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天籟之戰:從空降年度黑馬到爛尾糊底,到底經歷了什麼?

文丨琥珀 編輯丨第二阿累

摘要:《天籟之戰2》依然逃離不了綜二代的魔咒。

不知從何時起, 綜藝節目開啟“綜二代”及“綜n代”模式——起初的一些綜後代節目,

包括《中國好聲音》都還算不錯, 但隨著內容趨同, 乏味以及越來越多綜藝開掛這一模式之後, 綜二代以及後代整體撲街。 就如今年上線的《夢想的聲音2》和《天籟之戰2》就是典型代表, 其中《天籟》更是從第一季到第二季坐了一趟過山車, 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魔咒?

1、《天籟之戰1》空降年度黑馬, 第2季為什麼糊了?

且先不說《天籟之戰1》節目總導演是嚴敏(曾擔任過《極限挑戰》、《聲動亞洲》的執行總導演), 總導演是李文妤、張勁(曾執導過《花樣姐姐》、《媽媽咪呀》等多檔棚內綜藝)。 就先簡單回首一下國內音樂綜藝的模式:1.0時代的素人選秀、2.0時代的星素同盟、3.0時代的歌手PK。 比來評去, 無非就是:“1個跨界、2個要素、3個套路”的簡單排列組合。

而《天籟之戰1》的模式則意味著開啟了“音樂綜藝的4.0時代”——星素大反轉的時代——星素配對, 素人用聲音挑戰偶像, 偶像用實力證明自己, 24小時明星轉型改編後進行星素比拼決勝。

雖然其模式是搬照韓國綜藝節目《神的聲音》, 不算創新。 但對於中國觀眾來說, 它依然是非常新穎的, 而且是國內第一檔素人和明星之間的音樂PK之戰。

更讓人意外的是, 《天籟之戰1》不僅非常受國內觀眾的喜愛, 而且根據 YouTube 最熱音樂類綜藝節目單曲排行 Top 50 最新一組資料顯示(資料統計時間:2017/11/10):

1)《我的滑板鞋2016》——華晨宇《天籟之戰1》(2016);

2)《你不是真正的快樂》——鄧紫棋《我是歌手》(2014);

3)還是《齊天大聖》——華晨宇《天籟之戰1》(2016);

6)《易燃易爆炸》——華晨宇 《天籟之戰1》(2016);

38)《如果你是李白》——華晨宇、範媛媛《天籟之戰1》(2016);

42) 母系社會 - 範媛媛《天籟之戰1》(2016);

48) 南屏晚鐘 - 華晨宇、蘇詩丁《天籟之戰1》(2016)。

根據近幾年已有音樂綜藝資料在YouTube 的全網評比, 《天籟之戰》前3占2、Top 50占7, 在音樂品質上《天籟之戰1》稱得上是首戰告捷了。 以至於2017年10月《天籟之戰》第二季喜訊傳來時, 更是引得全網熱議。

但結果卻十分差強人意:在《天籟之戰2》首播時csm52城收視率僅0.6%,

遭遇滑鐵盧(貓眼資料統計的收視率為0.2%, 豆瓣只有91人參與評價, 暫無評分)的情況下, 《天籟之戰2》第二期更是遭停播, 而第四期仍然繼續差評, 甚至引得眾怒, 罵聲不斷。 以至於讓很多觀眾不禁發問:《天籟之戰1》空降年度黑馬, 第2季為什麼糊底了?

2、其實原因真的很簡單——“音樂是底線”

1)是在音樂內容上。 回顧每一期《天籟之戰1》, 即使每個歌手只有24小時備戰, 也幾乎場場都有金曲出爐。 尤其是當華晨宇被指定“無字歌”《雲宮迅音》(就86版《西遊記》片頭曲的那幾聲“咚咚咚咚”)時候, 原本以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但經過十禾的詞+華晨宇的曲的改編, 最後效果簡直堪稱驚豔, 從“為夢放手”、“孤獨行走”、“不懂以柔克剛”、“他的苦衷沒人懂”、“英雄也頭痛”的孤獨英雄,

到“昂首向前”, “睡醒走天涯”, “放縱”的齊天大聖, 情感層層遞進, 讓人聽得熱血沸騰, 依然記得當時一個觀眾的評價是:“從裡面可以看到86版裡那個大鬧天宮的孫猴子, 也可以看到大話西游裡無奈戴上金箍的至尊寶。 ”

更不要說《我的滑板鞋2016》了,如果說2016年有年度神曲的話,應該只有這首無二了。但是《天籟之戰2》卻似乎並不注重音樂本身,開始講起了故事。而更直接的轉變則是,不會講故事的音樂人大部分的歌被剪掉。

尤其是第四期,拋開提前到週六播,剪的七零八碎,莫文蔚唱Rap等bug,這一期活生生把華晨宇的“開場曲”,注意是“開場曲”,硬生生挪到了倒數的順位,並且剪的只有2分鐘,讀娛君很疑惑,節目中為何會這樣對待為《天籟之戰》帶來大流量大口碑的華晨宇——而顯然,節目組還沒明白觀眾為何而來,完全不顧音樂本身,全是大篇幅的嘩眾取寵的“故事剪輯”,弱弱的問一句,《天籟之戰2》的“底線”是什麼?

作為音樂綜藝的觀眾以及行業觀察者,讀娛君認為所有音樂綜藝的“底線”都是“音樂”。

2)而在節目編排上,讀娛君認為《天籟之戰2》的大遺憾之一,就是不拍歌手們“音樂製作過程”了。還記得《天籟之戰1》音樂總監安棟曾解釋為什麼要安排歌手24小時內完成改編並且全程跟拍:

“一個音樂人,在24小時全力以赴的話,是能夠把屬於他的音樂做出來的。拿到歌曲後歌手考慮改編的初步想法,和編曲團隊討論。之後做出小樣。其中想法進行實踐差不多三個小時。排練一首歌需要一個小時,剩餘的時間都是留給明星自己去創作。這樣大概的一個基本模型就差不多了。”

的確,全程跟拍的“張力”則是給了觀眾足夠的參與感,解讀歌手的“創作心酸史”,滿足“求知欲”:比如,莫文蔚版的《夜空中最亮的星》,來來回回總共改了八個風格迥異的曲風,電音、舞曲、搖滾等等,最終才確定了在舞臺上呈現的英式搖滾版本;而華晨宇版的《我的滑板鞋》則經歷了讓他陷入徹夜不眠的“再創作”過程;費玉清則經常打破“老年人”的作息時間,鑽研歌曲到天明。這些觀眾都可以真實的看到,都可以真切的感受到“艱難”,就像《楚門的世界》,歌手和素人的所有情緒都牽動著所有觀眾,所以最後的“驚豔”才能達到“普天同慶”的效果。

而《天籟之戰2》如宕機一般完全省略了這一步,如此一來觀眾既沒有參與感,也不知道是歌手本人在做歌,還是歌手只是在唱歌。

當然,除了沒拍“音樂製作過程”的大遺憾外,《天籟之戰2》“配對”環節“漏洞百出”的設置簡直就是一個讓人尷尬的“活Bug”:無規則、無公平、無技術含量,全靠嘉賓臨場發揮以及觀眾的自己想像選擇挑戰素人。

以及“賽制設置”,即挑戰、二樓、復活賽都是啥?這冠軍最後咋出來?這樣下去循環往復的比下去,感覺有生之年真的比不完了呢(就這樣成了“有生之年”系列?)...

最後是素人,第一期出線的四位素人:張珊珊參加過《超級女生》和《中國新歌聲2》,三郎哈姆更是綜藝的常客,參加過《中國新歌聲》、《我是大明星》、《歌從黃河來》、《黃金100秒》等節目……後期節目組甚至還找來了2016年《星光大道》年度總冠軍李光,以及《誰是大歌神》的冠軍張夢羽——這是嘉賓還是素人?這一季《天籟之戰2》確定還是星素對決嗎?

3、不管是音樂綜藝的幾.0時代——“投票器在誰手上”

讀娛君拿起筆記本認認真真看了4期,就是沒有看到一個讓人驚豔的素人選手,沒有看到一個驚豔的記錄鏡頭,也沒有聽到一首驚豔的改變神曲,更沒有看到“投票器”究竟在“音樂”手上,還是在“故事”手上。看到的只是大篇幅的“炒作”和“故事”的滾滾濃煙,以及“泯然眾人矣”的音樂內容。

一位天籟粉對此感慨:“《天籟之戰2》已經不再是那個‘音樂才是主體,內容才是王道,一切用音樂說話’的《天籟之戰》了。而我,只希望能在節目停播前讓我聽到華晨宇改編的《魂鬥羅》。沒錯,就是小時候那個遊戲的背景音樂”。

尾聲:《天籟之戰》的成功在於星素對決,在於音樂不凡的改變…..最終鑄就了天籟IP——如果說它成就于第一季,那麼第二季或許就是這個IP的終點吧。

*本文為讀娛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更不要說《我的滑板鞋2016》了,如果說2016年有年度神曲的話,應該只有這首無二了。但是《天籟之戰2》卻似乎並不注重音樂本身,開始講起了故事。而更直接的轉變則是,不會講故事的音樂人大部分的歌被剪掉。

尤其是第四期,拋開提前到週六播,剪的七零八碎,莫文蔚唱Rap等bug,這一期活生生把華晨宇的“開場曲”,注意是“開場曲”,硬生生挪到了倒數的順位,並且剪的只有2分鐘,讀娛君很疑惑,節目中為何會這樣對待為《天籟之戰》帶來大流量大口碑的華晨宇——而顯然,節目組還沒明白觀眾為何而來,完全不顧音樂本身,全是大篇幅的嘩眾取寵的“故事剪輯”,弱弱的問一句,《天籟之戰2》的“底線”是什麼?

作為音樂綜藝的觀眾以及行業觀察者,讀娛君認為所有音樂綜藝的“底線”都是“音樂”。

2)而在節目編排上,讀娛君認為《天籟之戰2》的大遺憾之一,就是不拍歌手們“音樂製作過程”了。還記得《天籟之戰1》音樂總監安棟曾解釋為什麼要安排歌手24小時內完成改編並且全程跟拍:

“一個音樂人,在24小時全力以赴的話,是能夠把屬於他的音樂做出來的。拿到歌曲後歌手考慮改編的初步想法,和編曲團隊討論。之後做出小樣。其中想法進行實踐差不多三個小時。排練一首歌需要一個小時,剩餘的時間都是留給明星自己去創作。這樣大概的一個基本模型就差不多了。”

的確,全程跟拍的“張力”則是給了觀眾足夠的參與感,解讀歌手的“創作心酸史”,滿足“求知欲”:比如,莫文蔚版的《夜空中最亮的星》,來來回回總共改了八個風格迥異的曲風,電音、舞曲、搖滾等等,最終才確定了在舞臺上呈現的英式搖滾版本;而華晨宇版的《我的滑板鞋》則經歷了讓他陷入徹夜不眠的“再創作”過程;費玉清則經常打破“老年人”的作息時間,鑽研歌曲到天明。這些觀眾都可以真實的看到,都可以真切的感受到“艱難”,就像《楚門的世界》,歌手和素人的所有情緒都牽動著所有觀眾,所以最後的“驚豔”才能達到“普天同慶”的效果。

而《天籟之戰2》如宕機一般完全省略了這一步,如此一來觀眾既沒有參與感,也不知道是歌手本人在做歌,還是歌手只是在唱歌。

當然,除了沒拍“音樂製作過程”的大遺憾外,《天籟之戰2》“配對”環節“漏洞百出”的設置簡直就是一個讓人尷尬的“活Bug”:無規則、無公平、無技術含量,全靠嘉賓臨場發揮以及觀眾的自己想像選擇挑戰素人。

以及“賽制設置”,即挑戰、二樓、復活賽都是啥?這冠軍最後咋出來?這樣下去循環往復的比下去,感覺有生之年真的比不完了呢(就這樣成了“有生之年”系列?)...

最後是素人,第一期出線的四位素人:張珊珊參加過《超級女生》和《中國新歌聲2》,三郎哈姆更是綜藝的常客,參加過《中國新歌聲》、《我是大明星》、《歌從黃河來》、《黃金100秒》等節目……後期節目組甚至還找來了2016年《星光大道》年度總冠軍李光,以及《誰是大歌神》的冠軍張夢羽——這是嘉賓還是素人?這一季《天籟之戰2》確定還是星素對決嗎?

3、不管是音樂綜藝的幾.0時代——“投票器在誰手上”

讀娛君拿起筆記本認認真真看了4期,就是沒有看到一個讓人驚豔的素人選手,沒有看到一個驚豔的記錄鏡頭,也沒有聽到一首驚豔的改變神曲,更沒有看到“投票器”究竟在“音樂”手上,還是在“故事”手上。看到的只是大篇幅的“炒作”和“故事”的滾滾濃煙,以及“泯然眾人矣”的音樂內容。

一位天籟粉對此感慨:“《天籟之戰2》已經不再是那個‘音樂才是主體,內容才是王道,一切用音樂說話’的《天籟之戰》了。而我,只希望能在節目停播前讓我聽到華晨宇改編的《魂鬥羅》。沒錯,就是小時候那個遊戲的背景音樂”。

尾聲:《天籟之戰》的成功在於星素對決,在於音樂不凡的改變…..最終鑄就了天籟IP——如果說它成就于第一季,那麼第二季或許就是這個IP的終點吧。

*本文為讀娛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