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我來貸獲15億人民幣融資受海內外投資方青睞

11月8日, 金融科技集團Welab(我來貸)在深圳宣佈獲得15億元B+輪融資, 資方包括阿裡巴巴香港創業者資金、世界銀行集團成員IFC、瑞士信貸銀行和建銀國際。 據Welab創始人兼CEO龍沛智介紹, 本次融資金額將重點用於加大移動信貸技術的投入、進一步拓展業務規模、探索新的商業模式、並加速拓展海外市場的步伐。

據瞭解, Welab(我來貸)于2013年創立于香港, 建立線上貸款平臺WeLand, 2014年進入中國內地市場成立我來貸, 截止2017年10月底其註冊用戶數已超過2500萬, 線上申請金額突破1800億元, 與40家金融機構建立了戰略合作關係。 我來貸主打自主研發的風控系統,

以秒級的非結構化大資料整合分析能力對客戶的風險進行定級, 進而輸出信貸決策。

近年來現金貸市場亂象叢生, 暴力催收和資訊洩露等問題頻發。 龍沛智在接受《投資快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對當前監管邊緣的領域, 有三件事堅決不會做, “我們在行業的定位很清楚, 第一不做P2P;第二不做校園貸, 我們把目標客群主要放在藍領、白領、個體工商戶身上;第三個我們不做發薪日貸款(PayDay Loan)”。

而IFC金融機構部相關負責人徐偉川表示, “在監管還不能對新的商業模式進行適度指導的時候, 我們對股權投資一直是比較謹慎的”。 他提出IFC最終選擇我來貸的三點原因:第一, 科技能力以及將大資料應用於信貸決策的能力。

“我們專門聘請了一個海外的數字科學家, 對公司的模型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調查, 這個結果令我們滿意的。 ”第二點, 管理團隊有豐富的從業經驗, 瞭解風險和底線。 “合規這一點是至關重要的”。 第三點, “金融科技企業和傳統金融機構之間一定是合作的關係, 通過能力輸出技術, 大家都受益。 ”

WeLab(我來貸)中國區總裁潘叡在接受採訪時也強調:“我們不會在監管所不允許的領域做不恰當的嘗試。 ”“我們主要把自己定義為一個金融科技公司, 做風控能力和大資料能力的輸出, 我們與金融機構建立的關係才是更長久的。 ”

面對政策監管風聲漸緊的現金貸業務, 我來貸計畫對業務重心進行調整。 我來貸的B2B和B2C兩項業務占比約3:7, 預計到明年,

二者各占五成。 C端業務在內地通過我來貸品牌, 在香港通過WeLend品牌來實現。 而B端將是我來貸未來的業績重心, 其目標是將金融科技輸出給一般金融機構。

B端科技輸出上, 我來貸已與40家服務機構簽了戰略性合作協定。 龍沛智透露:“AI投入也是我們今年的重點。 ”其一, 用機器學習來降低風控壞賬, 做到欺詐損失接近於零。 其二, 在好的客戶裡面挑選到最符合我們需要的客戶, 從而降低逾期。 我來貸今年還推出了WeBot人工智慧機器人, “我們客服70%已經不用再靠人手, 就是客戶不需要再填申請表了, 直接通過手機微信就可以完成貸款。 ”

據悉, 此次融資包括股權及債務融資共15億元人民幣, 我來貸暫時並未透露兩者占比。 龍沛智表示我來貸同時獲得股權和債務融資是股東方對公司成熟的認可。

事實上, 在前的A輪B輪融資中, 我來貸已經融資共11.3億元, 投資方包括馬來西亞國家主權基金——馬來西亞國庫控股公司、歐洲大型銀行ING、長江和黃實業旗下TOM集團、矽谷紅杉資本等知名機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