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窮人和富人的區別在哪裡

一、富爸爸為什麼富VS窮爸爸為什麼窮

同樣的出身, 同樣地接受高等教育, 為什麼有的人能越來越富, 有的人卻越來越窮。 這其實是每個人自己選擇的結果:“從理財的角度說, 我們每掙到1塊錢, 就得到了一次選擇自己是成為富人還是窮人的機會。 ”

這是觀念和習慣上的巨大差異, 讓他們拿著每1塊錢, 卻做出了不同的選擇。

1、瞭解金錢和人性弱點 VS 對金錢和人性一無所知

中國有句古話, 知己知彼, 百戰不殆。 要在某個領域取得勝利和絕對的控制, 必須瞭解自己, 也瞭解這個領域。

富人並不是指擁有很多錢的人,

而是無論在什麼情況下, 都有能力賺足錢的人。 他們明白錢在現代社會的重要, 所以努力學習和金錢有關的知識, 瞭解金錢運行的規律, 不斷投資, 管理風險, 承認人性的弱點並盡力戰勝它們。

如果不懂金錢的知識和規律, 又不願意去學習和瞭解自己, 就會永遠在有關錢的事情上做錯, 浪費無數賺錢機會, 踏入無數陷阱。

[案例]

羅伯特·清崎9歲時, 想要過上和同學一樣富裕的生活。 他聽從父親的建議, 去向富爸爸求教。 富爸爸答應教他, 但是必須每個週末以很低的薪水, 在自己的雜貨店裡工作。

一個月前, 他們在富爸爸的辦公室門口, 等待著被“雇傭”;之後的每個週末, 他領著微薄的薪水, 做著自己並不喜歡的工作;一個月後,

他感到萬分不公平, 去向富爸爸要求“加薪”。

“把這一個月的經歷重複50年, 就是大多數人的一生。 如果選擇為錢工作, 這也將是你未來的一生。 ”

富爸爸告訴他, 人們害怕自己會缺錢, 但他們從不思考應對的辦法, 而只是做出反應, 去工作賺錢來消除恐懼。 當享樂、欲望和貪婪來臨的時候, 他們毫無準備, 只能順著自己的感覺作出本能反應。 富爸爸教孩子們的第一件事, 就是迅速認清未來人生中最大的弱點, 開始學著瞭解金錢。

窮爸爸意識不到這一點, 他總是說自己對錢不感興趣, 對自己的弱點一無所知。 儘管他學歷很高, 在自己的工作領域有很高的聲望, 而且薪水不低, 但他總是感到自己缺錢, 每個月都有付不完的帳單。

2、為自己工作 VS 為了加薪工作

為了什麼而工作, 這個問題的選擇, 關係到一生的窮富命運。

選擇為了自己工作的人, 才是自己的主人。

他們會培養自己的賺錢的各項技能, 學習各種知識, 最終, 他們能敏銳地發現賺錢的機會, 並利用自己的能力牢牢把握機會, 賺到每一筆財富。 但只為了加薪而工作的人, 不會去發掘其他的可能性, 永遠只靠著唯一的技能, 小心翼翼地受雇於別人。

[案例]

羅伯特·清崎進入商船學院, 學習國際貿易, 瞭解新興市場的經濟情況。 畢業後他受雇於一家石油公司, 成為一名工作清閒收入也不錯的船員。 就在父親以為他會按部就班地在這家公司工作一輩子的時候, 他辭職加入了海軍陸戰隊學習飛行。

從這段軍隊經歷中, 他學會了如何在危機形勢下管理和領導下屬。

接下來, 他又離開軍隊, 在施樂公司做推銷員。 父親很失望, 認為那是一個低人一等的工作, 可是施樂公司的行銷培訓讓羅伯特·清崎學會了克服失敗帶來的沮喪和恐懼心理, 從一個靦腆的人變成了一個自信、善於推銷的銷售精英。

至此, 羅伯特·清崎已經具備了創業者和公司管理者的知識和能力。 此後, 他建立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 一直在國際貿易領域做生意。

羅伯特·清崎的每一個職業選擇, 都是為了學習新的能力, 而不只是單純的找一份工作、賺一份工資。 他在做每一份工作的時候, 都很清楚自己終日忙碌的目的是什麼。 他在工作中獲得的每一項新能力,

都在後來的事業中發揮了最大作用。

3、讓收入成為自己的雇員 VS 透支收入

生活中掙了多少錢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留下了多少錢, 以及能夠留多久。

如果不能很好地利用收入為自己留下更多的錢, 就算工作的收入再高, 也會像那些中了彩票大獎的窮人一樣, 很快把錢用光, 又回到貧窮的狀態。

因此, 富人會一直想辦法發現投資機會並利用收入來投資, 讓錢生錢, 而窮人卻是永遠把收入都花個乾淨, 甚至還要借錢來花。

[案例]

很多年前, 在羅伯特·清崎還在海軍陸戰隊和施樂公司任職的時候, 他就按照富爸爸的建議, 一邊工作, 一邊關注自己的投資。 他通過積攢下來的收入, 買賣小公司的股票和房地產來投資, 建立起自己牢固的資產。

每投資一塊錢,它就成了羅伯特·清崎的雇員,他一邊照常工作,做個努力的雇員,一邊用自己的收入雇傭每一塊錢來幫他工作,並且不斷地構建能給他帶來額外收入的資產項。

窮爸爸卻在中年以後,仍然重複著工作、領工資、還各種帳單、工資所剩無幾或透支、工作、等待下個月發薪……這樣的無限迴圈裡。他不能失業、不能被降薪,否則經濟狀況會很快崩潰。

二、富爸爸的財務知識 VS 窮爸爸的財務盲點

既然要利用收入來投資,那麼怎麼做才能讓錢生錢,讓自己變富呢?首先要學習財務知識,只有瞭解基本的金錢規律,才能利用規律,少犯錯誤。

1、能帶來收入的是資產 VS 房子車子就是資產

從普通家庭財務的角度,只有能帶來收入的才能叫資產。富人們就是擁有眾多能帶來收入的資產,才真正成為富人。

窮爸爸常常搞錯資產對家庭的真正意義,因為他們缺乏知識也沒有獨立思考過這個問題。他們以為自己也買入了資產,結果卻是消耗了更多的收入。

[案例]

最普遍誤解就是:房子和車子是資產。

很多人認為自己已經擁有了房子、車子這兩項大額資產,卻從來沒有從這些資產中獲得過一分錢的收益。因為他們買來的房子、車子是自己使用的,而且還是貸款買入的,要每月從收入裡拿出一部分來還款。

自己住的房子雖然不能帶來收入,至少在某些情況下還能升值,而車子一下地就貶值,汽油、保險、保養、停車等支出還在繼續消耗收入。

2、負債會拿走我的收入 VS 負債能幫我提前享受

儘管從財務的角度,負債並不是個貶義詞,但它的存在確實會削弱家庭收入水準。

因此,富人基於“負債會拿走我的收入”這種認識,會注意控制家庭負債的用處以及負債和資產的比例。

如果忽視了這一點,就會被市面上令人眼花繚亂的消費貸款迷惑,被膨脹的欲望左右,為了享受而背越來越多的負債。

[案例]

隨著收入的增加,一對新婚夫妻決定攢錢買房子,這樣他們就能計畫要孩子了。有了房子以後,他們的積蓄清零,但是為了和新居相配,他們還是刷信用卡買了新傢俱。這時候,一輛舊車停在新房前面就顯得格格不入了,他們沒有過多考慮,就繼續貸款買了新車。

房屋抵押貸款、汽車消費貸款、信用卡債,每個月都拿走他們大部分的收入,於是他們更努力的工作,增加收入。但是每一次,他們走進打折商店,看到想要的東西,又會忍不住掏出信用卡來刷。

就這樣,他們意識不到自己選擇了那麼多的負債才是問題所在,只把擺脫財務困境的希望寄託在賺更多的錢上。但他們的收入增加並沒有真正的減輕債務,而是刺激了他們消費更多、負債更多。

3、要管理現金流 VS 消耗現金流

瞭解了資產、負債、收入、支出之間的關係,再理解現金流就容易多了。

現金在資產、負債、收入、支出之間流動的方向,就是現金流。每個月,工作報酬變成收入,資產產生的收益也流向收入。同時,收入的一部分流向支出,到期償還的債務也流向支出。

正確的做法是管理現金流,通過降低負債和支出、增加收入,把儘量多的收入節餘投入資產項。

[案例]

窮爸爸看不到現金流,也不關心現金流,所以他不控制負債和支出,結果負債總是比資產多,支出總是和收入持平。窮爸爸把所有的錢都投在了房子上,貸款買了更大的房子,支出也隨之變大了,現金通過支出不斷地流出,而不是流入資產項。所以,他不得不努力工作,盡力讓支出和收入持平,沒有多餘的收入用來投資,一再損失致富機會。這是典型的中產階級現金流模式。

富人會有意識地管理現金流,他們致力於投資,減少負債,讓資產產生的收益足以彌補支出,還可以用剩餘的收入再流入資產項,讓資產不斷增長,資產帶來的收入也會越來越多。當他想增加支出的時候,必須先增加資產項中產生的現金,來保持財富水準不下降,獲得真正的財務安全。

4、堅持投資享受複利 VS 複利又是什麼?

投資總是要冒點風險,但即便討厭冒險,也有辦法從投資中多獲利,那就是拉長你的積累和投資的時間。越早在資產項中投入你的收入,資產增長得越多,以後日子才會過得越輕鬆。

如果從年輕的時候就開始積累,更容易致富,從20歲開始儲蓄和從30歲開始儲蓄,有著巨大的差異。

因為複利的存在,是這個世界的奇跡之一。它是像滾雪球一樣,把每年的收益積累到本金裡,並且不斷地滾入下一輪投資裡賺收益。即使每年的收益並不高,但經過漫長的時間,最後會滾出一筆巨大到驚人的財富。

[案例]

1626年,荷蘭人用價值24美元的物品,從印第安人手中買下了曼哈頓島。如果把這24美元用於投資,以每年8%的收益滾入本金持續投資,倒了1995年這24美元匯變成28萬億美元。

羅伯特·清崎的鄰居在大型電腦公司工作了25年,公司每年從他的收入裡撥出一小部分投資高增長的基金,並且每年全部收益都滾入本金,再加上新加入的本金繼續投資。5年後當他退休離開公司的時候,能拿到全部的投資本金和收益共400萬美元。這些錢轉換成債券和國債,能提供給他每年30萬美元的現金收入,比他現在的工資還高。

今日獲得

富人明白錢在現代社會的重要,所以努力學習和金錢有關的知識,瞭解金錢運行的規律,不斷投資,管理風險,承認人性的弱點並盡力戰勝它們。

“把這一個月的經歷重複50年,就是大多數人的一生。如果選擇為錢工作,這也將是你未來的一生。”

選擇為了自己工作的人,才是自己的主人。

每一個職業選擇,都是為了學習新的能力,而不只是單純的找一份工作、賺一份工資。他在做每一份工作的時候,都很清楚自己終日忙碌的目的是什麼。他在工作中獲得的每一項新能力,都在後來的事業中發揮了最大作用。

富人會一直想辦法發現投資機會並利用收入來投資。讓錢生錢,而窮人卻是永遠把收入都花個乾淨,甚至還要借錢來花。

正確的做法是管理現金流,通過降低負債和支出、增加收入,把儘量多的收入節餘投入資產項。

越早在資產項中投入你的收入,資產增長得越多,以後日子才會過得越輕鬆。這就是複利的威力。

建立起自己牢固的資產。

每投資一塊錢,它就成了羅伯特·清崎的雇員,他一邊照常工作,做個努力的雇員,一邊用自己的收入雇傭每一塊錢來幫他工作,並且不斷地構建能給他帶來額外收入的資產項。

窮爸爸卻在中年以後,仍然重複著工作、領工資、還各種帳單、工資所剩無幾或透支、工作、等待下個月發薪……這樣的無限迴圈裡。他不能失業、不能被降薪,否則經濟狀況會很快崩潰。

二、富爸爸的財務知識 VS 窮爸爸的財務盲點

既然要利用收入來投資,那麼怎麼做才能讓錢生錢,讓自己變富呢?首先要學習財務知識,只有瞭解基本的金錢規律,才能利用規律,少犯錯誤。

1、能帶來收入的是資產 VS 房子車子就是資產

從普通家庭財務的角度,只有能帶來收入的才能叫資產。富人們就是擁有眾多能帶來收入的資產,才真正成為富人。

窮爸爸常常搞錯資產對家庭的真正意義,因為他們缺乏知識也沒有獨立思考過這個問題。他們以為自己也買入了資產,結果卻是消耗了更多的收入。

[案例]

最普遍誤解就是:房子和車子是資產。

很多人認為自己已經擁有了房子、車子這兩項大額資產,卻從來沒有從這些資產中獲得過一分錢的收益。因為他們買來的房子、車子是自己使用的,而且還是貸款買入的,要每月從收入裡拿出一部分來還款。

自己住的房子雖然不能帶來收入,至少在某些情況下還能升值,而車子一下地就貶值,汽油、保險、保養、停車等支出還在繼續消耗收入。

2、負債會拿走我的收入 VS 負債能幫我提前享受

儘管從財務的角度,負債並不是個貶義詞,但它的存在確實會削弱家庭收入水準。

因此,富人基於“負債會拿走我的收入”這種認識,會注意控制家庭負債的用處以及負債和資產的比例。

如果忽視了這一點,就會被市面上令人眼花繚亂的消費貸款迷惑,被膨脹的欲望左右,為了享受而背越來越多的負債。

[案例]

隨著收入的增加,一對新婚夫妻決定攢錢買房子,這樣他們就能計畫要孩子了。有了房子以後,他們的積蓄清零,但是為了和新居相配,他們還是刷信用卡買了新傢俱。這時候,一輛舊車停在新房前面就顯得格格不入了,他們沒有過多考慮,就繼續貸款買了新車。

房屋抵押貸款、汽車消費貸款、信用卡債,每個月都拿走他們大部分的收入,於是他們更努力的工作,增加收入。但是每一次,他們走進打折商店,看到想要的東西,又會忍不住掏出信用卡來刷。

就這樣,他們意識不到自己選擇了那麼多的負債才是問題所在,只把擺脫財務困境的希望寄託在賺更多的錢上。但他們的收入增加並沒有真正的減輕債務,而是刺激了他們消費更多、負債更多。

3、要管理現金流 VS 消耗現金流

瞭解了資產、負債、收入、支出之間的關係,再理解現金流就容易多了。

現金在資產、負債、收入、支出之間流動的方向,就是現金流。每個月,工作報酬變成收入,資產產生的收益也流向收入。同時,收入的一部分流向支出,到期償還的債務也流向支出。

正確的做法是管理現金流,通過降低負債和支出、增加收入,把儘量多的收入節餘投入資產項。

[案例]

窮爸爸看不到現金流,也不關心現金流,所以他不控制負債和支出,結果負債總是比資產多,支出總是和收入持平。窮爸爸把所有的錢都投在了房子上,貸款買了更大的房子,支出也隨之變大了,現金通過支出不斷地流出,而不是流入資產項。所以,他不得不努力工作,盡力讓支出和收入持平,沒有多餘的收入用來投資,一再損失致富機會。這是典型的中產階級現金流模式。

富人會有意識地管理現金流,他們致力於投資,減少負債,讓資產產生的收益足以彌補支出,還可以用剩餘的收入再流入資產項,讓資產不斷增長,資產帶來的收入也會越來越多。當他想增加支出的時候,必須先增加資產項中產生的現金,來保持財富水準不下降,獲得真正的財務安全。

4、堅持投資享受複利 VS 複利又是什麼?

投資總是要冒點風險,但即便討厭冒險,也有辦法從投資中多獲利,那就是拉長你的積累和投資的時間。越早在資產項中投入你的收入,資產增長得越多,以後日子才會過得越輕鬆。

如果從年輕的時候就開始積累,更容易致富,從20歲開始儲蓄和從30歲開始儲蓄,有著巨大的差異。

因為複利的存在,是這個世界的奇跡之一。它是像滾雪球一樣,把每年的收益積累到本金裡,並且不斷地滾入下一輪投資裡賺收益。即使每年的收益並不高,但經過漫長的時間,最後會滾出一筆巨大到驚人的財富。

[案例]

1626年,荷蘭人用價值24美元的物品,從印第安人手中買下了曼哈頓島。如果把這24美元用於投資,以每年8%的收益滾入本金持續投資,倒了1995年這24美元匯變成28萬億美元。

羅伯特·清崎的鄰居在大型電腦公司工作了25年,公司每年從他的收入裡撥出一小部分投資高增長的基金,並且每年全部收益都滾入本金,再加上新加入的本金繼續投資。5年後當他退休離開公司的時候,能拿到全部的投資本金和收益共400萬美元。這些錢轉換成債券和國債,能提供給他每年30萬美元的現金收入,比他現在的工資還高。

今日獲得

富人明白錢在現代社會的重要,所以努力學習和金錢有關的知識,瞭解金錢運行的規律,不斷投資,管理風險,承認人性的弱點並盡力戰勝它們。

“把這一個月的經歷重複50年,就是大多數人的一生。如果選擇為錢工作,這也將是你未來的一生。”

選擇為了自己工作的人,才是自己的主人。

每一個職業選擇,都是為了學習新的能力,而不只是單純的找一份工作、賺一份工資。他在做每一份工作的時候,都很清楚自己終日忙碌的目的是什麼。他在工作中獲得的每一項新能力,都在後來的事業中發揮了最大作用。

富人會一直想辦法發現投資機會並利用收入來投資。讓錢生錢,而窮人卻是永遠把收入都花個乾淨,甚至還要借錢來花。

正確的做法是管理現金流,通過降低負債和支出、增加收入,把儘量多的收入節餘投入資產項。

越早在資產項中投入你的收入,資產增長得越多,以後日子才會過得越輕鬆。這就是複利的威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