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太清導引養生經

慎修內法

赤松子者, 神農時雨師也。 能隨風上下, 至高辛氏時猶存。

常以朝起, 布席東向, 先以兩手叉頭上, 挽頭至地, 五嗡五息, 止脹氣。

次以外, 右手掩腦, 左肘肘地, 極, 複以左手掩腦, 右肘肘地, 極五, 息止, 引筋骨。

次以兩手據右膝, 上至腰, 睡極起頭, 五息止, 引腰。

次以左手據腰、左膝, 右手極上引, 以複, 右手據腰、右膝, 左手極上引, 皆五息止, 引心腹。 次以左手據腰, 右手極上引, 以複, 右手據腰, 左手極上引, 五息止, 引腹中。

次以叉手胸脅前, 左右搖頭不息, 自極止。 引面耳, 邪氣不復得入。

次以兩手叉腰下, 左右自搖, 自極止, 通血脈。

次以兩手相叉, 極, 左右引肩中。

次以兩手相叉, 反於頭上, 左右自調, 引肺肝中。

次以兩手叉胸前, 左右極引, 除皮膚中煩氣。

次以兩手叉左右, 舉肩引皮膚, 立左右, 搖兩經引, 除腳氣。

右赤松子導引法, 除百病, 延年益壽, 此自當日日習行之, 久久有益。

甯先生者,

黃帝時人。 為陶正, 能積火自燒而隨煙上下, 衣常不灼。

常以子後午前, 解發東向, 握固不息一通, 舉手左右導引, 手掩兩耳, 令發黑不白。

外引為三, 以手指箔項邊脈三通, 令人目明。 東向坐, 不息再通, 以兩手中指點口中, 唾之二七, 相摩拭目, 令人目明。

東向坐, 不息三通, 以手撚鼻兩孔, 治鼻宿息肉愈。

東向坐, 不息四通, 啄齒無通數, 伏前側臥, 不息六通, 愈耳聾目眩。

還外, 不息七通, 愈胸中痛咳。 抱兩膝自企於地, 不息八通, 愈胸以上至頭頸耳目咽鼻邪熱。

去枕握固不息, 自企於地, 不息九通, 東首令人氣上下通, 微鼻內氣, 愈贏。 不能從陰陽法, 大陰勿行之。

蝦蟆行氣法:正坐, 自動搖兩臂, 不息十二通, 愈勞大佳。

左右側臥, 不息十二通, 治痰飲不消。

右有飲病, 右側臥;左有飲病, 左側外。 有不消氣排之。

日初出、日中、日入, 此三時向日正立, 不息九通, 仰頭吸日精光, 九咽之, 益精百倍。

入火垂兩臂不息即不傷火法:

向南方蹲踞, 以兩手從屈膝中入, 掌足五指令內曲, 利腰屍完, 治淋遺溺愈。

箕踞交兩腳, 手內並腳中, 又叉兩手, 極引之, 愈寤寐精氣不泄。

兩手交叉頤下, 自極, 利肺氣, 治暴氣咳。

舉兩腳夾兩頰邊, 兩手據地, 服療宿壅。

舉右手, 展左手, 坐, 右腳上掩左腳, 愈屍完痛。

舉手交頸上相握自極, 治脅下痛。

舒左手, 右手在下握左手拇指自極, 舒右手, 左手在下握右手拇指自極, 皆治骨節酸疼。

掩兩腳, 兩手指著足五指上, 愈腰折不能低仰若血久瘀, 為之即愈。 堅足五指, 愈腰脊痛不能反顧視者。

以右手從頭上來下, 又挽下手, 愈頸不能反顧視。

坐地, 掩左手, 以右手指肩挽之, 愈傾側膝腰及小便不通。

東向坐, 向日, 左手揖月, 舉身望北斗, 心服月氣, 始得眾惡不入, 理頭仰苦難。 牽右手反折, 各左右自極張弓, 兼補五藏不足氣, 則至抱兩膝著胸, 自極, 此常令丹田氣還補腦。

坐地, 直兩腳, 以手撚腳經, 以頭至地, 調脊諸椎, 利發根令長美。

坐地, 交叉兩腳, 以兩手從曲腳中入, 低頭, 叉項上, 治久寒不能自溫。

耳不聞勿正, 倍聲不息。

行氣從頭至足心, 愈疽痂、大風偏枯諸痹。

極力右振兩臂, 不息九通, 愈臂痛勞倦、風氣不隨。

龜鱉行氣法:

以衣覆口鼻, 不息九通, 正外, 微鼻出內氣, 愈鼻塞不通。

東向坐, 仰頭不息五通, 以舌撩口中沫, 滿二七, 咽, 愈口乾舌苦。

雁行氣法:

低頭倚臂, 不息十二通, 以意排, 留飲宿食從下部出, 自愈。

龍行氣法:

牌低頭下視, 不息十二通, 愈風疥惡瘡, 熱不能入咽。

可候病者以向陽, 明以達臥, 以手摩腹至足, 以手持引足, 低臂十二, 不息十二通, 愈腳足溫痹不任行、腰脊痛。

以兩手著項相叉, 治毒不愈, 腹中大氣即吐之。

月初出、月中, 月入時, 向月正立, 不息八通, 仰頭吸月光精, 八咽之, 令陰氣長, 婦人吸之, 陰精益盛, 子道通。

入水舉兩手臂不息不沒法:

向北方箕踞, 以手挽足五指, 愈伏兔痿屍筋。

急箕踞, 以兩手從曲腳入, 據地曲腳, 加其手, 舉屍, 其可用行氣, 愈淋瀝乳痛。

舉腳交叉項, 以兩手據地, 舉屍持, 任息極, 交腳項上, 愈腹中愁滿, 去三蟲, 利五藏, 快神氣。

蹲踞, 以兩手舉足, 蹲極橫,治氣沖腫痛,寒疾入上下,致腎氣。

蹲踞,以兩手舉足五指,低頭自極,則五藏氣總至,治耳不聞,目不明,久為之,則令人發白複黑。

正偃外,卷手,兩即握不息,順腳跟,據林,治陰結、筋脈麻痿囊。以兩手還踞,著腋下,治胸中滿眩,手枯。

反兩手據膝上,仰頭,像鱉取氣,致大黃元氣至丹田,令腰脊不知痛。

手大拇指急撚鼻孔,不息,即氣上行致泥丸腦中,令陰陽從數至不倦。

以左手急捉發,右手還項中,所謂血脈氣各流其根,閉巨陽之氣,使陰不溢,信明皆利陰陽之道也。

正坐,以兩手交背後,名日帶縛,愈不能大便,利腹,愈虛羸。

坐地,以兩手交叉其下,愈陰滿。

以兩手捉繩,較驢倒懸,令腳反在其上見,愈頭眩風癲。以兩手牽,反著背上,挽繩自懸,愈中不專精、食不得下。

以一手上牽繩,下手自持腳,愈屍久痔及有腫。

坐地直舒兩腳,以兩手叉,挽兩足自極,愈腸不能受食,吐逆。

宵先生曰:夫欲導引行氣,以除百病,令年不老者,常心念有一還丹,以還丹田。夫生人者丹,救人者還,全則延年,去則衰朽。所以導引者,令人支體骨節中諸邪氣皆去,正氣存處。有能精誠勤習、履行,動作言語之間,晝夜行之,則骨節堅強,以愈百病。若卒得中風病,宿固痕瘧不隨,耳聾不聞,頭癲疾,咳逆上氣,腰脊苦痛,皆可按圖視像,隨疾所在,行氣導引,以意排除去之。行氣者,則可補於裹,導引者,則可治於四肢。自然之道,但能勤行,與天地相保。

彭祖穀仙外引法:

彭祖者,殷大夫。曆夏至商,號年七百,常食桂得道。

居常解衣被外,伸腰,填小腹,五息止,引腎去消渴利陰陽。

又雲:申左腳,屈右膝,內壓之,五息止,引脾,去心腹寒熱、胸臆邪脹。

挽兩足指,五息止,引腹中,去疝症,利九竅。

仰兩足指,五息止,引腰脊痹偏枯,令人耳聲。兩足內相向,五息止, 引心肺,去咳逆上氣。踵內相向,五息止,短股,除五絡之氣,利腸胃,去邪氣。

掩左經,屈右膝,內壓之,五息止,引肺,去風虛,令人明目。

張經兩足指號,五息止,令人不轉筋。

兩手牽膝置心上,五息止,愈腰痛。

外轉兩足十通,內轉兩足十通,止複諸勞。

右彭祖穀仙外引,除百病,延年益壽要衛。凡十節,五十息,五五二百五十息。欲導引,常夜半至鸚嗚,平旦為之,禁飽食沐浴。

王子喬八神導引法,延年益壽除百病。

法曰:枕當高四寸,足相去各五寸,手去身各三寸,解衣被發,正偃外,勿有所念,定意,乃以鼻徐內氣,以口出之,各致其藏所,竟而複始。欲休,先極之而止,勿強長息,久習,乃自長矣。氣之往來,勿令耳聞鼻知,微而專之,長遂推之,伏兔股腑,以省為貴。若存若亡,為之百遍,動腹嗚氣,有外聲足則得成功。成功之士,何疾而巳?喉嚨如白銀環,一十二重擊膺,下去得肺,其色白澤,前兩葉高,後兩葉卑,心擊其下,上大下銳,率率赤如蓮華未開,倒懸著肺也。肝系其下,色正青,如見翕頭也。六葉抱胃,前兩葉高,後四葉卑,膽系其下,如綠梯囊。脾在中央,亦抱正黃如金鑠鑠然也。腎如兩伏鼠,夾脊直臍肘而居,欲得其居高也。其色正黑,肥肪絡之,白黑昭然。胃如素囊,念其屈折右曲,無污穢之患。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腎藏精,此名日神舍。神舍修則百脈調,邪病無所居矣。小腸者,長九尺,法九州也。一雲九土,腸者,長二丈四尺。諸欲導引,虛者閉目,實者開目,以所苦行氣不用,第七息止。徐徐往來,度二百步所,卻坐,小咽氣五六,不差,複一如法引,以愈為效。諸有所苦,正偃外,被發如法,徐以口納氣填腹,自極,息欲絕,徐以鼻出氣,數十,所虛者補之,實者寫之,閉口溫氣咽之,三十所,腹中轉嗚,乃止,往來二百步,不愈,複為之。病在喉中、胸中者,枕高七寸。病在心下者,枕高四寸。病在臍下者,去枕。以口納氣,鼻出氣者,名曰補;閉口溫氣咽之者,名曰寫。

閉氣治諸病法:

欲引頭病者,仰頭。欲引腰腳病者,仰足十指。欲引胸中病者,挽足十指。引臂病者,掩臂。欲去腹中寒熱諸不快,若中寒身熱,皆閉氣張腹,欲息者,徐以鼻息,已,複為,至愈乃止。

一、平坐,生腰腳兩臂,覆手據地,口徐納氣,以鼻吐之,除胸中肺中痛,咽氣令溫,閉目也。

二、端坐生腰前後擔頭各三十目搖之。以鼻納氣,閉之,自除頭虛空耗,轉地閉目也。

三、端坐生腰,以左脅側外,以口納氣,以鼻吐之,除積聚心下不快。

四、端坐生腰,徐以鼻納氣,以右手持鼻,除目晦相苦出,去鼻中息肉,耳聾亦然,除傷寒、頭寒、頭痛洸洸,皆當以汗出為度。

五、正偃外,以口徐納氣,以鼻出之,除裹急,飽食後小咽,咽氣數十,令溫。寒者,使人乾嘔腹痛。從口納氣七十所,大填腹。

六、右脅側外,以鼻納氣,以口小咽氣數十,兩手相摩熱,以摩腹,令其氣下出之,除脅皮膚痛,七息止。

七、端坐生腰,直上,展兩臂,仰兩手掌,以鼻納氣,閉之自極七,中痛息,名日蜀王台,除脅下積聚。

八、覆外去枕,立兩足,以鼻納氣四四所,複以鼻出之,極令微氣入鼻

中,勿令鼻知,除身中熱背痛。

九、端坐生腰,舉左手,仰其掌,卻右手,除兩臂皆痛結氣也。

十、端坐,兩手相叉抱膝,閉氣鼓腹二七或三七,氣滿即吐,即氣皆通暢,行之十年,老有少容。

十一、端坐生腰,左右傾,閉目,以鼻納氣,除頭風,自極,七息止。

十二、若腹中痛,食飲昔飽,坐,生腰,以口納氣數十,以便為故,不便複為之,有寒氣,腹中不安,亦行之。

十三、端坐,使兩手如張弓滿射,可治四支煩悶、背急,每日或時為之。

十四、端坐生腰,舉右手,仰掌,以左手承左脅,以鼻納氣,自極,七息,除胃寒食不變則愈。

十五、端坐生腰,舉左手,仰掌,以右手承右脅,以鼻內氣,自極,七息,除瘀血結氣。

十六、兩手卻據,仰頭,自以口納氣,因而咽之,數十,除熱身、中傷、死肌。

十七、正偃臥,端展足臂,以鼻納氣,自極,七息,搖足三十而止,除胸足中寒,周身痹厥逆。

十八、偃臥屈膝,令兩膝頭內向相對,手翻兩足,生腰,以口納氣,厥逆填腹,自極,七息,除痹疼熱痛,兩腳不隨。

十九、覺身體昏沉不通暢,即導引,兩手抱頭,宛轉上下,名為開脅。

二十、踞伸右腳,兩手抱左膝頭,生腰,以鼻納氣,自極七息,除難屈伸拜起、腦中痛、瘀痹。

二十一、踞伸左足,兩手抱右膝,生腰,以鼻納氣,自極七息,展左足著外,除難屈伸拜起,腦中疼,一本除風目晦耳聾。

二十二、正偃臥,直兩足,兩手撚胞所在,令赤如油裹丹,除陰下濕,小便難頹,小腹重不便。腹中熱,但口納氣,鼻出之,數十,不須小咽氣。即腹中不熱者,七息已溫氣,咽之十所。

二十三、踞,兩手抱兩膝頭,以鼻納氣,自極七息,除腰痹背痛。

二十四、覆臥,傍視兩踵,生腰,以鼻納氣,自極七息,除腳中弦痛、轉筋、腳酸疼。

二十五、偃外,展兩手外,踵指相向,亦鼻納氣,自極七息,除兩膝寒經骨疼。

二十六、偃外,展兩腳兩手,兩踵相向,亦鼻納氣,自極七息,除死肌不仰、足經寒。

二十七、偃臥,展兩手兩腳,左傍兩足腫,以鼻納氣,自極七息,除胃中食苦嘔。

二十八、踞,生腰,以兩手引兩踵,以鼻納氣,自極七息,布兩膝頭,除痹嘔也。

二十九、偃臥,展兩手兩腳,仰足指,以鼻納氣,自極七息,除腹中弦急切痛。

三十、偃外,左足踵拘右足拇指,以鼻納氣,自極七息,除厥逆疾。人腳錯踵,不拘拇指,依文用之。

三十一、偃臥,以右足踵拘左足拇指,以鼻納氣,自極七息,除周身痹。

三十二、病在左端,坐,生腰,左視目,以口徐納氣而咽之數十一所,閉目目上入。

三十三、病在心下若積聚,端坐,生腰,仰向日,仰頭,徐以口納氣,因而咽之,三十所而止,開目。

三十四、病在右端,坐,生腰,右視目,以口徐納氣而咽之數十所,開目。

王喬導引圖一在彭祖中

七日伸左腳,屈右膝,內厭之,五息止,引脾氣,去心腹寒熱、胸臆邪脹。

彭祖導引圖

導引,服,解發,束向坐,握固不息,一通,舉手左右導引,以手掩兩耳,以指箔兩脈邊,五通。令人目明,發黑不白,治頭風。

淘氣訣

訣曰:凡人五藏,亦各有氣。外閉息,覺後,欲服氣者,先則淘轉,宿食故氣得出,然後調服。其法,閉握固,仰倚兩拳於乳問,兩膝舉背及屍,內閉氣,鼓氣海中氣,便自內出,斡而轉之,呵而出之,一九或二九止,是淘氣畢,則調之。導引,服,束向坐,不息四通,啄齒二七,愈齲齒痛。或日治蚶不齲。

咽氣訣

夫人皆稟天地元氣而活之,每咽吐納則內氣與外氣相應,自氣海中隨吐而上,直至喉中,但候吐極際,則輾口連鼓而咽之,鬱然有聲汨汨,然後左邊而下,至經二十四節,如水曆坎,聞之分明也。女人則從右邊而下,如此則內氣相固,皎然別也。以意送之,手摩之,令速入氣海。氣海在臍下三寸是也,亦謂下丹田。初服氣人,上焦未通,以此摩而助之,務令速下。若氣已流通,不摩而自下,一閉口而連咽,止二咽,號雲行。一濕咽取口中津液相和咽之,謂之雨施。服氣入內,氣未流目令夜也行,每一咽則施之,不可遽行至連咽,三年行之,乃以功成也。

導引,服,正住倚壁,不息,行氣從頭至足止,愈疽痂、大風偏枯諸痙。或日行氣從足起,令上氣至頭止。

導引服氣,先偃臥,閉口鼓腮腹,令氣滿口,咽,咽時作意感向後,日夕為之,妙也。

導引,服,踞地壁角中,兩手抱膝,低頭,不息九通,愈頸痛腰腳。一日治勞,他同。

導引,服,左右伸兩臂,不息九通,愈臂痛勞風、氣不隨、塞閉。

導引,服,正坐,仰天呼出酒食醉飽之氣,即饑醒,宜夏月行之,令人溫凍不躁。導引,服,正坐,張鼻服氣,排至臍下,小口微排,不息,以除結,宜夏月喜熱。

導引,服,小低頭,微息,但抱手左右,不息十二通,消食,令人輕身,益精神,配氣不得入,或導引服寫行氣,皆低頭抱踞,以繩自縛,低頭不息十通,消食輕身。

導引,常以兩手如拓千斤之石,左右互相為之,終身無疾。

導引,兩手據地,縮身曲脊,向上三舉之。此勢每日為之,補益延年。當為之時,勿當風,仍須閉氣,每一服了,吐氣莫令耳聞。若勞倦,以咽吐之。髒中病若玲,則吹氣若熱,呼氣出之矣。

導引,服蛇行,閉氣偃外,正直複起踞,隨王相所在,向之不息,少食通暢,服氣為根,以唾為漿,春出冬藏,華池玉漿,甜如給子,勉行之,勿生疑。一本春生夏養,冬合內藏,閉目前光,他同。

導引,思氣者,呵屬心,心主舌。口乾澀氣不通,及諸邪氣,呵以治之。如大熱,大開口,小熱小開口,亦須作意量宜治之,過度則必損。

導引,思氣者,呼屬脾,脾主中宮土。如氣微熱,腹肚脹滿,氣悶不泄,以呼治之。

導引,思氣者,吹屬肝,肝主目,目溫赤,噓以治之。

導引,思氣者,吹屬腎,腎主耳,腰膝玲,陽道衰,吹以治之。

導引,思氣者,咽屬肺,肺主鼻,有寒熱不和,咽以治之。呵、咽、呼、噓、吹、嘻,是五藏各主一氣,及勞極,依理之,立差。

導引之法,外秣當令高,無令地氣上沖,鬼氣有幹。

導引之法,無令躁暴者,一身之賊。

導引之法,無令向北,反神,有犯,每事不言,亥子日不向北唾,滅損年命。

導引,服,思司命,兩人更回,左右旋,思,常見。導引,服,思神光黃,且明月在己邊,畫夜常見。

導引,服,思五臟形氣色串,周流身匝。

導引,服,思五藏色神在所處,自此以下,人形皆五。

導引,服,思五藏化為龍魚。

導引,服,思精臍中,腎氣正赤白,從背上頭下迎身,名日還精。

導引,服,思心為火如鬥,辟惡氣。

導引,服,思飛,分身飛行,常念有人若己在前後,久可得與語,南北在所問。

右抄集《宵先生導引圖異同事》、《道林導引要旨》。

低頭,以兩手抱兩足,不息十二通,主消穀,令人身輕,益精氣,諸邪惡百病不得入。

踞坐,合兩膝,張兩足,不息五通,治鼻口熱瘡及五痔。

累膝坐,以兩手據兩膝上,伸腰極,起頭引之,不息三通,治膚。交趺坐,叉兩手著頭上,挽頭結下著地,不息五通,令人氣力自益。長跪坐,曲手以抱兩乳下?左右膝搖不息,令人延年益壽,住年不老。以兩手抱兩膝著胸前,不息三通,治腰痛腎疝及背膂中疼痛。

大箕坐,以兩手捉兩足,五指,自極低頭至地,不息十二通,治頸項腰背痛,又令人耳目聰明。

交趺坐,以兩手交叉著頭下,自極,,不息六通,治腰痛不能反顧。

仰頭以手摩腹,以手持足距塵,不息十二通,治膝痹不任行步及腰背痛。

伸兩腳以兩手指著足指上,治腰痛如折及敵血、瘀血。

屈兩腳,坐臥住足五指,治腰背痛。

外以手摩腹至足,以手持引之,不息十二通,治腳痹濕及腰背痛。

左手急引發,右手急箔項中,利陰陽之勢。

正坐,以兩手交背後,治虛羸大小便。

以一手攀上懸繩,一手自持腳,治痔及腫。伏蹲踞,以兩手抱兩膝,低頭不息九通,治頸痛勞極,腰痛百節蹉錯。

正坐,仰天呼出飲食醉飽之氣,立消也。夏天為之,令人自然凍,不熱。

以兩手大指撚鼻孔,不息,令人陰陽不倦。外轉兩足十過,內轉兩足十過,補虛損益氣。

赤松子坐引之道,能常為之,令人耳目聰明,延年益壽,百病不生。其先長跪,兩手向前,各分開,以指外向。

次複長跪,兩手夾叉腰左右。

次複長跪,以右手反腰,左手高頭而止。

次複長跪,以右手伸後去,左手叉腰前。

次複緩形長跪,左右手更伸向前,更屈,從後叉腰。

次複長跪,高舉兩手。

太清導引養生經竟

經名:太清導引養生經。不著撰人。一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方法類。參校版本:一、《雲笈七簽》,部分內容收入該書卷三十四。二、《道藏精華錄》所輯在《古仙導引按摩法》,收入該書第三集。

大家好,這是我的頭條號,每日分享道 佛文化精髓。歡迎志同道合者關注我的頭條號。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轉發到朋友圈和朋友一起分享,謝謝!

蹲極橫,治氣沖腫痛,寒疾入上下,致腎氣。

蹲踞,以兩手舉足五指,低頭自極,則五藏氣總至,治耳不聞,目不明,久為之,則令人發白複黑。

正偃外,卷手,兩即握不息,順腳跟,據林,治陰結、筋脈麻痿囊。以兩手還踞,著腋下,治胸中滿眩,手枯。

反兩手據膝上,仰頭,像鱉取氣,致大黃元氣至丹田,令腰脊不知痛。

手大拇指急撚鼻孔,不息,即氣上行致泥丸腦中,令陰陽從數至不倦。

以左手急捉發,右手還項中,所謂血脈氣各流其根,閉巨陽之氣,使陰不溢,信明皆利陰陽之道也。

正坐,以兩手交背後,名日帶縛,愈不能大便,利腹,愈虛羸。

坐地,以兩手交叉其下,愈陰滿。

以兩手捉繩,較驢倒懸,令腳反在其上見,愈頭眩風癲。以兩手牽,反著背上,挽繩自懸,愈中不專精、食不得下。

以一手上牽繩,下手自持腳,愈屍久痔及有腫。

坐地直舒兩腳,以兩手叉,挽兩足自極,愈腸不能受食,吐逆。

宵先生曰:夫欲導引行氣,以除百病,令年不老者,常心念有一還丹,以還丹田。夫生人者丹,救人者還,全則延年,去則衰朽。所以導引者,令人支體骨節中諸邪氣皆去,正氣存處。有能精誠勤習、履行,動作言語之間,晝夜行之,則骨節堅強,以愈百病。若卒得中風病,宿固痕瘧不隨,耳聾不聞,頭癲疾,咳逆上氣,腰脊苦痛,皆可按圖視像,隨疾所在,行氣導引,以意排除去之。行氣者,則可補於裹,導引者,則可治於四肢。自然之道,但能勤行,與天地相保。

彭祖穀仙外引法:

彭祖者,殷大夫。曆夏至商,號年七百,常食桂得道。

居常解衣被外,伸腰,填小腹,五息止,引腎去消渴利陰陽。

又雲:申左腳,屈右膝,內壓之,五息止,引脾,去心腹寒熱、胸臆邪脹。

挽兩足指,五息止,引腹中,去疝症,利九竅。

仰兩足指,五息止,引腰脊痹偏枯,令人耳聲。兩足內相向,五息止, 引心肺,去咳逆上氣。踵內相向,五息止,短股,除五絡之氣,利腸胃,去邪氣。

掩左經,屈右膝,內壓之,五息止,引肺,去風虛,令人明目。

張經兩足指號,五息止,令人不轉筋。

兩手牽膝置心上,五息止,愈腰痛。

外轉兩足十通,內轉兩足十通,止複諸勞。

右彭祖穀仙外引,除百病,延年益壽要衛。凡十節,五十息,五五二百五十息。欲導引,常夜半至鸚嗚,平旦為之,禁飽食沐浴。

王子喬八神導引法,延年益壽除百病。

法曰:枕當高四寸,足相去各五寸,手去身各三寸,解衣被發,正偃外,勿有所念,定意,乃以鼻徐內氣,以口出之,各致其藏所,竟而複始。欲休,先極之而止,勿強長息,久習,乃自長矣。氣之往來,勿令耳聞鼻知,微而專之,長遂推之,伏兔股腑,以省為貴。若存若亡,為之百遍,動腹嗚氣,有外聲足則得成功。成功之士,何疾而巳?喉嚨如白銀環,一十二重擊膺,下去得肺,其色白澤,前兩葉高,後兩葉卑,心擊其下,上大下銳,率率赤如蓮華未開,倒懸著肺也。肝系其下,色正青,如見翕頭也。六葉抱胃,前兩葉高,後四葉卑,膽系其下,如綠梯囊。脾在中央,亦抱正黃如金鑠鑠然也。腎如兩伏鼠,夾脊直臍肘而居,欲得其居高也。其色正黑,肥肪絡之,白黑昭然。胃如素囊,念其屈折右曲,無污穢之患。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腎藏精,此名日神舍。神舍修則百脈調,邪病無所居矣。小腸者,長九尺,法九州也。一雲九土,腸者,長二丈四尺。諸欲導引,虛者閉目,實者開目,以所苦行氣不用,第七息止。徐徐往來,度二百步所,卻坐,小咽氣五六,不差,複一如法引,以愈為效。諸有所苦,正偃外,被發如法,徐以口納氣填腹,自極,息欲絕,徐以鼻出氣,數十,所虛者補之,實者寫之,閉口溫氣咽之,三十所,腹中轉嗚,乃止,往來二百步,不愈,複為之。病在喉中、胸中者,枕高七寸。病在心下者,枕高四寸。病在臍下者,去枕。以口納氣,鼻出氣者,名曰補;閉口溫氣咽之者,名曰寫。

閉氣治諸病法:

欲引頭病者,仰頭。欲引腰腳病者,仰足十指。欲引胸中病者,挽足十指。引臂病者,掩臂。欲去腹中寒熱諸不快,若中寒身熱,皆閉氣張腹,欲息者,徐以鼻息,已,複為,至愈乃止。

一、平坐,生腰腳兩臂,覆手據地,口徐納氣,以鼻吐之,除胸中肺中痛,咽氣令溫,閉目也。

二、端坐生腰前後擔頭各三十目搖之。以鼻納氣,閉之,自除頭虛空耗,轉地閉目也。

三、端坐生腰,以左脅側外,以口納氣,以鼻吐之,除積聚心下不快。

四、端坐生腰,徐以鼻納氣,以右手持鼻,除目晦相苦出,去鼻中息肉,耳聾亦然,除傷寒、頭寒、頭痛洸洸,皆當以汗出為度。

五、正偃外,以口徐納氣,以鼻出之,除裹急,飽食後小咽,咽氣數十,令溫。寒者,使人乾嘔腹痛。從口納氣七十所,大填腹。

六、右脅側外,以鼻納氣,以口小咽氣數十,兩手相摩熱,以摩腹,令其氣下出之,除脅皮膚痛,七息止。

七、端坐生腰,直上,展兩臂,仰兩手掌,以鼻納氣,閉之自極七,中痛息,名日蜀王台,除脅下積聚。

八、覆外去枕,立兩足,以鼻納氣四四所,複以鼻出之,極令微氣入鼻

中,勿令鼻知,除身中熱背痛。

九、端坐生腰,舉左手,仰其掌,卻右手,除兩臂皆痛結氣也。

十、端坐,兩手相叉抱膝,閉氣鼓腹二七或三七,氣滿即吐,即氣皆通暢,行之十年,老有少容。

十一、端坐生腰,左右傾,閉目,以鼻納氣,除頭風,自極,七息止。

十二、若腹中痛,食飲昔飽,坐,生腰,以口納氣數十,以便為故,不便複為之,有寒氣,腹中不安,亦行之。

十三、端坐,使兩手如張弓滿射,可治四支煩悶、背急,每日或時為之。

十四、端坐生腰,舉右手,仰掌,以左手承左脅,以鼻納氣,自極,七息,除胃寒食不變則愈。

十五、端坐生腰,舉左手,仰掌,以右手承右脅,以鼻內氣,自極,七息,除瘀血結氣。

十六、兩手卻據,仰頭,自以口納氣,因而咽之,數十,除熱身、中傷、死肌。

十七、正偃臥,端展足臂,以鼻納氣,自極,七息,搖足三十而止,除胸足中寒,周身痹厥逆。

十八、偃臥屈膝,令兩膝頭內向相對,手翻兩足,生腰,以口納氣,厥逆填腹,自極,七息,除痹疼熱痛,兩腳不隨。

十九、覺身體昏沉不通暢,即導引,兩手抱頭,宛轉上下,名為開脅。

二十、踞伸右腳,兩手抱左膝頭,生腰,以鼻納氣,自極七息,除難屈伸拜起、腦中痛、瘀痹。

二十一、踞伸左足,兩手抱右膝,生腰,以鼻納氣,自極七息,展左足著外,除難屈伸拜起,腦中疼,一本除風目晦耳聾。

二十二、正偃臥,直兩足,兩手撚胞所在,令赤如油裹丹,除陰下濕,小便難頹,小腹重不便。腹中熱,但口納氣,鼻出之,數十,不須小咽氣。即腹中不熱者,七息已溫氣,咽之十所。

二十三、踞,兩手抱兩膝頭,以鼻納氣,自極七息,除腰痹背痛。

二十四、覆臥,傍視兩踵,生腰,以鼻納氣,自極七息,除腳中弦痛、轉筋、腳酸疼。

二十五、偃外,展兩手外,踵指相向,亦鼻納氣,自極七息,除兩膝寒經骨疼。

二十六、偃外,展兩腳兩手,兩踵相向,亦鼻納氣,自極七息,除死肌不仰、足經寒。

二十七、偃臥,展兩手兩腳,左傍兩足腫,以鼻納氣,自極七息,除胃中食苦嘔。

二十八、踞,生腰,以兩手引兩踵,以鼻納氣,自極七息,布兩膝頭,除痹嘔也。

二十九、偃臥,展兩手兩腳,仰足指,以鼻納氣,自極七息,除腹中弦急切痛。

三十、偃外,左足踵拘右足拇指,以鼻納氣,自極七息,除厥逆疾。人腳錯踵,不拘拇指,依文用之。

三十一、偃臥,以右足踵拘左足拇指,以鼻納氣,自極七息,除周身痹。

三十二、病在左端,坐,生腰,左視目,以口徐納氣而咽之數十一所,閉目目上入。

三十三、病在心下若積聚,端坐,生腰,仰向日,仰頭,徐以口納氣,因而咽之,三十所而止,開目。

三十四、病在右端,坐,生腰,右視目,以口徐納氣而咽之數十所,開目。

王喬導引圖一在彭祖中

七日伸左腳,屈右膝,內厭之,五息止,引脾氣,去心腹寒熱、胸臆邪脹。

彭祖導引圖

導引,服,解發,束向坐,握固不息,一通,舉手左右導引,以手掩兩耳,以指箔兩脈邊,五通。令人目明,發黑不白,治頭風。

淘氣訣

訣曰:凡人五藏,亦各有氣。外閉息,覺後,欲服氣者,先則淘轉,宿食故氣得出,然後調服。其法,閉握固,仰倚兩拳於乳問,兩膝舉背及屍,內閉氣,鼓氣海中氣,便自內出,斡而轉之,呵而出之,一九或二九止,是淘氣畢,則調之。導引,服,束向坐,不息四通,啄齒二七,愈齲齒痛。或日治蚶不齲。

咽氣訣

夫人皆稟天地元氣而活之,每咽吐納則內氣與外氣相應,自氣海中隨吐而上,直至喉中,但候吐極際,則輾口連鼓而咽之,鬱然有聲汨汨,然後左邊而下,至經二十四節,如水曆坎,聞之分明也。女人則從右邊而下,如此則內氣相固,皎然別也。以意送之,手摩之,令速入氣海。氣海在臍下三寸是也,亦謂下丹田。初服氣人,上焦未通,以此摩而助之,務令速下。若氣已流通,不摩而自下,一閉口而連咽,止二咽,號雲行。一濕咽取口中津液相和咽之,謂之雨施。服氣入內,氣未流目令夜也行,每一咽則施之,不可遽行至連咽,三年行之,乃以功成也。

導引,服,正住倚壁,不息,行氣從頭至足止,愈疽痂、大風偏枯諸痙。或日行氣從足起,令上氣至頭止。

導引服氣,先偃臥,閉口鼓腮腹,令氣滿口,咽,咽時作意感向後,日夕為之,妙也。

導引,服,踞地壁角中,兩手抱膝,低頭,不息九通,愈頸痛腰腳。一日治勞,他同。

導引,服,左右伸兩臂,不息九通,愈臂痛勞風、氣不隨、塞閉。

導引,服,正坐,仰天呼出酒食醉飽之氣,即饑醒,宜夏月行之,令人溫凍不躁。導引,服,正坐,張鼻服氣,排至臍下,小口微排,不息,以除結,宜夏月喜熱。

導引,服,小低頭,微息,但抱手左右,不息十二通,消食,令人輕身,益精神,配氣不得入,或導引服寫行氣,皆低頭抱踞,以繩自縛,低頭不息十通,消食輕身。

導引,常以兩手如拓千斤之石,左右互相為之,終身無疾。

導引,兩手據地,縮身曲脊,向上三舉之。此勢每日為之,補益延年。當為之時,勿當風,仍須閉氣,每一服了,吐氣莫令耳聞。若勞倦,以咽吐之。髒中病若玲,則吹氣若熱,呼氣出之矣。

導引,服蛇行,閉氣偃外,正直複起踞,隨王相所在,向之不息,少食通暢,服氣為根,以唾為漿,春出冬藏,華池玉漿,甜如給子,勉行之,勿生疑。一本春生夏養,冬合內藏,閉目前光,他同。

導引,思氣者,呵屬心,心主舌。口乾澀氣不通,及諸邪氣,呵以治之。如大熱,大開口,小熱小開口,亦須作意量宜治之,過度則必損。

導引,思氣者,呼屬脾,脾主中宮土。如氣微熱,腹肚脹滿,氣悶不泄,以呼治之。

導引,思氣者,吹屬肝,肝主目,目溫赤,噓以治之。

導引,思氣者,吹屬腎,腎主耳,腰膝玲,陽道衰,吹以治之。

導引,思氣者,咽屬肺,肺主鼻,有寒熱不和,咽以治之。呵、咽、呼、噓、吹、嘻,是五藏各主一氣,及勞極,依理之,立差。

導引之法,外秣當令高,無令地氣上沖,鬼氣有幹。

導引之法,無令躁暴者,一身之賊。

導引之法,無令向北,反神,有犯,每事不言,亥子日不向北唾,滅損年命。

導引,服,思司命,兩人更回,左右旋,思,常見。導引,服,思神光黃,且明月在己邊,畫夜常見。

導引,服,思五臟形氣色串,周流身匝。

導引,服,思五藏色神在所處,自此以下,人形皆五。

導引,服,思五藏化為龍魚。

導引,服,思精臍中,腎氣正赤白,從背上頭下迎身,名日還精。

導引,服,思心為火如鬥,辟惡氣。

導引,服,思飛,分身飛行,常念有人若己在前後,久可得與語,南北在所問。

右抄集《宵先生導引圖異同事》、《道林導引要旨》。

低頭,以兩手抱兩足,不息十二通,主消穀,令人身輕,益精氣,諸邪惡百病不得入。

踞坐,合兩膝,張兩足,不息五通,治鼻口熱瘡及五痔。

累膝坐,以兩手據兩膝上,伸腰極,起頭引之,不息三通,治膚。交趺坐,叉兩手著頭上,挽頭結下著地,不息五通,令人氣力自益。長跪坐,曲手以抱兩乳下?左右膝搖不息,令人延年益壽,住年不老。以兩手抱兩膝著胸前,不息三通,治腰痛腎疝及背膂中疼痛。

大箕坐,以兩手捉兩足,五指,自極低頭至地,不息十二通,治頸項腰背痛,又令人耳目聰明。

交趺坐,以兩手交叉著頭下,自極,,不息六通,治腰痛不能反顧。

仰頭以手摩腹,以手持足距塵,不息十二通,治膝痹不任行步及腰背痛。

伸兩腳以兩手指著足指上,治腰痛如折及敵血、瘀血。

屈兩腳,坐臥住足五指,治腰背痛。

外以手摩腹至足,以手持引之,不息十二通,治腳痹濕及腰背痛。

左手急引發,右手急箔項中,利陰陽之勢。

正坐,以兩手交背後,治虛羸大小便。

以一手攀上懸繩,一手自持腳,治痔及腫。伏蹲踞,以兩手抱兩膝,低頭不息九通,治頸痛勞極,腰痛百節蹉錯。

正坐,仰天呼出飲食醉飽之氣,立消也。夏天為之,令人自然凍,不熱。

以兩手大指撚鼻孔,不息,令人陰陽不倦。外轉兩足十過,內轉兩足十過,補虛損益氣。

赤松子坐引之道,能常為之,令人耳目聰明,延年益壽,百病不生。其先長跪,兩手向前,各分開,以指外向。

次複長跪,兩手夾叉腰左右。

次複長跪,以右手反腰,左手高頭而止。

次複長跪,以右手伸後去,左手叉腰前。

次複緩形長跪,左右手更伸向前,更屈,從後叉腰。

次複長跪,高舉兩手。

太清導引養生經竟

經名:太清導引養生經。不著撰人。一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方法類。參校版本:一、《雲笈七簽》,部分內容收入該書卷三十四。二、《道藏精華錄》所輯在《古仙導引按摩法》,收入該書第三集。

大家好,這是我的頭條號,每日分享道 佛文化精髓。歡迎志同道合者關注我的頭條號。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轉發到朋友圈和朋友一起分享,謝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