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陶淵明式的歸隱:男子棄百萬年薪,到終南山過著隱修般的生活

十幾年前, 美國著名漢學家比爾•波特的《空谷幽蘭》在中國出版, 封塵了幾千年的終南山隱士面紗被漸漸揭開;六年前, 一個終南文化行者張劍峰再次沿著比爾•波特的路徑, 深入終南山訪道遊學, 所著《尋訪終南》風靡一時。

隨著大眾的廣泛關注, 隱士、修行、山居逐漸成為一個時尚的話題。 據統計終南山上修行的人多達5000多人, 而寺院裡有香火錢收, 還有一些富人的供養, 所以對於真正的出家人來說, 是不需要花費的。

11月17日。

10月31日, 記者跟隨兩名佛山修行者胡莎麗、李曉雯登上終南山。 胡莎麗是佛山一家地產投資公司董事長助理, 她每年上山四五次, 已堅持6年。 李曉雯是佛山原創品牌服飾“吉祥羽兒”的創始人和設計師, 這是她第一次上終南山。 她們都說很熱愛傳統文化。

記者隨她們一起上終南山, 再次見到劉景崇發覺他健談和善, 一臉笑容。

劉景崇在終南山上的住所是一塊高地的茅草屋,

牆面用黃泥糊砌, 門口留有打坐的空間, 外面用透明的玻璃裝飾, 有蒲團, 有地桌, 靜可坐禪沉思, 動可舒展腰腿。

夜晚, 山上的氣溫僅零上幾度, 山風凜冽。 劉景崇頭戴灰色的氊帽, 身著灰色的披風;終南草堂堂主張劍峰髭須飄然,

一副仙風道骨的模樣。 由於近年來有不少媒體開始關注終南山隱士, 其間常有拍照的要求, 張劍峰一一應允, 劉景崇便常笑稱他是“終南山第一男模”。 劉景崇身材魁梧, 喜著漢袍, 張劍峰也笑著回敬他“終南山第一帥哥”。

張劍鋒, 創辦了終南草堂

終南山上的修行者

38歲的劉景崇曾供職於一家香港上市企業在佛山的全資子公司, 他負責生產和銷售。 “10多年前老闆給我的年薪是20多萬, 公司發展很快兩年前我離開的時候年收入加上獎金、分紅, 差不多100來萬。 ”

劉景崇喜歡旅遊, 他的足跡遍佈亞歐北美, 他說有點遺憾的是沒有去過非洲和南美, 當然跑遍了國內所有的省市。 “老闆給我的銷售任務, 我基本上半年時間就可以完成, 其他時間都是自己支配。 ”

珠三角城市的燈紅酒綠, 劉景崇無所不往, 該玩的都玩了, 該吃的都吃了。 2010年8月, 他和朋友駕車從新疆經青海前往西藏, 在青海發生了車禍, 這也成為改變劉景崇人生軌跡的一件事。

“車子動不了了, 在公路上扔了一周多時間,

每天無所事事在旅館裡睡覺。 ”他在旅館裡看到南懷瑾的一本書, 這本書講到了“藥師經”, “我看到原來萬事皆有因果, 我覺得過去的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劉景崇開始大量接觸佛學書籍, 慕名前來終南山尋師問道, 因此結識了張劍峰, 最終選擇了終南草堂。

2013年, 劉景崇正式辭掉工作, 在終南草堂居住了六個月時間, 他被終南山草堂的氣場所折服, “沒有哪個地方比這裡更好了。 ”返回廣東後, 他與妻子平靜離婚, 再次回到終南山。 這種抉擇, 劉景崇說是需要很大定力。

在劉景崇決定長居終南山之前, 他的老闆為他在廣東增城帽峰山一僻靜處, 投資100多萬仿造終南草堂修建了修行之地, 稱之為“草堂下院”。 “草堂下院”全部木質結構, 落地玻璃,視野開闊,硬體遠勝終南山,但劉景崇覺得氣場不夠,決然棄屋而去。如今只留下公司派駐的一對老夫婦在山上看家護院。

劉景崇上山時帶了他的座駕粵Y牌越野車,如今這輛車成為終南草堂接送客人、採購物資的一匹快馬。平日裡棄之於西翠花山腳下,無人過問。

在終南山有許多寺院,寺院裡有香火錢收,還有一些富人的供養,所以對於真正的出家人來說,是不需要花費的。但是在終南草堂、物學院以及普通的茅棚,住山的吃喝拉撒等費用都要靠自行解決,供養的收入也非常少,所以短暫修行的人離開時會量力而行留下一些生活費用,少則幾十塊,多則上千元。記者曾遇到兩個在石油公司上班的人,每次修行會留下數千元的費用。

修行生活:幾乎不洗澡 天天吃素食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深秋時節,對於初上山的人,總聯想到一千多年前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詩句。一夜冷雨淒淒,雖然沒有遇到野豬、狗熊、豹子等猛獸,但寒風中徹夜難眠。

早上起來,雨霧未散,草堂早起的人們已經開始劈柴、生火。草堂位於一處斜坡上,是2008年張劍峰建造,當年建造草堂的目的是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如今四座敗落的茅草屋錯落有致,廚房在山坡的下頭,大堂居中,兩間住人的茅草篷在最高處。茅屋淹沒在松柏雜草之中,每座屋子由居山者修葺的石頭路相連,屋子外用木柵欄圍著。草堂有它的山規:非請勿進、不得喧嘩、不得攀折花木等等。山上手機幾乎沒有信號,更不能上網。這個時候,修行者就會有恍如隔世的感覺,猶如陶淵明的世外桃源。

仰望草堂四周,山頂上的樹枝上白茫茫一片———這個夜晚終南山海拔2000多米的山頂上落下了今冬第一場雪。山谷空曠寂靜,院子裡的大樹上有三個喜鵲的窩,耳邊時而會聽見嘰嘰喳喳的鳥鳴山和潺潺的流水聲。

終南草堂,從佛山來的羽子還是放不下家裡的孩子,特地找個有信號的地方給家裡打了個電話。

山中生活:生火煮飯都不是件易事

在胡莎麗、李曉雯到來之前,除劉景崇,草堂裡還有七八位修行男女,他們來自四川、湖北、陝西等地。堂主張劍峰介紹,懂得住山的人,會在天氣尚未寒冷的季節收集松毛,用來引火。

山中山嵐雲霧往來,四季潮濕,變天的時候山谷中水汽上升,生火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正在廚房裡生火做飯的修行人,被濃煙嗆得一把鼻涕一把淚地跑出屋外。

劈柴運水,在煙火中,一天的時光嫋嫋而上,生活簡單才慢慢知道,除了吃飯、睡覺、勞作、閑中能充實,忙裡能偷閒,悠然喝一壺茶已經足夠,除此之外,其他的事情都成了多餘的。

第一次上山的李曉雯滿山跑著找手機信號,前一晚老公打了電話沒有接到,她有些著急。李曉雯上山的第一個感覺,天氣很冷但令人神清氣爽。

山中飲食:除了素食還是素食

山上的早飯是在九、十點鐘,對於新上山的人要忍受饑腸轆轆的折磨,時間久了也就習慣了。早飯做好後,會有人專門到每個屋子來叫,“早飯好了吃飯了”。修行者魚貫而入,進入廚房。劉景崇從不吃早飯,每天十一點多吃點饅頭或麵條,他解釋說“過午不食”,不會感到餓。

山中的食物,只有麵粉、玉米、土豆、大米等素食,蔬菜大多是自己種的白菜、蘿蔔。這個早上的早飯是玉米岑子和饅頭,一盆土豆絲、一盆大白菜。沒有醬油,沒有味精,即便是用泉水煮野菜撒上鹽巴,味道也足夠回味。初到者,下午兩三點鐘午餐不容錯過,晚上可沒有夜宵可供享用。

一位修行者說,清淡的味道、山野的清香流連於唇齒間,你會不由地笑起來。我們還邂逅了一位元法新社的記者,他慕名上山尋訪終南山隱士。大家吃得無拘無束,搶著舀熱騰騰的玉米糝子,這是最好的禦寒食物。

山中娛樂:撫琴禪坐雲遊

草堂的大堂有蒲團,可以打坐靜心;有傳統文化的書籍,可學習研讀;有筆墨,可練筆潑墨。湖北的小石,耍的一手要刀法,他揮舞狗頭刀在院子裡施展拳腳。如果不喜筆墨,可上山砍柴、采藥、雲遊,與大自然親密接觸。

小石在練大刀

獅子茅棚的本虛法師說,住山越簡單越好,若顧慮太多,等到萬事俱備,住山則變成了負擔。只要心安,一切問題都不是問題;若心不安,即便細微的事情也無法翻越。山上的生活被裁剪成吃飯、睡覺兩件事,麵粉扛到山上,挑水、劈柴、生火、和麵,製成饅頭和麵條,這即是生活,也是禪味。

終南山的隱士,有些為長隱,有些為短居,還有一些為出家的道士和僧人,男男女女來來去去。由於生活條件艱苦,平時修行者們幾乎從不洗澡,只有晚上燒水擦擦身,泡泡腳,因為空氣清新,倒也不覺得身上髒。關於山上如廁的問題,之前張劍峰修了一間旱廁,劉景崇上山后則將旱廁改造成了便池。

圖中人物莎莉是張劍鋒的好朋友,也是終南草堂的常客。只要有時間她都會到終南山修行。

山上的麵粉、大米都來自山下,每個月有專人下山去採購。一些長期修行的道士、僧人不忘勞作,春種莊稼、夏采野果,秋收冬藏,年復一年。秦嶺被稱為“中藥王國”,雲霧草、五靈脂、天麻、苦參等都比較珍貴。一些修行者平日上山采藥,定期下山出售,少數有名望的修行者可能獲得高官富人的供養。臨近立冬,山上的人都在準備糧食,等到大雪封山的時候幾十天下不了山。

2012年媒體對終南山隱士的報導,給山中的修行者帶來了很大的干擾。“有一段時間每天有許多人來我們草堂,有的大呼小叫,有的闖入我們的院子,有的要求合影,他們只是對我們充滿好奇。”這些闖入者還會留下一堆垃圾,破壞終南山的花草樹木,一些出家的道士、僧人避之不及只能往後山搬去。

張劍峰在《尋訪終南》一書中寫到——— 其實,有人說從來就沒有真的隱士,能被人見到並稱為隱士的,只是做了一件想隱的事。何為隱,就是我站在你對面,你永遠不知道我是誰。

尋隱

“天下修道,終南為冠”,終南山自古以來就是著名的修道勝地。2012年,曾有媒體報導5000隱士隱居于此。在終南草堂主人張劍峰的指引下,我們發現終南山不但有來自廣東大量的修行者,西翠華的母音禪寺還與廣東惠州的母音古寺一脈相承。

母音禪寺的發起人為廣東省佛協常務理事、惠州市佛教協會副會長陳甯。

物學院是終南山另外一著名修行地。在西翠華的一處山坡,搭建了一棟類似工棚的房子,我們貿然敲門卻得到了主人熱情的接待。這裡有一間藏書房,收藏了數千冊文史經哲類圖書,兩名學員正在專心讀書。後來得知,這位文質彬彬的蘇先生竟是當代詩人蘇非舒。

終南草堂是又一個聲名遠揚的隱居之地,堂主張劍峰在此潛心傳統文化研究,除有《尋訪終南》出版外,還與陝西師大合作編輯《問道》雜誌,目前已經出版十八期。星雲大師、漢學家比爾•波特等人士,對他的著作多有推薦。

從嘉午台,到獅子茅棚,再到西翠華,僧人、居士、道士,各種修行場所遍及山野。張劍峰說,近年隨著大眾傳媒對終南山隱士的關注,越來越多的人懷著好奇心前來參觀,對隱士造成極大的干擾,許多修行者不得不向更人跡罕至處搬遷。

在物學院,有位來自深圳的女士,她向蘇先生急切地要求提供一個茅屋修行。“一個女孩子住在山裡面,且不說生活的艱難,安全就是一個大問題。”蘇先生說,不是每個人都適合來終南山居山修行。

終南山到底有沒有5000隱士。村民張三說,“終南山的隱士來來去去豈止五千,隱士就在你面前你或許並不認識。”

落地玻璃,視野開闊,硬體遠勝終南山,但劉景崇覺得氣場不夠,決然棄屋而去。如今只留下公司派駐的一對老夫婦在山上看家護院。

劉景崇上山時帶了他的座駕粵Y牌越野車,如今這輛車成為終南草堂接送客人、採購物資的一匹快馬。平日裡棄之於西翠花山腳下,無人過問。

在終南山有許多寺院,寺院裡有香火錢收,還有一些富人的供養,所以對於真正的出家人來說,是不需要花費的。但是在終南草堂、物學院以及普通的茅棚,住山的吃喝拉撒等費用都要靠自行解決,供養的收入也非常少,所以短暫修行的人離開時會量力而行留下一些生活費用,少則幾十塊,多則上千元。記者曾遇到兩個在石油公司上班的人,每次修行會留下數千元的費用。

修行生活:幾乎不洗澡 天天吃素食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深秋時節,對於初上山的人,總聯想到一千多年前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詩句。一夜冷雨淒淒,雖然沒有遇到野豬、狗熊、豹子等猛獸,但寒風中徹夜難眠。

早上起來,雨霧未散,草堂早起的人們已經開始劈柴、生火。草堂位於一處斜坡上,是2008年張劍峰建造,當年建造草堂的目的是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如今四座敗落的茅草屋錯落有致,廚房在山坡的下頭,大堂居中,兩間住人的茅草篷在最高處。茅屋淹沒在松柏雜草之中,每座屋子由居山者修葺的石頭路相連,屋子外用木柵欄圍著。草堂有它的山規:非請勿進、不得喧嘩、不得攀折花木等等。山上手機幾乎沒有信號,更不能上網。這個時候,修行者就會有恍如隔世的感覺,猶如陶淵明的世外桃源。

仰望草堂四周,山頂上的樹枝上白茫茫一片———這個夜晚終南山海拔2000多米的山頂上落下了今冬第一場雪。山谷空曠寂靜,院子裡的大樹上有三個喜鵲的窩,耳邊時而會聽見嘰嘰喳喳的鳥鳴山和潺潺的流水聲。

終南草堂,從佛山來的羽子還是放不下家裡的孩子,特地找個有信號的地方給家裡打了個電話。

山中生活:生火煮飯都不是件易事

在胡莎麗、李曉雯到來之前,除劉景崇,草堂裡還有七八位修行男女,他們來自四川、湖北、陝西等地。堂主張劍峰介紹,懂得住山的人,會在天氣尚未寒冷的季節收集松毛,用來引火。

山中山嵐雲霧往來,四季潮濕,變天的時候山谷中水汽上升,生火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正在廚房裡生火做飯的修行人,被濃煙嗆得一把鼻涕一把淚地跑出屋外。

劈柴運水,在煙火中,一天的時光嫋嫋而上,生活簡單才慢慢知道,除了吃飯、睡覺、勞作、閑中能充實,忙裡能偷閒,悠然喝一壺茶已經足夠,除此之外,其他的事情都成了多餘的。

第一次上山的李曉雯滿山跑著找手機信號,前一晚老公打了電話沒有接到,她有些著急。李曉雯上山的第一個感覺,天氣很冷但令人神清氣爽。

山中飲食:除了素食還是素食

山上的早飯是在九、十點鐘,對於新上山的人要忍受饑腸轆轆的折磨,時間久了也就習慣了。早飯做好後,會有人專門到每個屋子來叫,“早飯好了吃飯了”。修行者魚貫而入,進入廚房。劉景崇從不吃早飯,每天十一點多吃點饅頭或麵條,他解釋說“過午不食”,不會感到餓。

山中的食物,只有麵粉、玉米、土豆、大米等素食,蔬菜大多是自己種的白菜、蘿蔔。這個早上的早飯是玉米岑子和饅頭,一盆土豆絲、一盆大白菜。沒有醬油,沒有味精,即便是用泉水煮野菜撒上鹽巴,味道也足夠回味。初到者,下午兩三點鐘午餐不容錯過,晚上可沒有夜宵可供享用。

一位修行者說,清淡的味道、山野的清香流連於唇齒間,你會不由地笑起來。我們還邂逅了一位元法新社的記者,他慕名上山尋訪終南山隱士。大家吃得無拘無束,搶著舀熱騰騰的玉米糝子,這是最好的禦寒食物。

山中娛樂:撫琴禪坐雲遊

草堂的大堂有蒲團,可以打坐靜心;有傳統文化的書籍,可學習研讀;有筆墨,可練筆潑墨。湖北的小石,耍的一手要刀法,他揮舞狗頭刀在院子裡施展拳腳。如果不喜筆墨,可上山砍柴、采藥、雲遊,與大自然親密接觸。

小石在練大刀

獅子茅棚的本虛法師說,住山越簡單越好,若顧慮太多,等到萬事俱備,住山則變成了負擔。只要心安,一切問題都不是問題;若心不安,即便細微的事情也無法翻越。山上的生活被裁剪成吃飯、睡覺兩件事,麵粉扛到山上,挑水、劈柴、生火、和麵,製成饅頭和麵條,這即是生活,也是禪味。

終南山的隱士,有些為長隱,有些為短居,還有一些為出家的道士和僧人,男男女女來來去去。由於生活條件艱苦,平時修行者們幾乎從不洗澡,只有晚上燒水擦擦身,泡泡腳,因為空氣清新,倒也不覺得身上髒。關於山上如廁的問題,之前張劍峰修了一間旱廁,劉景崇上山后則將旱廁改造成了便池。

圖中人物莎莉是張劍鋒的好朋友,也是終南草堂的常客。只要有時間她都會到終南山修行。

山上的麵粉、大米都來自山下,每個月有專人下山去採購。一些長期修行的道士、僧人不忘勞作,春種莊稼、夏采野果,秋收冬藏,年復一年。秦嶺被稱為“中藥王國”,雲霧草、五靈脂、天麻、苦參等都比較珍貴。一些修行者平日上山采藥,定期下山出售,少數有名望的修行者可能獲得高官富人的供養。臨近立冬,山上的人都在準備糧食,等到大雪封山的時候幾十天下不了山。

2012年媒體對終南山隱士的報導,給山中的修行者帶來了很大的干擾。“有一段時間每天有許多人來我們草堂,有的大呼小叫,有的闖入我們的院子,有的要求合影,他們只是對我們充滿好奇。”這些闖入者還會留下一堆垃圾,破壞終南山的花草樹木,一些出家的道士、僧人避之不及只能往後山搬去。

張劍峰在《尋訪終南》一書中寫到——— 其實,有人說從來就沒有真的隱士,能被人見到並稱為隱士的,只是做了一件想隱的事。何為隱,就是我站在你對面,你永遠不知道我是誰。

尋隱

“天下修道,終南為冠”,終南山自古以來就是著名的修道勝地。2012年,曾有媒體報導5000隱士隱居于此。在終南草堂主人張劍峰的指引下,我們發現終南山不但有來自廣東大量的修行者,西翠華的母音禪寺還與廣東惠州的母音古寺一脈相承。

母音禪寺的發起人為廣東省佛協常務理事、惠州市佛教協會副會長陳甯。

物學院是終南山另外一著名修行地。在西翠華的一處山坡,搭建了一棟類似工棚的房子,我們貿然敲門卻得到了主人熱情的接待。這裡有一間藏書房,收藏了數千冊文史經哲類圖書,兩名學員正在專心讀書。後來得知,這位文質彬彬的蘇先生竟是當代詩人蘇非舒。

終南草堂是又一個聲名遠揚的隱居之地,堂主張劍峰在此潛心傳統文化研究,除有《尋訪終南》出版外,還與陝西師大合作編輯《問道》雜誌,目前已經出版十八期。星雲大師、漢學家比爾•波特等人士,對他的著作多有推薦。

從嘉午台,到獅子茅棚,再到西翠華,僧人、居士、道士,各種修行場所遍及山野。張劍峰說,近年隨著大眾傳媒對終南山隱士的關注,越來越多的人懷著好奇心前來參觀,對隱士造成極大的干擾,許多修行者不得不向更人跡罕至處搬遷。

在物學院,有位來自深圳的女士,她向蘇先生急切地要求提供一個茅屋修行。“一個女孩子住在山裡面,且不說生活的艱難,安全就是一個大問題。”蘇先生說,不是每個人都適合來終南山居山修行。

終南山到底有沒有5000隱士。村民張三說,“終南山的隱士來來去去豈止五千,隱士就在你面前你或許並不認識。”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