編朱玉卿曾表示,有些明星公司的價值顯然被高估了,對資本市場來說,風險很大。

“這些明星公司如果沒有核心內容,僅僅依託明星自身名氣,確實存在價值高估的情況。把核心競爭力壓在一個明星身上,風險太大。比如,這個明星身體狀況可能出現問題,或者演藝生涯出現很大變故,對於股民來說,都是不可左右的因素。”

在監管改變方向後,不甘心退出資本市場的明星們,開始嘗試另一條道路——創辦或參與創辦基金做風險投資。

借助名人的名氣,被投資的企業會獲得更多的關注,甚至更多的資源,所以風投圈,明星效應依然存在。

如果參與資產並購重組,對於明星來講,已經是行業跨界的一大步,那麼組建自己的投資基金,需要涉及更多的專業知識和對行業發展的眼光,大概基本上是兩個世界。

《人民的名義》播出後,陸毅背後的商業版圖被揭開。據媒體報導,除了房產和股票這樣的投資方式以外,陸毅和鮑蕾出資2.7億元,共同參股了一家股權投資基金,先後投資多家公司。

第一流量梯隊的鹿晗,在2017年年初,被資本緊盯,與清流資本、新希望集團聯合成立清晗基金。

在此之前,音樂人胡海泉的海泉基金,演員任泉、李冰冰、黃曉明共同出資組建了投資機構Star VC,黃曉明參與成立明嘉資本等等,都已經有了不錯的業績,已經吸引和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後來者。

問題在於,風投和私募,對於專業領域的人,尚且只有大概十分之一的成功率,那麼對於跨界而來的明星來講,難度是顯而易見的。

4月25日晚間消息稱,陳坤和上市公司美錦能源各出資5億元,恩貝投資出資100萬元設立的投資基金。深交所隨即發來詢問,其中就包括,陳坤不具備專業投資機構的從業經歷,也未發現其在高端裝備製造、互聯網資訊技術、新能源創新技術、大消費領域的從業經歷。要求美錦能源說明與陳坤合作設立基金的目的。

明星的身份無論何時,都是一把雙刃劍,成也放大,敗也放大。

業內人士曾發文坦言,從明星們過往在網站、APP、手機等領域的失敗經歷也可以看出,創投市場絕非一片熱土,並非有錢就能夠玩得轉。

要知道國內幾大知名投資機構的手裡可是管理著數億美金,中小型投資機構手裡也並不缺錢,反而缺優質的投資經理、項目分析師等,錢反而不是這個領域最欠缺的部分,至於影響力,無非是花更多的錢而已。

WX網友熱門評論:

@穆穆:都是空手套厲害啊!@李志江:讓實幹企業家無地自容的感覺!@夏天的雪蓮:終於明白什麼是“重戲輕工”了@稻田裡稻花香:其實這都不算什麼,比起最近風生水起的融創,還是圖樣圖森破了@(-w-):相應國家號召,產業轉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