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秦巴君:中國四大古典名著書名竟然是拜他所題

沈尹默給這個世界留下了不少的傳世作品。 他被尊為一代書宗, 集書法家、書法理論家、書法教育家和中國現代書法事業奠基人為一體, 是繼“二王”和唐、宋之後中國書法的又一座高峰。 有學者稱尹默行書為米芾之後八百年來第一人, 其書法藝術成就超越元、明、清, 直入“宋四家”而無愧。 沈尹默畢生不廢臨池, 遍臨諸家碑帖, 正、行、草書無所不工。 書法精於用筆, 控縱如是, 點畫精到圓滿, 意趣平淡韻遠, 雄壯渾厚, 妍妙風流, 重振了千百年來占主流地位的貼學書法的雄風, 成為二十世紀貼學中興的開山盟主。


新中國成立後, 人民文學出版社邀請沈尹默為中國四大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題寫了書名, 使沈尹默的翰墨逸香世界。

1962年底, 上海市文化局為沈尹默舉辦書法展覽, 周恩來總理看過展覽後請沈尹默作書, 先生欣然寫了兩幅毛澤東詞《沁園春.雪》,

請總理選擇, 總理兩幅全收下。 1963年底, 毛澤東主席七十大壽, 沈尹默填書《沁園春.雪》詞為祝。

沈尹默書詩雙修, “五四”時期他任《新青年》編輯, 寫作發表的《月夜》小詩, 被譽為中國第一首白話散文新詩。 全詩四句:“霜風呼呼的吹著, 月光明明地照著。

我和一株頂高的樹並排立著, 卻沒有靠著。 ”詩中出現了霜風、明月、高樹、“我”四個意象, 詩人托物言志, 以霜風、明月和挺立的高樹來烘托與高樹並立的“我”的形象, 顯示了獨立不倚的強大人格, 展示了“五四”時期追求科學和民主的時代潮流。 使人聯想到參與新文化運動的青年, 個個都像參天大樹, 頂天立地, 是國家的棟樑, 從他們獨立而高大的身上, 可以看到國家的未來。 孫玉石在《中國現代詩導讀》裡將《月夜》詮釋為“覺醒了的一代人的聲音, 寄託了人格獨立的情懷, 透露了萌芽形態的象徵主義新詩誕生的資訊, 從而具有經典性。 ”“五四”時期詩人康白清評價說:“第一首散文詩而具備新詩美德的是沈尹默的《月夜》, 其妙處可以意會而不可以言傳。
”胡適在《談新詩》中也高度評價《月夜》:“幾百年來哪有這樣的好詩!”

“五四”時期沈尹默創作了大量的詩詞, 《三弦》和《月夜》一樣, 也是現代散文詩名篇, 1918年發表後, 曾被選入當時的中學國文教科書, 流傳甚廣, 膾炙人口。 “中午時候, 火一樣的太陽, 沒法去遮攔, 讓他直曬在長街上。 靜悄悄少人行路, 只有悠悠風來, 吹動路旁楊樹。 /誰家破門大院裡, 半院子綠茸茸細草, 都浮著閃閃的金光。 旁邊有一段低低土牆, 擋住了個彈三弦的人, 卻不能隔斷那三弦鼓蕩的聲浪。 /門外坐著一個穿破衣裳的老人, 雙手抱著頭, 他一聲不響。 ”《三弦》描寫了一個破落荒涼的場景, 含蓄地表現了對現實生活的否定。 作品塑造了兩個人物形象,

一個是不顧炎夏中午烈日烘烤, 在破院裡彈三弦的人, 一個是同樣不顧流火之苦, 連草帽也沒戴, 只是用雙手抱著頭, 如癡如醉聽三弦的穿著破舊衣裳的老人。 這使人聯想到俞伯牙和鐘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彈三弦的老漢也許彈出了新生活的藍圖, 聽三弦的老漢也許聽出了新生活的希望。 那“鼓蕩的聲浪”也許傳出了對新生活的呐喊, “不聲不響”地靜聽也許表達對新生活的渴望, 他們都不甘心被苦難的現實生活所摧折。 頹廢荒涼的消極景象與人物的樂觀向上的精神形成鮮明反差, 從而突出了人物形象。 三弦彈了什麼?彈弦和聽弦的人想了些什麼?詩中沒有說, 只白描出個詩境, 餘韻讓讀者去品味, 給人一種清晰而朦朧, 境近而情深的文學美。《三弦》問世後,人們最歎謂的是它的音樂美,詩用舊體詩詞的音節組合方法,成功運用雙聲疊韻的詞,抑揚頓挫,給人以聽覺美。胡適評價《三弦》說:“新體詩中也有用舊體詩詞的方法來做的,最有功效的例是沈尹默君的《三弦》……,這首詩中從見解意境上和音節上看來,都可以算是新詩中一首最完全的詩。”朱自清也很推崇欣賞《三弦》,將它選入《中國新文學大系.詩集》典冊裡。

境近而情深的文學美。《三弦》問世後,人們最歎謂的是它的音樂美,詩用舊體詩詞的音節組合方法,成功運用雙聲疊韻的詞,抑揚頓挫,給人以聽覺美。胡適評價《三弦》說:“新體詩中也有用舊體詩詞的方法來做的,最有功效的例是沈尹默君的《三弦》……,這首詩中從見解意境上和音節上看來,都可以算是新詩中一首最完全的詩。”朱自清也很推崇欣賞《三弦》,將它選入《中國新文學大系.詩集》典冊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